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考作文复习交流
交流提要
•交流目的:有的放矢 “盆”里捞针
•基本技能:脚踏实地 步步为营
•应变方法:厚积薄发 推陈出新
交流目的:有的放矢 “盆”里捞针
•作文在中考中的地位:作文在语文中考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作文与其它板块之间的关系是“西瓜”与“芝麻”之间的关系,语文要得高分,必须抱着“西瓜”捡“芝麻”。
•作文复习的现状:遗憾的是在中考复习的过程中,作文复习不得法,导致作文复习处在无序、混乱的状态:要么靠天吃饭,听天由命;要么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效率不高。
•本次交流的目的:
1.树立作文得高分的信心
树立作文得高分的信心。中考作文门槛不高,架子不大,我们从评卷标准当中可以看出。同时评卷老师都有一颗菩萨心肠,深知学生考作文是一件千辛万苦的事情,中考成绩关系到千家万户,所以老师都会千方百计手下留情,体现人文情怀。另外,临阵磨,不亮也光。作文最重要的是厚积薄发,风物长宜放眼量,但在冲刺这个非常阶段,要采用非常手段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从方上追求作文能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迅速提升;二是将“训练成绩”转换成“比赛成绩”,底线是正常发挥,争取超水平发挥。
2.是对“市纲”的补充和强调,并非面面俱到
3.重点讲记叙文
基本技能:脚踏实地 步步为营
1.中考作文怎样写得规范
2.中考作文怎样写得生动
3.中考作文怎样写得新颖
4.中考作文怎样写得深刻
•分析:“规范”是基本要求, “生动”、 “新颖”、 “深刻”是建立在“规范”之上的锦上添花, “中考记叙文写作技法”与前面4点之间的关系是“点”与“面”之间的关系。
中考作文怎样写得规范
•记叙文如何写得规范
1.合理交代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要素”。
2.正确使用记叙的人称。一般说来,记叙文是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写的。选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选用第三人称可以不受时空,可采用对话或独白的形式,让“他”讲述亲身经历的事或自己的心理活动,给人真实的感受。
3.恰当运用表达方式。记叙文的描写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应学会用生动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事件经过,渲染环境气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特别强调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和篇末议论抒情的作用。去年辽宁沈阳的中考满分卷《有温度的语言》开头:“在这阴冷的星期日的下午,雨又淅淅沥沥地下起来。没想到在这寒冷的雨雾里,我却听到了有温度的语言”结尾议论:“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什么华丽的东西,而仅仅是一句发自肺腑的贴心话就够了。一句有温度的话温暖了所有人的心,还有什么能超越它?” 记叙文中抒情和议论应少而精,应用到关键处,应起到传递感情、点示中心的作用。(即夹叙夹议)比如父母在雨中送子女,用雨具和身子挡风雨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加上“我懂得了一个天下父母的共同特点:母亲站的地方,永远是风雨袭来的地方,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
•议论文如何写得规范
1.论点要正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应旗帜鲜明,而不能似是而非。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绝不允许有多个中心论点。
2.论据要规范。论据要真实、典型。
3.论证要规范。不能机械列举事例,要分析事理,要充分利用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4.结构要规范。引论、本论、结论缺一不可。
中考作文怎样写得生动
•内容应充实
•1.内容应具体。写记叙文应将事情的经过写精彩,给人以画面的感受,而不能写成流水帐;写议论文要善用丰富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论点,让人信服作者的观点,而不能泛泛而议。用“小事情”表达“大道理”。去年山东滨州考题:以“再回首”为话题,有一考生将其具体话为《回首初一》。
•2.内容应丰厚。内容丰厚是中考作文较高层次的要求,它是指要写出文章的多个层面,写事的同时写出哲理,写物的同时写出意蕴,写景的同时写出感情,写正面的同时写出反面,写“小”的同时写出“大”,写“实”的同时写出“虚”,写“点”的同时写出“面”,使文章有一种非同凡响的厚重。有一篇:我读《西游记》的习作,写了四个层面:孙悟空—童年的纯真;猪八戒—青春的萌动;沙悟净—中年的麻木;唐玄奘—老年的顿悟。这种点面结合的文章,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铺展应灵活
•1.灵活的铺展需要巧变角度。或化人为物,或化物为人,在人与物的视觉互换中凸显新意;或明褒实贬,或明贬实褒,于褒贬错位中表现主题;或巧变人称,于人称变换中显现情趣。巧变角度的文章往往具有一种富有情趣的生动和新颖别致的美感。又如10年江苏镇江市的一篇中考佳作《叫我如何不想她》开头写道:“她,曾与这片土地共存;她,记录着这里人们的生活;她,融进了多少代人的血液……而现在,她渐渐被排斥,看她渐行渐远的背影,叫我如何不想她?”结尾写道:“想起曾深深融进我血液的方言,叫我如何不想她?”原来“她”不是指人或指物,而是指镇江方言,令人耳目一新。又如《新年穿新衣》给橘子穿上有文化内涵和生活情趣的包装,让橘子由滞销变畅销.
