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古代城市考古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22:23:48
文档

中国古代城市考古

【城市考古的主要内容】①根据考古资料和当时的文献资料,探究各时期城市的位置变迁和形成过程。②不同时期城市的形制特征、整体结构③防御设施、排水设施等基础设施的位置、规模变化④城市功能变化和地位作用研究,以及区位因素(自然地理位置、交通运输、资源条件、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军事位置)⑤城市的设计规划思想,所反映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设计的重点【历史时期城市遗址的特点】①中原与南方城市,大部分在原地延续,古今叠压②唐宋后,地方城市和村镇的规模扩大,无法全面发掘③城址数量众多【城市考古方法】①宋元明时代
推荐度:
导读【城市考古的主要内容】①根据考古资料和当时的文献资料,探究各时期城市的位置变迁和形成过程。②不同时期城市的形制特征、整体结构③防御设施、排水设施等基础设施的位置、规模变化④城市功能变化和地位作用研究,以及区位因素(自然地理位置、交通运输、资源条件、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军事位置)⑤城市的设计规划思想,所反映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设计的重点【历史时期城市遗址的特点】①中原与南方城市,大部分在原地延续,古今叠压②唐宋后,地方城市和村镇的规模扩大,无法全面发掘③城址数量众多【城市考古方法】①宋元明时代
【城市考古的主要内容】

①根据考古资料和当时的文献资料,探究各时期城市的位置变迁和形成过程。

②不同时期城市的形制特征、整体结构

③防御设施、排水设施等基础设施的位置、规模变化

④城市功能变化和地位作用研究,以及区位因素(自然地理位置、交通运输、资源条件、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军事位置)

⑤城市的设计规划思想,所反映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设计的重点

【历史时期城市遗址的特点】

①中原与南方城市,大部分在原地延续,古今叠压

②唐宋后,地方城市和村镇的规模扩大,无法全面发掘

③城址数量众多

【城市考古方法】

①宋元明时代编撰地方志风气盛行,对复原城市平面提供依据

②充分利用文献和旧图提供的资料

③以现存遗址建筑为点

【都城规划布局变化】:

(1)、里坊制向街巷式转变。封闭→开放。巨大变革。转折点。自开封始延续至后代。元大都极典型。晚唐五代已有萌芽,地方城市如扬州、苏州,已由夜市,突破里坊制与宵禁,城外还出现自由市集,如汴州、洛阳,称“草市”。五代后周,定都汴梁,改州城为都城,开始临街设店。北宋正式取消里坊制与宵禁。按行业成街,酒楼、茶肆、邸店沿街兴建。自发形成的街市。里坊制消失。(2)、重城式布局。宫城位置变化,位于城市中心,形成以宫城为中心的重城式布局。汴梁,三重城圈。突出宫城地位。

(3)、中轴线对称布局。以主干道为中轴线建筑对称分布于两侧。突出宫城地位,与皇权的加强相对应。

(4)、建筑风格。重视秀丽绚烂的园林山水,注重装饰装修,趋向精致精巧。由宏伟向秀丽转变。

(5)、辽上京、金上京、元上都。不合与主流。辽、金分南、北城。辽北宫城,南汉城。晋西北宫殿,其余平民与工商业。元上都,离宫,元初统治中心,不久即迁都大都,后为重要政治中心,不求对称,建筑分布随意,离宫色彩浓重。三座均为早期都城。

【各时期都城形制布局的发展变化】

一.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都城由一个“城”发展为“城”

与“郭”相连的结构

二.西汉到东汉,由坐西朝东转变为坐北朝南

三.魏晋到隋唐,从坐北朝南到东西对称,南北向的中轴线布局,宫城、皇城、外郭城、里坊

四.从唐代晚期开始,经过五代,直到北宋中期才完成,又里坊制到开放式街巷;宫城为中心的重城式布局;中轴线对称布局;建筑园林化:从宏伟到精致。

商和西周都城遗址的各种活动区分存在的特点,是初期阶段都城的形态。

东周至两汉都城的密封规划,是主义政治确立后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第二阶段。

从曹魏邺都北城到隋唐两京城的棋盘格形封闭规划,是人身依附关系加强后封建等级制森严时期的城市形态。

北宋汴梁至明清北京的开放式街道布局,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最后阶段的形态。

【地方城市:】

(1)方形十字街式:“田”字形,汉唐以来较流行,平面方形或近方形,城内开直通城门的十字大街,城墙四面各一城门;主要见于中原和北方,最主要流派。山西大同;北京顺义。

