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王忠诚
(重庆师范学院地理系,重庆400047)
摘要:农业产业化是农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农业生产经营形式的突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就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农业产业结构及主导产业、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农业产业化模式等方面的现状作了初步分析,并指出重庆市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中存在着龙头企业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发育不健全等性因素;最后,就重庆市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入WTO 和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为契机等提出了推进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关 键 词:农业;产业化;重庆市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0-06-30;修回日期:2001-03-03
作者简介:王忠诚(1970Ο
),男,湖南新宁县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1 农业产业化的内容及其特征
“农业产业化”在我国首次出现是1993年山东
省潍坊市农业和农村发展工作总结时所提出的一个口号。随即上海市、湖北省等地区接过这一口号,以此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并组织实施,均取得了极为理想的效果。近年来,全国上下关于农业产业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尽管对于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但是对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的认识却较为一致。即一般都认为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和农村改革的必然结果,是农业自身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是农业生
产经营形式的一种突破。[1]
农业产业化发展使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从单纯的生产领域扩展到农副产品的加工及其流通领域,这就要求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据区域内的农业资源优势,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形成生产专业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的农、工、贸一体化经营,从而达
到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2]
这些已大大超出了传统农业的范畴。
2 现状分析
2.1 主要成就2.1.1 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基本确定了农业主导产业。目前,重庆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农、林、牧、渔多种经营,农业结构日趋合理,全
市现已形成粮食、蔬菜、瘦肉型猪、水果、烤烟、中药
材等十大主导产业。各区县(市)也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各自的主导产业。如沙坪坝区以淡季菜、瘦弱型猪、肉鸭、牛奶等城郊型农业特色的农产品作为主导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2.1.2 培植了龙头企业,建立了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专业批发市场,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已经起步。从龙头企业看,目前,该市已培植了一批较具实力的龙头企业,如涪陵的榨菜集团有限公司、太极集团公司、重庆康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1997年12月2日,重庆康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还被国家体改委确定为个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企业之一。在农产品生产基地方面,重庆市目前已初具规模的商品生产基地有100多个,如涪陵市的20万hm 2榨菜基地、武隆县的6.67万hm 2烤烟基地、石柱县的200万只长毛兔基地等。在农产品市场建设方面,截至到1998年底,全市已有各级各类集市2469个,其中,有一批辐射力较强的专业批发市场。如沙坪坝区目前已形成了小龙坎、陈家湾等各类农产品市场50多个,总面积达11万m 2,其中,成型的农产品集贸市场有34个[3]。2.1.3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初见端倪,农业一体化经营开始出现。在农业生产专业化、基础化的发展过程中,同类产品生产者在自愿的基础上形成了带有生产协作和服务性的群众组织,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也称之为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如长寿县在合心等乡镇建起了18个蚕桑专业合作社,吸收了近1万名农民入社,把过去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格局转变为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化经营联合体;专业合作社还负责向蚕农提供技术、设施、物资等服
第20卷 第2期2001年 6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RCH AND DEV ELOPMEN T Vol.20 No.2J un.2001
2.2 主要问题
2.2.1 农业内部结构尚不合理,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就农业内部结构而言(见表1),林业和渔业比重偏小,这与农业的现代化很不相称,也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又从区域内各县市的农业结构来看,有些地方不顾本地的优势资源和发展水平,甚至照搬市里面确定的十大项目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业。这样,什么都要抓,结果什么都抓不好。
表1 重庆市农业结构比较[3]
T ab.1 Comparison of the
agriculture structure of Chongqing city
项目
1997年1998年
产值/亿元比重/%产值/亿元比重/%
农业总产值231.05100.00236.70100.00种植业129.7656.20131.7455.70林业 7.97 3.40 9.34 3.90畜牧业86.8337.6088.3237.30渔业 6.49 2.80 7.30 3.102.2.2 龙头骨干企业发展不足。从总体上看“小龙多,大龙少”,除极少数龙头企业外,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大的企业很少;从各区县(市)看,多数地方是多条龙并存,而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纽带关系多是松散式、半紧密型的。如有的官办公司(社、厂)没有以经济合同的方式与农户签订农副产品的购销合同,没有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一些公司凭借地方赋予的某项农产品专收权,在市场前景好时则收购,在市场前景差时,则以种种理由拒绝收购、少收或压价收购,让农户独自承担市场风险。近几年来,重庆市农村反复几次发生的挖桑毁蚕等事件,就说明这些公司现在还不是真正的农业产业化链条上的龙头企业。
