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1陈嘉佳2林云2
W ANG Xu CHEN Jia-ji a LIN Yun
(1.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4000302.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重庆400030)
[摘要]研究了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主导产业选择模型。通过分析和总结主导产业选择的准则、指标和方法,提出了基于钻石理论的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利用整体有效的DE A 模型来反映各行业绩效,利用AH P反映在产业选择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构建了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该模型的可行性。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钻石理论数据包络分析/层次分析法/双基点法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549(2008)03-0075-06
目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小康社会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发展时期,三次产业结构面临调整。要求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尤其提出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其中包括优先发展运输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规范发展商务服务业以及提升改造商贸流通业。理论上讲各地区应充分贯彻文件精神,但是,由于各个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不同,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会有所不同。
一、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
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起源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分析方法,而比较成本分析方法与资源禀赋学说则共同构成了比较优势理论;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从产业关联的视角研究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使主导产业这一概念得以明确。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理论又为主导产业的选择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而日本产业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提出/筱原准则0,将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向前又推进了一步[1]~[6]。
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主张每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充分利用生产要素或资源的相对优势,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0的原则形成具有本国优势的产业结构。各个国家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加入国际分工,从而形成对外贸易的比较利益结构。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产业关联理论。赫希曼提出产业关联链中必然存在一个与其前向产业和后向产业在投入产出关系中关联系数最高的产业,这个产业的发展对其前后产业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经济增长理论。罗斯托提出国民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存在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称之为/主导部门0,主导部门易于通过依靠科技进步,获得新的生产函数,易于形成持续高速的增长率并具有很强的带动其他产业部门发展的能力,从而形成扩散效应,而扩散效应最大的产业即为一国的主导产业。
筱原基准。筱原三代平提出了选择主导产业的两条重要基准,即/收入弹性基准0和/生产率上升基准0。收入弹性基准是指选择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这里收入弹性是指需求的收入弹性,从需求的角度提出的选择标准;生产率上升基准是指生产率上升快、技术水平高的产业部门为主导产业部
¹收稿日期:2008-1-3
作者简介:王旭,女,四川人,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嘉佳,女,重庆人,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林云,男,四川人,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
X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十一五0支撑计划专题项目(2006bah02a09)。
门,表明了在一定时期内,各产业生产率上升幅度不同,生产率上升越快,相应地生产成本下降也快,生产率上升基准是从供给角度提出的立足于生产的选择标准。
二、主导产业选择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从环境经济、社会统计等角度进行研究,将市场潜力、相对优势度、产业规模与产业的关联度作为选择主导产业的基准。主导产业选择方法一般是从区内外比较优势、产业关联、市场潜力三方面来衡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理论层面存在的问题。经典产业选择理论注重在国家层面进行主导产业的选择,通过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优势进行主导产业的选择,但是国家的主导产业和区域的主导产业是两个层次上的概念,不仅存在/量0上的区别,也存在/质0上的区别,因此,在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上要考虑到区域的实际发展情况。
21应用层面存在的问题。就目前应用效果来看,一是区域内各个城市主导产业的发展重点不突出,没有发挥专业分工优势;二是区域内城市之间缺乏有效的区域分工和协作机制,从区域产业结构来看,产业结构同构化现象严重,同业竞争激烈,影响产业的正常发展。
