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13《诗词三首》最新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21:05:38
文档

13《诗词三首》最新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3《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涵。2、品味诗歌的语言,了解其诗歌的艺术特色。3、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教学重点1、品味诗歌的语言,了解其诗歌的艺术特色。2、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了解其诗歌的艺术特色。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行路难》(其一)一、导入新课我国是诗的国度,尤其唐朝最盛。在唐朝有这样一个诗人,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
推荐度:
导读13《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涵。2、品味诗歌的语言,了解其诗歌的艺术特色。3、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教学重点1、品味诗歌的语言,了解其诗歌的艺术特色。2、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了解其诗歌的艺术特色。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行路难》(其一)一、导入新课我国是诗的国度,尤其唐朝最盛。在唐朝有这样一个诗人,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
13《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涵。

2、品味诗歌的语言,了解其诗歌的艺术特色。

3、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了解其诗歌的艺术特色。

2、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了解其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行路难》(其一)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诗的国度,尤其唐朝最盛。在唐朝有这样一个诗人,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他就是被誉为“诗仙”的李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感受他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了解作者作品

1、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年轻时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诗歌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年)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所作,共三首,本文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三、朗读诗歌

1、听诗歌示范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3、齐读诗歌

四、赏析诗歌

1、本诗的前四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状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如何表现他的感情的?

前四句写出“嗜酒见天真”的作者竟然在朋友的践行宴上,“停杯投箸不能食”,并“拔剑四顾心茫然”,写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为了表现这种苦闷,作者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2、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一句中,作者并未渡河登山,那他这么说的用意是什么呢?

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了他苦闷的原因。“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处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他受诏入京后,却没有被皇帝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化用了什么典故?用意何在?

前一句化用了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周文王的典故;后一句化用了伊尹受商汤聘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经过太阳旁边典故。作者在此化用这两个典故,表明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4、“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作者化用典故刚刚有了信心,为何又开始感叹行路难?

当作者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展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同时也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5、最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说明作者最终拥有了怎样的心境?

说明了作者又对前路充满信心,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作者却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是他唱出的最强音。

五、分析艺术手法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原因在哪里?

(1)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2)展现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气质,以及不畏前途艰险的豪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了解作者,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诗歌题目是什么意思?

酬,即酬答,在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乐天,即白乐天,也就是白居易。

这首诗选自《刘禹锡集》,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刚离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译文:你为我举杯满酒同饮共醉,我为你拿起筷子击盘吟诗。你写诗才华堪称国手也是徒然无用,命运不由人出不了头谁都无可奈何。放眼望去别人风风光光,你却长守寂寞,满朝文武个个升官,你却独自蹉跎。你的才名太高,按理说遭受点挫折也正常,但是遭遇二十三年的曲折,这磨难也太多了。

面对同病相怜的好友的怜惜,刘禹锡是怎样答谢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朗读诗歌

    1、自由朗读诗歌

2、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本诗内容。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3、再读诗歌,揣摩诗歌的情感。

4、学生展示读及教师范读。

三、赏析诗歌

1、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承接白诗的哪句话?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承接白诗“二十三年折太多”。

“巴山楚水”代指被贬谪之地,“凄凉地”三个字举重若轻,一语带过多少艰辛。“二十三年”概写自己被贬的遭遇,“弃置身”三个字,点明被放逐。写出了长期遭贬被朝廷冷落的坎坷遭遇,表达了无限的辛酸和悲凉。

2、颔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请结合注释把它们概括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向秀作赋的典故和王质烂柯的典故。“怀旧”句表达了对受的故友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悼念和对统治者的不满;“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悲痛怅惘的心情。

3、如何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此联针对白诗的哪两句话而言?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2)“沉舟”和“病树”指什么呢?

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3)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白诗的意思是你长守寂寞独自蹉跎,真令人悲叹不已;而刘诗的意思是反过来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作者表达了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表现出开朗、豁达、乐观、坦荡的气魄和襟怀。

(4)此联被后人赋予的哲理意义是什么?

坎坷是暂时的,光明和希望必将到来,新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

4、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有什么作用?

点明酬答之意,回应白诗首联“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突出了作者豪迈奔放的气概。

四、诗歌小结

这首诗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水调歌头》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月亮是许多诗人吟诗赋词的题材,你能背一些关于月亮的诗词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除了这些诗人,宋朝的大文豪苏轼也在中秋明月下对酒当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一起走进他的词。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2、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熙宁九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3、知识补充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盛行于宋代的一种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词按字数的多少大致可以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词有词牌,每一种词牌都代表一支曲子,有严格的字数和平仄要求,一般的词人只负责“填词”就行了。词的内容一般分为上、下片。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代表:柳永、李清照。豪放派代表:苏轼、辛弃疾。

三、朗读诗词

1、教师范读或播放范读音频。

2、学生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把握朗读节奏。

节奏划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齐读诗歌

4、结合注释,把握诗歌内容

四、赏析诗词

1、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交代了写这首词的时间和原因。时值中秋佳节,月圆之夜,因此写月,古人见月思乡思亲,苏轼亦然,因此写此作来怀念自己的弟弟。

2、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的是什么?

上阕:写月下饮酒(写景),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写对月怀人(抒情),由感伤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

3、上阕写到月宫境界,表现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呢?请结合下面提示做简要分析。

(提示:写作该词时,苏轼正被贬密州任知州。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志,一再遭贬。其时,他和弟弟苏辙(即子由)已经七年没有团聚了。)

他写这首词时正政治失意,思想的矛盾、对现实不满充塞胸怀,由此,才写出幻想中的天上宫阙,幻想超脱尘世。

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理?他最终做了怎样的选择?

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吸引着他,显现出了他的矛盾心理。但矛盾的最终结果是回到现实,“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便说明他最终选择了入世。

5、下阕写月光引起作者的无眠,作者为什么会“无眠”?作者在此处的“无眠”是否还有深刻含义?

文章在小序中便说“怀子由”,这“无眠”正是因怀念亲人而起。而“无眠”一词在此还有更深刻的含义,即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

6、请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以最开放的心胸慨然面对一切,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7、朗读本词,要求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有情有味,读出矛盾的心理,积极的处世态度,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五、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六、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注重解读作者心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2、注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且分层次逐步化解难度,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把握较好。

不足之处:

1、有些词句品析不够细致,甚至以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思考。

2、没有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延伸,没有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和教育。

文档

13《诗词三首》最新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3《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涵。2、品味诗歌的语言,了解其诗歌的艺术特色。3、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教学重点1、品味诗歌的语言,了解其诗歌的艺术特色。2、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了解其诗歌的艺术特色。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行路难》(其一)一、导入新课我国是诗的国度,尤其唐朝最盛。在唐朝有这样一个诗人,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