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战胜失败,我能行》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到失败是生活的一部分,要以平常心面对;
2.主动应对失败这件事,分析失败的原因,调整心态,克服畏难情绪;
3.寻找战胜失败的方法,尝试战胜失败。
教学重难点:
调整心态,克服畏难情绪,寻找战胜失败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心灵故事
教师引导学生感知“失败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人都可能会遇到的事情。”一个人经历失败后最重要的是分析原因,积极调整心态,树立信心迎接下一次的挑战。同时,也要让学生意识到成功并非轻易的事,需要为之付出努力。
教材呈现两位同学竞选班长,王伟以前每次都落选仍展败屡战,但对每一次竞选充满了信心。当然,他平时表现也不错,结果这一次以绝对优势当选班长。而小方则认为自己这几年一直是班长,上学期还被评为了“优秀学生”,显得有些骄做自满,没有认真准备竞选而落选。
我们从整个竞选过程可以看到,小方落选后情绪无比失落,并且放学的时候还告诉爸爸“再也不要竞选班长了”,可见遭遇失败后的小方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换位体会小方悔恨、难受、失望的感受,从中分析失败的原因,进面思考怎样更接近成功,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到真正的失败是放弃自己。而王伟从屡败屡战到最后以绝对优势当选班长,这也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事情,教师可以重点引导学生去体会王伟第一次,第二次失败后的心情,猜想一下他是怎么调整的,然后平时怎么表现,在竞选班长时候又是怎么做的准备。
辅导建议: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将政事中同学的表现展示出来,并且可以通过连续设网的方式,层层启发学生思考,到导学生去感知故事中小方落选时候的感受是什么?他可能会在心里怎么想?如你是小方,你可能会怎么做等。
二、指点迷津
本环节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不要畏惧失败,面是开动脑筋,并勇敢地付诸行动。教材进一步呈现,小方这一次的失败反而教育了他,使他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努力和谦逊,内心变得更加强大。
辅导建议:教师可以列举名人挑战失败,最后成功的故事(居里夫人发现镭、乔布斯和苹果公司)和励志的名人名言,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怎么去应对“失败”这个可怕的对手。
三、活动在线
活动(一):小小评论家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失败,并进一步付诸于行动。
1.了解小若在学习上的困难,引发共鸣
学生最主要而且最受困扰的一般来说是学习上的失败,在此环节学生通过观看表演的方式了解小若同学在学习上的失败,然后思考自己有没有和小若类似的受挫经历,勇敢地分享给小组或班级,教师适时点评。
2.讨论并了解正确的应对失败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首先,故事中的小若为自己确定的目标是否合理?在给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的时候可以寻求老师和家长的建议;其次,没有达到目标后对自己的评价“太笨了”等是否正确?是不是太急于求成了,对自己要求太严格或学习方法和理解有问题等;再次,小若对失败原因的分析是否正确和全面。
在制定学习目标或分析失败原因时,我们一定要客观,避免目标过高或只在乎纵向比较而带来挫败感,也不能因为没有达到目标而灰心,失去学习的兴趣。
辅导建议:在引导学生分析的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度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归因。如果学生在失败分析中总是外归因,那么教师可以适度引导内归因;而如果学生总是责怪自己,有明显的自责和悔恨,那么教师可以鼓励和开导。
3.面对失败时,态度是关键
引导学生知晓在面对失败和挫折的不同情境中,积极的态度可能会带来好的结果,而消极的态度反之。
活动建议: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两个不同情境中不同表现的不同结果,强调在面对失败和挫折的时候不要知难就退,轻易放弃。
活动(二):失败我不怕
引导学生感受失败,勇敢面对失败,分享面对失败的有效方法。
教材设计了一个三局两胜掰手腕的活动,让学生分享感受且畅谈生活中有没有经历过失败,是怎么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生活中的失败感受和应对方法,请班上其他同学一起帮忙给出应对的方法。
活动建议:在掰手腕的比赛中,可以加上小组积分的规则,赢了的同学为小组积1分,这样输了的同学除了自己内心的失望而外,还会受到小组其他成员的压力,这样更真实的体验了失败的困扰,更符合实际生活情景。
活动(三):给失败写回信
引导学生体会失败是成长路上的双刃剑,战胜失败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活动建议:给失败写回信可以让学生先回忆自己曾经战胜的一次失败或者非常因难的一件事情,在真正面对失败的时候怎么去调整心态,去树立信心,去思考战胜失败的方法,这样脚路实地的写出至好友“失败”的一封回信。
四、实践指南
总结战胜失败的心理过程及方法,总结起来有就是:分析失败的原因,调整心态,克服畏难情绪;寻找战胜失败的方法,尝试战胜失败。
辅导建议: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班级分享后再总结。
五、亲子分享
通过了解父母的挫折经历,习得战胜失败的方法,增强信心。
教学建议
学生要战胜失败,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正确地认识失败,并且树立自信。有学者表示,自信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活动和评价来增强他们的自我成就感。另外,自信心也可以通过赏识教育、挫折教育、学会竞争、克服困难、正确评价学生等方面来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