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职语文- 屈原《九歌·国殇》精品课程解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22:24:55
文档

中职语文- 屈原《九歌·国殇》精品课程解析

《九歌·国殇》【作者】屈原【朝代】战国一:文章及作者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
推荐度:
导读《九歌·国殇》【作者】屈原【朝代】战国一:文章及作者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
《九歌·国殇》

【作者】屈原【朝代】战国

一:文章及作者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国殇.【shāng,指未成年而死,也指为国死难的人】二:正文

操吴戈

..【犀牛皮..【吴戈因锋利而闻名】兮被.【(pī,通假,通“披”】犀甲

制作的甲,特别坚硬】,车错.【错:交错】毂.【gǔ,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这里泛指战车的轮轴】兮短兵

..【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接。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弓箭】交.【掺杂在一起】坠.【落下】兮士争先。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凌【凌:侵犯】余阵兮躐【liè,践踏】余行【行列】,左骖【cān,骖马】殪【yì,死】兮右刃伤。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

霾【mái,通假,通埋。古代作战,在激战将败时,埋轮缚马,表示坚守不退。】两轮兮絷【zhí】四马,援玉枹【fú,鼓槌】兮击鸣鼓【很响亮的鼓,先秦作战,主将击鼓督战,以旗鼓指挥进退】。

(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

天时【指上天】怼【duì,怨恨。兮威灵怒:天地一片昏暗,连威严的神灵都发起怒来】。【天时怼:指上天都怨恨】兮威灵【威严的神灵】怒【威灵怒:天怨神怒】,严杀【严酷的厮杀】尽【皆,全都】兮弃原野。

(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通假,通“返”】,平原忽【渺茫,不分明】兮路超远【遥远无尽头】。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指良弓。战国时,秦地木材质地坚实,制造的弓射程远】,首身离【身首异处。壮心不改,勇气不减。】兮心不惩【悔恨】【心不惩,壮心不改,勇气不减】。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诚【诚然】既勇兮又以【且,连词】武【威武】,终【始终】刚强兮不可凌【侵犯】。

(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身既死兮神【指精神】以灵【神以灵:指死而有知,英灵不泯】,子魂魄兮为鬼雄【战死了,魂魄不死,即使做了死鬼,也要成为鬼中的豪杰】。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三:文章赏析

《九歌》是一组祭歌,共11篇,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的再创作。《九歌·国殇》取民间“九歌”之祭奠之意,以哀悼死难的爱国将士,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诗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依现存史料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当日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此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楚国灭亡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从此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所写的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些许悲欢,那受诬陷被排挤,乃至沅湘的坎壈遭际;他奉献给人的是那颗热烈得近乎偏执的爱国之心。他是楚国人民的喉管,他所写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国人民热爱家国的心声。

此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区别,乃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辞采瑰丽的华章,然其“通篇直赋其事”(戴震《屈原赋注》),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读罢实在让人有气壮神旺之感。

五:文章解析

(一)全诗可以分几层?(赞叙结合的手法)

叙述:1--10句

赞颂:11--18句

(二)叙述了什么内容?赞颂的又是什么?

叙述:激战的过程。

赞颂:对阵亡将士表示深切的哀悼,同时赞颂他们的英勇刚强、爱国主义精神。

(三)作者是分几个层次来描写这场激烈的战斗的?(战前、战中、战后)

1.分析“战中”部分

(1)找出描写楚军将士行为的词或句子。(士争先)

(2)楚军将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士争先”的?

提示:敌我悬殊、“箭雨”

(3)楚军将士又是在一种怎样的情况下“援玉稃兮击鸣鼓”的?

提示:战阵被冲乱,行列被冲垮,驾车的战马或死火或伤。

(4)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作用:烘托、渲染了楚国将士的英勇无畏。

2.分析“战前”部分

作者在这里借用“吴戈”、“犀甲”二词,是不是要说明楚军装备的精良?

提示:是为了描绘出楚国将士的雄姿,为下文牺牲之壮烈达基础。

3.分析“战后”部分

作者对牺牲将士的赞扬是从哪两个角度展开的?

