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药行业研究报告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21:04:41
文档

中药行业研究报告

中药行业研究报告卞曙光摘要:中医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建国以来,在党和的领导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医药经济的一个重要分支。世界范围内天然药物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并以高于10%的年增长速度递增。中国作为世界中医药理论最完善、经验最丰富的国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中国加入WTO,中药行业将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实现中药产业现代化、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本报告重点论述了我国中药行业的发展状况、加入WTO的机遇和挑战及中药现代化的目标与策略思考,最后对相关中药行业
推荐度:
导读中药行业研究报告卞曙光摘要:中医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建国以来,在党和的领导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医药经济的一个重要分支。世界范围内天然药物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并以高于10%的年增长速度递增。中国作为世界中医药理论最完善、经验最丰富的国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中国加入WTO,中药行业将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实现中药产业现代化、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本报告重点论述了我国中药行业的发展状况、加入WTO的机遇和挑战及中药现代化的目标与策略思考,最后对相关中药行业
中药行业研究报告

卞曙光

摘要:中医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建国以来,在党和的领导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医药经济的一个重要分支。世界范围内天然药物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并以高于10%的年增长速度递增。中国作为世界中医药理论最完善、经验最丰富的国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中国加入WTO,中药行业将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实现中药产业现代化、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本报告重点论述了我国中药行业的发展状况、加入WTO的机遇和挑战及中药现代化的目标与策略思考,最后对相关中药行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进行了分析。

一、中药行业发展状况

(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医药的起源,据推算最迟也是从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历史上传说的“伏曦氏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就是原始社会医药活动的标志;公元前约二千年的殷墟甲骨文中就曾有动植物药的记载;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是中医中药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可以说是我国四五千年来中医中药理论和实践的结晶。新中国诞生五十多年来,我国的中药行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建国初期到1978年:1950年至1954年,中成药、中药饮片生产尚处于前店后厂式的手工业生产规模。1955年,中国药材公司成立,中药由分散生产经营转向集中统一管理;1979年,中药行业由商业部移交国家医药管理总局管理,实现中成药工业的统一归口、统一规划、统一管理。1978年,国内中成药工业产值7亿元。

2.“六五”时期:中成药生产从传统小生产模式转向现代工业生产,中药丸剂、散剂、片剂、冲剂、胶囊等生产工艺普遍被采用,1985年,国内中成药产值23.6亿元。

3.“七五”时期:1987年国家制定了中药新药审批办法,促进了中药研究的现代化;1988年决定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现中医中药统一管理, 46家中药厂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其中北京同仁堂药厂和天津达仁堂药厂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

4.“八五”时期:中药行业坚持中西医药并用的方针,将中药产业的发展思路从相应的注重数量规模转移到提高素质和效益上;在1992年,决定对中药采取特殊的行政保护办法,并在1992年12月14日颁布了《中药品种保护条例》。

5.“九五”时期:中药管理发生重大变革,1998年3月成立新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直属领导,强化了对中成药及各类药品、医疗器械的市场准入监督管理,中药产业行业管理工作转由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承担。2000年末,我国实现中药工业总产值520.62亿元。

(二)行业基本介绍

通常将我国传统医药分别称为中医、中药,中药以天然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为主;按加工程度,中药可以分为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按用途,中药可以分为中药药品(治疗药品和保健药)、含中药食品、含中药化妆品等;按照来源,中药可以分为传统中药、民族药、民间药;按剂型分,则有丸剂、散剂、膏剂、煎膏剂、酒剂等33种。据统计,我国现有各种中药资源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是世界上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现有中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药材种植面积超过580万亩,常年栽培药材达200余种,产量达40万吨。各种民间秘方、验方达30余万项,有记载的就有6万余项,已批的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多达1000多种。中药产业经过多年尤其是近二十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规模化效益。目前全国比较重要的10个植物园和药用植物园引种的中草药达3500种以上,主要栽培的中药材在200种以上,栽培面积已达500~600万亩,年产量约2.5亿公斤,占药材收购量的30%。

(三)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医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978年-2001年,我国医药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6.72%,取得了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2001年医药工业实现总产值2767亿元,同比增长18.5%,但增幅同比回落1.8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增加值809亿元,同比增长15.3%,高于全国工业水平5.4个百分点。通过对2001年全国医药经济的发展趋势看出,医药工业在2000年达到了创历史最好水平,而2001年在世界经济滑坡和国内经济疲弱的大环境下,医药经济增长出现了回落,尤其是工业增加值更是明显地回落了10.2个百分点。综合2001年全年医药工业经济总量,医药工业对我国全部工业的增长贡献率为3.9%,即拉动GDP增长0.39个百分点。

表1 1995-2001年医药工业增长情况

指  标

1995年

2001年

年均增长
医药工业总产值(亿元)

10412778.517.8%
医药工业增加值(亿元)

281808.919.3%
医药工业利润额(亿元)

50176.023.3%
医药商业销售额(亿元) 

8041780.314.2%
医药商业利润额(亿元)

49.3715.2%
医药商品出口额(亿美元)

3038.324.2%
表2  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和全国经济增长率对比

医药工业

总产值增长率

医药工业

增加值增长率

医药工业利润总额增长率全国经济

增长率

1996-2000年平均

17.5%15.5%18.6%8.3%
2001年

18.5%15.3%27.3%7.3%
 2.中药工业在医药经济中的地位

中药业是医药行业中的子行业,在规模上小于化学制药业,大于生物制药业。1996年~2000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17.5%,而中药业产值年均增长达20%,其中中成药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为24.6%,超过同期医药行业平均增速。中药工业利税年均增长24%,与医药行业利润增长速度持平。可见,过去五年我国中药工业取得了高于整个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增长。

