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西周初年的何尊是目前所见第一个出现“德”字的器物。之前的青铜器、甲骨文中,无论是表示“得到”还是表示“道德”,全部是无“心”的“得”字。而何尊之后的铭文中,表示“道德”之意时都开始有“心”了。由此推知,西周时( )
A. 青铜铸造技术提高 B. 注重礼乐教化功能
C. 已有以德治国理念 D. 汉字得到较大发展
2.汉武帝时,在长安设太学,置五经博士,“以养天下之士”。据史料记载,武帝时学生仅50人,昭帝时100人,宣帝时200人,元帝时达1000人,成帝时增至3000人。太学的设立和发展( )
A. 拓宽了晋升的渠道 B. 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
C.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3.曹操在求贤令中提到吴起“杀妻自信”是不仁,“散金求官”是无节,“母死不归”是不孝,但同时认为吴起“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 )
A.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B. 治国理念的调整
C. 对历史经验的借鉴 D. 现实形势的需要
4.宋朝规定,每年十月入冬后,天下各州县须“差官检视内外老病贫乏不能自存者”,登记在册,每人一日“给米豆一升,小儿半之”,每三天发放一次,从本年十一月初一开始,至来年三月的最后一天停止。这一规定力图( )
A. 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B. 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C. 增强民众对国家政权的认同 D. 维护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5.《尼布楚条约》签订时,清第一次把满文“中国”一词作为正式国名与俄罗斯对应。此后,在对外交往文件中,却再未称自己为“中国”。一直到《南京条约》签订时,汉文“中国”才正式写进外交文书,此后清朝多以“中国”名义与外国签订条约。这反映了清( )
A. 天下观的缓慢转型 B. 极力维护天朝上国形象
C. 注重捍卫国家主权 D. 积极融入国际关系体系
6.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他认为戊戌变法的意义在于( )
A. 效法明治维新改革道路 B. 试图改变旧的政治制度
C. 推动了民众的思想 D. 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
7.20世纪30年代,中国党从“反对反动派”到“反蒋抗日”,从“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这一系列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 对外的调整
C. 民族危机的日益加剧 D.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8.如表为1949-1952年中国主要农业产品产量统计(单位:万吨)。由此可知( )
年份 | 粮食 | 棉花 | 油料 | 黄红麻 | 糖料 | 茶叶 | 水果 |
1949 | 11318.0 | 44.4 | 256.4 | 3.7 | 283.3 | 4.1 | 120.0 |
1950 | 13212.5 | 69.2 | 297.2 | 7.9 | 337.8 | 6.5 | 132.5 |
1951 | 14368.5 | 103.1 | 362.0 | 25.0 | 498.9 | 7.9 | 156.4 |
1952 | 16391.5 | 130.4 | 519.3 | 30.6 | 759.5 | 8.2 | 244.3 |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强 D. 工业化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
9.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指出:“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中,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这一讲话( )
A. 意在动员知识分子投身现代化建设
B. 引发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C. 实现了中国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D. 解决了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
10.《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债务缠身,暴风雨神阿达德摧毁了他的田地,或者洪水冲走了作物,或者由于当年缺水,那块地没有生长谷物——在那一年,他可以不向他的债主归还粮食;他可以暂停履行他的合同,他可以不付那一年的利息。”由此可知,法典( )
A. 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 体现商品经济要求
C. 维护民众利益实现阶级调和 D. 带有人文主义色彩
11.据记载,13世纪英国诺福克郡的Fomcett庄园有地2700余亩。生产的粮食中,燕麦主要用来养马,几乎不出售,大麦自用的也不少,只要小麦才是全部出售,而且使用的手工业品大多自制,另外还出售水果和酒。这一现象表明当时该庄园( )
A. 仍以自给自足经济为主 B. 经济来源依赖副业收入
C. 以市场为目的进行生产 D. 供求关系处于紧张状态
12.有学者对近代某一历史事件作了如下描述:“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的信心与现实主义结伴而行,而不是乌托邦空想的表征”“这是一个执着探索和批判的世纪,一个关注社会改革的世纪”“这是人的觉醒与现代秩序诞生的时代”。这一事件是指( )
A. 文艺复兴 B. 宗教改革 C. 启蒙运动 D. 工业
13.如图为1870-1913年英、法、德、美四国工业产量在世界工业产量中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其中②是( )
A. 英国 B. 法国 C. 德国 D. 美国
14.如图为1944年发表的时政漫画。漫画中,身穿护士服的美国财政部摩根索喜形于色,双手抱着代表新货币制度与配额协议的婴儿走出产房,交给英格兰银行。而被故意画成小矮个的英国财政部顾问凯恩斯一手“牵着”英格兰银行,一手指着新生婴儿说:“它不是我们的孩子,它有金色的头发!”该漫画表明( )
A. 英美争夺世界金融的主导权 B. 冷战格局下交流与对抗并存
C. 英美战时同盟关系裂痕凸显 D. 二战加剧大国间的猜忌心理