2.2.3 农产品生产基地“规划多、建设少”,基础设施落后,中低产田的改造任务艰巨,农业生产“瓶颈”制约明显,且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目前,全市规划中的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共有100多个,但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7%,旱涝保收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19%,大大低于全国有效灌溉率51.9%的平均水平;现有的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全市73%的水库属病险水库,65%的提灌设备急待更新改造;中低产田面积大,冷、烂、串、毒低产田和坡瘠地占耕地面积的70%;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60%,还有
3.5万km2有待治理;同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很差,仅1998年,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57.8万hm2,其中,绝收面积达12万hm2,造成经济损失达72亿元。
2.2.4 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名、优、特、新、稀”产品少,尤其是缺乏开拓、占领市场能力强的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以食品加工为例,目前,重庆市农贸市场上农副产品通过加工后制成的食品,在全市食品市场总额中仅占15%。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一些地方对如何利用高新技术发展名、优、特、新农副产品去开拓市场、占领市场的认识不足,从事农业产业化开发的企业同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合作也不够。2.2.5 市场发育不健全,农产品产销不畅通。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的市场参与意识不强;二是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途径偏少,因而对市场信号的反应不灵敏。以水果销售为例:1997年尽管全市水果获得大丰收,总产量达62万t,其中,柑桔46万t,但由于全国水果丰收,市场疲软,造成重庆市柑桔销售困难,结果部分地区出现了批量烂果,全市共烂果6万多t,农民收入锐减。
2.2.6 缺乏现代化企业的支撑,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缺口很大。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项目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仅有70多个,投资额在50万以上
・
8
7
・地域研究与开发第20卷的也只有200多个。
此外,管理落后,农产品收购部门的本位主义严重,交通闭塞等亦是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3 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据袁绪亚博士等人的分析认为,我国目前的农业产业实际上是与各地提倡的基地型农业相等价的,它只是农业产业化的雏形或原生形态,与荷兰的花卉栽培与经营、南美国家的咖啡生产与销售、美国农场主的粮食种植与出口等比较典型的农业产业化相差甚远[4]。重庆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进一步发展有压力也有动力,有机遇也有挑战。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推进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结构与空间布局
西部大开发是党和国家依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而制定实施的以开发利用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以全面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振兴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为目标的全面开发战略,而目前实施这一战略的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重庆市在这一宏观战略的大局之下,可以说是有了“天时、地利与人和”。为此,重庆市应以此为契机,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同时,还应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加强农业区划工作,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以促进重庆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具体而言,全市各个地区应根据市里确定的粮食、蔬菜、瘦肉型猪、水果、烤烟、中药材等十大主导产业,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发育情况,突出自己的特色,选取2~3个产业或产品进行重点开发,而不应该贪多求全、不顾实际地盲目照搬以致于结构趋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为此,今后在丘陵平坝地区要重点建设高产优质的粮油、瘦肉型猪、水果、桑蚕等生产基地,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乡镇企业,逐步建立起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体系;在中低山区发展以畜牧、竹林药茶为重点的主导产业,有意识地退耕还林、还牧;在三峡库区内,可利用广阔的长江水面大力发展网箱养鱼等淡水养殖产业,并继续抓好该区域内优质柑桔、榨菜等支柱产品的生产;在城市郊区,则应大力发展乳、肉、蛋、禽、淡季菜以及花卉等适合于城市居民消费的城郊型农业产业化项目。这样,既可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又可避免产业结构趋同,从而有效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良性发展。3.2 培植和发展龙头企业,走科技兴农之路
加入WTO将使我国的农副产品受到更为广泛的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那么,重庆市的农业又将如何面对这更为广泛的竞争压力呢?首先,要重点培植和发展龙头骨干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内连农户外连市场”的农业产业化火车头的作用,并利用龙头企业来延伸农业产业链,形成新的产业群。为此,龙头企业要高起点、大规模,瞄准市场,因地制宜地围绕主导产业或拳头产品,形成集传递信息、深化加工、贮运销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企业集团,以抵御市场风险;要强化龙头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农户之间的利益纽带,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联合体;龙头企业也应该在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引进利用外资等方面为发展地方经济、推动农业产业化起带动和辐射作用。其次,要围绕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营,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从而保证对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当前的重点工作是:(1)集中精力、财力和物力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着力培植专业大户,以增强抵御各类风险的能力。(2)加强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尤其是交通和水利设施的建设,增强生产能力。(3)充分利用农业高科技为农产品生产基地服务,建设优质高效的基地。此外,还必须要立足于区域优势,重点对水果、茶叶、中药材、瘦肉型猪等主导产业及其产品进行产业开发,努力创造特色系列产品,创名牌形象。如开发“奉节脐橙”、