(2)、方形、长方形十字街式:南北稍长,东西与南北街道成“丁”字形,三面开门,横街分城为南北两部,北部稍小,为主要部门所在,以及庙宇、官学等,衙署位于正中。南部分东西两片,为一般民居、商业区等。克什克腾旗元应昌路。江苏南通元、明通州城。

以上两种为中国传统形式,汉唐即有。

(3)、纵街横巷式:纵长形平面,近似于长方形,但并不完全规整,多分布于江南地区,衙署多位于或偏于纵街的一侧。南北向为主干道,两侧平行分布于东西向小巷。

有的纵街左边有水路,城门有水门,苏州,江府;南宋临安城(临安并未作为都城对待)。

(4)、不规则型:主要分布于南方丘陵、滨水地带,依地形而建,城墙、街道因地形而曲折,分布无特定规律。以交通要道上发展起来的商业城市为主。宋沙市;泉州;广州。以上两种为宋元后新兴城市。

(5)、军城、山城:重防御,地方军事重镇。

【都城】:

1.秦咸阳城:秦孝公13年,前350年迁都咸阳,此前都城为雍城。宫殿建筑集中在咸阳原上,集中于聂家沟到姬家沟一带。

总结:将宫殿区设计在城北部的最高处,对后世宫殿区的布局有着一定影响。高台式宫殿建筑。

2.西汉长安城:

五宫、十二城门、八街九陌、一百六十闾里

汉长安城在渭河南岸,秦时为控制关东,修建阿房宫,已露出迁都渭南的端倪,西汉继承了这一思想。刘邦定都长安后,先修兴乐宫,后建未央宫,两宫之间建武库。汉惠帝元年始筑城墙,建东市西市,汉武帝在长乐宫北面建明光宫,未央宫北面建桂宫、北宫,西南城外建建章宫,扩建上村苑,开凿昆明池。全城共有12个城门,每墙三门,每个城门三个门道,其中八个大门都有一条大街延入城内,八街相互交错,形成许多丁字路口和十字路口,其间有两条排水沟将其分成三条并行的道路,中间为驰道,专供皇帝行走。

长乐宫在城东南部,平面不规整;未央宫在西南部,呈方形;桂宫呈长方形;武库呈长方形,四周围墙,内部隔墙分两院;商业活动和手工业集中在西北角,手工制造业和商业结合在一起正是这时期工商业的历史特点;一般居民拥挤在城东北角一小片地段内。

长安城规划改变了东周时期大小两城相套或分治的旧制,把宫城分为若干部分,连同工商业区及一般居民区同置于一城之中。

宫殿,官署区面积占据了全程的三分之二以上,这种城市规划突出表现了帝王、贵族、官僚服务的特点。

南郊为礼制性建筑群:明堂、辟雍、社稷。(王莽时)总结特点:

(1)、依地形,利用秦旧宫殿,并未严格按照礼制;(2)、政治中心,缺乏商业意义,皇权的产物。城中设施均为宫廷服务

(3)、高台式建筑,组合体;城墙多有曲折

(4)、崇方,择中,左祖右社

3.东汉洛阳城。西周初年设成周于此,东周时为都城。东汉都城是在东周都城基础上修建。在洛阳市东,它背靠邙山,面对洛河。公元538年废弃。东西六里,南北九里,称为“九六”城。

