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了“2010年第一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四川巴中“全裸”乡受到广大网民一直好评,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山西问题疫苗事件等则被认为是应对严重不当。当期我国已经进入网络社会,互联网上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此起彼伏。在这种情形下,各地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妥善处置各种网络热点事件、维护形象、提升公信力,成为能力考核的一项重要标准。
《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使得打造透明从此有法可依。但不可忽视的是,目前在应对网络舆情问题上还是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方面,在应对网络舆情时明显存在着诸如对公众知情权与参与权尊重不够,在有关调查结论上不能做到实事求是。另一方面,在处理问题不及时,不能在公众最需要了解事实时进行公开,最后公开的结果必然不能使公众信服。
如果不能把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已经内化为地方的意识自觉,出现网络热点事件时没有积极对事件展开调查、快速及时地对事件作出处理,形象自然会受到很大的损害,影响了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不利于执政和人民的长治久安。
继续提高网络舆情能力,加强政务公开透明是建设服务型的重要标准,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要处理好这一问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增强政治敏锐度,加强应对舆情的能力。第一,公职人员要勤观察、勤思考,把握发展趋势,及时捕捉舆情苗头,及早处理;第二,要加强学习,学深学透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增强政治鉴别力;第三,通过专门培训,提高公务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确保在应对舆情中掌握话语权、占得主动权。
其次,加强媒体沟通,发挥主流媒体引导作用。一方面,主动与网络媒体建立联系,特别是在权威网站上及时将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公开,确保正面的、权威的信息始终占有主导权;另一方面,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联系,发挥他们的资源优势,加强对重点网站的跟踪、监控,为应对舆情创造条件。
再次,健全制度和机制,提升危机化解能力。一要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在主流媒体或重要门户网站,及时将重点、热点工作信息公布;二要建立舆情引导制度,对舆情迅速分析研判,查找发生问题的根源,并以权威发布的方式及时回应公众疑问;三要建立舆情处理预案制度,就工作中的热点问题和容易发生舆情的网络等媒体,事先研究制订相关应对预案。
最后,构建网络问政体系,建立专门应对部门。一方面通过网民留言办理工作,建立网民与地方直接对话的网络平台,进一步拓宽信息沟通渠道,形成全新的网络问政体系;另一方面,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新闻发言人做好信息发布和疑问解答,培养高素质媒体评论员做好舆情引导,同时建立一支顾问队伍,舆情发生后能够为做好危机处理提供指导和咨询。
在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的放大器的今天,通过网络这一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加强信息公开和透明,既是执政能力的标杆,也是构建服务性最直接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