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风滚草是植物中的“流浪汉”,其叶互生,无柄,叶片丝状或狭线形。当干旱来临时,会从土层中将根收起,团成一团随风四处滚动,有些害虫和种子会搭便车,随之滚动。在找到合适的环境后,风滚草会重新扎根,发出新芽。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风滚草的主要形态特性是为了
A. 耐寒 B. 耐旱 C. 耐风 D. 耐盐碱
2.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A. 旱灾 B. 水源 C. 大风 D. 障碍物
3.风滚草的滚动传播可能会导致
A. 环境污染 B. 土地退化
C. 生物入侵 D. 生物多样性增多
全球气候变化会引起地理环境的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①环太平洋带火山、地震频发 ②图瓦卢等岛国的部分陆地被海水淹没
③温带地区树枝提前萌发新芽 ④全球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5.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A. 低纬度地区农作物产量成倍增加 B. 中纬度地区采暖耗能有所减少
C. 北温带小麦播种面积明显增加 D. 南温带农作物病虫害迅速减少
《徐霞客游记》中曾记录:“路侧有窞(dàn)深坑一圆,名龙井。下坠五六丈,四围大径三丈,俱纯石环壁。坠空缀磴而下,下底甚平,东北裂一门,透门以入,其内水声潺潺,路遂昏黑。践崖扪隙,其下忽深不可测。久之,光渐启,回见所入处,一石柱细若碧笋,……”。据此完成题。
6.龙井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
A. 沉积作用——地壳凹陷——流水侵蚀
B. 地壳抬升——流水侵蚀——重力崩塌
C. 流水侵蚀——地壳抬升——重力崩塌
D. 地壳抬升——沉积作用——流水侵蚀
7.该地貌类型对本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可能有( )
①土层浅薄,土壤贫瘠②光热充足,降水多③易引发地质灾害④利于地表水存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8.图中
A. ①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
B. ②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C. ③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
D. ④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
9.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
A. 天山山脉雪线分布的海拔将下降 B.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减弱
C. 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 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较高纬扩展
读某地区水循环示意图,完成题。
A. ①的水量比③大 B. ②的水量比④小
C. ③和④的水量相同 D. ②和⑥的水量相同
11.若图示山坡森林植被遭破坏,则
A. ④增多 B. ⑤增多 C. ⑥增多 D. ②增多
12.图示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采用透水地砖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其对水循环的有利作用是
A. 增加③ B. 增加⑤ C. 增加② D. 加速①
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图是洋面封冻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题。
13.洋面封冻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体现了
A. 气候会影响植被,但不会影响土壤
B. 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C. 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
D.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4.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气候变冷”的过程是因为
A.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 B.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减弱
C. 氟氯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 D. 大气的保温效应加强
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5.湖泊演变为陆地的先后顺序是( )
A. ③④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②④①③ D. ③①④②
16.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其主导因素是( )
A. 气候 B. 地形 C. 水文 D. 生物