表3 1996-2000年中成药工业增长状况及在医药工业中的比重

指    标

199619971998199920002001/1-9
医药工业总产值(亿元,90年不变价)

125114001630194623321992
增长率(%)11.9114.014.219.717.8
中成药工业总产值(亿元)

243275340385379428
增长率(%)13.223.613.2-1.2816.0
中成药工业比重 (%)

19.4219.4620.8619.7816.2521.50
 (四) 行业发展迅速

目前,全国约有中成药制药企业5000家,其中中药厂1050家,生产中药的西药厂约1000家,中药保健品厂3000家左右,在品种上已形成35大类、43种剂型共5000余种中成药产品。现已有近百家中药企业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GMP认证。从中药与天然药物中开发的单体化合物新药达32种之多,至今已有1141种中药新药通过注册。 近5年来,我国中成药工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20%。在中药消费中,中成药占中药类的比重已由80年代的60-67%上升到1998年的73%左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老年化趋势的发展,各种疾病患病比例大大增加,中医药对治疗非传染性疾病,如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各种慢性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老年性疾病方面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治疗费用低,具有许多西药无可比拟的优点,越来越受到病人的青睐。

近10年来,在我国药品总销售额中,中成药销售额增长10.85倍,大大高于药品总销售额(5.7倍)、化学药品销售额(5.69倍)、中药汤剂销售额(2.28倍),而且中成药销售额占药品总销售额的比例由13.7%猛增到24%,增幅高达75%以上。近年,中成药的销售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在2001年全国药品零售市场三大类品种销售金额中,中成药占38.51%,和2000年的39%基本持平,所占比例位于化学药(占46.14%)后面,中成药企业或以中成药生产为主的企业(含以中药为主要原料的保健品企业)已成为国内药品零售市场的主要力量之一,2001年有23家中药企业进入前50名,几乎占了一半,所占比例与2000年一样。中成药在对慢性病的治疗、人体机能调节方面的独特作用,加上副作用小等方面的优势,使中成药在中老年人群中具有非常稳定的消费群体,该类产品中有22种进入单一品种销售前50名,特别是前10名品种中,有排毒养颜胶囊、百消丹、速立特胶囊、六味地黄丸(同仁堂为主)、酸痛灵喷剂和念慈庵蜜炼川贝枇杷膏六个品种稳居榜首。从排行上看,中成药在个别治疗领域的优势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慢性肝炎、止咳化痰、风湿性疾病、功能调理及妇科疾病治疗等领域都有多个优势品种。在营销模式上,中成药的营销也是各显神通,有以北京同仁堂药业为代表的品牌营销模式;有以厦门东风药业为代表的终端促销为主的模式;也有江西汇仁制药为代表的广告促销加品牌营销的综合营销模式。

表4 2001年全国药品零售市场销售金额排名前50位品种

序号药 品 名

序号药 品 名

序号药 品 名

01曲美胶囊18护肝片35补肾益寿胶囊
02贺普丁片19头孢拉定胶囊36安必仙胶囊
03排毒养颜胶囊 

20红桃K生血剂

37板蓝根颗粒
04百消丹21吗丁啉片38汇仁乌鸡白凤丸
05速立特胶囊22邦迪创可贴39奇正消痛贴
06六味地黄丸23巨能钙片40头孢氨苄片
07酸痛灵喷剂24999皮炎平霜

41安宫牛黄丸
08脑白金25诺和灵30R笔芯

42维生素E胶丸

09念慈庵蜜炼川贝枇杷膏26感康片43太太静心口服液
10斯达舒胶囊27葡萄糖酸钙口服液44芬必得胶囊
11金嗓子喉宝含片28日夜百服咛片45康乃馨抗宫炎乐
12新肤螨灵霜29太太口服液46头孢氨苄胶囊
13达克宁霜30汇仁肾宝口服液47洁尔阴洗液
14络欣通片31大败毒胶囊48斯皮仁诺胶囊
15蒂达胶囊32严迪片49双黄连口服液
16赛尼可胶囊33阿莫西林胶囊50采乐洗剂
17钙尔奇D片

34复方阿胶浆
    随着全球化“回归自然”潮流的升温,必将给中药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而我国作为世界上中医中药应用最早、理论体系最完善、经验最丰富的国家,应在国际中药市场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和角色。

(五)中医药发展前景广阔

 90年代以来,受回归自然的潮流影响,天然植物药在全球日益受到关注。在世界药品市场中,天然植物药的市场年交易额近300亿美元,并以高于10%的年增长速度增长。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药物消费市场。据统计,1999年全美植物性治疗制剂的销售总额达43亿美元,并呈指数增长,增长率高达20%-22%;以中、日、韩为代表的亚洲植物药市场销售额亦高达45亿美元;制药工业先进的意大利,以天然植物为原料的药物制剂达2000余种;法国、德国、瑞士的植物药比重也占到24%-38%。另据统计,1993-1998年,欧洲植物药市场销售规模以8%-15%的年增长率递增,北美洲植物药市场1993-1998年增长率约为12%。随着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国际中药市场的规模将越来越大。这种旺盛的需求,使得我国中药出口前景看好,为中药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科学理论体系和特有的疗效,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

