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杨
来源:《设计》2018年第13期
摘要:随着数字化科技的不断发展,动态图形的语义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延伸变化。根据动态图形的跨学科特征,通过动态图形的定义、历史发展和应用范畴、设计方法和未来趋势等方面的分析和综述,建构动态图形的基础理论架构,对于动态图形的跨学科理论体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动态图形 跨学科 设计方法
引言
动态图形是静态图形化的产物,动态图形的历史与计算机图形学的历史密切相关,是数字技术、图形设计、动画设计和电影视频创作的综合性的视听语言,其创作方法和视觉表征具有跨学科的多重特点。作为新兴的视听设计形态,关于动态图形的概念、历史发展、应用范畴、设计方法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文中就这些方面的理论进行综述,为动态图形设计体系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一、动态图形的定义
“Motion Graphic”一词自20世纪50年代在计算机的数字视频编辑中出现以来,至今没有较权威的涵义设定,从字面的意思上来看,Motion的解释为“动、运动、移动”,Graphic为“图形、图像”,组合起来直接的涵义是“运动的图形”、“会动的图形”。从实际的应用领域来看,动态图形给电影片头、电视或网络栏目包装、交互媒体、公共信息系统、表演艺术、展览展示空间、视频装置等领域带来革新性的变化。综其原因,动态图形是平面设计在当代传播环境下的延伸。传统平面设计中图形、文字、色彩等丰厚的积累和研究是动态图形创作的源泉,当平面中的图形动态化地与其他传播形态相融合,产生新的视听语言即为动态图形,动态图形继承了平面设计信息传达的属性和功能,综合了影视、声音、交互、表演等其他学科的优势,成为信息传播的新兴典范。
二、动态图形的历史发展和应用范畴
(一)动态图形在影视片头中的应用
第一个使用这个词语的是美国动画师约翰.惠特尼(1971-1995),他创立了一家以Motion Graphics命名的公司——动态图形股份有限公司,使用电脑设计制作电影片头和电视广告,他是计算机动画电影的先驱,创作了《目录》《阿拉贝斯克》等作品,著有《数字和谐:音乐和视觉艺术的互补性》,运用独特的视角,在计算机动画、音乐和电影制作整合方面进行了突破性的开创工作。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平面设计师索尔.贝斯(1920-1996)是运用动态图形进行电影片头设计的革新者,他巧妙地将动态化的图形、文字运用在电影的片头上,使动态图形成为了电影的序言,设计简洁而有效地传达了电影的主题和基调。他的作品包括《金臂之人》(1955)、《迷魂记》(1958)、《谋杀的解剖》(1959)、《北方的西北》(1959)、《惊魂记》(1960)、《建议与同意》(1962)等。随着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了更多广受赞誉的片头设计,如凯尔.库伯的《七宗罪》、莫里斯.宾德的《007詹姆斯·邦德系列》、乔.舒马赫的《灵数23》等,这些独具特色的电影片头设计,一方面传递了电影需要表达的意象视觉,另一方面使片头具备了的欣赏价值,创作者们多种创新理念和艺术方式的大胆实践,对动态图形设计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动态图形在电视、栏目包装及MV中的应用
20世纪60年代以后,电视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体,动态图形在电视台台标和节目片头方面大放异彩,如ABC公司的《每周电影》栏目片头是现代数码动画技术的前驱,为电视产业带来了影像设计改革。随着片头作品的不断成熟和产业化,“节目包装”成为了节目品牌设计的代名词,它是一套基于动态图形的视频信息整合系统,包含片头、视频缓冲、画中画、下横栏、地图和商标等。20世纪70年代,“插播广告”出现在节目之间,它的类别大致分为电视台和节目品牌广告、商业品牌广告和公益类广告,时长短则5-10秒,长则数小时,插播广告成为提高品牌形象知名度、促进产品销售、加强大众公益认知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20世界80年代,电影片头的创作方法沿用到音乐视频中,动态图形和特效被加入其中,这种基于音乐旋律和表达意向的视频创作,使音乐视频具有了非叙事性的特质,为探索动态图形、动画、实景意向开拓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意大利米兰The House Keepers乐队的歌曲《GoDown》、Stardust工作室为“梦魇“摇滚乐队及其公司创作的《夸大狂者》、新奥尔良金属乐队的《Dress Like A Target》、Ok G0乐队的《l Won'tLet You Down》《The Writing's On The Wall》等,这些作品创意独特,将动态图形、影像、表演充分融合,形成了非常丰富的视听语言。