•2.灵活的铺展需要巧妙组合。或将正面材料与反面材料结合,对比映衬;或将写景内容与写人叙事组合,情景交融,或将实写的内容与虚写的内容结合,虚实相间;或将陈旧的故事与崭新的生活组合,巧借旧瓶装新酒。如一篇《暗香》习作主要写的是一位守校门的老大爷默默关爱我这个穷学生的故事,文中多次穿插桂花的描写,借助毫不起眼却默默释放幽香的桂花颂扬了一位默默无闻,与人为善的老人。这样一种情景交融的铺展,含蓄委婉,余韵无穷。
•描写应细腻
1.写好细节描写。武松打虎只打了一只,李逵打了四只,但是,李逵的名气却不及武松,因为在《水浒》一书中,前者用了更多的细节描写。可见细节描写之重要。
2.写出多种感觉。就是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全方位地去感知事物,借助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多种感觉从不同角度描写事物。如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写春风时,用触觉写春风的温柔,用嗅觉写春风的芳香,用听觉写春风的和悦,生动地表现了春风之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三拳也是从视觉、听觉、味觉的角度来写的。
中考作文怎样写得新颖
•选材新颖
•1.注意材料本身的新颖。注意避免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材料。
•2.注意选择材料的角度。如一篇写自我的习作从“父母眼中的我” “同学眼中的我” “老师眼中的我”三个侧面落笔,角度就十分新颖。再如10年上海市中考题《黑板上的记忆》,黑板是学校教学的必备用具,其他地方用到黑板的地方很少,因此学生在构思立意时,往往跳不出学校的选材范围。而有位学生思维很开阔,从学校学习生活中跳出来,写到小区门卫前的黑板,讲述一位通过黑板为小区服务的老大爷的故事,所以赢得了评卷老师的青睐。其实,在商场、娱乐场、医院也都有黑板,很多同学小时候,父母可能就买过一张小黑板在家里供孩子学习玩耍,上面也一定会留下一些难忘的记忆。
•立意新颖
•1.多一点对平凡生活的开掘。有一篇写母爱的文章这样展开:“我”的母亲、姥姥、做了母亲的“我”吃鱼时总是把难吃的鱼头留给自己,把好吃的鱼肉留给孩子,此文巧用横向拓展,刻画了一组母亲群像,表现了天下母亲共有的母爱,这就比单纯地写一位母亲要新颖厚重得多。
•2.多一点对传统观念的反叛。立意最忌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议论文更须对惯常的观念有一种反叛的勇气。诸如“成功是成功之母”“顺境更能出人才”“不知足者才能常乐”等,都被人翻出新意。
• 记叙文也可以在这方面进行成功的尝试。尤今《碗中有乾坤》中表达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关系,挑战了父母一味奉献的观点。
•文体新颖。可以用日记、书信、自传、说明书、广告、报告、故事新编等去构思成文。如《一篇差生的日记》的中考习作用三则日记展开,写“我”因一次考试失利后遭到老师的漠视、同学的嘲笑、家长的惩罚,用记日记的时间表示写作的顺序,用“阴”“小雨”“暴雨”这些天气的变化暗示事情的发展和“我”的心情的变化,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令人回味无穷。结构新颖
•1.标题指津。指的是一篇文章由几个板块构成,每个板块都有一个精妙的小标题,小标题统领下文的内容。如《母爱的感觉真好》借助花的形象展现母爱,通过小标题叙述我的感情变化,苦闷时花在“枯萎”,冲突时花在“凋零”,关心时花在“绽放”,让母爱具体可感,让文章层次井然。