由于化学药品的开发周期长、开发费用高,毒副作用大,近年来人们已把眼光转向草药、植物药等天然药物。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60多亿人口有80%的人使用天然药物,为我国传统中医药的全面复兴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药是我国医药行业唯一有能力和可能与国外企业竞争的行业,我国的化学合成药97%以上为国外仿制品,仅有的为数不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也基本上来自于天然植物药。中国加入WTO为中药企业的全面振兴和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 

(六)中药保护,成绩卓越

为促进民族医药工业的发展,保护中药生产企业的合法权益,提高中药品种质量,于1992年10月14日以106号令发布了《中药品种保护条例》。《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我国的中药保护工作奠定了法律基础,标志着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纳入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自《条例》颁布实施7年来,已批准发布了27批1582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其中11个品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品种,1571个品种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品种,共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36个中药生产企业。

《条例》的实施,对规范中药生产和经营秩序,促进中药行业规模化经济模式的形成,推动中药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和医药企业的科技进步,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93年《条例》颁布实施以前,我国仅有3家中药生产企业的年产值超过亿元,但没有一个单品种年产值超过亿元。实施中药品种保护制度后,1994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到了16家,单品种产值超亿元的有2个;1997年分别发展到53家企业和17个品种;到1999年,则分别达到了107家企业和28个品种,其中2亿元以上的品种有9个。

1993年,我国中成药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分别为137亿元和23亿元;1997年,分别增至为279亿元和42亿元,其中获得国家中药品种保护的290家企业的中药生产总值为211.6亿元,利税25.8亿元,分别占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和总利税的75.0%和61.2%;1999年,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为1976亿元,利税209亿元,其中获得国家中药品种保护的4家企业的生产总值为367.3亿元,利税83.6亿元,分别占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和总利税的18.6%和40.0%。

 (七)中药出口状况不容乐观

目前,世界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三个国际性草药市场,即:以华裔及华裔社区为中心的传统中药出口市场;包括东南亚各国市场、港、澳、台市场及北美、西欧各国以华裔社区为中心的市场;以日本、韩国、朝鲜为代表的传统中药市场及北美、西欧的西方草药市场。这三个天然药物市场的年销售量约占全球天然药物市场年销售量的90%,这三个市场目前是我国中草药、中成药、保健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也是国际上天然药物生产企业竞争的主要市场。目前,我国的中药出口已遍及世界130个国家和地区,按地域分布主要为:亚洲55%,欧洲25%,北美7.9%,南美2.6%,非洲0.6%,大洋洲0.56%,其它地区为7.58%。

纵观我国中药近二十年来出口状况,在80年代,我国的中药出口额比50、60年代有了巨大的增长,80年代以后,基本上保持逐年稳定增长的势头,其间于1991年出现较大回落,1992年以后又开始回升,到1993年,我国中草药的出口首次超过了5亿美元,在1997年达到了6.6亿美元。1998年、1999年中药出口连续下降,连续两年出现了逆差,2000年终于止跌回升。

据海关统计,2001年我国中药出口总值达5.58亿美元,比上年的5.42亿美元增加1600万美元,增幅为2.9%。具体表现为:(1)对亚洲、南美市场出口增加,对北美、欧洲等出口下降:对亚洲的中药出口38047.6亿美元,同比增长4.2%;对南美出口增长了48.8%;对非洲的出口与上年持平,以上三个地区的中药出口占我国中药出口总值的77.9%;由于马兜玲酸事件及美国经济的衰退等影响,对北美、欧洲与大洋洲的出口下降,其中对北美出口下降了29.1%,对欧洲的出口下降6.8%,对大洋洲出口下降2.3%,对以上三地区共减少出口值1221万美元;(2) 中成药及保健品出口大幅增长:2001年,中成药的出口出现了近几年少有的较大幅度的增长,出口总值达到1.02亿美元,同比增长12%,中药材出口稳中有升,出口总值为3.54亿美元,同比增长1.4%,提取物出口与上年基本持平。

    尽管我国中药出口额的绝对数值似乎很高,但我国中草药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小,年出口额仅相当于日本“顺天堂”一年的产值,在世界天然药物市场所占比例不足3%。目前,国际中药生产市场的格局基本上是日本、韩国、印度、泰国四分天下。令人担忧的是我国作为中医药发源地,近年中药产品贸易逆差现象日趋严重,进口增长远大于出口增长,2001年中成药和中药材进口增幅分别为31.4%和26.4%,其中中成药贸易逆差3.9亿美元,而同期医药商品出口38.22亿美元,增长10.06%;进口总额33.22亿美元,增长37.1%,出口大于进口5.1亿美元。日本、德国等制药工业先进的国家都把中国作为他们天然药物的主要出口国,尤其是近年一些“洋中药”、“洋中药材”的进口更是令国人忧虑!

