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 | 内 容 | 序号 | 应得分 | 备注 |
目的 | 诊断和治疗腹腔内疾病 | 1 | 1 | |
适 应 症 | 1.抽液协助诊断:了解腹水性质,进行常规、生化、细菌及病理学检查 | 2 | 1 | |
2缓解腹水引起的压迫症状. | 2 | 1 | ||
3.人工气腹:作为诊断和治疗手段 | 3 | 1 | ||
4.腹腔内注射药物 | 4 | 1 | ||
5.进行诊断性(如腹部创伤时)或治疗性(如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时)腹腔灌洗 | 5 | 1 | ||
6.腹水浓缩回输 | 6 | 1 | ||
禁 忌 症 | 1.严重肠胀气 | 1 | 1 | |
2.妊娠 | 2 | 1 | ||
3.因既往手术或炎症(如结核性胸膜炎)引起腹膜腔内广泛粘连性包块、包虫病及卵巢囊肿者 | 3 | 1 | ||
4.肝昏迷前期 | 4 | 1 | ||
5.电解质严重紊乱 | 5 | 1 | ||
准 备 质 量 标 准 | 术者着装、仪表符合要求 | 1 | 1 | |
戴帽子、口罩 | 2 | 1 | ||
剪指甲、洗手 | 3 | 3 | ||
1.向病人或亲属说明穿刺目的、方法,消除顾虑,取得配合 | 4 | 3 | ||
2.药械准备:腹穿包、无菌手套、腹带、安全针、治疗盘、局部浸润麻醉剂、无菌试管4~6支。无菌盛容器 | 5 | 9 | 缺一项扣1分 | |
操 作 质 量 标 准 | 1.先嘱患者排尿,以免刺伤膀胱 | 1 | 4 | |
2.取坐位或斜坡卧位,如放腹水背部垫好腹带 | 2 | 4 | ||
3.穿刺点选择:(1)脐和髂前上棘连线的外1/3处(通常选择左侧) (2)脐和耻骨联合间的中点,稍偏左或右1~1.5cm处 (3)若行诊断性腹腔灌注术,由腹中线上取穿刺点 | 3 | 9 | 每 小 条 3 分 | |
4.常规消毒皮肤,术者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孔巾;作局部浸润麻醉,须深达壁层腹膜 (1)作诊断性抽液:可用17-18号长针头连接注射器,直接由穿刺点自上向下斜行刺入,至抵抗感突然消失时,即已进入腹腔,抽液作检验,拔出穿刺针,按压针孔,局部涂以碘酒,覆盖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 (2)诊断性腹腔灌洗:腹腔内积液不多,腹腔穿刺不成功,为明确诊断,可行诊断性腹腔灌洗:采用与诊断性腹腔穿刺相同的穿刺方法,把有側孔的塑料管置入腹腔,塑料管尾端连接一盛有500~1000ml无菌生理盐水的输液瓶。倒挂输液瓶,使生理盐水缓缓流入腹腔。当液体流完或病人感觉腹胀时,把瓶放正,转至床下,使腹内灌洗 | 4 5 6 | 9 10 12 |
项目 | 内 容 | 序号 | 应得分 | 备注 |
操 作 质 量 标 准 | 液借虹吸作用流回输液瓶中。灌洗后取瓶中液体进行肉眼或显微镜下检查,必要时涂片、培养或测定淀粉含量。拔出穿刺针,碘酒消毒后,覆盖无菌纱布,胶布固定 (3)腹腔放液减压:用胸腔穿刺的长针,外连一长的消毒乳胶管,用血管钳夹住乳胶管,从穿刺点自上向下斜行徐徐刺入,待抵抗感消失时,即已进入腹腔,腹水自然流出,再用胶管放液于容器内,初次放液一般不超过3000ml,放液完毕即可拔出穿刺针,用力按压局部,碘酒消毒后覆盖无菌纱布,胶布固定,缚紧腹带 | 7 | 10 | |
5.按需标记各项标本送检,并做好穿刺记录(包括操作方法、穿刺液外观、量、病人病情变化及送检项目或注入药物名称剂量等) | 8 | 10 | ||
注 意 事 项 | 1.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如有头晕、心悸、恶心、气短、脉搏增快及面色苍白等,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做适当处理 2.放腹水时若流出不畅,可将穿刺针稍作移动或稍变动体位 3.术后嘱病人平卧,并使穿刺孔位于上方以免腹水继续渗出。对腹水量较多者,为防止渗出,可采取迷路进针。如仍有渗出,可用蝶形胶布或火棉胶粘贴 4.放液前后均应测量腹围、脉搏、血压,检查腹部体征,以观察病情变化 5.腹腔内注药时,应回抽,有腹水时,方能缓慢注入,以避免注入腹腔外 6.腹腔穿刺放液术后,患者应卧床休息至少12h 7.有腹水浓缩回输者不在此范围内 8.腹水为血性者于取标本后,应停止抽吸或放液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