15.面对美国在欧洲影视产品市场的垄断,法国主张强化欧洲影视配额制度,严格美国产品进入欧洲市场。在法国的推动下,1995年欧盟建立支持欧洲影视产业的信贷保证基金。然而美国坚持文化产品应跟其他产品一样自由流通。美欧的这一争端体现了( )
A. 保护文化多样性成为欧洲共识
B. 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利益角逐
C.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进一步分化
D. 政治多极化与文化多元化冲突不可调和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阳(籍贯)户人荆不更(爵位)蛮强
妻曰嗛
子小(“小”、“大”是课役身份的标志)上造(爵位)□
子小女子驼
臣(奴隶)曰聚
伍长(职务)
——里耶秦简户籍簿(节选)户主邯寿寿年伍拾陆岁白丁课户见榆
女娘子年拾叁岁小女
一亡弟妻孙年叁拾陆岁寡
计布二丈五尺
计麻三斤
计租二石
廿亩永业
肆拾肆亩已受廿三亩口分
合应受田壹倾叁拾壹亩一亩居住园宅
八十七亩未受
——《(武)周大足元年(701年)沙州敦煌县效谷乡户籍》
提取两项有关秦朝与唐朝户籍登记内容的不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吴淞铁路的拆与建
1876年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从上海至吴淞的铁路,招致清的强烈反应。经过交涉,清以28.5万两白银赎回,在两江总督沈葆祯的主张下拆毁。
材料一:
材料二:18年,在吴淞铁路原路基的基础上又重新筑成了铁路(淞沪铁路),此时距吴淞铁路拆除已过了21年。考虑到清也正是这个时候才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铁路,吴淞(淞沪)铁路的拆和建,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化迟误的一个缩影。让国人痛心的是,18年铁路重建的时候,国家主权的丧失,不仅没有比1877年减少,反而是大大地增加了。
——摘编自苏生文《中国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
(1) 对于吴淞铁路的拆除,材料一中两则史料的看法有何不同,分析其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吴淞铁路的拆与建”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立论正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红色记忆
红色遗址及纪念建筑物特指中国党领导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历程中,具有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价值的遗址、遗迹及纪念建筑物。图1、图2、图3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土地时期红色文物的空间分布。
——据王秀伟等《红色遗址及纪念建筑物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
(1) 对红色遗址及纪念建筑物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说明。
(2) 从下列红色遗址及纪念建筑物中任选一处,阐释其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理由。
“八一”指挥部、井冈山遗址、瑞金遗址、遵义会议会址、西柏坡旧址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50年代世界的变化”
从世界历史的进程来看,20世纪50年代具有重要的地位。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对抗”、“计划”、“社会主义”、“联合”、“民族”等词汇的频繁使用就是最好的证明。面对那个时代,每个人都在思考。
以“1950年代世界的变化”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围绕某一中心选取历史事件展开论述,表述成文,立论正确,史实准确,逻辑严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商朝重视神,而西周初年何尊上的铭文“德”字有了“心”,体现了把“德”和“心”代表的人联系了起来,这体现了西周对现实的重视,而“德”则体现了西周重视对现实中的人的教化,B正确;
材料和“青铜铸造技术提高”无关,排除A;
“以德治国”是孔子的治国思想,排除C;
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西周政治制度的特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晋升的渠道,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得,随着时间的变化太学招收的学生不断地增加,甚至在成帝时增至3000人,体现出汉朝时期招收儒生人数的增加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B项正确;
汉武帝时期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汉武帝加强统治的措施,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意义。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汉武帝加强统治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曹操在贤令中提到吴起时既有不好的评价,但是在最后却对其进行了高度评价,尤其是在保家卫国这一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在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时期,各国之间进行征战,需要这样的人才,D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九品中正制的局限性,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出曹操治理国家理念的前后变化,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曹操借鉴历史经验的信息,无中生有,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政治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差官检视内外老病贫乏不能自存者”、“给米豆一升,小儿半之”及所学知识可知,增强民众对国家政权的认同,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C项正确;
