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10分)
1.“自觉的欲望是文化的命令。”这句话在乡土社会中是 的。原因是乡土社会是个传统社会, 就是经验的累积,能累积就是说经得起自然选择的,各种“错误”——不合于生存条件的行为——被淘汰之后留下的那一套生活方式。
答案 正确 传统
2.如果社会变动得慢, 也就更有势力;变得快,“父不父,子不子”的现象就会发生, 也随着缩小。
答案 长老权力 长老权力
3.时势权力最不发达的是在 的社会中。 社会,当它的社会结构能答复人们生活的需要时,是一个最容易安定的社会。这里提到的所谓安定是相对的,当 可以吸收在 之中的时候,我们可以称这社会是安定的。
答案 安定 乡土 社会变迁 社会继替
4.长老权力是建立在教化作用之上的,教化是有知对无知,如果所传递的文化是有效的,被教的自没有 必要;如果所传递的文化已经失效,根本也就失去了 的意义。“反对”在这种关系里是不发生的。
答案 反对 教化
5.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 来决定。大体上来说,血缘社会
是 的,缺乏变动。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答案 亲属关系 稳定
二、选择题(12分)
6.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人民实际生活上看,乡土社会里的权力结构基本上是松弛的、微弱的,是挂名的、无为的。
B.乡土社会的信用是对契约的重视,而不是出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C.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D.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来说,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在空间排列上是孤立、隔膜的。
答案B
解析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7.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
B.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这差别起于有着悬殊的遗传特质,这在世代互婚的小社区里是非常显著的。
C.以生育为功能的家庭总是异性的组合,但是乡土社会中“家庭”的团结受到了同性组合的影响,不易巩固。
D.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这一种结合基于异,并非基于同。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
答案B
解析这差别不是起于有着悬殊的遗传特质,这在世代互婚的小社区里并不会太显著的。
8.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是一种“无法”的社会,是“无治而治”的社会,类似于西方所提到的“无主义”,即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
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礼和法律无异。
C.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D.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
答案A
解析乡土社会并不是“无治而治”的社会,“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9.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在被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被动的。
B.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
C.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都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
D.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因为乡土社会流动性差,传统的效力更大,好古是生活的保障。
答案A
解析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三、简答题(8分)
10.根据文本,结合自己的理解,阐释“差序格局”。(4分)
答:
答案①差序格局就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②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③差序格局在地缘关系中的表现: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形成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
11.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4分)
答:
答案:讲究人伦秩序。伦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伦重在分别,是有差等的次序;以己为中心层层向外推延,关系越推越薄。
四、重点章节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14分)
材料一: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节选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
材料二: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是社会公认合式
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适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节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材料三: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节选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12.材料一中对“愚”的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从客观标准来看,乡下人是“愚”的,中国乡村的症候就是愚、病贫相联结。
B.乡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车与城里人不认识包谷一样,都是“愚”的具体表现。
C.作者看来,“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而识不识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标准。
D.乡下人“愚”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主要是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如城里人。
答案D
解析A项“从客观标准来看”是相对于病和贫,“愚”应为主观标准。B项“都是‘愚”的具体表现”说法错误,原文中认为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C项“就是”说法绝对,原文是“如果”。
13.材料二中关于“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礼是在教化中养成的敬畏之感,但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
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文明”“慈善”等意思。
C.礼是由个人习惯来维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自己私下停止。
D.礼是高于道德的,并非社会所维持,是经教化而主动服礼的习惯。
答案A
解析“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说法错误,原文是“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
14.三则材料中论证方法的运用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材料一在分析乡下人的“愚”时,运用了例证法,使论证更形象、明确。
