许佳,王宜静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 要:在近一个世纪的中西医持续论争中,中医学以其惟经典的同一性、诊疗过程的先验性以及研究
内容的哲学色彩,始终是反对中医学人攻击的焦点。而由此得出的中医不科学的结论,更使已经存在了三千年的中国医学濒临困境。本文旨在结合经典的整体观思想讨论中医的科学性。关键词:科学;整体观;中医科学性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92(2014)04-0010-03收稿日期:2014-02-20 修回日期:2014-03-30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规划项目(编号:13A007)作者简介:许佳(1978-),女,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中医药文化研究。*通讯作者:王宜静(1962-),女,教授。研究方向:医学伦理学。
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的中医学,其产生、发展、传承的依据目前只能来源于现存的几部经典医籍,与西医拥有先进的诊疗设备与庞大的理论体系相比,无疑增加了人们对中医是否科学的质疑。但事实上,在西医没有传入中国以前,远古、近世甚至近代的中国先民们得以繁衍生息、治愈疾病的手段的确依靠的是这门被称之为实践医学的中医。黑格尔曾说过:“存在即合理”,在历史长河的洗刷下,很多文化与文明都已灰飞湮灭,唯独中医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独善其身,流传至今,现象本身就值得思考。由于中医经典既是经验
的记录又是理论的说明,是经验和理论的统一体[1]
。因此,笔者认为要讨论中医是否科学,如今也只能从经典医籍中去寻找端倪,同时要理清几个问题。1 科学与科学的同一性
20世纪初,“科学”一词由日本传入中国。至少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唯科学的思想便开始深入人心。大多数人认为现代科学必须满足三个条件:逻辑推理、数学描述、实验验证。而这三点,中医都不具备,于是有人说:中医不科学。
其实对“科学”一词的解释,中西方本身就存在差异。在西方,science是指“分科的学问”。而《说文解字》中“科”为“程也,正也。”学,“觉悟也”。因此,中国的科学指对真知的觉悟,用此判断中医应是当之无愧的科学。建立在此种对“科学”理解基础上的中西医学科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西医诊病秉持“分”的解剖理念,而中医则崇尚“合”的整体思维。
真正的科学应该是反映人们对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对于科学不应该存在同一的判断标准,因为这本身是对多元世界的一种误读。
不能用简单的知道什么来界定所谓的科学,更不能用
不知道什么来判断所谓的不科学。比如:中国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中所提到的“五脏六腑”概念,与西医中的器官概念就截然不同。必须承认由于没有解剖学为基础,《素问・灵兰秘典论》中也只能把脏器之首的“心”描述为“心者,君主之官。”并依其特性断定它主血脉与神志。在诊疗过程中如果血脉功能正常,外在表现为脉跳和缓,舌质红润,面色正常;如出现唇色紫暗、心慌、心痛、脉结代等症状,则是心主血脉的功能出现障碍,必须通过治疗心脏的药物和针灸等加以纠正和消除,这也是心主血认识的体现。当出现思维精神活动异常的症状,如神志昏迷等,中医则认为是心主神明的功能出现了问题,同样要“依心而治”。这种认识与西医明确的心房、心室、瓣膜、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等生理概念相比,中医的理论似乎过于简单,甚至有一定的臆断性。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了中医的科学性。相反,我们很高兴的看到,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目前已经证实心脏中还存在着一种激素———心钠素,这说明心脏绝不是西医认定的仅为一个循环器官那么简单。再比如西医有微生物、细菌、甚至小得不能再小的基因概念,把治疗疾病的理念建立在排他性的思维体系中,“进攻”是西医治病的核心。而与此相比,中医治病更重视的是整体观与自身和谐的防御思维。中医认为人体内的脏腑组织如果功能正常,就会处于一种所谓的“阴平阳泌,精神乃治”的平衡协调状态。从某种角度说,中医理论应该是一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认识,但这绝不是盲目的简单,而是人类医学发展到更高层次的最终归宿。因此,科学本身是一个拥有丰富内涵的词汇,不同的时代背景赋予了其不同的时代内涵,判断科学的标准当然也不应该一成不变。用所谓的现代科学定义来评判三千年前的中医是否科学,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不科学之举。
・
01・中 医 药 学 报ActaChineseMedicineandPharmacology
2014年8月第42卷第4期
Vol.42,No.4,Aug.2014