材料是直接给与帮助,没有注重灾民长远的生计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夸大其词,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材料不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重在强调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秩序,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要求学生结合“差官检视内外老病贫乏不能自存者”、“给米豆一升,小儿半之”和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清第一次把满文中国一词作为正式国名与俄罗斯对应”、“此后,在对外交往文件中,却再未称自己为中国”、“一直到《南京条约》签订时,汉文中国才正式写进外交文书”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清对世界的看法也在发生着变化,天朝上国思维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天下观的缓慢转型,A项正确;
材料的意思不是在说清的行为在维护自己的形象,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清这些行为不是重视自己的主权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清朝晚期不是主动融入世界的,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要求学生结合“清第一次把满文中国一词作为正式国名与俄罗斯对应”、“此后,在对外交往文件中,却再未称自己为中国”、“一直到《南京条约》签订时,汉文中国才正式写进外交文书”和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外国人认为戊戌变法有优点,并把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对比来表达对戊戌变法的对旧制度改变的肯定,故B项正确;
“效仿明治维新改革道路”不是戊戌变法的意义,故A项错误;
材料肯定的是戊戌变法对旧秩序的变动,而非思想,故C项错误;
戊戌变法缺乏社会基础,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戊戌变法的意义分析。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意义,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7.【答案】C
【解析】20世纪30年代中国党对的态度变化是因为民族危机日益加深,C项正确;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不是中国党态度转变的原因,排除A项;
材料与对外无关,排除B项;
一二•九运动推动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图表可知,1949年后主要农业产品产量不断增加,再结合图表时间“1949年、1950年、1951年、1952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进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所以主要农产品产量为断增加的原因是进行了土地改革,生产关系调整调动农民积极性,B选项正确;
材料不能提现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是否扩大或缩小,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出农产品是否参与商品流通环节,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工业对农业的影响,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考生需要结合建国初生产关系的变化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通过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中,……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可知强调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只是分工不同,目的在于鼓励知识分子投身现代化建设,A项正确;
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文化”结束后以反对、纠正”左”的错误而开展的一次全国性思想的讨论。1976年10月,为害10年的“文化大”结束了。但是党内仍有人继续坚持“左“的方针,阻挠对过去的”左“的错误所进行的拨乱反正,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
1978年3月党的工作重心没有转移,排除C项;
材料内容并没有解决人才需求,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结合题干“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中,……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及改革开放的历程进行回答。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10.【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规定,自由民如果因天灾而导致农田颗粒无收,可以不向债主偿还债务和利息,这体现了法典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弱势群体,具有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D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法典保护了弱势自由民的利益,没有涉及保护私有财产的情况,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法典对于天灾情况下自由民债务和利息的相关规定,无法体现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排除B项;
材料中的规定维护的是自由民的利益,而非国家的所有民众,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要求学生结合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1.【答案】A
