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分析 | 本项目宜进行分组设计,不同的组可以完成不同的项目专题,在交流中相互学习。解剖计算硬件的小组可以多设几个,对拆装计算机进行探索。计算机的历史、分类可以少设小组,能够给大家介绍这类知识即可,要注意总结计算机发展的规律、标志,计算机分类的依据与相应的用途。提倡使用图片、实物或思维导图等可见性的形式进行汇报展示学习成果,如对计算分类、发展采用图示的方法展示。提倡对未来计算机进行创意或幻想,提供结构功能的草图为宜。 | |||||||
学生情况分析 | 学生学习情况参差不齐 | |||||||
教材分析 | 泰山版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了解计算机结构组成。 2、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 3、汇总各种类型的计算机。 | ||||||
过程与方法 | 采用分组设计,在交流中相互学习。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提倡对未来计算机进行创意或幻想。 | |||||||
教学重点 | 计算机结构的组成。 | |||||||
教学难点 | 计算机结构的组成。 | |||||||
教学环境 | 硬件资源 | 软件资源 | 教学素材 | |||||
教师机、学生机、网络 | WindowsXP,电子教室 | |||||||
教 学 过 程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一、解剖一台计算机。 1、 ENIAC诞生后,数学家冯•诺依曼提出了重大的改进理论,主要有两点:其一是电子计算机应该以二进制为运算基础;其二是电子计算机应采用“存储程序”方式工作;并且,进一步明确指出了整个计算机的结构应由五个部分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这些理论的提出,解决了计算机的运算自动化问题和速度配合问题,对后来计算机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处理器(CPU)是一块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主要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 3、CPU的性能指标主要是指主频。 | " 看图片 查网络 | " 了解ENIAC的情况。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组成。 | ||||||
二、计算机的发展史。 1、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式计算机于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 成功,它的名称叫ENIAC (埃尼阿克)。 2、计算机的发展过程分成几个阶段:第一代计算机(1946年——1957年),主要 元器件是电子管;第二代计算机(1958年——年),主要元器件是晶体管;第三代计算机(1965年——1970年)主要元器件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1971年至今),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 " 讨论、搜集计算机发展的资料 | "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 |
1、个人计算机,属于微型机,所以又称作微机,俗称电脑。另外,还有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工程工作站和网络计算机等。
2、计算机存储的基本单位是Byte。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1TB=1024G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