近来,有些学者甚至是中医学者再次掀起了中医是否科学的大讨论。在诸多争论中,中医的整体观被某些学者说成是有巨大缺陷的甚至是阻碍中医向前发展的混沌不分的整体观[2]。这一支撑中医学千年之久的理论果真如此不堪吗?它真的与科学背道而驰吗?要对这一思想进行辩驳,必须要回归经典依托经典。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被奉为中医理论的奠基鼻祖。先秦两汉时期成书,虽以医学为主,但却汇集了当时哲学、人文学、天文学、社会学、军事学、气候学、历法学、生态学等内容,受道家、儒家的某些思想影响,是一部难得的人学著作。中国古代著名的大医学家无不受其思想的影响和熏陶。突显中医精髓的十字理论:“整体观、外内法、辨证论治”[3]在其中均有精彩论述。特别是目前备受争议的“整体观”思想更是其核心内容之一,由此衍生出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元气论更是构成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因此,从《内经》中的整体观思想辨别中医的科学性是有一定说服力的。
《内经》中的整体观思想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人合一思想。人首先是天地的人、自然的人,人的生长要同自然界的一切动植物一样,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适应这种变化和影响。关于这一思想,《内经》的论述随处可见。比如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对人身体的影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描写人的脉象与四季的变化曰:“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再比如《内经》在“人与天地相参”、“人与天地相应”的基础上“四时五脏阴阳五行”学说,将人体的生理现象与天地变化相对应(见表1)。此外,在人受自然影响的同时更要有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如《灵枢・五癃津液别》曰:“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如果人违背了自然规律,身体就会出现疾病。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因此,人要注重与自然的关系,顺应自然,养生为先。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身为现代人的我们似乎更有感触。所谓的科学和文明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一些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各种自然灾害的频发、极端恶劣天气的出现以及不久前那次全国性的雾霾天气势必会引发人们对于自然的重新思考,顺应自然,是人类在经历了过度发展后的一种理性回归。而这种回归恰恰是《内经》整体观中早就预见的。
表1 生理现象与天地变化对应
天地人体
阴阳六气六经之气
四时五行之气五脏之气
十二月十二脉
三百六十五日三百六十五节
九州、九野九窍、九脉
十二经水十二经脉
日月二目
东南西北四海髓、气、血、水谷四海
东南西北四方手足耳目
第二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关于中医是否具有社会性的问题,很多学者对此存有争议。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医学研究对象———人所具有的社会性是否被涵盖在医学研究范畴中。笔者认为,既然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的变动是乱世还是盛世必然会引起人的社会地位的变动,因而影响人的身体,反之,如果一个社会疟疾盛行又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和治疗,很可能会影响社会的稳定甚至出现改朝换代的可能性。那么,中医具有社会性是毋庸置疑的。中医治疗特点之一是“辨证论治”,有“证”必然有“因”,《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某种程度的社会性则可以看做是中医朴素心理学的内容。如简单的感冒病症,西医习惯于将病因归结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或细菌病毒双重感染所致,药物治疗或许会减轻症状,使身体对一种病菌产生抗体,一旦病毒细菌变异,再得病则在所难免。而中医治疗讲究的提高自身免疫系统,则可以抵御长期的疾病侵袭。在建立自身免疫系统的过程中,通过“望闻问切”四法中的问诊,了解疾病产生的根源,有时甚至能够达到不治而愈的效果。如《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又如《素问・移精变气论》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再如《素问・疏五过论》曰:“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强调问诊重要性的同时,对于疾病产生的社会病因适当了解更突显了中医的人学优势。
如果说自然科学的内容充当了中医的骨血肉,那
・11・
2014年8月第42卷第4期
Vol.42,No.4,Aug.2014中医药学报
ActaChineseMedicineandPharmacology么社会科学的内容则赋予了中医鲜活的灵魂,使其经久不衰,富有灵动性。《内经》中关于“君臣佐使”方药的论述也凸显了人与社会的不可分割性。《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医人亦是医国,宋朝范仲淹早就发出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感慨。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产物,脱离了古代社会来评价中医本身亦是不科学之举。
