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型:新授;主备:李元雄;时间:2011年11月20日;审核:
【巩固复习】1、记忆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的目的、时间、的代表和成果。
2、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指挥西北人民粉碎敌人对陕甘宁区的是谁?运用的是什么战术?
3、揭开人民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学习目标】:1、能够掌握: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南京国民的覆灭。
2、讨论分析“南京国民覆灭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完成三大战役简表,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对比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1.三大战役及其战果和意义。2.渡江战役和南京。
【学习难点】:对于在兵力和武器装备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迅速失败原因的认识。
【学习方法】:自主预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当堂巩固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阅读教材找出人民进行战略决战的背景是什么?
2、阅读课文及93页地图,完成表格:
战役名称 | 时间 | 指挥员 | 作战 | 战况 | 歼敌 人数 | 战果 | 意义 |
辽沈战役 | |||||||
淮海战役 | |||||||
平津战役 |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
请回答:
(1)“百万雄师过大江”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下达该命令的是谁?
(2)这次历史事件产生了什么作用?
(3)你如何理解“宜将剩勇追穷寇”这句话的含义?
(二)展示反馈、合作交流
1、质疑问难,想想看还有什么没弄清楚提出来让大伙帮忙?(老师补充归纳) 。
2、老师的问题:
(1)议一议:战略大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有利条件有那些?
(2)和平北平有什么意义?
(3)温故知新: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城,哪一年在这里建立国民?这个统治中国多少年,什么时候被推翻?
(三)拓展延伸
阅读教材第100页“活动与探究”题中的“战争开始的力量对比”,讨论:国共力量相差这样悬殊,为什么党能在短短的三年内就由弱变强,打败呢?(借助此问题从而总结出失败的原因)
【巩固练习、当堂作业】
1、按时间先后排列:( )
①挺进大别山②北平和平③南京④东北全境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④②①③
2、辽沈战役中,最关键的一仗是攻克( )
A.长春 B.沈阳 C.锦州 D.天津
3、下列哪次战役的胜利,被陈毅称之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4、战争时期,当得知一场战役的胜利消息时,欣然提笔写下七律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这首诗反映的战役是( )
A.挺进大别山战役 B.三大战役 C.渡江战役 D.孟良崮战役
5、战争的最高境界是制止战争、是和平。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傅作义作出的贡献是和平( )
A.锦州 B.沈阳 C.北平 D.南京
6、下列描述符合平津战役特点的是( )
A.“千里跃进,逐鹿中原” B.“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C.“分割包围,翁中捉鳖” D.“百万雄师,三路渡江”
7、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覆灭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的胜利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平津战役的胜利
D.渡江战役的胜利
【提高题】
8、[材料](如右图)2005年4月29日,总、国家与中国连战先生亲切握手。这是时隔60年后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历史性握手,被称为国共两党的“第三次握手。”
(1)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经两次合作。这两次合作实现的标志事件分别是什么?第一次合作取得了什么成果?
(2)国共两党60年前的第二次握手取得了什么成果?
(3)国共两党时隔60年后的第三次握手有什么意义
【当堂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