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献文
[1] 张思迅,左焕琮.大鼠上矢状窦后1/3夹闭对其回流区组织的影响
——自由基、脑水肿及病理改变[J]. 中华创伤杂志,1995,11(4): 219-224.
[2] 徐子明,余新光,宋志惠,等.上矢状窦中后部脑膜瘤导致静脉窦闭
塞后静脉代偿特点及意义[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3,19(3):170-173.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老年期大脑皮质的一种神经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痴呆、认知障碍和神经精神异常,以脑皮质广泛性萎缩,出现大量的老年斑和神经纤维缠结为主要的病理学特征以及生化上主要表现为胆碱乙酰基转移酶和乙酰胆碱含量的减少和合成不足,是引起痴呆最常见原因,约占痴呆患者2/3。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日趋突出,AD 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药物治疗是目前惟一有效方法,胆碱酯酶抑制剂可短暂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其他可能缓解病情的方法有抗炎药物、雌激素替代疗法和抗氧化治疗等。本文结合近几年AD 的分子和细胞病理生理的研究进展,概括介绍药物的干涉可能延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1 胆碱酯酶抑制剂
胆碱能理论认为,脑内Maynert 基底核及海马和新皮层区胆碱能神经元减少导致乙酰胆碱降低,是AD 患者认知功能及行为障碍的主要原因(Cummings,1998),根据这一理论提出了用胆碱能制剂[1]治疗。在胆碱能制剂中胆碱酯酶抑制剂的疗效最好(Giacobini,2000),而乙酰胆碱前体、胆碱受体激动剂及选择性毒蕈碱激动剂疗效欠佳。有证据显示使用一种药物一段时间后换用另一种药物能增加疗效[2]
。
1.1 他克林(Tacrine)
是最早用于治疗AD 的胆碱酯酶抑制剂,它半衰期短,需用药4次/d,其治疗剂量为120~160mg/d,胃肠道不良反应大,同时还会导致转氨酶升高,需缓慢增加剂量,但此药的长期疗效较好。1.2 加兰他敏(galantamine)
除对乙酰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外,对突触前烟碱受体有调节作用(变构调节),随机临床试验显示加兰他敏有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和行为的作用(Raskind 2000,Tariot 2000)。2 M1受体激动剂
直接激活毒蕈碱和烟酸胆碱能受体能改善AD患者的认知水平。选择性M1受体激动剂可避免激动M2和M3受体引起的外周毒副反应,动物和临床试验都表明选择性烟酸激动剂治疗AD有效。3 甾体类和非甾体类抗炎药
AD患者脑内老年斑周围存在炎症反应,正常老年人脑内没有急性期蛋白、细胞因子和其他与炎症有关的蛋白。AD患者脑内存在补体成分、细胞毒性因子C5b29表明有补体介导的神经元损伤。研究表
陕西省宝鸡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721013)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状态概述
胡金城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可导致老年人认知功能持续减退的最常见的疾病,治疗方法是用胆碱酯酶抑制剂、M1受体激动剂、甾体类和非甾体类抗炎药、雌激素、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中药治疗等。本文重点概述近几年来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方面的进展。【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09)19-0041-02
明,应用甾体类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能减少患AD的危险[3]。4 雌激素
雌激素补充疗法对AD是有效的,对照试验显示较严重的AD患者用selegiline和(或)α-tocopherol治疗能延缓疾病的发展。4.1 雌激素对脑神经细胞的作用
雌激素可作用于胆碱能神经元,使神经生长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增加,这些神经营养物质可提高胆碱能神经原的功能,这不仅可延长寿命,并可修复损害的神经细胞。雌激素可减少神经损伤过程中所表达的淀粉样前体蛋白分解为片断,以致β淀粉样物质的蓄积减少。4.2 雌激素对脑血流及胆碱能神经元的影响
有报道称血管内皮细胞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存在雌激素受体,雌激素通过内皮细胞的前列环素与一氧化氮的介导使血管扩张。雌激素不经内皮细胞介导亦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经Ca 2+拮抗作用使血管扩张。
综上所述,雌激素对脑神经细胞的影响及对记忆、认知功能与脑血流的影响等,均应考虑AD的病态与绝经后发病有关。5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ApoE4是AD 的主要危险因子,它能上调和传递脂质。调查发现,服用降低胆固醇的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的患者,患AD 的危险性降低[4]。
6 抑制tau蛋白的磷酸化
用GSK23b 的反义核苷酸阻断β淀粉样酶诱导的神经细胞毒性作用有可能延缓AD 的发展。最近合成的非ATP、竞争性、选择性GSK23b 抑制剂可避免tau 蛋白的过磷酸化,将是一种治疗AD 的新途径[5]。
7 AD中药治疗的研究
中药是开发抗神经细胞凋亡剂的重要来源,可针对AD不同的病症发挥多种功能,达到解除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调理人体脑功能,并有望起到治本的作用。例如黄皮酰胺,从黄皮叶中分得黄皮酰胺对撤血清、低血钾和Baxa(X蛋白)高表达的PC12细胞凋亡均有明显的
(下转97页)
1.3 观察指标