B.材料二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明确地指出了礼与法律、道德的不同之处。
C.材料三以“柴”与“波纹”为喻,生动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
D.材料三引用“一表三千里”,说明生育和婚姻结成的网络不断向外扩展。
答案B
解析“正反对比论证”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运用了对比
的手法,而没有正反对比。
15.材料二引用了“颜渊问仁”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
(4分)
答:
答案作者以颜渊与孔子的对话为例,更突出了“人服礼
是主动的”这一观点;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更形象,更有说
服力。
16.请结合材料三,概括“差序格局”的主要特点。(4分)
答:
答案①差序格局是有中心的,每个人都是关系中的中心(或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②差序格局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亲属关系、社会关系等。③这种格局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向外扩展的,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6分)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在区域间接触
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
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删改)
17.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答案A
解析B项“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有误,原文是“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C项“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误,这应是“机械的团结”的特征,而“乡土社会”是“有机的团结”。D项“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有误,原文是“无须选择”。
1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答案C
解析A项“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说法过于绝对。B项说明强加因果。D项“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不合文意。
1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区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答案 B
解析“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于文无据。
五、表达与交流(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① ,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 )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
② 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
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 )得下。
可是势力一变,( ),缩成一小团。到( )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③ 。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20.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互助 收容 树倒猢狲散 极致
B.救助 收容 墙倒众人推 极致
C.互助 包容 树倒猢狲散 极端
D.救助 包容 墙倒众人推 极端
答案 C
解析 互助:互相帮助。救助:拯救和援助。文中既提到了喜事捧场,又提到了白事帮忙,应选“互助”。收容:(有关的组织、机构等)收留。包容:宽容,容纳。此处指“容纳”之意,应选“包容”。树倒猢狲散:比喻为首的人垮下来,随从的人无所依附也就随之而散(含贬义)。墙倒众人推:比喻在失势或倒霉时,备受欺负。根据语境,应选“树倒猢狲散”。极致:最高境界,最大程度,极限。极端:事物顺着某个发展方向达到的顶点;表示程度极深;绝对,偏激。多指不好的一面。根据语境,应选“极端”。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能否改为“正由于这社会圈子的富于伸缩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对世态炎凉中国人也特别有感触”,为什么?请说明理由。(3分)
答:
答案:不能。(1)改句有两个分句,第一分句的句首词是介词“正由于”,第二分句的句首词是“对”,这样两个分句均为介宾结构,缺少主语。(2)改句先说原因,后说对象,不符合原文表述的逻辑思路。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3分)
答案①(周围)划出一个圈子
②中心的势力厚薄
③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23.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15个字。(2分)
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语。其实抱有这种态度的并不只是乡下人,就是所谓城里人,何尝不是如此。扫清自己门前雪的还
算是了不起的有公德的人,普通人家把垃圾在门口的街道上一倒,就完事了。苏州人家后门常通一条河,听来是最美丽也没有了,文人笔墨里是中国的威尼斯,可是我想天下没有比苏州城里的水道更脏的了。什么东西都可以向这种出路本来不太畅通的小河沟里一倒,有不少人家根本就不必有厕所。明知人家在这河里洗衣洗菜,毫不觉得有什么需要自制的地方。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答:
答案(示例)“私”是中国人的信条。
六、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
上面一段文字,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请你给那位司机或者小姐写一封信,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材料的主旨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此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和从不同的人物角度进行分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乡下人、城里人、愚、笨蛋、司机、小姐。从不同的人物角度分析:从司机“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角度分析:乡下人真的是“笨蛋”吗?那土老头儿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此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个人擅长不一样,比如那土老头儿会种地,司机不会,土老头儿能说司机是“笨蛋”吗?从那位小姐的角度
分析:冒充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让她明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道理,不能闹出笑话。另外注意文体要求:书信体,分为称谓、正文、祝愿语、署名与日
期几部分,正文部分要委婉地指出对方做法的不足之处,谦虚地表明自己的看法,说明理由,明确“智”和“愚”的概念和关系等。
参考立意:①如果是给司机写信,立意范围:为人处世,不可偏执。“智”和“愚”是相对的,和个人擅长领域有关,应该辩证地看待问题。②如果是给“小姐”写信,立意则重
点放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