20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普及,自媒体平台的普泛化、自主化,使大众创作节目成为可能,节目包装、插播广告、音乐视频等迅速移植到网络上,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网络节目成为大众娱乐的主流形式。
(三)动态图形在交互中的应用
互联网带来的另一场革新是交互方式的出现,交互打破了传统书籍、电影、广告以线性为基础架构的阅读方式,以非线性结构来安排和组织内容信息,通过交互的方式自主选择,使用户的角色从被动的观众变为主动的参与者。这一突破给传统行业带来冲击,人们开始思考交互行为、用户体验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这同时也给动态图形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和可能。20世纪90年代,鼠标选择、键盘键入是主要的交互方式,多媒体光盘成为众多商家推广产品、提供信息、加深品牌印象的载体;一些出版商也将年鉴和百科全书等内容通过交互式多媒体光盘的方式予以出版。动态图形在内容讲述、鼠标动作以及动作触发等交互式行为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随着网络的兴起,多媒体光盘中的动态图形交互式设计在移植的过程中有了新的发展,动态图形和信息融入网站,有调查研究表明,动态图形能够提升网站的用户体验,增强观众的视觉兴趣,延长观众对于网站的关注时间。阿波尔.格雷曼是20-21世纪具有创新意识和影响力的设计师,她设计了“太空制造”等网站,这个网站被称为“视觉和言语的思想库”,对数字图像、网络排版、动态图形进行了大胆探索,是较早运用数码技术的先行者。运用了动态图形的网站、移动终端、娱乐游戏等设计随着带宽和视频流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全球化的、交互式的视听传播语言。
(四)动态图形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当动态图形以交互或展示的方式投放在空间中,虚拟的情境与现实的场景相融合,产生具有非凡表现力的体验空间,成为动态图形应用的重要方向。日本艺术团体TeamLab通过新媒体技术将极具想象力的动态设计投放在设定的场域中,构成浸入式观展体验的空间,形成独特的“超现实”体验。动态图形的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给予艺术家、设计师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也为人类对于虚拟现实体验的认知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三、动态图形的设计方法
动态图形更关注于销售、宣传、诠释和信息传递。我们的任务是确保有效的交流优于艺术化的表现。动态图形从平面设计的发展中来,延续平面设计以可视化的方式传达想法或讯息的目的,但可视化并不是对信息的单纯美化,信息内在逻辑与表述方式,以及用户的认知才是设计的重点,如何能建立良好的设计流程及思维模式尤为重要。
(一)探索——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明确设计目标,熟悉设计主题,研究设计内容是前期工作的要点,这个阶段平面设计的创作方法仍然适用,如利用5W1H的问题方法反复发问与自问,WHO(谁)、WHAT(什么)、WHERE(何地)、WHEN(何时)、WHY(为何)、HOW(如何);利用SWOT的分析方法(强势、弱势、机会和威胁)系统化的分析等,目的是找到真实的客户需求和问题,为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评估解决方法和问题参数、目标群体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同时也要将目标群体需求、时间、资金等因素,置入前期问题研究的框架中,系统化地统筹,以得到科学而合理的问题分析报告为后期服务。
(二)定义——分析问题,制订策略。
