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道德与法治课是德育法制教育工作的主导渠道,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德育、法制教育工作质量的高低。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如果只借助道德与法治课本,接收的信息是比较有限的,不利于学生对道德观点的理解与感悟,而信息技术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有效应用,将极大地丰富学生学习的信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有利于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效性。
1、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主要是声音(教师语言)、文字和图像,主要通过书、纸的记录和传播。信息技术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可以将多种媒体方便、快速地集成,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信息技术提供的多种媒体的刺激,有利于学生对道德观点的理解,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行为的指导。
如在讲《以礼待人》一课时,我把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录相、学校学生升旗仪式的录相及国歌乐曲、国旗、国徽图案,运用多媒体技术合成一体呈现给学生。当看到叔叔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到国旗杆下,用庄严的表情、标准的动作把国旗升起来的时候;当看到叔叔敬着标准的军礼站在国旗杆下,用肃穆的眼神仰望国旗冉冉升起,在空中高高飘扬的时候,同学们不禁肃然起敬。当看到自己在学校升旗仪式上的表现时,同学们的眼神又是那么专注、兴奋。特别是当看到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听着雄壮有力国歌,同学们不自觉地跟着唱起来,高兴的表情中透出骄傲与自豪。这个课件的制作将音、相、画面等有机地集成,在呈现方式上生动直观,连贯有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热爱五星红旗,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信息技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改要求新课程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先学后教”。教师通过设计真实任务型活动,让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的心理驱动下利用网络技术从不同资源中查找、评价、收集信息,研究现实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和方案。由于网络提供了一个拓展的课堂和一个微缩的社会,使学生接触的不再是单纯的文字材料,而是可以观其形、闻其声、知其意的“立体空间”。这种资源的优势使课堂容量一下子不知道扩大了多少倍,突破了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这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特征,更多地赋予了学习者学习的自由。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自己探索、自己获得知识。
3、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是相对而言的,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变革的同时,教师教学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传输者、权威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支持者,信息技术则成为教师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例如,在教学《遵守规则》一课时,在第一环节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感受到了不注意规则的危害很大,初步掌握了一些生活中注意秩序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进行遵守规则的行为指导,教师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中,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春游的游戏活动”。这一高科技的操作平台,使媒体技术不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工具,而成为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工具。在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过程中,老师及时顺学而导,导在点子处,导在关键处。催化学生的规则认知理解逐步深入,强化规则行为的正确性。这种全新的教学媒体,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处于极度兴奋之中,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这一设备的统计功能又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全班每个同学的学习情况,对某一个情境中所反映的各种行为,全班同学判断正确的比例,这是以往任何媒体都不能达到的效果。“学易”的充分利用更加有利于因材施教、达到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使面向全体成为可能。教师充分利用白板的聚光灯黑屏定时器等功能,激发了学生学习道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检查学生背诵时,可以长按翻页笔的向下翻页键,屏幕变黑,学生背完之后再长按该键,屏幕变亮,可以继续后面的教学活动, 聚光灯可以突出屏幕当中的关键词语. 学生做练习时可以打开定时器,钟表的嗒嗒声好像是冲锋的号角,激励学生认真思考快速解答.
4、信息技术改变了师生的互动方式
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师生关系转变的表现,信息技术使师生由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平等、和谐的关系。信息技术的信息传递具有快速、隐蔽、灵活等特点,可以丰富传统的师生互动方式,使师生之间增加更广泛、更民主、更有针对性的交流。网络论坛功能可以实现一名教师与多个学生的互动,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提问;还可以实现远距离师生互动,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跨时空的交流与合作;同事为有效的实现生生之间、学生和家长之间、学生和社会之间、本班学生和外校学生之间的更多纬度的、更多内容的互动提供了可能。这使课堂实现了对外开放,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交流渠道。
如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课时,教师利用学校校园网站,为学生开通了师生交流、生生对话、异地共研的窗口。课堂上,学生把自己讨论的环保办法在网上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教师借助网络为学生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师生将共同遇到的不能很好解决的环保问题与网络上其他人交流、研讨。网络化的交流使学生学会了与更多人交流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总之,信息技术与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分析信息,自主建构对道德观点的意义,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法、遵法、守法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