东汉洛阳城有12个城门,南墙4门,北墙2门,东西墙均为3门。由于城门不对称,形成许多“丁”字形和“十”字形街道。街道一般宽40米,分为三条平行的道路,用土墙隔开,中间一条称为“御道”,是供皇帝和高级使用的。现在大体上可以划分出有东西、南北向的干道各5条,以各自连接的城门名为街道名。贵族多居住在上东门内,称为步广里、永和里。因为这里既接近东出大道,又靠近北宫的缘故洛阳的经济活动中心主要集中在三市,即金市、马市和南市。除金市在城内西部外,其他二市均在城外。宫殿为政治中心,占据全城的主要位置。东汉洛阳有南北二宫,位于全城的中部地区由于北宫占据有利地形,又宏伟壮观,并接近太仓、武库和濯龙园,终于成为东汉一代主要的政治中心。

东汉太学、辟雍、明堂位于开阳门外,形成洛阳独特的文化区,这里北对城墙,南临洛河,地理环境十分优越。东汉洛阳城充分利用了邙山、洛河之间的有利地形,把皇宫布设在高地上,市场鼎足而立,街道宽畅笔直,居民区井然有序,虽然面积较小,但布局整齐、宏伟壮观,不亚于西汉长安。

4.魏晋洛阳城:

东汉末年被毁,魏晋时改建,重点加强了西北隅军事据点——金镛城的建设。

金镛城:由南北毗邻的小城构成,彼此间有门道相通,南北长约1080米,东西宽250米。金镛城和洛阳城西北城墙外壁有设很多墩台,是目前我国内地古代城址中最早的马面实物,平面形制为长方形,夯筑。

5.北魏洛阳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对汉魏故城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与扩建,至宣武帝时建成规模宏伟的北魏洛阳城。东魏天平元年(534),迁都邺城,拆毁洛阳宫殿。元象元年(538)在东、西魏邙山之役中,北魏洛阳城化为废墟。魏洛阳城遗址在洛阳市区东15千米处。1962年起进行勘察与发掘。

最大的变化是对城址的布局进行了重大改革,废除了东汉以来的南北两宫制度。

除开阳门外11个城门都已经改名,又在金镛城西开承明门,变为13个城门。

宫城遗址:平面呈长方形是在汉魏北宫的基础上兴建的。平面呈长方形﹐四面筑墙﹐东墙和西墙各长1400米﹐南墙和北墙各长660米。面积是大城的十分之一。在南墙近西端处﹐有一巨大的门址﹐便是宫城的正门──阊阖门的遗址。自阊阖门至宣阳门的南北向大街──铜驼街为全城的中轴线 .

6.曹魏邺城: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现在被漳河贯穿。包括两个城址:邺北城和邺南城。

北城:呈东西长2400.南北长1700米的长方形。共有七门。城墙为夯筑。南三门,北两门,东西各一门。一条东西大道把城址分为南北两区,北部中间为宫城,以东为官署,以西为铜雀园,共冰井台、铜爵台、金虎台三台。南区大部分为居民区,有少数官署。在中轴线上开辟主干道,北达宫城,南通大城正南的中阳门。

特点:分为南北两区;中轴布局对称结构,分区功能严谨,布局规划分明,改变了汉宫殿南北分散的形制,形成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新模式;三台军事作用,北高南低,占据了制高点,反映了当时政治战争频繁的时代特征。如同北魏邺城的金镛城。

魏晋都城遗址:洛阳、邺城、北齐邺南城,北魏早期:盛乐城,平城,六朝:建业、湖北武昌城、高句丽五七山山城。

7.隋唐长安城:隋开皇二年龙首原建新都,高颖、宇文恺设计,定名“大兴城”,唐改名长安城,新建大明宫,重修郭城。唐末天佑元年成为废墟。

108坊,10列,13排.

遗址:大明宫、兴庆宫、含光门遗址、寺院遗址(慈恩寺、荐福寺、西明寺、青龙寺)

布局:

由外郭城、宫城、皇城和各坊、市构成。受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城影响,将宫城、皇城和居住里坊严格分开,且采用中轴对称布局。

外郭城平面为长方形,周长达35.56公里。城墙宽12米左右、高5米,城墙外侧有与城墙平行的城壕。外郭城每面三门,除明德门5个门道外,余皆3门道。明德门是南面正门,北对皇城的朱雀门和宫城的承天门,是长安城的中轴线。

