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2011·金华模拟)下图为世界地图上的一段经线:MP,QN为陆地,PQ为海洋。读图,完成1~3题。
1.该剖面的水平距离MN约是( )
A.2 000 km B.2 500 km
C.2 750 km D.3 000 km
2.由M到P地势变化趋势是( )
A.变化不大 B.逐渐升高
C.先降低后升高 D.先升高后降低
3.当Q地为雨季时,下列地区同为雨季的是( )
A.南京 B.开普敦
C.旧金山 D.孟买
解析:第1题,在经线上,纬度相差1°,实际距离为110千米。MN之间相差25°,水平距离约为2 750千米。第2题,根据题干描述,可以判断MP在欧洲上,PQ之间为地中海,QN在非洲上。从M到P,正是从西欧平原向阿尔卑斯山的过渡,地势逐渐升高。第3题,当北半球地中海气候为雨季时,应为北半球的冬季。同为地中海气候的旧金山也是雨季。
答案:1.C 2.B 3.C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不同值出现的频次图(实线和黑点代表实际存在)。下表为我国夏半年部分节气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值。读图表,完成4~6题。
表:
节气 | 直射点纬度 | 节气 |
夏至 | 23°26′N | 夏至 |
芒种 | 19°31′N | 小暑 |
小满 | 15°37′N | 大暑 |
立夏 | 11°43′N | 立秋 |
谷雨 | 7°45′N | 处暑 |
清明 | 3°54′N | 白露 |
春分 | 0° | 秋分 |
A.3°26′ B.10°N
C.20°N D.23°26′N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此地一年中有两次直射现象,应位于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在此纬度范围内,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由图中可知该地最小正午太阳高度为46°34′,由此可计算出该地纬度为20°N。
答案:C
5.夏至日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值的年内出现频次为( )
A.1 B.2
C.3 D.4
解析:读表可知,夏至日时太阳直射23°26′N,即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86°34′,读图可知为3次。
答案:C
6.下列时段与该地出现正午太阳高度频次最大时段吻合最完整的是( )
A.春分至夏至 B.芒种至小暑
C.小满至夏至 D.小暑至处暑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该地出现正午太阳高度频次最大时为4次,夏至日直射点所在纬度和该地(20°N)纬度差为3°26′,据表可知应选B。
答案:B
2010年9月26日至28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先后访问我国大连、北京和上海。与国家共同出席了中俄原道工程竣工仪式,两国签署了《中俄关于全面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联合声明》。并出席世博会俄罗斯国家馆日活动。据此回答7~9题。
7.在梅德韦杰夫访问期间,莫斯科和我国大连、北京和上海相同的现象是( )
A. 正午物体影子逐渐变短
B. 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
C. 盛行西北风
D. 昼渐短,夜渐长
8.有关中俄原道工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石油进口安全
B. 促进俄罗斯的石油开发和出口
C. 增加我国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程度
D. 对双方都是互惠互利的
9.在俄罗斯国家馆中,可能看到的景观是( )
解析:第7题,9月26~28日,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对于同处于北半球的四个城市来说,正午太阳高度正在减小,物体影子变长。太阳从东偏南的方向升起,西偏南的方向落下。白昼逐渐变短,黑夜逐渐变长。对我国季风区来说,西北季风尚未形成。并且我国位于亚洲高压的东南方,冬季盛行西北风。而莫斯科位于亚洲高压的西侧,盛行偏南风。第8题,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有利于实现我国石油进口渠道的多元化,有利于石油安全,但是说增加我国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程度是不正确的。第9题,A项图片是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剧院,B项是泰国的泰姬陵,C项是俄罗斯的红场,D项是美国的白宫。最可能在俄罗斯国家馆看到的只能是红场景观图。
答案:7.D 8.C 9.C
(2011·温州模拟)下图中的实线和虚线分别示意某日晨线、昏线与M纬线相交点的时间变化情况。P、Q为M纬线上的两点,其经度差为90°。读图,完成10~11题。
10.该地日出的当地时间为( )
A.3时 B.6时
C.9时 D.11时
11.P地可能位于( )
A.北美洲 B.南美洲
C.欧洲 D.非洲
解析:第10题,根据题干和图示可以知道,PQ表示该地该日的昼弧长度,该地该日昼长为6小时,夜长为18小时。进而可计算出当地日出为9时。第11题,由图示可知,当地日出时北京时间为0时,可以计算出该地经度为105°W。比较选项,该地最可能位于北美洲。
答案:10.C 11.A
