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纸上填涂姓名和考生号。
3.必须在答题纸的对应答题位置上答题,写在其他地方无效。答题方式详见答题纸上的说明。
4.考试结束后,试题卷和答题纸一并上交。
试题卷
一、积累(23分)
某校在上月开展了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小夏就此次活动,为学校微信公众号撰写了下面的通讯稿(初稿)。阅读后根据要求完成1-4题。(13分)
访烈士纪念馆,传先烈红色基因
【甲】在苍松掩映、庄严肃穆
....地聆听先烈们的事迹,感
....的杭州市烈士纪念广场,同学们一丝不苟
受念为国捐躯的烈士和所有为中华民族解
放事业做出贡献的先辈们,并无动于衷
....:“不忘国耻,勇担使命;勤奋好学,知行合一;
兴而奋斗!”
【乙】先烈们为信仰、为正义而牺牲,传承红色基因的我们是否也应见义勇为?在参观了蔡永祥烈士事迹陈列馆后,举行了“青少年是否应见义勇为”的思辨会。经过激烈争论,同学们基本达成共识:青少
年传承见义勇为这一传统美德的同时,更应学会因地制宜
....,用最适合学生年龄的方式发挥自己的作用。
【丙】12月13日,第七个南京大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校8年级共有381的杭州市烈士纪念馆,参加了主题为“访烈士纪念馆,传先烈红色基因”的国防教育实践活动。
1.(5分)
(1)“炽”的读音是(A.chǐ B.chì C.zhǐ D.zhì)
(2誓(3嚣(A.瑄 B.喧 C.暄 D.宣)
(4)(dào)念(5)(zhân)兴
2.初稿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庄严肃穆 B.一丝不苟 C.无动于衷 D.因地制宜
3.画线句有语病,应这样修改:(2分)
4.按照新闻消息写作的一般要求,初稿中【甲】【乙】【丙】三段应调整顺序。下列排序最合适的一项是()
(3分)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丙—甲—乙
D.乙—甲—丙5.
6.上题表格中,主题词与名句不匹配的一处是()(只填序号)(2分)
7.以下是某同学关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讲稿结语。请用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
诗句,帮他补全。(2分)
同学们,随着时代的进步,的确有很多传统的手艺正在消亡。但正如晏殊所言“,”,我们也应坚信当世人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越来越深入,那些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有很大一部分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让我们怀着自豪坚定的使命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二、阅读(57分)
(一)名著阅读(7分)
8.给下列三部名著选择合适的腰封推介。(3分)
(1)(2)(3)
(1)《红星照耀中国》选()(2)《星星离我们有多远》选()(3)《飞向太空港》选()A.仰望星空的浪漫情怀,立足大地的悲壮求索。
B.震撼世界的通俗读物,坚毅奋勇的纪实作品。
C.今日人人皆知环保重要,但你听,城市的春天越来越安静。
D.知识与趣味并存的天文名著,神奇与浪漫交织的科普之旅。
9.根据阅读经验,请判断下面哪段文字出自《昆虫记》,并简述理由。(4分)
【甲】螳螂的身体流线型,以绿色、褐色为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大刀钩末端长有攀爬的吸盘。头部呈扇形,较小;复眼突出,大而透亮;触角细长;颈部可180度转动;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
【乙】一只无知无畏的灰色蝗虫,迎面朝螳螂跳了过去。螳螂立刻表现得异常愤怒,它迅速地最大限度地张开翅膀并直竖起来,就像船帆一样。同时,螳螂将身体上端弯曲起来,就像一根弯着手柄的拐杖,并不停地原地跳动。……这是螳螂在利用心理战术和面前的敌人周旋。螳螂真是个心理专家啊。
(二)现代文阅读(28分)
灯祭
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灯是不寻常的。
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滚热的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赶紧用废棉花将灯罩擦得亮亮的,亮到能看清瓶飞旋的灰尘为止。灯的底座是圆形的,木制,有花纹,面积比灯罩要大上一圈,沿边缘对称地钻两个眼,将铁丝从一只眼穿过去,然后沿着底座的直径爬行,再扎入另一个眼中,铁丝在手的牵引下像眼镜蛇一样摇摆着身子朝上伸展,两个端头一旦汇合扭结在一起,灯座便大功告成了。那时候从底座中心再钉透一根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钉子上。待到夜幕降临时,轻轻捧起灯罩,“嚓”地点燃蜡烛,敛声屏气地落下灯罩,你提着这盏灯就觉得无限风光了。
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就说做灯罩,他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不是把瓶子全炸碎了,就是瓶子安然无恙地保持原状,再不就是炸成功了,一看却是一只猪肉罐头瓶子,怎么擦都浑浊,只好弃了。
尽管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里,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怀揣着一盒火柴提着灯走东家串西家,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看着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擦根火柴点燃灯去另一家。每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
那时父亲会【甲】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
“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
“还真顾家啊。”父亲【乙】着我去看那盏灯。那汪蜡烛油上斜着一束蓬勃芬芳的光,的确是亮丽之极。
过年要让家里里外外都是光明。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院子中的灯有高有低。高高在上的灯是红灯,它被挂在灯笼杆的顶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刷刷响。低处的灯是冰灯,冰灯放在窗台上,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冰灯能照亮它周围的一些景色,所以除夕夜藏猫猫要离冰灯远远的。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
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而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
我一年年地长大了,父亲不再送灯给我,我已经不是那个提着灯串来串去的小孩子了。我开始在灯下想心事。但每逢除夕,院子里照例要在高处挂起红灯,在低处摆上冰灯。
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的院子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看来他是迷了路了。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爸爸,回家的路这么难找啊?