(1)士出发前的雄心壮志--“出不入”、“往不反”

间接抒情

(2)士牺牲后的姿势--首身分离、剑弓依然在手

直抒胸臆

(3)作用:写出了楚国将士受命忘身,义无返顾的英雄形象。

(4)作用:将士死后仍保持着战斗的雄姿,加深文章的悲壮气氛。

(四)作者是怎样颂扬楚国将士的?

颂扬他们生前的勇武刚强,凛不可犯;更颂扬他们死后威灵显赫,永为鬼雄。(《九歌》中大多祭山神、河神等自然神祗,唯独这篇用来祭悼为国捐躯的将士们。)

(五)文章主旨概括

全文通过对激烈、悲壮战斗场面的描述,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楚国人民对烈士的崇高敬意,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楚辞》的特征:

1.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有强烈的地域性)

2.常用兮、若、纷等字(主要的形式特征)

3.后一般用“乱曰”、“辞曰”(诗的总结)

4.大量神话传说(神巫性、浪漫性)

骚体诗:打破《诗经》四言的形式,而代之以从三四言到七八言的参差不齐的形式,并多用“兮”来助语势,后人把具有这种特点并富有浪漫气息的抒情诗称为“骚体诗”。

如:《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六、修辞手法

夸张:旌蔽日兮敌若云

拟人:天时怼兮威灵怒

比照: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映衬: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七、表现手法

(一)栩栩如生的动态描写和富有特色的单音动词,为最后四句点晴式的议论文字做了极为形象的铺垫与展示。

全篇着力描写了复杂、壮阔的战斗场面,将战场上的静物如“吴戈”、“犀甲”、“长剑”、“秦弓”以及战车、战马、战鼓、战旗等,都进行了动态的描写。

同时诗人运用富有特色的“操”、“被”(披)、“蔽”、“躐”、“殪”、“霾”(埋)、“援”、“击”、“带”、“挟”等单音动词,分别描摹士兵的装束、动作、士气和战斗的进程,传神地表现了将士们的英雄本色,渲染了战争的残酷。

(二)为了突出事物的形象性,在全篇整齐的尾带“兮”字的句式中,有些句内采用对照映衬的手法,从两方面把意思表达得完整而深刻:

“左骖殪兮右刃伤”,表现了在敌众我寡形势下,我方付出惨重代价。

“出不入兮往不返”,说明了战士们慷慨出征,义无反顾。

“首身离兮心不惩”,写出了烈士们身虽死而志不屈。

“诚既勇兮又以武”,从精神和武艺两方面评价烈士的勇敢和善战。

“身既死兮神以灵”,赞颂壮士虽死,英灵不灭。

为了求得形象的精确性,诗人用最贴切的语言刻画事物的情状,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充分显示出诗人的艺术表现力是多么惊人。

《国殇》是爱国主义的壮烈诗篇,内容悲壮,现实感强,风格雄浑、刚健,具有崇高而壮丽的阳刚之美;布局谨严,阔大,以短小的篇幅写出了大场面,大气象,成为传颂千古的名作。

八、词类活用

(一)古今异义

1.车错.毂兮短兵接。错:文义:交错;今义:错误。

2.平原忽.兮路超远。忽:文义:渺茫;今义:忽然。

3.首身离兮心不惩.。惩:悔恨.今义:惩罚。

(二)通假字

1.操吴戈兮被.犀甲。被,通“披”,穿着。

2.霾.两轮兮絷四马。霾:通“埋”,掩埋。

3.出不入兮往不反.。反:通“返”,返回。

(三)词类活用

带.长剑兮挟秦弓,带,名词用作动词,佩戴

(四)特殊句式

左骖殪兮右刃伤,是“左骖殪兮右(骖)刃伤”的省略句,意思是“左边的骖马倒地而死,右边的骖马被兵刃所伤。

文档

中职语文- 屈原《九歌·国殇》精品课程解析

《九歌·国殇》【作者】屈原【朝代】战国一:文章及作者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