一首唐诗这样描述某地区的景象:“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结合下图,回答12~13题。
12.该诗描述的地区,最可能见到图中四种农业活动中的哪种经营模式( )
A.甲 B.乙
C.丙 D.丁
13.该地区发展农牧业的优势因素是( )
A.热量充足 B.降水丰沛
C.光照充足 D.土壤肥沃
解析:从诗中描述可知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类型为畜牧业,主要依靠天然牧草发展畜牧业。该地发展农牧的优势是光照充足。
答案:12.D 13.C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4~15题。
材料1:下图是薰衣草北半球主要产区分布示意图。
材料2:薰衣草的商业栽培,主要是要取得薰衣草的花来提取薰衣草精油,薰衣草精油可以作为杀菌剂和高级香水、香料的添加剂等。
14.董衣草对分布区具有独特的要求,北半球几大产区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
A.纬度较为适中 B.地处沿海地带
C.地势开阔的平原地带 D.海洋性气候区
解析:根据图中主要产区分布的大致纬度,可以归纳出“纬度较为适中”的共同特点。
答案:A
15.薰衣草精油生产的区位导向类似于( )
A.电子装配 B.煤化工
C.水果加工业 D.飞机制造
解析:薰衣草精油生产既需靠近原料产地又需技术,和煤化工类似;电子装配、水果加工业、飞机制造业分别是劳动力指向型、原料指向型、技术指向型产业。
答案:B
瓦轴集团(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轴承工业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轴承工业的故乡和摇篮。瓦房店市轴承及相关企业总数超过300家。除拥有各类规模不等的轴承生产、加工企业200余家外,还包括市区内轴承包装、销售、维修企业100多家。读图,回答16~17题。
16.图中显示该市轴承企业向郊区扩散、布局,影响因素不是( )
A.地价 B.交通
C.环境 D.能源
解析:工业区向市区外缘发展,有利于保护环境,降低生产成本(地价便宜)。该地便利的交通条件也有利于企业向郊区扩散、布局。
答案:D
17.该市向郊区扩散的轴承企业(部门),主要是( )
A.生产企业 B.销售企业
C.研发中心 D.信息中心
解析:读图可知,向郊区扩散的轴承企业(部门),主要是生产企业。
答案:A
(2011·威海模拟)读我国三种工业生产布局变化图,完成18~20题。
18.影响甲类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原材料供应 B.大量廉价劳动力
C.交通便利程度 D.市场开放程度
19.决定乙、丙工业集中分布在京、沪、粤三地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资源 B.环境
C.技术 D.劳动力
20.有关甲、乙、丙工业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工业因生产条件在地区优势方面的变化,有从沿海向内地迁移的趋势
②乙、丙工业的集聚,主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③甲、乙、丙产业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④三种工业布局的变化体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解析:第18题,甲工业首先分布在我国沿海地区,后来向西部转移,由此推断该工业应属于廉价劳动力指向性工业。第19题,乙、丙工业分布于京、沪、粤三地,应是技术指向性工业。第20题,图示工业布局变化和转移,反映出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
答案:18.B 19.C 20.A
二、综合题(共60分)
21.读世界局部地区某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回答问题。(14分)
(1)此图表示的时间是________(1或7)月。 (2分)
(2)B处盛行风的风向为______________。(2分)
(3)该季节①处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
②处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4分)
(4)③处和④处都是________。气候,其形成原因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分析:第(1)题,亚欧为高压控制,应为1月份。第(2)题,根据等压线的形式判断。第(3)题,①处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1月份低温少雨;②为澳大利亚的西南部,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1月份炎热干燥。第(4)题,③处和④处均为热带雨林气候,但是成因不同,③处在赤道低压带控制之下,常年高温多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④处在澳大利亚的东北部,是在地形、洋流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答案:(1)1 (2)西北 (3)低温少雨 炎热干燥
(4)热带雨林
③处的成因:全年受赤道低压带影响; 海洋面积广阔,水汽充足;
④处的成因: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