从此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我再也没有接受灯的那种福气了。
正月十五,是我的生日。二十八年前,一个落雪的黄昏,我降临人世了。那时窗外还没有挂灯,天似亮非亮,似冥非冥,父亲便送我一乳名:迎灯。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幼时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
走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的,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
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嚓”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
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
(节选自《迟子建随笔自选》,有删改)
10.朗读首段中的句子“那灯是不寻常的”时,应如何处理重音?请简述理由。(3分)
11.根据上下文,选出填入文中【甲】【乙】两处最恰当的词语。(4分)
(1)【甲】处应为() A.凶巴巴地 B.惊慌地 C.喜洋洋地 D.笑吟吟地
(2)【乙】处应为() A.打趣 B.训斥 C.责备 D.安慰12.阅读文中画线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6分)
(1)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把半截红烛固定在钉子上。(文章第2段,为什么如此详细地写父亲做灯的过程?)
(2)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而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
..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一连串加点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3.文章以“灯祭”为题,“灯祭”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4分)
假山
①假山实在算不得一件好看的东西。乱石块堆叠起来,高高低低,凹凹凸凸,且不说天下决没有这样的山,单说阳光照在上面,明一块,暗一块,支离破碎,看去总觉得不顺眼。玄墓山下有一景,叫做“真假山”,是山脚露出一些石块,有洞穴,有皱襞①,宛如用湖石堆成的一般,走近去看还可以鉴赏山石的“皴法②”。然而合着玄墓山一起看,这反而成为一个破绽,跟一山的调子不协调。可观的“真假山”,依我的浅见,要算太湖中洞庭西山的石公山了。那里全山是湖石,洞穴和皱襞俯拾即是,可是浑然一气。又有几十丈高的幛壁,比虎丘“千人石”大得多的石滩,真当得上“雄奇”二字。看了石公山再来看花园里的假山,只觉得是不知哪一个石匠把他的石料寄存在这里罢了。
②假山上大都种树木,盖亭子。往往整个假山都在树木的荫蔽之下,而株数并不多,少的甚至只有一株。亭子里总得摆一张石桌,可以围坐几个人,一座亭子着整个所谓“山峰”也是常有的事。这就显得非常不相称。你着眼在山一方面,树木和亭子未免太大了,如果着眼在树木和亭子一方面,山又未免小得可笑了。《浮生六记》里的《闲情记趣》开头说:“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③这不失为很好的幻想。作者所以能“怡然自得”,在乎比拟得相称。以丛草为树林,以土砾为丘壑,自不妨以虫蚊为走兽。假若以丛草为树林,而让一只猫蹲在丛草之上,这就凝不成“青云白鹤”和“林壑幽深”的幻想,也就无从“怡然”了。假山上长着大树,盖着亭子,情形正跟上面所说的相类。不相称的东西硬凑在一起,只使人觉得是大树长在乱石堆上,亭子盖在乱石堆上而已。
④据说假山在花园中起障蔽的作用。如果全园的景物一目了然,那就太不曲折,太没有深致了。有假山障蔽着,峰回路转,又是一番景象,这才引人入胜。如顾家的怡园,靠西一带假山把全园的景物遮掩了,你走到假山的西边去,回廊和旱船显得异常幽静,假山下的一湾水好像是从远处的泉源通过来的(其实就是荷花池中的水),引起你的遐想。可见假山的障蔽作用确有它的价值,然而障蔽不一定要用假山。在园林建筑上,花墙极受重视,也因为它的障蔽作用。墙上砌成各式名样的镂空图案,透着光,约略看得见隔墙的景物。这种“隔而不隔”的手法,假若使用得适当,比堆假山作障蔽更有意思。
⑤依传统说法,假山并不重在真有山林之趣,假山本来是假山。路径的盘曲,层次的繁复,凡是山上所有的景物,如绝壁、危梁、岩洞、石屋,应有尽有,正合“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谚语,在这等地方,显出设计的人的匠心。而假山的可贵也就在此。有名的狮子林,大家都说它了不起,就因为那假山具有上面所说的那些条件。我小时候还没到过狮子林,长辈告诉我说,那里的假山曲折得厉害,两个人同在山上,看也看得见,手也握得着,但是他们要走到一条路上,还得待小半天呢。后来我去了,虽然不至于小半天,走走的确要好些时间。沿着高下屈曲的路径走,一路上遇见些“具体而微”的山上应有的景物。总之是层次多,阻隔多。就从这个诀窍,产生了两个人看得见而不能立刻碰头的效果。要堆这样一座假山当然不是容易事,大概是全凭胸中的一点意象。堆上了,看看不对就卸下,卸下了,想停当了,再堆上,这样精心经营,直到完工才得休歇。然而不容易的事不一定做成功就一定具有艺术价值。在芝麻大的一粒象牙上刻
一篇《陋室铭》,难是难极了,可是这东西终于是工匠的制品
....。你在假山上爬来爬去,
....,无从列入艺术之林
只觉得前后左右都是石块,逼窄得很。遇见一些峭壁悬崖,你得设想自己缩到一只老鼠那样小才有味。如果你忘不了自己是个人,让躯体跟峭壁悬崖对照,那就像走进了小人国一般,峭壁悬崖再没有什么气魄,只见得滑稽可笑了。真山真水若是自然手创的艺术品,假山便是人类的难能而不可贵的“匠”制。凡是可以从真山真水得到的趣味,假山完全没有。