治疗48h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包括神志转清、心率下降、呼吸频率下降、辅助呼吸机动作减轻等方面。记录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变化结果。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均数比较采用t 检验,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见表1。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监测结果,见表2。3 讨 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肺性脑病时,由于患者肺的通气与换气功能障碍导致机体严重缺氧及CO 2潴留,血中迅速升高的CO 2可加快通过血脑屏障,使脑脊液的CO 2迅速升高,脑细胞内pH值下降,产生脑细胞内酸中毒,出现脑皮质功能抑制为主的精神症状,患者常表现为意识恍惚、淡漠、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等意识障碍。在临床上,当PaO 2低于50mmHg时,可引起烦躁不安、神志恍惚、谵妄等;低于30mmHg时,神志会丧失,直至昏迷;当低于20mmHg时,即可发生不可逆的脑细胞损伤[2]。所以肺性脑病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神志淡漠、反应迟钝、肌肉震颤、间歇抽搐、昏睡甚至昏迷,同时也可有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锥体束征阳性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除常规药物治疗外,常需采取机械通气。经鼻(面)罩无创正压通气,操作简单,创伤性小,它和人工气道机械通气一样,其主要目的是增加呼吸功能不全患者的肺泡通气量,改善二氧化碳潴留和低氧血症,纠正酸中毒。BiPAP呼吸机是非创伤性通气连接方式,连接快捷简便,是无创机械通气中最简单有效的一种,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BiPAP分别对吸气相和呼气相提供
不同水平的辅助正压。吸气压力能适当增加潮气量,减少呼吸功和氧耗量;呼气压力具有呼气末正压的作用,防止气道闭陷,改善气体分布和通气与血流比。BiPAP呼吸机对循环系统产生的影响小。
无创通气治疗优点虽多,但并不是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肺性脑病都适用无创正压通气,由于使用时不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可能会造成CO 2潴留,加重肺部感染;
有可能会出现胃胀气,造成呕吐、误吸;由于面罩紧闭而使患者感到不适,长时间的面罩压迫还可能造成面部损伤;它还要求患者能与无创通气呼吸机相配合,要有比较稳定有力的自主呼吸,以保证能够正常触发呼吸机的吸气相和呼气相,上述这些都了它在临床上的更广泛应用[3]。所以,BiPAP 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患者时,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尤其在最初阶段,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随时对BiPAP 呼吸机进行调整,确定最佳压力水平,更要重点注意有无CO 2潴留,如果发现PaCO 2未降低反而升高,应果断地气管插管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
在本组病例研究中,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BiPAP 无创正压通气,在临床症状改善和血气指标变化方面,均优于单纯的常规治疗。所以,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无创BiPAP 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是要注意其使用缺点。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
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3-460.[2] 刘作良,杨明施,肖雪飞.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联合纳络酮治
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的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17):1597-1599.
[3] 赵萌,王立芹,杨福堂.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
性脑病54例临床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06,35(10):927-928.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气指标监测结果
组 别pH
PaO 2(mmHg)PaCO 2(mmHg)SaO 2(%)治疗组治疗前7.31±0.0549.5±9.691.2±12.383.56±3.50治疗后7.38±0.07▲★77.8±6.7▲★61.4±13.5▲★93.31±4.25▲★对照组
治疗前7.30±0.0948.1±7.192.8±14.382.69±5.41治疗后
7.34±0.10▲
63.2±8.6▲
74.5±16.1▲
.47±3.21▲
注:本组治疗后于治疗前比较,▲P <0.01;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5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组 别n 神志转清(例)
心率下降(例)
呼吸频率下降(例)
辅助呼吸肌动作减轻(例)
治疗组5448▲49▲48▲49▲对照组
54
22
12
24
18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 <0.01
抑制作用。其机制可抑制c-myc、p53和Baxa基因的表达,增加Bcl-2基因的表达,提高线粒体膜电位,增高复合酶Ⅰ和Ⅳ活性、抑制细胞色素C的释放[3]
。
综上所述,目前AD治疗方法主要是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其他可能缓解病情的方法有抗炎药物、雌激素替代疗法、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最近合成的GSK23b抑制剂和中药治疗。其中中药治疗AD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应加强研究和开发。参考文献
[1] 陈斌,孙绪举,许明望.阿尔茨海默症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
医院药学杂志,2003,23(6):3-365.
[2] Miranda S,Opazo C,Larrondo LF,et al. The role of oxidative stress
in the toxicity induced by amyloid beta2peptide in Alzheimer' s disease [J]. Prog Neurobiol,2000,62(6):633.
[3] 王林丽,张家碧.痴呆发病机制及其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
2003,31(3):57-59.
[4] 李承晏.老年性痴呆的治疗进展[J].临床内科杂志,2003,20(12):
625-627.
[5] B a l l a r d C G .A d v a n c e s i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A l z h e i m e r ' s d i s e a s e : B e n e f i t s
of dual cholinesterase inhibition[J]. Eur Neurol,2002,47(1):-70.
(上接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