南北向街道十一条,东西向十四条,六街为长安城主干道。各街道路面皆是中间略高,两侧稍低,两旁有排水沟,并种植有槐树和榆树。

皇城内东西十坊,南北九,外各有十二坊。

十字街。井字结构。

大唐西市(波斯邸胡商、市署、平准署)

宫城:太极宫(处理政务)、东宫、掖庭宫(后宫),皇城在

宫城南。

特点:

以宫城承天门、皇城朱雀门、郭城明德门所在德南北线为中轴,按照左右对称的原则规划出来的。加上结构严谨,区划整齐,显然是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城布局的发展和完善。将宫城置于轴线北端为沿袭前代传统,以棋盘形道路布置里坊,但在宫城南面筑皇城为开创之举。将宫城与其它区域隔离,既把一般居民与宫城隔得更远,又把宫城与其它大小统治者得宅第严格分开,从而加强了宫城的防卫,也符合封建统治者“建中立极”的都城建设理想模式。

意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著名的大都会和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长安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占据特殊的地位,其形制是中古城市的典型,对当时边疆地区的地方政权的都城建设产生影响。同时还影响了邻国都城的形制,特别是日本的平城京和平安京,它们不仅形制和布局仿效长安,而且宫殿、城门和街道的名称也袭用长安城。

8.隋唐洛阳城:大兴元年建,唐太宗时重修。

城址位于汉魏洛阳故城的西面,共分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个部分。由于洛河纵贯全城,城内以河为界自然形成南北两部分。城内的103坊主要分布在城东北隅和洛河南岸。洛河城内共有三市,交通运输便利。皇城外围有诸多小城(曜仪城、东城、含嘉仓城)

主要遗迹:宫城内:明堂(中心柱坊)、九州池、崇庆门

郭城内:白居易故居、砖瓦窑。

特点:规模仅小于长安,依自然地势建成,封闭式的空间;宫城建于郭城的西北一隅;防守严密。

商业经济功能较长安更为显著

含嘉仓有仓城,有大量粮仓,尚存有大量粮食,地下为主要储存形势

在规划设计与长安城不同:

第一,皇城与宫城不在郭城北部正中,而位于郭城的西北角,说明这样的规划是下京城一等的;

第二,宫城除南置皇城外,北建重城,西邻禁苑,东接东城。皇城宫城本身内外砌砖。皇城之南并界以洛河。说明其戒备坚固严密远在京师之上。

第三,里坊面积缩小,市场的位置也不像长安那样左右对称,在城东部洛河两侧设南北两市,于城西南置西市,城市面积比京城小但设三市,而三市均傍可通舟船的河渠。说明在设计上比长安城更多考虑繁荣工商业的问题。

【隋唐离宫遗址:

隋仁寿宫、唐华清宫、玉华宫、翠微宫

9.北宋东京城:东京开封地处黄淮之间,控引汴河、惠民河、广济河和金水河,具有便于漕运的优越条件,被宋朝定为首都,遂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北宋的东京城,在唐汴州城及后周东京开封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共有外城、内城及皇城三重。北宋皇宫遗址,即北宋皇城遗址,即宫殿所在地,原为唐宣武节度使衙,后梁建为宫城,北宋初扩建,形制略作东西短、南北长的长方形,周长约2500米。

特点:

①.从里坊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

②.更加突出中轴线,注重严整对称

③.三重城式的结构,即宫城、内城、外城

④.重视防卫

⑤.结合城市建筑修造人工山水园林

后:

南宋临安城

元大都、上都

辽上京、中京

金上京与中都

文档

中国古代城市考古

【城市考古的主要内容】①根据考古资料和当时的文献资料,探究各时期城市的位置变迁和形成过程。②不同时期城市的形制特征、整体结构③防御设施、排水设施等基础设施的位置、规模变化④城市功能变化和地位作用研究,以及区位因素(自然地理位置、交通运输、资源条件、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军事位置)⑤城市的设计规划思想,所反映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设计的重点【历史时期城市遗址的特点】①中原与南方城市,大部分在原地延续,古今叠压②唐宋后,地方城市和村镇的规模扩大,无法全面发掘③城址数量众多【城市考古方法】①宋元明时代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