(选自《叶圣陶文集》,有删改)【注释】①襞:bì,衣服上的皱褶。②皴(cūn)法: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的脉络纹理的中国画技法。
14.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理解、写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中将玄墓山下“真假山”与石公山作比较,是为了突出石公山的雄奇。
B.第②段通过举《闲情记趣》中的例子,目的在于说明好的幻想才能让人怡然自得。
C.第④段中以顾家怡园为例,说明了假山在花园中的障蔽作用是有一定价值的。
D.第⑤段说象牙上刻《陋室铭》是“工匠制品”不入“艺术之林”,是为了强调好心未必能办成好事。15.揣摩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分)
(1)这种“隔而不隔
....”的手法,假若使用得适当,比堆假山作障蔽更有意思。(“隔而不隔”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2)要堆这样一座假山当然
..是全凭胸中的一点意象。(“当然”和“大概”在表达上
..不是容易事,大概
有什么作用?)
16.选文与《苏州园林》一文中作者对园林中建造假山的看法是否一致?请简述你的观点及理由。(4分)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苏州园林》
(三)古诗文阅读(22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出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①,避月如仇。……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②近岸,断桥石磴始凉,
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节选自张岱《西湖七月半》,有删改)
【丙】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唐)白居易
柳湖松岛莲花寺④,晚动归桡出道场⑤。
卢橘子⑥低山雨重,棕榈叶战水风凉。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⑦宫在海。
【注释】①巳出酉归:巳、酉,均为旧时记时法,分别相当于现在的9-11点和17-19点。②舣舟:把船停靠在岸边。③靧(huì)面:洗脸。④松岛:孤山。莲花寺:孤山寺。⑤桡(ráo):船桨。道场:佛殿。⑥卢橘子:枇杷的果实。⑦蓬莱:传说海上有仙山,名蓬莱;孤山寺中亦有蓬莱阁。
17.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3分)
(1)念.无与为乐者()(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皂隶喝道去.()
18. 【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B.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C.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D.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A.席余 B.徙余 C.席与 D.徙与
20.下面关于【丙】诗内容和相关诗歌知识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以“柳湖”“松岛”代西湖、孤山,凸显出景物的特征,读之有身临其境之感。
B.颔联中的“重”“凉”二字,写出了枇杷硕果累累、雨后天气宜人,诗情画意间透着诗人的满心喜悦。
C.尾联回到“回望孤山赠诸客”的题旨,而“蓬莱宫在海”则表达了诗人对蓬莱仙境的无限憧憬。
D.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第二、四、六、八句,通押一个ɑng韵。
21.三篇古诗文都写景抒情。请参照以下示例,为【甲】文和【丙】诗的画线句做赏析式批注。(6分)
【示例】句子: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靧面。
批注:一轮圆月,如新磨之镜,清光格外皎洁可爱;湖光山色,如美人重新梳妆打扮,益发显得容光照人。此句尽显作者对西湖水月之喜爱。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22.【乙】文中出现的游湖者大约可分为三类,分别是“避月如仇者”“浅斟低唱、匿影树下者”和“纵舟
酣睡、尽享月色者”。倘苏轼或白居易也在“七月半”那天游湖,你认为他们可能是哪一类游湖者?请任选一人,根据所选文或诗,简述你的理由。(4分)
三、写作(4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有人说,仪式很重要。有了仪式,这一天与其他日子便不同;有了仪式,这一刻与其他时刻便不同。端午赛龙舟、中秋吃月饼,我们在节日的仪式里传承文化;国旗下讲话、生日送祝福,我们在日常的仪式里表达情感。
也有人说,没必要在乎仪式。洗脚、送礼、写感恩卡,我们不该只在父亲节(母亲节)那天去展现这种“仪式”,因为它只是一种外在形式,真正重要的还是我们心中的那份真、善、美。
阅读上面文字,你想到了什么?请以“仪式”为话题,写一篇600-800字的文章。可以叙写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可以发挥想象,创作故事;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