22.下面甲图为某区域示意图,图乙反映图甲中的P地河谷剖面,图丙反映图甲对应的湖泊情况。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图甲中河流流向是________,P地附近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_______。(4分)
(2)若在Q处建大坝,对P处河流的水文特征可能产生哪些影响?(4分)
(3)S城市的海滨浴场游客云集的季节,湖泊蓄水范围接近图丙a、b中的________。分析该地区夏季日光旅游发达的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简要说明A地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4分)
解析:第(1)题,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判断河流流向。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形成河谷。第(2)题,水库大坝可以调节下游水量,使下游水量的季节变化减小,使下游泥沙含量减少。第(3)题,32°左右的西岸是地中海气候,这里夏季高温干燥,是游客云集海滨浴场的季节。这时为河流枯水期,湖泊水位较低,水面较小。第(4)题,从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两个方面分析。
答案:(1)由北向南流 断层
(2)流量的季节变化减小;河流含沙量减小。
(3)a 夏季降水少,阳光充足
(4)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水分不足,旱情严重;冬季温和多雨,太阳辐射弱,不利于谷物生长,园艺业及灌溉农业发达。
23.(2011·韶关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度日是表征环境调节需求的重要指标之一。某日的度日就是该日的平均温度与规定的舒适(或基础)温度的偏差,偏差越大环境调节的需求越强烈。根据不同的目的可分为取暖度日和降温度日。取暖度日是日平均气温低于基础温度的值,降温度日是日平均气温高于基础温度的值。
(1)未来我国各地区总度日的可能变化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未来我国各地区气候耗能可能变化的情况是(多选,2分)( )
A.南方沿海大部分地区气候耗能将呈上升趋势
B.北方各省区气候耗能都明显下降
C.人口密集地区气候耗能增多
D.气候较寒冷地区的气候耗能减少
(3)请分析未来我国各地区气候耗能可能变化和总度日可能变化之间的关系。(4分)
(4)影响我国各地区总度日和气候耗能可能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理由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解析:第(1)题,根据图1可以看出,我国南方沿海地区总度日增加,西部、北方的总度日减少,呈现出各地区总度日有明显的地域性。第(2)题,根据图2可以看出,南方沿海地区气候耗能上升,北方气候较寒冷地区耗能减少。第(3)题,综合上两题,可以分析出两者之间呈正相关。第(4)题,从全球变暖方面分析。
答案:(1)有明显的地域性(或北方和西部地区减少,南方沿海地区增加)
(2)AD
(3)二者呈正相关。 总度日降低的北方和西部地区气候耗能也下降,总度日增多的南方地区气候耗能上升。
(4)未来气候变暖 由于气候变暖,北方和西部地区冬季气温升高,取暖耗能减少;南方夏季气温增高,降温耗能增加
24.读某国本土示意图(图1)和图2,回答问题。(18分)
(1)图中D附近的湖泊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它们是由________作用形成的。 (2分)
(2)⑤城市的主要工业部门是宇航研究中心和石油加工,在该地区发展后者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用板块构造学说说明B山及其以西山脉的形成原因。(2分)
(4)⑥附近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E地区的气候类型是图2中的数码________代表的气候类型。该种气候在E所在大洲的分布与在欧洲的分布有哪些不同之处?并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10分)
解析:第(1)题,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是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第(2)题,⑤靠近墨西哥湾石油产区,依靠资源,发展成为美国的石油加工中心。第(3)题,美国西海岸的海岸山脉是由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相撞形成的。第(4)题,⑥处于地中海气候区,是美国重要的水果、蔬菜、灌溉农业区。第(5)题,E地区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从地形、洋流等方面分析该地与欧洲的分布区别。
答案:(1)冰川
(2)接近石油产地
(3)由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相撞挤压形成。
(4)水果、蔬菜、灌溉农业区
(5)③
异:这种气候分布北界的纬度,在欧洲比E地(北美洲)高得多; 其分布的东西宽度,在欧洲比E地(北美洲)宽许多 差异的原因: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影响的纬度范围远大于北太平洋暖流对北美洲影响的纬度范围;欧洲中纬度地区平原占优势,且东西延伸,利于西风影响的深入;北美洲西部有平行于海岸的高大山系,西风难以深入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