•2.排比构段。指的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字数大体相当的段落搭建一篇文章的主体框架。这种结构有一种整饬之美。我的一篇文章《年近半百》,从“头越来越秃”、“茶越喝越浓”、“书越读越少”三个排比句串起文章三个方面的内容,受到朋友的好评。
中考作文怎样写得深刻
•摒弃立意“公式”。立意公式化是很多学生作文的通病。有些立意简直成了颠扑不破的铁公式——写蜡烛,必定是“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写蜜蜂,必定是“得到的少,付出的多”;这些公式,“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束缚了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扼杀了学生作文的个性,给文章的立意带来不少付面的影响。因此,立意要深刻,首先要冲出公式化的羁绊,寻找独特的心灵感悟,言人之所未言,发人之所未发。例如:懒,是一种境界。
•关注平凡生活。例如《新年穿新衣》司空见惯的平凡生活中开掘文章的深度。
•掌握常用手法
•1.小中见大。“小”,指的是材料很小或是角度很小;“大”,指的是大问题、大主题。例如: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太太成了方言的专家——保护方言——保护文化。再如:老农梦中听见蝈蝈叫——农民被上楼——城市化给农村带来的负面影响。
•2.卒章显志。指的是作者在立意上的巧妙点化。从结构上看,一般分为两个清晰的层次,第一层为叙述,第二层为议论。叙述部分多是浓磨重彩,指向明确,层层蓄势,当蓄势到一定“火候”时,借结尾的妙语点化将文章的立意推向一个全心的高度。比如《珍珠鸟》就是一个极为成功的例子。
•3.虚实相生。文章的立意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寻找某种载体,通过这一“实”体来体现“虚”的题旨。文中的切入点多是可见可感的实物,而行文中步步写“实”又处处显“虚”,往往通过象征、暗示、以物喻人等方法凸现主旨。比如有一篇写“父亲”的文章,文中的实物是家中的小船,作者明是写船,暗是写父亲,“父亲就是我们家中的船,载起全家生活的重负,在生活的激流中远航”。全文以船写人,虚实相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中考记叙文写作技法
•审题
关于审题,“市纲”已经条分缕析,讲得异常透彻了。比喻型的文题是中考卷的宠儿,我想强调从感情基调和文章内涵两个方面举例谈谈“透视比喻”这个话题。08年漳州试题《幸福像花儿一样》,喻体是“花儿”一词,代表灿烂、鲜艳、芳香、美丽,它带给人快乐、温馨、纯净、明媚的感觉,因此文章应表现出轻快、明朗、积极、喜悦的感情基调,才能够突出重点。 10年长沙试题《送他人一朵花》,让人联想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主题应该定位在“无私奉献,助人为乐”。“花”是文明礼仪之花,团结友爱之花,尊重理解之花,互帮互助之花,顽强拼搏之花……这“花”象征了人世间的美好事物和高尚品质,这“花”让我们看到生活的美好和人性的芬芳,“这花”弘扬了人世间的真善美。同时我们还要明确“送他人”的对象是“他人”而不是“我”,“送”的主体没有限定,可以是“我”,也可以是“别人”。
•选材