31研究层面存在的问题。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更多侧重于对工业的研究,对服务业的研究相对较少,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繁荣发展服务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因此有必要对服务业进行深入研究。
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以区域内城市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市化加速期为前提,以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为基础,重点研究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的构建、选择模型的建立,从而实现区域产业分工错位发展,统筹协调,并进行实证分析。
三、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及选择模型
(一)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基准
根据钻石理论[7]的内容,综合考虑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以及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外向功能的特征[8],提出了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如表1所示。
(二)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
11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结合生产性服务业的特点,以客观、科学、可行为指导,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面向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突出特色,发挥优势。(2)坚持市场导向原则。(3)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4)坚持整合资源和强化优势相结合,强调选择的产业能辐射带动的原则。
表1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基准
类型制定基准的角度基准名称
决定基准区域生产性服务业
主导产业基本特征
产业发展速度快,成长潜力大需求基准
产业能将自身的高增长渗透到其他部门,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作用较大产业关联基准
产业发展依赖的各要素具有比较优势要素基准
区域范围和全国范围内产业竞争情况竞争基准
对产业的发展起着指导作用,主要考虑产业发展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导向基准
参照基准其他因素宏观环境的影响机会基准21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
根据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建立原则,考虑产业发展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区域内同产业的竞争情况,综合考虑统计数据的可得性,构建了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表2
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
标
解
释
需求条件
需求规模
用产值贡献表示。产业增加值/区域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越大,反映该产业需求规模越大。增长潜力用/需求收入弹性0衡量,反映收入变化对需求的影响。产业关联度
产业影响力系数
描述了一个产业影响其他产业的程度。产业感应系数感应度指受其他产业影响的程度。
生产要素
资本投入要素
用产业/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0表示,产业资本投入反映产业发展的实力。
人力、技术水平、基础设施等要素用/相对劳动生产率0衡量。说明产业要素收益高,效益好,技术进步快。相对劳动生产率=区域某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全国范围内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
产业竞争
区域产业专业化程度
描述该产业在某区域的规模化优势,反映在该区域内产业的竞争情况。区域产业相对专业化程度=(某地某产业增加值/某地服务业增加值)/(区域某产业增加值/区域服务业增加值)产业外向度[9]
描述产业对外输出情况,表明在全国范围内产业的竞争情况。产业外向度=(产业专业化系数-1)/产业专业化系数,产业专业化系数=(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全国某产业增加值/全国服务业增加值)
导向
就业贡献
用/就业规模0和/就业年均增长率0反映。就业规模反映就业总量水平,就业年均增长率反映产业提供就业机会的发展速度,按1:1的比例进行加权。
税收贡献
用/生产税净额比重0和/生产税净额年均增长率0反映产业生产税净额规模和增长的速度,按1:1的比例进行加权。
(三)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模型
选择思路:设有n 个备选产业,为了使备选产业整体效率最大化,通过整体DEA 有效模型,计算各指标
客观权重,再结合AH P 得出主观权重,利用线性关系得出最终权重,再通过双基点法确定最终的数值。设y kij 为实际指标值,Y kij 为第k 个产业第i 个一级指标下第j 个效益型标准化指标值;x kpq 为实际指标值,X kpq 为第k 个产业第p 个一级指标下第q 个成本型标准化的指标值,准化过程遵照式(1)。
Y k ij =
y kij
r n
k=1
y kij
2
,P i I N,P j I N 。
(1)
设r 和s 分别表示效益型指标个数和成本型指标个数,u ij 和v pq 表示二级指标权重指标,则整体有效的DEA 模型为:
M:m ax r n
k=1H k =r n
k=1
r r
i=1(r I t
j=1u ij Y k ij )
r s p=1
(r I t
q=1v pq X kp q )
(2)
S.T.
u ij \\E ,v pq \\E ,
r r
i=1r I t
j=1u ij +r s
p=1r I t
q =1v pq =1,r +s =m 。
解出X =(u 11,C u 1I i ,u 21,C ,u r 1,C ,u rIr ,M 11,C ,M sI s )T
,该值为客观权重。利用AHP 确定主观权重X *
=(X *
11,C ,X *
1I i ,X *
21,C ,X *
212,C ,X mI ,C X mI m )T
。(AH P 确定指标权重在此不再累述)。综合权重的确立由两部分组成,AHP 反映决策者主观偏好,DEA 反映备选产业有效性基础上的属性数值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用线性加权的方法确定综合权重,如式(3)所示,其中X ~*=(X *
1,X *
2,C X *
m )T
,A 为主观偏好系数,A I [0,1],A 的具体值由决策者偏好决定。
X ~
*
=A X *+(1-A )X 。(3)
根据计算出的权重和标准化数据值创建矩阵如式(4),根据式(5)和(6)确定正负理想解,如式(7)和(8)计算各行业离正负理想解的距离,得出相对接近度,如式(9)。