【解析】材料“13世纪英国诺福克郡的Fomcett庄园有地2700余亩。生产的粮食中,燕麦主要用来养马,几乎不出售,大麦自用的也不少,只要小麦才是全部出售,而且使用的手工业品大多自制,另外还出售水果和酒”反映了中世纪晚期,英国的庄园所生产的粮食和手工业产品大多自给自足,而很少对外销售,这体现了此时期庄园的自给自足的特征,A项正确;
材料反映英国庄园对外出售小麦、水果和酒,无法说明副业是庄园的主要经济来源,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庄园自给自足,而非面向市场进行生产,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庄园自给自足的情况,无法体现供求关系的紧张状态,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世纪的欧洲,要求学生结合中世纪欧洲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世纪的欧洲,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的信心与现实主义结伴而行,而不是乌托邦空想的表征”、“这是一个执着探索和批判的世纪,一个关注社会改革的世纪”、“这是人的觉醒与现代秩序诞生的时代”并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核心,批判封建,为资本主义发展构造了蓝图,了人们的思想,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文艺复兴是一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思想运动,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
宗教改革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束缚,人们思想,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
工业是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属于产业,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的信心与现实主义结伴而行,而不是乌托邦空想的表征”、“这是一个执着探索和批判的世纪,一个关注社会改革的世纪”、“这是人的觉醒与现代秩序诞生的时代”的主旨,结合启蒙运动的内容和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严重的不平衡。在第二次工业的推动下,美国、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产量在世界工业产量中所占比重后来居上,尤其是美国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由此可知,④是美国,③是德国;
英国、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工业产量也在增加,但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它们的工业产量在世界工业产量中所占比重也明显下降,尤其是英国工业产量从第一位下降到第三位。由此可知,①是英国,②是法国。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的影响,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的影响,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漫画创作于1944年,“美国财政部……双手抱着代表新货币制度与配额协议的婴儿走出产房,交给英格兰银行”,由此想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表明美国想要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金融秩序,A项正确;
1944年冷战尚未开始,排除B项;
材料与英美战时同盟关系无关,排除C项;
材料与猜忌心理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把握。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法国主张强化欧洲影视配额制度,严格美国产品进入欧洲市场”、“然而美国坚持文化产品应跟其他产品一样自由流通”及所学知识可得,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各个国家在利益冲突面前不断地角逐,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欧洲针对文化多样性达成共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材料虽然体现欧洲和美国出现了利益的角逐,但是没有说资本主义阵营进一步分化,排除C项;
材料虽然有利益冲突,但不能体现出美欧的冲突不可调和,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考生需要结合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因素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通过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6.【答案】信息l:由“《(武)周大足元年(701年)沙州敦煌县效谷乡户籍》”可以看出,户籍册等登记的家庭成员信息更加详细,不仅有家庭成员的性别,还有实际年龄和应纳租调数额情况。
说明:由所学知识可知,户籍册中登记的家庭成员信息更加详细,反映出封建为了保证赋税收入,对户籍册严格编审,对人口的管理更加细致,防止人口不实。
信息2:由“《里耶秦简户籍簿(节选)》和《(武)周大足元年(701年)沙州敦煌县效谷乡户籍》”可以看出,秦朝户籍和唐朝户籍除对家庭成员信息进行登记外,秦朝户籍中还记录家庭成员的爵位和职务信息,唐朝户籍中记录有应纳赋税与授田信息。
说明:由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军功爵制和什伍制度,所以秦朝户籍中还记录家庭成员的爵位和职务信息,方便确定纳税额度;唐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所以户籍册中除了记录家庭成员的身份年龄外,还记录了应纳赋税与授田信息。
故答案为:
示例:信息l:与秦朝相比,唐朝户籍关于家庭成员信息记载更加详实。
说明:为保证赋税收入,对人口的管理更加严格,防止人口不实。
信息2:除家庭成员信息外,秦朝户籍有爵位和职务信息,唐朝有赋税与授田信息。
说明:秦朝实行军功爵制和什伍制度;唐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看法:《泰晤士报》认为拆除铁路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愚蠢行为;沈葆桢认为拆除铁路有利于阻止英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原因:双方政治立场不同。