此外,我国中药出口商品结构不理想,粗加工、低附加值的中药材仍是我国中药类商品出口的主要品种,近六年中药材所占出口比例平均高达67.0%,精加工、深提取、高附加值、高技术储量的植物提取物和中成药一直未能成为主要出口品种,从而使得我国中药出口呈现出量大价值低的局面;同时,由于对许多植物、动物等天然药物资源的保护不够,过度开发等管理不力因素,许多常用药物资源已到濒临灭绝的地步,对今后的中药产业发展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加大技术含量、提高深加工、精加工的高附加值中药制剂的出口比例是我国中药出口的必由之路。值得注意的是,在中药整体进出口形势恶化的同时,中成药出口形势向好。2001年中成药出口出现了近几年少有的大幅增长,出口总额达到了1.02亿美元,同比增长12%,其中云南白药出口达70万美元,同比增长1.7倍;片仔癀出口1031万美元,同比增长16%。

表5 中药类商品出口比例分析

单位:万美元

年 份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类 别

金额比重%

金额比重%

金额比重%

金额比重%

金额比重%

金额比重%

中药材5036975.54687770.93268263.133283.734900.43540063.4
提取物66679.7913713.81159222.41040020.21019318.81020018.3
中成药1146316.71011815.3845216.37915.4910716.81020018.3
合 计

91006613210052726100515821005420010055800100
目前,中药走向世界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重金属含量超标;(2)农药残留量过高;(3)缺乏药理机制及质量控制标准;(4)剂型落后,纯度低;(5)包装材质低劣、形式落后等缺点。

为保证我国出口中药产品质量,维持中药的国际声誉,1996年5月我国颁布了《出口中药产品质量注册实施细则》。《细则》的出台,使我国中成药出口产品有了第一个质量标准,这是我国中药出口产品质量保证体系的一顶重要举措,对促进我国中药产品出口质量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世纪,我国推出的“绿色中药”工程将为推动我国的中药出口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外经贸部将在2001年上半年审定并推广我国的药用植物及其制剂的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以加强我国中药与国际上药品标准的双向接轨。2000年,我国中药材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全国4大专题组对71种常用中药材进一步开展质量标准研究,确定了控制中药材内在质量的定性鉴别和定量测定方法。

 (八)中药行业发展新特征

1.增长势头较快

近几年中成药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0%,较GDP增幅高出近10个百分点,利润及利税年均增长24%。2001年,中药工业完成工业产值600.69亿元,同比增长15.38%,预计今年全行业仍将保持15%的增速。2002年一季度医药行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1%,利润总额增长13.7%,其中中药行业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5.17%,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8.20%,中药行业仍为快速增长行业,且效益增速快于产销增长。

2.中药消费持续增长

日前,“回归自然”潮流使得中药在药品市场逐渐受青睐,人口老龄化、城市医疗保险制度的推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药品消费持续增长,也为OTC(非处方药物)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据经贸委统计,2000年我国OTC市场已达14亿美元,预计2002年增速将不低于30%。中药以其特有的保健、毒副作用小、标本兼治迎合了OTC消费者的需求。2001年国家药监局公布的非处方药品目录中,中成药以86.6%的绝对优势位居第一。此外,2001年国内前50名药品零售企业中有23家以中成药生产为主,OTC市场的高速发展为中药企业带来了商机。

3.支持不断加大

2002年4月,国家计划首批拨款3.5亿元国债用于中药现代化与产业化研究,将主要投向北京同仁堂集团等10多家大型中药企业,一是以“大品牌”为核心,延伸中药产业链;二是以“大企业”为龙头,形成现代中药发展体系,重点实施现代中药产业化示范工程和现代制药工艺技术。此外,“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也于日前正式启动,全国将有224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参加这一为期两年、总投资达6.8亿元的重要研究。目前这一重大项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中药生产关键技术及优质高效中药品种示范研究:包括指纹图谱、大孔吸附树脂、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程控和在线检测、膜分离、超微粉碎等技术的应用示范研究;优质高效中药品种示范研究;冬虫夏草、肉苁蓉、紫草的繁育研究;30种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化研究。(2)重大难治疾病的中医药诊疗研究:包括中风病急性期、提高肺癌中位生存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方案研究,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IgA肾病、小儿肺炎、艾滋病、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抑郁症中医证治规律研究,以及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中医药干预治疗研究等:(3)创新中药研究开发能力建设。包括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中药GLP中心、GCP中心、规范化药理实验室建设等。(4)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及国际化战略研究:包括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研究,康莱特、地奥心血康中药品种国际化示范研究等。

4.中药绿色标准正式实施

2001年7月《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在全国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个中药进出口行业标准,也是中药第一个绿色标准。“绿色中药”旨在全面提升“同药”的品质,反击国际绿色贸易壁垒。该标准包括重金属及砷盐、黄曲霉素、农药残留量及微生物等四项指标,基本与国际接轨。目前,国内仅有30%中药出口企业达到该标准,预计三、四年后将成为中药进出的强制标准。

5.药品标准全面升级

根据规定,中成药地方标准在2002年11月30日前全面取消,从2002年7月1日起地方标准药品禁止在任何媒体上发布广告,地方标准中成药品种在2003年6月30日将全部停止流通。药品标准的强制升级将给一些企业带来考验,但将有利于行业标准的提高。

6.中药保健品全面退场

目前,年300亿元规模的保健品暴露出很多质量问题,已到了不得不整改的地步。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前后三次公告撤销了1959个中药保健药品批号。2000年国家药监局开展了保健药品3年整顿工作,中药保健品或升为国家药品标准,或作为保健食品流通。未升为国家药品标准的中药保健品的企业在2002年12月1日前仍可生产,2004年4月1日后,所有中药保健品不得在市场上流通。据估计,整顿后将有三分之二的保健品企业被淘汰,从而有利于保健品市场的净化。

表6 部分上市公司主要保健品情况

公司名称品   种

备      注

交大昂立昂立一号、昂立多邦、西洋参等“食健字”,无影响
健特生物脑白金
太太药业太太口服液、静心口服液已申请“药准字”,静心口服液已获批文
九芝堂保元酒、山鸡大补酒、参茸酒、骛芪口服液、天宝玉蓉颗粒、还少颗粒、保元片等已撤销,公司拟以募集资金4454万元用于龟胶及鹿胶技改

