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成功完成一堂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敏锐捕捉信息,运用机智,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充满技巧性、艺术性,教师一方面要扎实自己的基本功,赢得学生的青睐,另一方面也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方式方法,不断总结和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出彩。笔者尝试采用如下步骤来完成地理课堂教学,实现步步为营。
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人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教师在课堂导入时特别注意艺术性、趣味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如我在讲《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时的导入。播放韩磊演唱《天上有没有北大荒》视频:“问爹问娘问夕阳,天上有没有北大荒,喊儿喊孙喊月亮,天上有没有北大荒……”伴随着掷地有声、大气磅礴的背景旋律, 加上东北特有的白山黑水,大豆高粱等景象,我提了三个问题“天上有没有北大荒?”“天上没有,那地上有吗?在哪里?”“曾经的北大荒为什么后来变成了北大仓?”这个导入不到5分钟,却因简洁凝练、巧妙、新奇、成功地激发了学生急切的求知欲望。所以,我们要善于运用导入技巧,一上课就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使其怀着新的期待投入到新内容的学习中去,为整节课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提问,使教学有声有色。 提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提问,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讲到板块构造学说,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其中的原因?这一问题其实并不太难,大多数同学都举了手,我提问了一个中等生,他的问答很简洁:日本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动频繁,所以多火山和地震。回答比较准确,也点中了问题的要害,我给予了积极评价。问题到此似乎已经解决。但我又想到,一些同学也可能会想进一步了解其中原因:为什么这里的地壳活动频繁呢?这个问题本身难度较大,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我把这个问题抛出来,并给予了提示:仔细看课本,注意两大板块的运动方向。同学们思考一会儿后就给出了解释:日本处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相向运动,板块边缘相互碰撞引发地震。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对日本多火山地震原因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对板块运动学说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通过实践证明,好的提问要抓住学生的感兴点、矛盾点、模糊点、聚合点,形式不仅要新颖,而且难度适中,这样学生才能有这个能力“接招”。
追问,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一个善于追问的教师,会在课堂上闪现多少次精彩瞬间?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有研究表明,高成效的教师更爱对正确回答了一个问题的学生提出另一个问题,以鼓励他进一步思考。如在讲述我国的能源问题的专题的时候,我设置了很多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这样几个:我国已经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进口国了,我们的能源从哪里来?我国自身的能源结构和能源现状如何?我国主要的能源进口通道马六甲海峡如果发生战争,我国的能源进口如何解决?目前我们所利用的能源毕竟决大多数属于非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真正解决能源问题的途径有什么?如果不考虑开发新能源,又有什么途径?因而,对于一个成熟的有见地的教师而言,必须常常实施“追问”策略,以对学生主体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努力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导答,在循循善诱中进行。课堂上常有这样的情形,教师发问后,学生无动于衷,或者答者寥寥。面对这种情况,如果善于导答,学生就会排除障碍,提问便会成功;否则,就会归于失败。例如,讲《洋流及其地理意义》中有一幅“全球气压带、风带和大洋表层洋流比较”图,
此图常被教师设计成若干问题,诸如:1、阅读此图,你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2、阅读此图,有没有发现洋流的什么规律?由于此图的信息量很大,如果问题设计与导答不科学,学生会无从下手。如上述1问题太大,不知所云;2问题虽进一步缩小,但涉及范围仍然较大,因为洋流的规律可以包括运动规律、形成规律、命名规律、分布规律、性质规律等;阅读此图,对比各纬度地区洋流的流向和盛行风带的风向,寻找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这样的导问,简明扼要,针对性强,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捕捉正确答案的思维活动中去,最终做出正确的回答。 有时我们可以使用提问计划表,写出每个详尽的重要问题,并预测学生可能的反应及准备采取的相应对策。
1、赤道暖流与信风、西风漂流与西风有何关系?
2、赤道暖流和西风漂流的方向为何发生变化?
3、在模式图中,南北半球各形成几个大洋环流,大洋东西两岸洋流性质有何不同?
(洋流模式记忆方法:以赤道为中轴,形成南北对称,像书写数字“8”的模式。)
接着进一步根据“世界洋流分布图”分析
4、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存在吗?为什么?
5、北印度洋洋流的流向冬、夏季节一致吗?各怎样流,为什么?
6、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暖流还是寒流?