根据前期研究的内容,尝试对提出的问题予以解答或描述,来帮助提炼设计想法和解决方案。①可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激发团队成员从问题出发,发散思维,将有前景和价值的创意进行评估并归类;②通过思维导图的方法将问题的分析结构化地清晰展现,对直观而整体的呈现问题、描述内容分析十分有益,也可以启发设计师找到合理而巧妙的设计方案;③根据动态图形的特点,绘制故事板。故事板是一种用视觉方式讲述故事的方法,也用于陈述设计在其应用情境中的使用过程。故事板决定动作和事件的时间安排等问题,对动态图形的设计实施起着指导作用,它可以是粗糙的动画草图,也可以是手绘和数字插画的精细描绘。
(三)设计——解决问题,协作执行。
动态图形是集合了不同学科的综合体,它的设计实施是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视频团队(摄影师、灯光师、录音师)、平面设计师、三维设计师、剪辑合成师、配音师等多个环节,在工作流程中连贯性和准确度要求较高,因此前期预先制订较为详细的PPM(Pre-ProductionMeeting)即“制作前会议文本”,对于各部分协调工作,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PPM内容包括:创意阐释、影调与风格、分镜头脚本、图形设计稿、字体设计稿、动态运动参考与样片、特效参考与设计稿、配乐参考、配音与旁白、成片的版本和规格要求、工作进度表等,在设计执行阶段,合理的PPM能够引导团队成员理解项目意图,指导团队分工协作,激发成员创作活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交付与评估——问题反馈,经验总结。
完成收尾工作后,输出较高清晰度的成品,同时根据不同的应用载体,渲染为不同画幅、清晰度、数据量、格式的文件,适应不同媒体环境的播放。另—方面团队做好内部成员评估和外部人员的反馈总结工作,从中积累经验和更好的设计方法,为未来更好的创作提供充足的准备。
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和电脑合成技术的进步,动态图形设计师可以完成小规模项目的设计,这就要求动态图形设计师摆脱单一学科的模式,向跨学科、综合方向多元发展。动态图形设计师所扮演的角色更像一个导演…一能够发现、选择、调动一切视觉元素并通过恰当的媒体创造新形象;他决定由谁来操作,而不是一个熟悉工具的操作者;他具有感性的表现能力和超越一切领域的创造性活力。
四、动态图形的发展趋势
从动态图形的发展历史和应用方面来看,动态图形在不同的时代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带来视听传播的巨大革新。动态图形已经发展为多学科交叉的系统设计,从脚本叙事、平面图形设计、分镜头设计、动效设计、声音设计,每一部分都需要团队的合力协作,“MotionGraphic”强调更多的是理性与感性相互结合的系统思维能力,将艺术创意、受众需求、视觉传达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共同解决复杂的问题。它不断地以新的视角、新的媒介来整合传统设计的门类,对现有的视觉传播手段进行继承和发展,而这种跨学科的整合,也正是未来动态图形设计发展的重要方向。
1.随着动态图形设计行业的日趋成熟,并行设计、协同设计将是动态图形系统化设计的发展趋势之一。预算规划师、脚本写作叙事、影像拍摄、图形设计师、分镜头设计师、声音设计、程序员将越来越紧密的协同工作,使动态图形在跨学科平台的工作体系基础上,产生更多创新和突破的可能。
2.应用领域将极大拓宽。随着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最新的科学研究和体验成果将逐渐拓宽动态图形的应用领域,在研究方法、专业实践、医疗、大数据可视化等方面,动态图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3.物联网时代更智能的人机交互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神经网络技术等科技的发展将推动动态图形与先进技术的快速融合,为人们提供更加独特、丰富的虚拟与现实的感官体验。
结语
动态图形与其他领域的融合、碰撞,创造出异彩纷呈的视听语言,它的每—次应用,都给不同的领域带去革新式的发展变化,分析其应用的过程和特点,可以给动态图形的未来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参考。
动态图形表面上看起来是新媒体语境下的新生事物,实际上是平面设计的延伸,具备传达、表意的特点,研究平面设计的设计方法和信息的表达传播方式,对于平面设计和动态图形的跨学科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动态图形的定义、历史发展、应用范畴、设计方法以及未来趋势的分析对于构建科学的动态图形设计理论体系,打破学科界限,提升动态图形的跨学科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