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运用。
1、根据汉字写拼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水幽境清的小石潭让遭贬谪的柳宗元倍感悄怆( ) ( ),承天寺如水的月光让苏轼心胸顿时huò( )然开朗;海峡那边的阿里山风光如画,kān( )称世之明珠;异国他乡的水城威尼斯别具mèi( )力,自有神韵;这一山一水莫不使人赏心悦目,获得美得享受。
2、默写。
1) ,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 , 。
2)几处早莺争暖树, 。最爱湖东行不足, 。
3)不畏浮云遮望眼, 。
3、名著阅读
他计划写一部关于英勇的科托夫斯基骑兵师的中篇小说,书名不假思索就出来了:《暴风雨所诞生的》。从这一天起,他把整个身心扑在这部书的创作上。他缓慢地,一行又一行,一页又一页地写着。他忘却一切,全部身心都沉浸在书中的人物形象当中,也初次尝到了创作的艰辛。
这段文字出自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原苏联作家 ,文中的“他”指的是小说主人公 。
4、同学们已读过《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小说,有同学根据《西游记》的内容,出了一副上联:斩妖降魔,金猴奋起千钧棒。请你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关情节对出下联。
二、阅读理解
陌上花开缓缓归
阳春三月,风和日暖;信步城外,看阡陌之上杨柳依依,野花绚烂,身心不由得轻爽而浪漫。“三月风情陌上花”,古远的诗句似乎随风从天边飘来,从历史的深处飘来,拂过阡陌,袭上心头。诗是属于清乾嘉诗人赵翼的,可昂首远望,眼前的陌上风情却是不折不扣的现代,由眼帘入心扉。
漫步陌上,心情是诗意的那种,优雅而散淡,不忍匆促,只因陌上花开;花是自然的那种,朴素而恬淡,不落尘俗。“三月风情陌上花”,是花在其中生命得以璀璨,人在其中心情得以畅然的一种意境。三月陌上花,让人爱让人痴,恍惚人的骨子里头都沉淀了花的影子,花的风韵。
陌上花开,如果没有了从俗累的生活中走出来,悄然伫立阡陌并为陌上风情所陶醉的人,那么花开也寂寞,风情也苍白。于是,一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不知被多少人吟诵了多少遍。人归缓缓,那花便有灵性,便开得执著,陌上风情也被撩拨得浓郁而热烈。
那是春天里一幅最美妙的图画:在粉黛佳丽的簇拥下,一位美若天仙、仪态雍容的贵夫人款摆腰肢走在一千多年前的江南临安的阡陌上,其时陌上花团锦簇,杨柳轻摇,蝶飞蜂舞,三月风情旖旎之至。这时,一骑快马打陌头杨柳的绿阴中飘然而来,骑者翻身下马,气喘吁吁中把一封书信递给夫人。夫人展开一看,不禁满面春色。原来,吴越王钱鏐身在王宫大殿却惦记着远在临安陌上的爱妃,嘱她只管怜花惜柳,消受春色,不必急着回宫,“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钱镠,这位在五代十国的夹缝中占了十二州江山的吴越国王,不提他江山坐得如何,只是这一番对爱妃的体贴、对春色的倾心之情就足以让后人击掌了。缓缓归,缓缓归,多么柔情的一句话游移在古籍史册中,艳称千古。
只是再柔情、再体贴的话,也难以使国家逃脱倾覆的厄运。怜美惜春的柔情敌不了剑戟弓弩的无情。从此,陌上花开依旧,只是钱镠烟逝,爱妃云去,只有“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这一句话化作一个美丽的故事,游荡在临安的陌上,等待后人的凭吊。终于在吴越国“国除”的百十来年后的一个秋天,诗人东坡来到了临安。历史似乎特意安排东坡在秋天踏上临安的陌上。陌上春天花开,秋天亦花开,只是春天的骨子里透出的是柔情,而秋天的骨子里透出的却是萧瑟。于是在秋天的陌上花开中,东坡怅对古人,一番凭吊,三首《陌上花》于胸中郁结,一吐而快。“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若为留得堂堂去,且更从教缓缓归”……诗人一唱三叹中,浸染着人事盛衰的感慨。陌上花,就这样开在历史的车辙中,栉风沐雨,浸透艳丽与沧桑,令人唏嘘不已。
漫步陌上,尽管不能如吴越王妃那样一路招摇地走在陌上花丛中,也不能像东坡那样怀一颗忧伤之心吟出千古不泯的诗句,不过,并不妨碍我把钱镠与王妃的“缓缓归”当作人类面对大自然所共有的心境去感怀,当然,东坡透过陌上花开而生发的历史感悟更以一种强劲的力量震撼着我的心灵。
我几乎要拜倒在陌上花的面前了。我突然觉得这一束束、一丛丛开了又落的陌上花,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历史与文化而开而落。我不敢说我可以触摸历史与文化,但我可以深情地抚摸陌上这些娇嫩而又顽强的花朵。“陌上花开缓缓归”,这不仅仅意味着悠闲、诗意,而更大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的心灵在恬静的陌上花中,回归人类历史与文化。
缓缓归,缓缓归。披一袭“三月风情”,再采一束“陌上花”,缓缓归。
缓缓归矣,我心已是陌上花开。
5.第五段,作者说“陌上花……浸透艳丽与沧桑,令人唏嘘不已。”请根据文意,写出“艳丽”与“沧桑”的含义。
(1)“艳丽”的含义:
(2)“沧桑”的含义:
6.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7.文章倒数第三段写道:“我几乎要拜倒在陌上花的面前了。”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8.文末多次重复“缓缓归”,有什么作用?
9.苏东坡,字________,________(朝)诗人、散文家,与其父________,其弟________,合称“三苏”,同列“唐宋家”之中。其脍炙人口的诗句:“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0、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 ) 为坻( ) 佁然不动( ) 悄怆 ( )
寂寥( ) 翕忽( ) 幽邃 ( ) 犬牙差互 ( )
11、解释加点的词语。
从小丘西行: 心乐之:
水尤清洌: ④可百许头:
⑤空游无所依: ⑥佁然不动:
⑦俶尔远逝: ⑧斗折蛇行:
⑨悄怆幽邃: ⑩以其境过清:
12、翻译下列句子。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④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⑤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3、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14、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____ ____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为_______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_______修辞方法,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15、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样的?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潭的哪个方位?依据是什么?
16、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欣然起行 ( ) ②水中藻荇交横( )
③如吾两人者耳( ) ④月色入户 ( )
⑤盖竹柏影也 ( ) ⑥但少闲人 ( )
18、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9、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20、“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21.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22.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23、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三、作文。
以“请到我们家乡来作客”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