1.宜“宽”不宜“窄”。选材狭窄是很多中考作文的通病,其突出的表现是无学习不成文。其实我们的生活除了学习,还有友谊、劳动、娱乐,还有我们对客观世界的无数主观感受。所以面对中考作文题,我们首先要拓宽选材范围,要通过对思维的发散,拉出一个个可以选用的材料,然后进行取舍。要注意避开那些容易拥挤的“羊肠小道”,写出生活中的独特感受。比如08年陕西中考作文题“难忘那张——的脸”,不少人写父亲的脸、母亲的脸、同学的脸,而有一考生以“难忘那张流泪的脸”为题,所选材料是温总理到汶川灾区视察时,面对压在废墟下小学生时那张流泪的脸,写出了一个共和国总理的平易近人、坚定自信,这样的材料就与众不同,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2.宜“真”不宜“假”。真实是文章的第一要素。那些父母得癌症、亲友出车祸、弱女逢歹徒等重大失真的故事,总是让人啼笑皆非,怎能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真性情,好文章。我的一个学生写《新年穿新衣》,写爸爸为了满足“我”买名牌棉衣的需求,自己穿旧工作棉衣过年,让“我”这个爸爸的“贴心小棉袄”感到内疚。文章真情实感,催人泪下,以“真”取胜。
3.宜“新”不宜“俗”。我们有些同学在作文中用过多俗不可耐的记叙材料——写“奉献爱心”,总是给他人捐款;写“家乡变化”,总是盖房子,修街道;写母爱,总是织毛衣,送雨伞;写老师,总是补功课,解难题……看头知尾。10年龙岩试题《记忆深处》,一考生写放学时下大雨,一位陌生的家长送一把伞给焦灼的“我” ,改变了“我”对生活的看法,这把伞把“我”引向光明, “我”要将光明传递下去。这篇文章超凡脱俗,以“新”取胜。
4.宜“小”不宜“大”。不少同学总选一些“高大”“伟大”“重大”的材料,以为只有这样的材料才有分量,结果往往是费力不讨好。其实,我们中学生的生活,所接触的多使小事、琐事。然而,正是这些平凡的生活图景,编织着岁月的画卷,诉说着生活的真谛,很多作文高手这些小事写出了异彩纷呈的佳作。比如10年扬州考题《在乎》,作者作为一名贫困生,在接受别人物质上的帮助的同时,很不愿意在媒体面前展现他的贫穷和感恩戴德。他写道:“我们很贫穷,但我们的自尊不贫穷!”从小角度写出如何关注别人自尊这样的大话题。
•结构
1.思路要清晰。我的理解是:自己写的时侯一挥而就,说的时候一气呵成,别人看的时候一目了然。
2.明确文章内在联系。记叙文的内在联系包括开头和结尾的呼应、句子与句子的照应、段落与段落的衔接、内容的铺垫与伏笔,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也应围绕中心,做到层次井然,结构紧凑。要把阅读的能力迁移到写作中来。
3.结构要精美。要有灵动之美,即文面设置要灵活多姿,如段落形式要活泼美观,开头段要小巧,主体段要丰盈且富于变化,结尾要灵动。要摒弃那种“三段式”“头重脚轻腰臃肿”“头大尾大腹中空”的现象。
4.布局求新
抑扬转换。指文章为了突出某种事物或感情,先用“抑”笔铺垫,待蓄足势后,再笔锋一转,用“扬”笔托出本意。如:“我”与妈妈赌气离家出走,在外饥肠辘轳,一位阿姨送“我”一碗扁肉, “我”感恩戴德,阿姨乘势教育“我”,“我”从新认识妈妈。
板块碰撞。指文章的主体部分由两个板块组成,前后因感情的错位(如现实与期待不一致、现象与不相同),而产生碰撞,从而震撼人物的心灵。如中考满分作文《委屈》,先写“我”在初三紧张的学习之余,用并不熟练的厨艺为妈妈精心制作生日晚餐;后写妈妈下班回来后,看见“我”所做的一切,不但没有表扬“我”,反而责骂“我”浪费时间。前后板快碰撞,很好地体现了文题的“委屈”。