迪康药业阴泰洗液已撤销,主导产品“殷泰”为药品,不同于“阴泰”
太极集团产妇康口服液、双苓止泻口服液、山楂冲剂已撤销,公司的“产泰”为药品,不同于“产妇康”,双苓止泻口服液已申请“药准字”,其它品种比重较小对公司影响不大
广州药业龟灵膏已撤销,其它品种比重较小,对公司影响不大
青海三普阿胶、鹿角胶
白支山穿心莲片、儿胃健口服液、洋参冲剂等
桐君阁人参首乌精、虫草滋补酒、宫廷滋补酒
同仁堂人参鹿茸丸撤销品种一直未生产,影响不大
东阿阿胶灵芝孢子胶囊
中新药业蜂王精软胶囊、健灵王软胶囊、五参保乾胶囊、五参保坤胶囊
三九医药17种中药保健品被撤销(药健字产品),8个中药保健品正在申请药品批号,药健字产品停止对公司基本夫影响

通化金马奇圣胶囊已申请“药准字”,目前正在审批中
二、WTO对我国中药行业的影响

中国加入WTO对我国中药行业而言,既是一次历史的机遇,更是一次挑战。对国内的中药企业来说,关键是如何把握WTO的机遇,同时加强中药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使中医中药走向世界。

(一)机遇

1.国际大环境有利于中药的发展

 “回归自然”已成为时代潮流!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60多亿人口有80%的人使用天然药物,天然药物已成为欧美国家医药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产品。据权威组织的调查,在西方有90%的人认可天然药物,有70%的人曾经使用过替代疗法。目前,全球已形成了300亿美元的天然药物市场空间,并以高于10%的年增长速度增长。我国作为全世界中医中药应用最早、经验最多、理论最为丰富的国家,加入WTO,为我国传统中医药的全面复兴与进一步扩大出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中药行业是我国医药行业中唯一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行业

建国以来,我国生产的西药有3000多种,其中99%是仿制的。近年来生产的837种西药中,97.4%是仿制的。而中药行业,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系统的中医理论,各种民间秘方、验方为中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这是国外所无法比拟的。加入WTO,将更加有利于中医药参与国际竞争。

3.加入WTO,有利于中药材的出口

我国是世界中药材资源大国,也是世界中药贸易大国之一。在我国中药出口中,中药材一直是我国中药出口的主要品种。加入WTO,将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供历史机遇。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利于中药材的对外开放: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出口;同时有利于吸纳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加快我国中药材产业的现代化进程;二是有利于我国中药材产业调整:加快调整中药材品种结构、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扩大优势品种规模生产,在国际市场中有效配置中药材资源,逐步形成合理的、科学的中药材生产结构和布局。

4.加入WTO,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中药现代化的步伐

加入WTO,有利于中药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超微粉碎技术、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大孔树脂吸附技术、膜分离和浓缩技术、喷雾和冷冻干燥技术及毛细管电泳技术、DNA分子遗传标记及荧光色谱等检测技术,加强质量控制,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增强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快中药现代化的步伐。

5.加入WTO,有利于我国中药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加入WTO,中药产品和中药企业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药产品只有严格按照GAP、GCP、GLP、GMP及GSP的规范来生产和经营,才能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此外,也有利于中药企业的新产品创新能力的提高,全面提高我国中药行业的素质和出口。

6.加入WTO,有利于激发中药企业的竞争意识,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加入WTO,将有更多的公司进军中国市场,有利于中药企业强化竞争机制,激发竞争意识和危机感。竞争将加速改制、重组、联合、兼并的进程,实现优化组合,强强联合,建立科、工、贸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中药企业集团,从而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配置,有利于整个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7.最后,加入WTO,也有利于对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

中医药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但由于我国对专利和技术保护不够重视,致使许多中药民间秘方不断流失国外。加入WTO,有利于尽快制定和完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防止中医药技术的流失,同时也有利于中药老字号及商业秘密的保护。

(二)挑战

中药行业面临WTO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药品进口关税的进一步降低,使“洋中药”更易进入国内市场。目前,我国药品制剂的进口关税为14%,加入WTO后,将降至5.5-6.5%,从而使得一些质量好,价格低的“洋中药”大量进入国内市场,对国内中药市场带来较大的冲击。(2)产品附加值低,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我国中药出口基本上以作为原材料或粗加工的中药材为主,始终占到65%以上,产品附加值低,利润不高。即便如此,许多出口药材的微生物含量、重金属含量及农药含量等超标也影响了我国中药材的出口。中药提取物及中成药出口比例有所增加,但基数较低,真正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中药产品和植物提取剂则是少而又少。(3)新药开发能力较低,难以在国际市场中立足。未来医药市场竞争将主要是新产品的竞争,我国医药行业总体来说,创新能力不足,R&D经费严重不足。能否开发出新的高附加值的中药产品将决定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三、中药现代化——大势所趋

(一)中药现代化的内涵

面对加入WTO的挑战,中药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中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已经成为中药界的强烈共识。中药现代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按国际现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发挥我国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开发能够合法进入国际医药市场的中药新产品,提高中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一般认为,中药现代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品种的现代化,指开发新的品牌和名、特、优产品的二次开发或深度开发;二是装备的现代化,即通过引进国外先进制剂、包装技术及装备对产品的外包装、剂型等进行改革;三是标准现代化,严格按照GAP、GLP、GCP、GMP和GSP的规范来生产和经营;四是信息现代化,建立自身的中药市场信息系统和中药研究开发信息系统,密切注视国际市场动态,了解国外的需求;五是人才现代化。中药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融合中药资源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毒理学、中药制剂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中药行业“十五”规划》提出今后5-10年要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明确了以中药现代化为中心、以特色发展为原则,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的中药产业发展思路。中药现代化有利于(1) 全面提升我国中药产品的质量;(2) 我国出口中药产品结构的调整;(3) 中药产品的出口;(4) 重塑我国中药王国的地位。

