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学好前面的知识,才能进一步研究探索后面的新知识。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认真分析学生计算中的错误,有不少是可以避免的,而且错误情况都有一定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生; 始终保持; 计算能力; 激发兴趣; 训练形式; 多种形式; 练习题; 学生思维能力; 口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等工具的普及,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越来越被人们淡化,其实小学数学计算能力不仅是小学数学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且是小学数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何况是继续学习数学和其它自然学科的基础,培养和提高数学能力是在必行。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中各个领域都有非常巨大的变化,但是,基本的计算方法却没有多大的变化。这充分说明小学数学中计算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对于每个人来说,在小学阶段学习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计算及其混合运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事情。
一、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口算是基础
口算是不借助于任何计算工具,依靠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方便、快速、灵活的优点。它是一种在学习和实际中用处很大的计算方法,口算是笔算、估算和其他计算方法的基础。口算在加、减法与乘、除法中所起的基础作用是不完全相同的。口算还是数字运算和代数运算的基础,甚至是很多高等数算的必要手段。在进行口算的过程中,有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首先要在头脑中进行计算,还需要贮存计算的中间结果,然后把两个结果合并后才能得到最后的结果。经常进行口算练习,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深刻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口算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口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口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口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
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5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讲清算理和法则是关键
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
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如何讲清算理呢?如讲同分母分数加法1/5+2/5时,可以这样进行:先用图表示:然后提问和这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各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单位?结合图形观察后回答:1个加上2个等于多少?通过计算这个题,你能初步概括出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法则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时,学生的叙述可能是不完整的)。并让学生再思考:怎样计算?并说明理由。通过计算以上题目,你能概括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吗?在这个基础上再出示结语: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这样教学,既使学生搞清了算理,又使学生掌握了法则,为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也打下了基础。
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不懂算理,光靠机械训练也能掌握,但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因此必须处理好算理和算法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循“理”入“法”,以“理”驭“法”,并通过智力活动,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如学生不理解数的数位概念,就不能理解笔算要数位对齐的道理:不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就不能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不知道四则运算的意义,就很难讲清计算法则。使学生正确理解数和四则运算的有关概念,又是掌握四则计算法则的前提,因此教学中必须讲清数和数的计算知识。在平常教学时,四则运算的意义,可以注意让学生在计算题解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深化。计算法则是学生正确进行四则运算的依据,可以注意通过典型例题,讲清计算的步骤和方法。运算定律和性质,是讲清计算法则和简便算法的基础,可以通过具体式题的计算,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共同特征,然后加以归纳,使学生认识定律、性质的实际意义。特别要重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使他们学会应用运算定律、性质,使一些计算简便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有效的练习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
为了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形成计算能力,加强练习是必要的,但是练习要注意科学性,讲究实效,练习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突出法则重点练:一般用于讲课后的课堂练习,如;9+5=9+1+4=14;130-50=100-50+30=80; 又如;9+7=16、见9想9和1组成10,7去掉1给了9得16;又如:140-50=140-40-10=90,进行这样的一看、二想、三说的互补法训练,使学生眼、脑、口并用,大大促进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容易混淆的对比练:通过对比,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如:①101×998 ②102×997经常出错反复练:根据学生平时计算中的错误随时登记,分析归类,有针对性地反复练,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①4000+500 ②4747-47 ③1200-120多种类型综合练:为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计算法则,可以把相似类型的基本题综合在一道混合式题中,使法则在分辨中得到巩固。
启发学生思考,创造性地练:设计一些题目,启发学生选择最佳算法,怎样简便就怎样算。直接按法则计算此类题,比较繁难,如果认真观察思考,一旦发现其中的奥妙,就可以化难为易,同时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如:25×(4+40)、125×(8+800)
要使学生熟练掌握,老师首先要娴熟运用自如,指导时才能得心应手,提高效果。 同时训练应持之以恒,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难以收到预期效果的。多年的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细致的长期的教学工作,除了要做好上述几项工作,还要注意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课堂上,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口算、板演、或书面作业,要及时地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使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分析错误原因,找出错误规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做题和验算的习惯,也是很重要的。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参考文献:
[1] 曹猛. 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 (19) .
[2] 吕珍.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 广西教育, 2005, (Z1) .
[3] 苗建波.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09, (01) .
[4] 李吉原.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J]. 小学教学研究, 2007, (04) .
[5] 杨启宏.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J].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07, (05) .
[6] 王平. 如何培养学生计算能力[J]. 新教育, 2009, (02) .
[7] 侯幼萍.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J]. 教育评论, 1997, (06) .
[8] 李吉原.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J]. 黑龙江教育(小学文选), 2007,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