(提醒学生注意“漂”字不要写成“飘”字)
可见,课堂是会不会提问,提问后会不会导答,这是课堂教学提问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导答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应变能力,也离不开一些基本艺术方法的运用。
举例,让课堂趣味横生。举例既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趣味横生,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社会热点或焦点问题(或称时政地理)历来是地理综合试题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应重视时政地理的新闻报道,把地理学习或复习,与现实生活、经济文化建设和全球发展态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运用所学的知识、规律,掌握的思考研究方法,形成的理念,来判断、分析、阐释、评价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现实存在的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提出创新的见解。例如:“近几年夏天,持续高温;南北极冰架崩解”就涉及到相关地理知识:
1、夏季的大气运动:①气压带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对天气的影响;②天气系统——反气旋中心控制下的天气特征;③夏季控制亚欧及北太平洋气压中心的名称;④东亚夏季风的风向及性质;⑤台风特征及对天气的影响。
2、厄尔尼诺现象及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3、城市热岛效应。
4、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南北极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
故事,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生爱听故事的占85%以上。所以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会带给我们很欢乐和笑声!如讲《保护环境》一节时讲个故事,全班鸦雀无声。“有个地方种植水稻,大米的质量很好,就是产量不高,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水稻越长越好,产量也有所增加,当地的人都很高兴。但是,从1955年开始这个地方突然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病。病人起初腰疼,关节疼,不久就全身疼痛,连呼吸、吃饭都得忍受巨大的痛苦。可怕的是,有的人越长越矮。(有的学生笑起来)身体缩短,最多矮了30厘米左右(学生无人再笑,眼睛里现出惊疑的目光)。这是什么病呢?仅1963—1977年就死了207人。从死者遗体解剖看,病人外表好好的,可是体内骨折多的达70多处,(学生大吃一惊)后来找到了原因,抓住了罪魁祸首(学生急切想知道)。原来,在这个地方的上游建了一座炼锌厂。(学生议论,河水污染了)是的,工厂废水中含镉,这种水浇灌稻田,大米就含镉,人们长期食用镉米,就出现了上面的悲剧。”近乎离奇的故事,使学生惊讶不已,产生巨大疑问,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课堂教学的“黄金时刻”来到了。“保护环境多么重要呀!”随即板书:保护环境。故事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学生们在说笑议论中受到了教育。“亲其师故信其道”,所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在讲课过程中穿插故事,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学生一旦有了好奇心,就会产生追根究底的念头,就会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往往会出奇得好。
讲授,在启发中顿悟。现在的课堂教学出现了一种不正常的现象,特别忌讳“讲”。“讲”还是“不讲”,“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一直是很难把握。每每遇到评优课、示范课、比赛可、老师总是注意少讲或不讲、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展示,让学生多讲、多活动……美其名曰“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种做法真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了吗?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了吗?其实不然。在我理解,讲授法是一种传授的教学方法,可运用启发式教学,对于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概念,教师不仅要讲,还要讲深、讲透,需要学生自己去感悟或操作理解的可放手让学生去尝试。例如,地球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这一部分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喜欢利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来处理这部分内容。多媒体演示的优势是直观,空间感强,但是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关于概念和规律却很难理解到位。笔者则强调此时更多地运用讲授法进行明确地讲析。再如,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这两个点,教师可以从概念入手,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直射点”、“回归”、“正午”、“高度角”进行细致的解释,同时总结规律“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并在讲授中,让学生对这一规律进行理解与领悟。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直观地体验地球的公转等基本知识和常识,同时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讲授法的运用,起到对知识总结和提升的作用,这在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步骤。
观察,使教学更贴近学生。课堂观察对于教学者而言,不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探究。如在讲授“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理解,我设计了关于“用实验模拟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现象”我请了甲乙两位同学,甲同学打开伞,抬高伞,模拟地球自转,乙同学向转动的伞面顶部滴红墨水,让学生观察红墨水流动过程。学生们同学观察发现红墨水在伞面上的流动的轨迹为向右偏转,从而得出结论:北半球向其运动方向的右侧偏转。随后我又启发学生思考,得出该实验存在的主要不足之处,没有模拟出越过赤道后的地转偏向现象,关键让学生不只是死记知识点,更是通过启发式提问让学生高效率的找到答案,掌握知识点。随着时代的发展,课堂观察在实际教学中越来越受重视,如何实施课堂观察能力与技巧成为教师必备的一种重要专业素养。
板书,牢牢抓住学生眼球。不少地理老师只用一只粉笔,就能画出精致的中国地图等,这也正体现作为一名资深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作为笔者的我也正为此而努力。好的板书,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对知识的巩固,而且对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讲述我国地形西高东低,成三级阶梯这一内容时,随时在黑板上画出由西到东逐级下降的三级阶梯,形象直观地把我国地势的特点用图形表示出来,这对于学生对我国地势的理解和把握很有帮助。(如图)
总之,精妙的板书设计,能将优美的文字、精美的图表、图解和口头讲述揉为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它会使课堂增色生辉,使学生精力高度集中,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它能再现教学内容的精髓,能创造一种美感盎然的教学情景,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的陶冶和学识的增长,所以,教师应注意板书艺术。
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表现做即时的表扬或批评。可以分层次评价或学生互评、也可进行个性化评价,顺应时代发展。在讲到河流向阳背阳一道题目时,由于第一位同学无法顺利分析,而后自告奋勇站出来一位成绩较好的学生,给了大家一个惊喜:“在北半球,山南水北为向阳坡”。就是这样一句简短的话,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完成了本道题目背后的内涵。学生就是一个个发现者,作为引导者的老师要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尊重他们的发言权,把激励的言语、赞赏的目光毫不吝啬地给他们,激发他们内心的学习热情和潜力,在这种轻松、平等的学习氛围里,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结课,一切尽在回味中。结课,是课堂教学进程发展的最后一个教学阶段,因为每一节“课”都有固定的教学时间,结果就是将要用完教学时间,在讲到我们国家的探月工程,我激励学生要记住:“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课堂教学结果的组织方式有归纳总结式、首尾呼应式、画龙点睛式、提炼升华式激发感情式等,教师在使用时要注意灵活运用。结果无定法,妙在巧用中。绝妙精彩的结果是教学内容与组织方式完美结合。结课方式运用得好,不仅可以归结全篇,深化题旨,而且可以巧布悬念,使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达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效果。因此,每位教师应从实际需要出发,重视并进行结课的组织方式的学习与研究,不断总结、创造与运用课堂结课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们把你们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们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您应当引以为荣的事”。如何完善课堂教学,关系到所有教育战线上的教师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今天的教师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总之,地理课堂教学是科学,又是艺术。需要每一位教师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做到步步为营。
参考文献:
1.《有效课堂》,Robert .J.Marzano 著 ,张立新译, 中国科工出版社
2.《中学地理创新教法》——课堂组织艺术,涂德,学苑出版社
3.《地理教育展望》, 张超、段玉山,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新课标背景下讲授法走向何方》,张勤中、沈凌,初中教学研究.2005(8)
5.《讲授法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张陆、赵风雷,石家庄联合技术职业学院学术研究.2007(1)
6.《对讲授法的认识与提高》,刘砚丽,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