第三是人体内部的和谐统一。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一是脏腑的整体观。有些学者认为,中医由于没有解剖学做基础,对于脏腑的认识只是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笔者认为,这恰恰是对中医提出的脏腑概念的一种误读。如《内经》所说的五脏,实际上是指以肝心脾肺肾为核心的五大系统,而不是西医单纯的器官。把人体机体内各个组成部分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的整体思维是诊病的基础。《灵枢・本脏》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肝合胆,胆者,筋其应;脾合胃,胃者,肉其应;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灵枢・五阅五使》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灵枢・脉度》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由此而归纳的五大系统为肝系统,肝———胆———目———筋———魂;心系统,心———小肠———舌———脉———神;脾系统,脾———胃———口———肉———意;肺系统,肺———大肠———鼻———皮———魄;肾系统,肾———膀胱———耳———骨———志。
其二是阴阳整体观思想。人是阴阳的统一体,在生命伊始时就已经确定了。《素问・生气通天论》曰:“生之本,本于阴阳。”生命体形成之后,阴阳二气存在其中,并互为存在条件。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从人体的组织结构看,《内经》把人体的各个层次也看成了阴阳统一的整体。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背为阳,阴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因此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病机理是阴阳失调,实际是脏腑阴阳失调的结果,调整阴阳就是调整脏腑的阴阳失调,以达到相对平衡的目的。
其三是形神统一的整体观思想。《内经》对于形体与精神的辨证统一关系做出了说明,指出精神统一于形体,精神是由形体产生出来的生命运动。如《灵枢・天年》:“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素问・上古天真论》:“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更难得的是《内经》中还有对于高级神经中枢做出的唯物主义的解释。如《灵枢・本神》曰:“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在古代中国先秦诸子中,对于形神关系的认识,《内经》最接近科学。
3 结论
无论是《内经》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还是人与社会的微妙联系以及人体内的整体理念,都建立在千年的先验实践基础之上,并在此过程中对其中医理论进行了不断的修正,使其更具有科学性。那么,近一个世纪以来,为什么中医不科学的争论会不绝于耳?究其原因,其一是对于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中医学,只单纯的运用自然科学的标准来衡量其是否具有科学性,评判标准本身不科学。其二,现代人对于古典东方文化理解的遗失,特别是白话文推广以来,对于古代汉语的诸多误读,引起了对中医经典的误解。中文是多义项的,其语义往往有多义性、隐秘性和模糊性。形成于近世的文章必须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来理解,才能通其文性,近其本意。其三,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以及中医生存环境的改变,尤其是在与西医不断竞争的过程中,很多中医学者站在了反对中医的对立面,让很多中医年轻的继承者们动摇了中医的信念。而应用中的否定,不仅了应用,同时也使否定瞬间显得苍白无力。
历史是不会淹没有价值的理论,时间可以说明一切。对中医科学性的认可不是异想天开感性的表露,而是从事中医之人、保护中医之人、传承中医之人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 关晓光.从阴阳说、五行说和元气论看中医的科学性[J].中医药学报,2011,39(4):3-5.
[2] 常存库.何种哲眼看中医—中西医的科学与哲学论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4):8-10.
[3]张大钊.中医文化对谈录[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6.
・21・
中医药学报
ActaChineseMedicineandPharmacology2014年8月第42卷第4期
Vol.42,No.4,Aug.2014
从《黄帝内经》中的整体观再议中医科学性
作者:许佳, 王宜静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
刊名:
中医药学报
英文刊名:Acta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年,卷(期):2014(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yyxb20140400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