【小题2】评述:在西方侵略和民族危机加剧的背景下,英国擅自修筑吴松铁路,以方便其对中国的侵略,沈葆桢从维护主权出发拆除铁路的行为可以理解。从长远看,尽管当时修铁路可能会对主权利益带来损害,但近代化是不可违背的历史趋势,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寻求正确方式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自强之道。
【解析】(1)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看法:根据材料一“其处置吴淞铁路一事,人皆知之,中国阻止进益之党不作他事,止以禁止改变为务。毁弃铁路主议何人,不可得知。闻共有七人,史册内载历来开创有七个圣人,似此可编列‘七愚’姓名,传之后世。”“电线、铁路皆中国数年后不能自己之事,吴淞则非其地。洋人所以不患亏本者,冀中国许其起卸进出口货物耳,不告而擅为之,于国体有损”分别概括两者的看法作答。原因:结合两者观点的不同并运用所学阶级分析法的知识分析作答。
(2)本题考查吴淞铁路。评述:根据材料“18年,在吴淞铁路原路基的基础上又重新筑成了铁路(淞沪铁路),此时距吴淞铁路拆除已过了21年。考虑到清也正是这个时候才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铁路,吴淞(淞沪)铁路的拆和建,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化迟误的一个缩影。让国人痛心的是,18年铁路重建的时候,国家主权的丧失,不仅没有比1877年减少,反而是大大地增加了。”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时代背景、从近代化的时代潮流要求的角度分析铁路的存废问题作答,最后总结,重申观点。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及吴淞铁路,侧重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8.【答案】【小题1】特征和说明:湖南东部、江西中南部、福建西部密集程度高:该区域为新民主主义早期工人运动和农动发生地之一、农村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中心区域等。
主要分布于山区和高原地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路线;远离城市,敌人力量薄弱,有利于力量的积蓄和发展;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利于战略攻守。
主要分布于河流湖泊附近:提供战略回旋空间,利于战争中灵活机动行军,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因特殊地形易造成激烈战斗。
【小题2】示例:井冈山遗址,是中国的摇篮,中国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新道路的开始,塑造了“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井冈山精神。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第一小问要结合领导民主斗争的过程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领导民主斗争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9.【答案】本题为开放性问题。首先,围绕“1950年代世界的变化”这一主题,根据材料“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对抗’‘计划’‘社会主义’‘联合’‘民族’等词汇的频繁使用就是最好的证明”,结合所学知识,从这些词汇及其关系中拟定论题,例如,根据“对抗”拟定论题为“对抗与交流并存”。其次,结合所学知识,从二战后美苏两国的冷战、甚至激烈对峙;两极格局下,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冷战期间,美苏也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进行论述。此外,还可以根据“联合”“民族”拟定论题为“第三世界走向联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民族运动兴起、要求建立新型平等国际关系;美苏冷战加剧背景下,亚非国家举行万隆会议,推动联合自强,为南南合作与不结盟运动奠定基础等史实进行论述。
故答案为:
示例一:
论点:对抗与交流并存。
阐述:二战后,美苏两国由于世界战略和国家利益的需要,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日益走向对抗,冷战兴起,并引发局部战争时有发生,如朝鲜战争等。导致世界局部地区动荡与不安。伴随着华约组织的成立,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但由于美苏都是二战后实力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势均力敌,谁也不敢贸然动武,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的和平。美苏冷战不只有对抗,也有对话与谈判、妥协与缓和,还有在很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示例二:
论点:第三世界走向联合。
阐述:二战后,亚非拉地区争取国家和民族的斗争风起云涌。亚非地区获得的国家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国际关系,以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与此同时,世界两极格局形成,美苏冷战日益加剧,处于两大阵营争夺的中间地带的亚非国家极度缺乏安全感,亚非地区成为世界各种矛盾和冲突集中的地区。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万隆会议有力推动了亚非国家的联合自强,鼓舞了第三世界国家争取民族和,开启了南南合作与不结盟运动的序幕,推动了国际秩序的深刻演变。
(另外,若从民族运动的高涨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与改革、欧洲开始走向联合等方面立论也可得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世界格局,要求学生结合战后世界格局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战后世界格局,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