(二)中药现代化的策略思考

1.加强质量管理规范认证

(1)中药材的生产管理标准化(GAP)

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首先必须制定中药材的质量控制标准。我国幅员辽阔,气候、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地形、地貌多样,中药材的质量和有效成分含量受产地、栽培措施、采收、加工方法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必须实施中药材的规范化栽培,制定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以保证中药材质量。没有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GAP),就没有新药研究开发GLP和GCP,也就没有中药GMP,因此,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是中药迈向现代化的第一步。《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将于2002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

(2)生产经营中实施GCP、GLP、GMP及GSP规范

GLP称为非临床安全性实验规范,它于1978年美国FDA颁布,现已日渐成为世界各国药品安全评价中的通行标准。包括:哺乳类动物毒理学、生态毒理学、理化检验和分析化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以及安全药理学。GCP称为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它是为了确保治疗试验结果可靠性而由从事治疗试验机构、医生、新药申办者等有关人员遵守的制度。GMP称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已成为全球药品生产和进出口的质量规范。GSP称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通过控制药品在流通环节所有可能发生质量事故的因素,从而防止质量事故发生的一整套管理程序和管理标准。目前全国药品批发企业约1.25余万家,药品零售企业14余万家,通过GSP改造和GSP认证的仅65家。从今年开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在3年内对现有药品经营企业按类型分布实施GSP认证,到2004年底,所有的药品经营企业都必须进行GSP改造、通过GSP认证,否则将取消药品经营资格。

中药种植、研究、生产及销售中推行质量规范化认证,有助于提高我国中药企业及中药产品的质量,实现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2. 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同时应注意中医理论本身的现代化

传统中医药理论为中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讲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辩证施治,复方配伍。在进行中药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仅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更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论去完善、发展和创新,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理论证明中药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运用先进的分离技术及定量分析技术建立客观的质量评价和控制标准。对中药复方研究,应以君、臣、佐、使为原则,从功效及化学成分两方面分析。在全方药效评价的基础上,对配方中的每一味药物按药物功效、性味关系、相互协同及拮抗作用,采用正交设计法研究最佳配伍关系、最佳剂量,并用HPLC、MS等方法是研究中药复方配伍与体内化学成分的相关性及中药配伍规律。

3. 现代科学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在中药现代化过程中,应大力推广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中药产品科技含量。如超微粉碎技术、新型提取技术、分离纯化技术、浓缩干燥技术、包衣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包合物技术、微胶囊技术及现代生物技术。

三、中药行业上市公司2001年业绩评述

1.经营情况分析

目前沪深两市共有医药行业(主营)上市公司67家,其中中药行业23家。23家上市公司2001年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1.亿元,平均完成70386.82万元,同比增长23.76%,增幅远超过整个医药工业销售收入14.9%的增长。23家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占整个医药工业销售收入的7.72%,所占比重较上一年高出0.6个百分点,显示中药行业上市公司在医药行业所占比重进一步加大。从主营业务收入公布看,仅有两家公司在一亿元以下,其它都在亿元以上,其中主营业务收入最大的分别为广州药业(600332)、太极集团(600129)和同仁堂(600085),三家公司共完成主业收入86.95亿元,占23家公司的53.71%,所占比重较上一年略有增大,规模优势和行业集中度进一步增强。主营业务收入增幅最大的为中新药业、九芝堂,分别同比增长85.01%和55.69%,下降最大的为通化金马,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80.08%,由此也出现了巨额亏损。

23家公司完成利润总额65812.56万元,同比下降63.54%;实现净利润1214.25万元,同比下降79.15%,下降幅度之大成为医药行业中下降最大的子行业。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行业内通化金马和ST海药两家公司报告期内出现巨额亏损所致,两家公司亏损额分别为58412.47万元和261.04万元,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341.46%和3.28%。除此而外,许多质地优良的公司如太极集团、云南白药、江中药业、同仁堂及九芝堂等公司都实现了大幅增长,五家公司净利润平均增幅为57.62%。

同样,由于通化金马和ST海药巨额亏损的影响,23家公司2001年平均每股收益仅为0.101元,同比下降62.96%,若将其剔除后,则平均每股收益为0.235元,同比下降为13.92%。23家中药行业上市公司2001年度平均净资产收效率1.77%,较2000年度下降幅度高达80.63%,较医药行业2001年平均5.18%的净资产率也要低3.4个百分点。净资产收益率的大幅下降主要还是由于通化金马和ST海药巨额亏损及紫光古汉收益的同比大幅下降所造成的平均净利润同比下降79.15的影响;此外,平均净资产(股东权益)由63703.73万元增加至68622.74万元(同比增长7.72%)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净资产收益率的下降。

表7 中药行业上市公司2001年经营业绩

主营业务收入(万元)

利润总额(万元)

净利润 (万元)

每股收益(元)

净资产收益率(%)

