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学习目标】
1.了解伯格曼法则及艾伦推论,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例证法及其作用。
3、品味语言的平实、严谨、生动、幽默的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 】
1.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的知识及其原因;
2.文章列举了11种北极动物的原因
【学习课时】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长年被风雪覆盖的极地,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至今仍蕴藏着很多不解之谜。今天有位两极考察科学家位梦华将带着我们去北极看看那里有趣的现象。
二、简介作者
本文作者位梦华,先后7次亲赴两极考察,并成为在北极越冬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他观察积累了许多资料,写了大量科普作品,《伯格曼法则在北极》即是其中一篇,他用大量的事实证明并探讨了伯格曼法则。研读科技文,我们能吸取科学知识,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也能学习一些科学方法,还能感受到 研读科技文的乐趣。
三、教师朗读
学生思考课题含义:什么叫伯格曼法则?北极有哪些有趣的现象
四、课堂探究
(一)探究问题
学生分组活动
1、什么是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列举了哪些北极动物验证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
序号 | 北极动物 | 特 点 | 目的(验证)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1 |
(二)理清思路
本文分几部分?概括段落大意
。
(三)研讨说明方法
为了验证伯格曼法则,作者列举了大量例子,这样大量列举同一性质的例证有必要吗?为什么?
五、巩固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吭哧( ) 嘟哝( ) 麝牛( ) 攥 ( )
沉甸甸( ) 俾格米人( ) 狩猎( ) 匀称( )
2、本文选自 ,作者 。法则,即规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的认识和概括性表述。伯格曼法则认为
。艾伦推论认为
。
3、为了验证伯格曼法则,作者列举了大量例子,这样大量列举同一性质的例证有必要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检查上课时《巩固练习》部分
二、课堂探究
(一)思考:本文论述的是一项科学发现和自然法则,但读来饶有趣味,并不觉得枯燥。为什么?
提示:
1、材料新颖。
2、语言平易。①故事开头
②善用比喻
③列举数字
④语言诙谐幽默
(二)本文在验证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时,始终贯穿着客观、严谨的科学精神。
研读第10自然段“简单地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伯格曼法则是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研读第10自然段“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伯格曼法则在人类身上似乎还是留下了某些痕迹。”“也许这也是伯格曼法则发挥作用的结果吧。”句中的“似乎”、“也许”怎样理解?
研读第11自然段“以此类推到黑人,似乎就有点矛盾了。” 为什么?
研读第11自然段“不过,如果到非洲去看看,还是可以找出伯格曼法则的蛛丝马迹来。” 句中的“如果”表示什么?
研读第12自然段,现代爱斯基摩人的祖先“多塞特”人是否符合伯格曼法则呢?
(三)拓展延伸。
科学是无止境的,文章后4段给我们留下这样几个问题供我们思考:
(1)人类不像动物那样按伯格曼法则生长,原因是什么呢?
(2)艾伦推论在人类身上似乎找不出什么明显的证据,原因是什么呢?
(3)你相信上帝造人的说法吗?
(4)除此之外,文章留下了另外的更多的悬念,需要人们去探索:如伯格曼法则在南极会怎样?伯格曼法则在植物界会怎么样?
只要我们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肯于观察思考,注重科学方法,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
(四)归纳总结
本文通过一系列具体翔实的材料,向我们讲述了北极动物许多鲜为人知的有趣现象,验证了“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但科学家也发现这两条规律在人类身上体现的不明显。
三、巩固练习
1、作者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伯格曼法则在人类身上蛛丝马迹?
2、人类身上的表现与伯格曼法则相反的事例有哪些?
3、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完成下列题目
①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②本段的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③作者是否赞成“人是由上帝照着自己的样子造出来的”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