对照映衬。指文章把两件相关或相对的事情通过描写的手段放在一起,进行比照烘托或对比,更好地表现主题。如中考满分作文《为自己鼓劲》:作者一面写一只毛毛虫破壳而出,直至长大织丝成茧,最终破茧成蝶;另一面写“我”初一迎接军训挑战,初二在校运会上的拼搏,初三三面临中考的鼓励。毛毛虫和“我”的成长历程相互映衬,共同表现为自己鼓尽后的成功这一主题。
•语言
1.简练。简洁是天才的姐妹,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2.优美。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让句子变得漂亮。
3.风趣。很多同学对语言的风趣注意不够,因而不少记叙文语言呆滞、刻板,缺乏情趣。
要风趣,可以借用术语。如:同桌“海拔”不高,3的开方颇不足,2的开方稍有余,身材却率先进入先“富”起来的行列。他一般不与人发生“反应”,除非有强烈的“催化剂”的“高温催化”。文段中巧界一系列学科术语,生动地写出了同桌的外貌及个性。
要风趣,可以时空错位。易中天说诸葛亮是“帅哥”,大乔小乔是“美眉”,把现代气息浓厚的词语用到古典小说人物身上,造成了一种“时空错位”的喜剧效果。
推陈出新 左右逢源
强调一个理念:一种材料的多元化利用。《新年买新衣》可以与《欣赏我自己》、《幸福的滋味》、《在尝试中成长》《那一刻,我(他)微笑面对》对接。
再举几组例子强化这个观念:
•例子一 南平市近五年作文题比较
⑴07年 《为自己鼓劲》
⑵08年 《那一刻,我(他)微笑面对》
⑶09年 《幸福的滋味》
⑷10年 《有一种美丽叫互助》
11年 《欣赏我自己》
分析:⑴—⑵:“为自己鼓劲”能不能理解为自信、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微笑面对”是友好、乐观的表情,也是一种坚毅、自信的精神的外在体现,从这个角度说,它与“为自己鼓劲”有没有共同点?⑶—⑷:“互助”是不是“幸福的滋味”中的一种?“欣赏我自己”能“为自己鼓劲”,“欣赏我自己”能“那一刻,我(他)微笑面对”的勇气、策略、胸怀,“欣赏我自己”的思想成长,能感受到“《幸福的滋味》”,“欣赏我自己”能发现“有一种美丽叫互助”。
•例子二 福州、南平市作文题比较
⑴ 09年福州《分享》
⑵ 09年南平《幸福的滋味》
⑶ 10年福州《在尝试中成长》
⑷ 10年南平 《有一种美丽叫互助》
11年福州《走一步,再走一步》
11年南平《欣赏我自己》
分析:⑴—⑵:“分享”是不是“幸福的滋味”中的一种?⑶—⑷:能不能理解为“我”在尝试互助的过程中,发现互助的美丽,于是“我”成长了?可见这两个问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 “欣赏我自己”能化解困难,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可见这两个题目之间有还是很有共同点。
•例子三 绍兴、龙岩市作文题比较
⑴ 09年绍兴《你我走过的日子》
⑵ 10年龙岩《记忆深处》
分析:“记忆深处”包括“你我走过的日子”,包括上面列举的各题。
结论:在考前认真写好几篇习作,从规范、新颖、深刻、优美几个方面进行推敲,作为“样板文”。要对平时的习作进行梳理,在考场上,看到作文题后,首先要想一想以往是否写过类似题目,以往作文材料能否用在此篇中,根据考题的变化对平时的习作进行增、改、删、添,以便在考试时做到胸有成竹,随机应变,提高得分效率。
结束语
•在我《记忆深处》是《你我走过的日子》, 我《为自己鼓劲》, 也和你《分享》《幸福的滋味》,《那一刻,我(他)微笑面对》,我们一起探讨中考作文的复习法,我《在尝试中成长》,我现《有一种美丽叫互助》,我很《欣赏我自己》。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