V =
X ~*11Y 111
X ~*12Y 112C X ~*m I i Y 1m
I t X ~*11
Y 211X ~*12
Y 212C X ~*m I i
Y 2m I t
M
M
M
X ~*11
Y n 11
X ~*12
Y n
12
C
X ~*m I i
Y nmI t
=
V 11
V 12C V 1m @I t V 21V 22C V 2m @I t M M M V n 1
V n 2
C
V n m @I t
。(4)
V +
={(m ax V ij j I J +
),(m in V ij j I J -
)}=(V -
1,V -
2,C ,V -
m ),(5)V -={(m in V ij j I J +
),(m ax V ij j I J -)}=(V -1,V -2,C ,V -
m )。
(6)
其中,J +
为效益型指标,J -为成本型指标
S
+i =
r m
j=1
(V ij -V +j )2
,(7)S -i =r m j=1
(V ij -V -j )2
,i =1,2,C n 。(8)C
*i =S -
i
S +i +S -i
i =1,2,C n 。 (9)
对每一产业分别运用上述模型进行计算,即可得到每个产业得分,从而为主导产业的选择提供决策指导。
四、应用研究
成渝经济区是以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包括成都及绵阳等14个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0内的23个区县。成渝经济区集聚了两省市1/4的幅员面积、一半以上的人口,积聚了两省市经济总量的六成多,将成为国家新的增长极。自直辖以来,重庆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占GDP 的比重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面向企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处于上升态势,成为产
业结构向更高层次演化的发展趋势[10]
。重庆市经济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将面临发展的机遇,因此,有必要对重庆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进行选择研究,明确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第一步:数据收集。根据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得出各行业¹具体的指标值。如表3所示: 表3
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指标数值
二级指标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
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Y 11需求规模0110106901104010240106501019Y 12增长潜力º012030112401077010850117901199Y 21产业影响力系数»0188501694112320187911045111065Y 22产业感应系数¼019601119001509016200186601685Y 31资本投入
0117701001560147401028010076010019Y 32人力、技术、基础设施等21569712481218206165901711544Y 41区域产业专业化系数½11128018101988110620192040177Y 42产业外向度¾01092-01232-01054-11044-010225-01458Y 51就业贡献012330103901045010200105801049Y 52
税收贡献
01256
01079
01129
01078
01206
01156
资料来源:表中数据通过查阅5中国统计年鉴20076、5重庆统计年鉴20066、5重庆统计年鉴20076后整理得出,为2005年和2006年的平均值,»和¼由2002年投入产出表计算得出,½为2006年数据,¾为2005年数据。
第二步:数据标准化。由于各指标存在差异,根据式(1)对表3中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
¹
根据国际产业分类标准和数据可得性,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
表4标准化后的数据
二级指标交通运输、
仓储及
邮政业
金融业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
服务业
信息传输、
计算机服务
和软件业
科学研究、
技术服务
和地质勘查业
需求规模Y
11
017520131701477011100129801087
增长潜力ºY
12
015390132901205012260147601529
产业影响力系数»Y21013650128701509013630143101457
产业感应系数¼Y22014680158101248013030142301334
资本投入Y31013490100301930010550101501003
人力、技术、基础设施等Y32011560144001779014050104801094
区域产业专业化系数½Y41014920134601422014540139301329
就业贡献Y51019210115401178010790122901194
税收贡献Y52016370119701321011940151201388
产业外向度¾X420100101214010970180107601384第三步:确定权重。指标分为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其中/产业外向度0作为逆向指标,其他指标作为正向指标。根据式(2)确定客观权重,运用L i n go解出客观权重;根据专家打分,利用AHP,确定主观权重,根据式(3),将A设定为017,线形加权得到各项指标的最终权重。
X=(01093,01001,01001,01120,01001,01001,01780,01001,01001)T,
X*=(01208,01208,01045,01045,01084,01084,01044,01044,01119,01119)T,
X*=(01173,01146,01032,01068,01059,01059,01031,012,01084,01084)T。
第四步:计算结果。根据式(5)得出各产业的最终得分。由表4中的数据和综合权重确定矩阵V,根据矩阵V确定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再根据式(9)确定相对接近度。
V+=(01130,01079,01016,01040,01055,01046,01015,010003,01077,01054),
V-=(01015,01030,01009,01017,010002,01003,01010,01237,01007,01016)。
C*=(01957,01581,01691,01341,019,01212)。
第五步:主导产业的选择。应用主导产业选择模型和指标体系对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主导产业进行选择,并综合考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长期任务,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为:现代物流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