“长寿沙口柚”、“梁山柚”、“铜水72-1锦橙”等系列;又如开发茶叶中的城口“鸡鸣贡茶”系列等。加强农业高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从加工到包装多讲求“精”、“高”、“新”的名牌形象。大力加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与科研院所(校)的合作,注意产品的质量改进与升级换代,以巩固和维护名牌地位。
3.3 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重庆市城镇体系建设是采取以城市带农村的发展模式,这就是要通过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动重庆市的城镇体系建设,使农村发展和城市发展实现一体化。一方面,小城镇的发展将使未来重庆市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三大转变,即:农村人口将向小城镇及周围地区迁移集中;农村经济将以基地型经济为主体;未来重庆的农村经济将由生态型农业、基地型农业和小城镇经济3个部分组成[5]。这些无疑将会大大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原有的二元经济结构将被打破,
・
9
7
・
第2期王忠诚: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从而出现城乡经济共同繁荣的新局面,进一步为农业产业化和城乡市场一体化开辟道路。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服务体系社会化,当前重庆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尚有很艰巨的任务,最为迫切的是要引导和支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这些组织机制灵活、与农民利益联系紧密的特点,为农村提供产前的物质(种子、农药、化肥、机械等)服务,产中的技术服务,产后的销售服务和经营效益保障。此外,还要加大对支柱产业的科技服务,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及建立市场预测服务,以利于农业产业化的产品销售畅通无阻。3.4 扩大开放,招商引资
加入WTO 以后,将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但对重庆市而言,机遇更是难得。因为通过对农业领域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不仅可以引来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紧缺的资金和市场,还可以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经验,是一箭数雕的好途径。在当前情况下,招商引资的产业选择重点主要在3个方面:第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改造中低产田、开垦宜农宜林荒地、兴修水利设施和开发低洼盐碱荒地等,以扩大种养植(殖)面积,提高农作物产量;第二,水果生产、淡水养殖和新畜禽种
的开发和农产品市场建设等项目;第三,农业机械、
乡镇企业的综合开发和市场建设等项目。3.5 加强职能,搞好宏观
从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到最后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因而需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地统一安排,各级要充分发挥其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协调、服务等功能。当前,重庆市应突出抓好诸如:制定出符合市情的科学合理的农业产业化,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于农业产业化,特别是抓好市场建设和信息传输硬件服务工程等。参考文献:
[1] 张绍焱,梅德平.中国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M ].北
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2] 李静.产业化:农业发展的新课题[J ].中国农村经济,
1996(6):8-11,18.[3] 重庆市统计局.99年重庆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
计出版社,1999.[4] 袁绪亚,王谦秀.农业产业化的区域可适性分析[J ].
江淮论坛,1997(2):44-46.[5] 重庆社会科学,重庆市发展研究中心.1998
年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A Study on Advancing the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in Chongqing
WAN G Zhong 2cheng
(The Geography Depart ment of Chongqi ng Teacher ’s College ,Chongqi ng 400047,Chi na )
Abstract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tendency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tself ,a
breakthrough of the production ways of agriculture and an effective way of the re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 2ization.The article makes an analysis on the situ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domain industry ,large -scale man 2agement ,specialized production and main models in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Chongqing.Then it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shortage of leading industries ,backwardnees of fundermental devices ,low sci 2ence compon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distemperedness of market development.At last ,it proposes some countermeasures which advance the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in Chongqing with the chance of the west devel 2opment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cities and countries and the Chinese entry to WTO.
K ey w ords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Chongqing city
・
08・地域研究与开发第2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