17.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 区域性 B. 整体性 C. 差异性 D. 开放性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左图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右图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8.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A. 生物 B. 地形 C. 降水 D. 成土母质
19.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A. 甲与Ⅰ B. 甲与Ⅱ C. 乙与Ⅱ D. 丙与Ⅰ
黄河内蒙古段南部有十大支流,被称为“十大孔兑”(下图)。支流上游地区,沟谷纵横,植被稀疏;下游河流蜿蜒,农田遍布。汛期洪水汇入黄河形成沙坝,多数支流3月径流量与9月的相近,但输沙量却小得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 径流速度慢 B. 植被覆盖度高 C. 农耕活动少 D. 冻土未融化
21.“十大孔兑”洪水汇入黄河,会()
A. 改善干流航运 B. 利于两岸灌溉 C. 抬流河床 D. 加强干流泄洪
22.为改善“十大孔兑”中上游地区的主要生态问题,重点是()
A. 合理灌溉 B. 节约用水 C. 平整土地 D. 加强绿化
雪莲是的著名特产,生于高山雪线附近的岩缝、石壁和冰碛砾石滩中。种子在0℃发芽、3-5℃生长.幼苗能够抵御-21℃的低温、15- 25℃生长旺盛,以天山所产最多,质亦最佳。可作药用、也有一定的观赏价值。1906年中国已将天山雪莲列为二级保护植物。下图是天山自然带谱垂直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题。
23.影响天山南北坡自然带谱种类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 光照 B. 海拔 C. 风向 D. 坡度
24.天山雪莲最可能的分布区在( )
A. 高山冰雪带 B. 高山草甸带
C. 云杉林带 D. 山地草甸草原带
25.天山雪莲人工已栽培成功,人工创造的生长环境气候和土壤的突出特点应该是( )
A. 冷湿 B. 冷干 C. 暖湿 D. 暖干
二、综合题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石滩”是橘色藻宾长于岩石上形成的生态景观。橘色藻对生长环境要求十分苛刻,喜低温潮湿,只能生长于没有植被附着的“新鲜”、“干净”的原生石块表面。四川西部贡嘎地区冰川作用强烈,夏季泥石流多发,红石景观最为典型。近年来当地游客增多,对红石景观造成了一定破坏。如图示意四川贡嘎山附近红石景观分布。
(1)从地形角度,描述图示地区红石滩的分布特点。
(2)分析贡嘎山地区红石景观最为典型的自然原因。
(3)贡嘎山地区新建盘山公路两侧常出现红石景观,简述其形成过程。
(4)说明游客数量增加易对红石景观产生破坏的原因。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黄石公园的位置造就了它的与众不同。美国黄石公园位于落基山深处的熔岩高原上,海拔约2134~2438米,群山环绕,从空中俯瞰,犹如一个巨碗。冬季的黄石公园有着与众不同的韵味,呼啸的风雪,巨大的冰原,冒着腾腾蒸汽的温泉,此起彼伏的间歇泉,构成了冰、火、水的奇观。著名的间歇泉——老忠实泉,每隔一段时间如约而至,震耳欲聋的巨响后,伴随着蒸腾的热气,喷射出高达40多米的水柱。冬季的黄石公园并不寂寞,此时比夏季更容易邂逅各种野生动物。左图、右图为黄石公园位置图及间歇泉形成机制图。
(1)为什么说是黄石公园的位置造就了冰、火、水的奇观?
(2)请简要描述老忠实泉准时喷发的过程。
(3)冬季的黄石公园里,比夏季更容易邂逅野生动物,为什么?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火地岛主岛略呈三角形,地面崎岖,海拔1500~2000米,最高峰2469米。雪线高度仅500~800米,现代冰川发育。乌斯怀亚是世界最南端的城市,火地岛地区的首府、行政中心。市内店铺多为旅馆、饭店和酒吧,市区人口数量年变化巨大,少的时候仅几千人,多的时候可达七到八万人。乌斯怀亚传统民居,以低矮、屋顶坡度较大的木屋为主。在火地岛南部某保护区发现,当地树木大多低矮,或匍匐在地,或树冠形状奇特,当地称之“醉汉树”
材料二:火地岛地理位置图及传统民居与“醉汉树”景观图。
(1)描述火地岛西侧海岸线特点及分析形成原因。
(2)简述乌斯怀亚的传统民居特征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3)描述乌斯怀亚市人口数量年变化特点及分析形成的原因。
(4)据图推测“醉汉树”的树冠朝向及原因。
29.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西南地区分布着较多的干热河谷(高温、低湿的河谷地带),其中元江干热河谷山高谷深,是干热河谷的典型代表。长期以来,当地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人类对自然环境对干扰强度大,发生着不同程度的生态退化现象。图为元江干热河谷示意图。
(1)分析元江河谷气候干热的自然原因。
(2)简析该地区生态退化的原因。
材料二:近年来,当地大力种植罗望子树。人们在坡面种植罗望子树时常开挖鱼鳞坑,单株种植在深坑内,坑边用石块垒半圆形石墙(如图)。
(3)说明鱼鳞坑对种植罗望子树的作用。
3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苏干湖流域地处亚欧腹地,属封闭式内陆盆地,沉积层深厚。苏干湖水系属于柴达木内流水系中西北端的一个水系,大苏干湖平均水深约为2.8米,小苏干湖平均水深为0.1~0.6米。小苏干湖湖水经齐力克河流向大苏干湖,两湖相距约20千米。
(1)推测苏干湖流域植被的分布特征。
(2)说明苏干湖流域多戈壁荒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