在主导产业选择过程中,有几点需要说明:(1)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需求规模日益增加,充分吸纳就业人员,税收贡献不断增加。重庆特殊的区域位置,完善的运输体系,不断优化的运输设施,为重庆市成为长江上游的区域物流中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虽然当前金融业所占社会经济总量比重小,但是重庆特殊的经济区位优势为金融业带来了发展机遇;重庆经济社会良好的发展态势给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从近几年金融业发展态势来看,地方金融机构实力逐步增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趋明显。(3)信息服务业占社会经济总量比重小,但是其发展速度迅速,贡献大量税收,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因此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前景。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在此提出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措施:
11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不断升级与生产过程密切相关的物流配送、代理制、多式联运,使原有的流通业、运输业、邮政业快速发展;全面提升成渝经济区已有设施的等级,尽快打通区域对内对外通道,建立高效畅通的水陆联运渠道;同时,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实现物流信息共享,拓展中转、配送、转口贸易等功能,提升现代物流综合服务功能。
21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将重庆定位为推动、面向市场、辐射西部的融资型产业金融中心。的职能在于支持商业银行积极拓展信贷业务,拓宽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渠道,鼓励金融保险业务的创新,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31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以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咨询、数据库等现代化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是今后积极支持的重点行业。
41健康发展房地产业。一方面,加快发展以居民住宅为重点的房地产业,开发建设经济适用住房,打造一批精品住宅小区,推进住宅产业化;另一方面,开发配套设施齐全的商务写字楼,形成具备规模的商务区。充分利用区域土地价格成本低、优惠、环境良好的条件,吸引房地产企业来渝投资开发房地产。
51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健全和完善各类社会中介服务市场体系,规范发展典当、拍卖、评估、租赁、职介、资质认证、法律服务、管理咨询、工程咨询、科技服务、广告等各类中介组织,健全市场与间的桥梁。
五、结论
区域服务业需要协调发展,各个城市职能需要合理划分,实现比较优势突出的层级区域分工格局。在区域内,超大和特大城市要突出在金融、物流、商务服务、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上集聚要素和向外辐射的核心能级。大城市作为区域性、综合性现代服务业中心,要承担传递超特大城市辐射效应的区域性/增压0功能。中小城市要利用产业垂直分工和产业链的延伸性,承接大都市产业扩散效应带来的发展机遇,形成城市间融合配套、错位分工、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刘新琦,李学伟,李雪梅.基于钻石理论的主导产业选择模型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1)1
[2]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1
[3]刘克利,彭水军,陈富华.主导产业的评价选择模型及其应用[J].系统工程.2003,21(3):62~681
[4]P.W.Dan i els.Produ cer S erv i ces Research i n t he Un ited K i ngdo m[J].Profess i on alGeographer.1995,(1)1
[5]Vaa,l A.de,Van En B erg.Producer Servi ces Econo m icG eography and S erv i ces T radab ility[J].Jou rnal ofRegionalS ci en ce,1999,(39), 539-5721
[6]阳昌寿.区域主导产业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11
[7]迈克尔#波特.李明轩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8]闫小培,钟韵.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向功能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5)1
[9]权晓虹,杨开忠.北京工业结构及相对优势变动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1999,(11)1
[10]李金勇.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51
Abst ract:Core i n dustry se lection of reg ional producer serv ice is focused on i n th is paper.On t h e basis of ana-l y zing and researchi n g on ex isting criteria and m ethods o f core i n dustry selecti o n,a ne w m ode,l na m ed DEA/AHP and a set of cr iteria based on d ia m ond theory w ere proposed for consi d erati o n of actual perfor m ance and gover nm ent s'i n fluence.By m eans of actual exa m ple,the mode lw as successfull y used for m aki n g a dec ision of core i n dustry selection o f reg ional producer serv ice i n dustry,so the feasi b ility o f the m ethod and m odel w as de m onstrated.
K ey w ords:Producer service Core i n dustry D ia m ond theory DEA/AH P/TOPSI S
(责任编辑: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