2000年

2001年

同比%

2000年

2001年

同比%

2000年

2001年

同比%

2000年

2001年

同比%

2000年

2001年

同比%

昆明制药51203.91 48824.00 -4.52 5700.85 4966.51 -14.71 3517.85 3832.16 8.93 0.360 0.390 8.33 6.87 7.39 7.57 
同仁堂102439.21 161167.05 57.33 20717.47 25884.53 25.53 146.85 19950.65 41.97 0.611 0.601 -1. 15.38 16.03 4.23 
广州药业426533.38 533402.90 26.31 21993.58 26013.74 20.92 14623.42 14613.40 3.48 0.200 0.180 -10.00 10.65 6.73 -36.81 
太极集团119736.31 1747.07 46.35 8373.51 12841.53 84.55 5865.31 10143.31 107.05 0.232 0.402 73.28 6.02 10.20 69.44 
云南白药800.50 90029.90 12.20 6040.00 8171.68 37.34 4922.44 7513.70 55.24 0.265 0.404 52.45 12.63 18.00 42.52 
东阿阿胶42346.24 45202.11 11.51 10356.30 11883.58 15.60 8444.50 10966.83 31.05 0.403 0.402 -0.25 11.62 14.30 23.06 
药业8312.29 7465.93 -10.18 3594.78 1823.65 -40.79 3572.18 1829.88 -40.94 0.290 0.150 -48.28 8.91 4.53 -49.16 
众生制药13992.26 13608.20 -2.74 5082.16 3315.59 -31.21 4287.40 2908.56 -27.74 0.315 0.214 -32.06 10.45 6.98 -33.21 
浙江震元50772.15 50027.91 -1.47 3685.44 2188.57 -38.44 2093.55 1714.37 -15.41 0.167 0.137 -17.96 5.09 4.14 -18.66 
吉林敖东31418.30 35963.45 14.47 9967.12 9570.48 -2.47 8261.63 7616.85 -6.05 0.354 0.326 -7.91 7.69 6.66 -13.39 
 青海三普12387.94 11814.71 -2.36 1104.20 -7.47 -100.68 939.84 176.90 -81.80 0.080 0.015 -81.25 4.14 0.85 -79.47 
 通化东宝19908.35 20590.45 3.43 19.83 3677.27 92.05 4630.90 2933.43 -36.66 0.143 0.090 -37.06 3.27 2.14 -34.56 
 通化金马50418.73 10043.48 -80.08 31774.69 -57592.81 -281.25 24191.49 -58412.47 -341.46 0.809 -1.301 -260.822.90 -123.7 -0.1 
 九芝堂45584.21 70968.77 55.69 5003.70 6358.42 50.11 4571.94 5237.04 38.12 0.355 0.407 14.65 9.22 10.44 13.23 
 迪康药业10534.68 9400.01 -10.55 2820.08 2884.42 6.54 2610.57 2911.48 13.27 0.337 0.230 -31.75 22.34 4.55 -79.63 
 天目药业9417.55 14442.67 53.39 520.61 771.70 28.37 248.50 336.82 2.37 0.010 0.018 80.00 1.10 1.50 36.36 
 金陵药业395.04 49941.75 40.65 14337.81 15348.31 18.12 11885.40 10868.52 2.43 0.424 0.388 -8.49 11.23 10.11 -9.97 
 羚锐股份13073.45 17217. 31.70 3091.81 2940.95 -4.88 2583.62 2510.72 6.59 0.257 0.250 -2.72 6.33 6.25 -1.26 
 华神集团17916.74 22296.77 24.45 2978.17 2376.65 -6.91 2461.28 2235.14 5.07 0.310 0.170 -45.16 10.02 5.69 -43.21 
 紫光古汉28356.14 24567.84 -13.35 3865.46 -6721.77 -273. 3033.00 -5967.04 -296.74 0.149 -0.290 -294.6 8.08 -21.32 -363.9 
 江中药业36846.01 35496.59 -3.63 

7547.23 7021.27 42.84 2761.60 4024.38 45.73 0.190 0.280 47.37 5.28 7.68 45.45 
 中新药业822.60 152193.90 85.01 10923.20 8556.80 -14.07 9178.40 44.10 -25.48 0.278 0.170 -38.85 8. 4.45 -48.50 
 ST海药

17548.66 19333.80 10.17 -5408.21 -261.04 -3.28 -5408.21 -261.04 -3.28 

-0.267 -1.310 -390.6 

-25.9 -106.1 -309.3 

 平均56875.94 70386.82 23.767847.38 2861.42 -63.545823.54 1214.25 -79.150.273 0.101 -62.96 9.14

1.77 

-80.63 

表8 中药行业与医药行业及全体上市公司业绩对比(1)

主营业务收入(万元)

利润总额(万元)

每股净资产(元)

2000年

2001年

同比%

2000年

2001年

同比%

2000年

2001年

同比%

全体公司97569.17133713.9137.058338.8048.607.312.5222.461-2.42
医药行业693.6083456.4520.267183.695682.32-20.902.7853.14112.79
中药行业56875.9470386.8223.767847.382861.42-63.543.1493.119-0.94
中药行业(剔除后)

59060.4475691.4128.167339.217136.50-2.763.2313.4256.00
表9 中药行业与医药行业及全体上市公司业绩对比(2)

净利润(万元)

摊薄每股收益(元)

净资产收益率(%)

2000年

2001年

同比%

2000年

2001年

同比%

2000年

2001年

同比%

全体公司6176.856184.910.130.17540.1358-22.596.9545.517-2.42
医药行业5409.463980.25-26.420.2460.163-33.618.595.18-37.59
中药行业5823.541214.25-79.150.2730.101-62.969.141.77-80.63
中药行业(剔除后)

5483.725371.49-2.050.2730.235-13.927.867.15-9.07
通过表8和9的纵向及横向对比可以看出,医药行业67家上市公司2001年度总体经营业绩较2000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表现出与整个医药工业增速放缓相同的趋势(2000年我国医药工业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增速均在20%以上,而2001年我国医药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回落,其中工业增加值回落10.2个百分点);此外,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也低于沪深两市1172家上市公司总体水平。而中药行业由于通化金马和ST海药巨额亏损的影响造成行业平均水平低于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但若剔除两家公司的非正常影响,则中药行业总体盈利水平远好于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水平,说明除通化金马和ST海药外,中药行业21家上市公司总体上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大部分公司具备稳健持续发展资质。

2.部分公司点评

(1)昆明制药(600422):流通盘4000万股,主要从事云南特产天然植物药的开发与销售,公司的多个天然药物产品如蒿甲醚系列、三七系列、天麻素系列等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资源垄断优势和技术优势。公司的新产品研发能力较强,注重与瑞士诺华、法国普朗克等国际药物制造商合作。报告期内,天麻素系列(原料药、各种剂型)获得了国家标准和批文,其中天麻素原料、乙酰天麻素原料、天麻素注射液、颐康片(乙酰天麻素片)在国内公司独家生产;此外还获得皂苷类粉针助溶剂、草乌甲素软胶囊、灯盏花素胶囊等6 项发明专利和9个外观设计专利。总体上,公司质地优良,产品质量优越,附加值高,产业前景也非常值得看好,但公司营销体系太薄弱,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加强市场营销已成为公司亟需解决的问题。若能有效打开国际国内市场的话,则公司将面临较大的价值成长空间。此外,公司募集资金投入进度太慢,药品营销方面的承诺投资截止2001年末才完成27.3%。该股目前价位20元,为上市以来的最低价,考虑其独特的天然药物背景,具备一定的投资价值。

(2)同仁堂(600085):中药行业绩优蓝筹股,公司具有300多年的历史。目前同仁堂品牌已响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司在股本多次扩张的情况下仍能维持0.60元的每股收益实属了不起。公司产品具有较强的品牌优势、质量优势和营销优势,公司积极通过海外代理或开设分公司、分药店的形式建立海外销售网络;同时,为加快中药现代化步伐,公司依照GAP标准,先后启动了包括同仁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H股)在内的7个基地10个品种的绿色中药材委种植项目。该公司的绩优概念也受到了各大基金的追捧,2002年一季度报告显示,虽然9家基金的持仓量有所减少,但持仓总量仍高达2569.91万股,占全部流通股的25.8%。总体上,同仁堂尽显中药龙头企业风范,具备中线投资价值。

(3)药业(600211):流通股4500万股,市场唯一的藏药概念股,不过从上市近三年的市场表现来看,其独特的藏药概念好象并未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同。就公司基本面而言,公司总体规模偏小,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市场营销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拓展,募集资金使用效率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公司的历年盈利水平也处于行业平均水平。从公司发展战略来看,公司坚持走以特色药物为主业,发展房地产业和生物制药业。公司已成功介入北京“南磨房小区”的开发,近日公告显示公司通过了以7180万元收购第一大股东华西药业集团拥有的冻干重组人脑利纳肽(rhBNP)药品专有技术的议案。冻干重组人脑利纳肽主要用于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具有较好的产业化前景,目前世界只有美国的SCIOS公司开发出此药并少量销售,但尚未在我国注册和申请专利。目前该药为国内生物制品一类新药,已获批进行临床研究,预计2004年可上市。该项技术的收购将对公司的现金流造成一定影响,但作为一项新产品储备和专有技术的垄断,后市前景值得看好,建议密切关注项目进展情况。

(4)九芝堂(0009):流通股4000万股,公司主要从事肝炎系列和补血系列中药的生产和销售,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国医药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百强”,主导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其中神箭牌驴胶补血冲剂为国家基本药物,属中药保护品种,主要竞争对手为山东阿胶,由于产品剂型及性能差异,市场直接冲突较小,随着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及医药流通的进一步改革,将有利于驴胶补血冲剂的销售。公司盈利能力较强,业绩稳步增长,2001年每股收益0.407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较2000年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公司立足中药行业,大力发展医药商业和生物制药,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认证,2002年享受15%所得税优惠;此外,还通过了GMP和GSP认证,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公司多种产品出口已有15之久,随着中国加入WTO及天然药物的日益受青睐,公司面临较好的发展环境。另外,公司控股股东已整体出售给湖南涌金投资、上海钱涌科技和杭州五环实业等三家企业。涌金投资作为一家实力雄厚的控股公司,已在全国投资了十余家医药企业,涌金投资的入主将在资金、管理及生产、销售上给公司注入新的资源与活力,有助于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目前该股价位仅16元左右,为上市以来最低价,已处于超跌,考虑其基本面,可适当吸纳。

2002年5月22日

文档

中药行业研究报告

中药行业研究报告卞曙光摘要:中医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建国以来,在党和的领导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医药经济的一个重要分支。世界范围内天然药物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并以高于10%的年增长速度递增。中国作为世界中医药理论最完善、经验最丰富的国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中国加入WTO,中药行业将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实现中药产业现代化、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本报告重点论述了我国中药行业的发展状况、加入WTO的机遇和挑战及中药现代化的目标与策略思考,最后对相关中药行业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