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一段关于中医的辩论。请分析甲乙双方的论辩在概念、论证方法、论据及结论等方面的有效性。600 字左右。
甲:有人以中医不能被西方人普遍接受为理由,否定中医的科学性,我不赞同。西方人不能普遍接受中医是因为他们不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乙:世界上有不同的文化,但科学标准是相同的。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普适的自然规律,因此,科学没有国界,科学的发展不受民族或文化因素的影响。将中医的科学地位不为西方科学界认可归咎于西方人不了解中国文化,是荒唐的。
甲:“科学无国界”是一个广为流传的谬误。如果科学真的无国界,为什么外国制药公司会诉讼中国企业侵犯其知识产权?
乙:从科学角度看,现代医学以生物学为基础,而生物学又建立在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之上。但中医的发展不以这些学科为基础。因此,它与科学不兼容,这样的东西只能是伪科学。
甲: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治好了那么多人,怎么可以是伪科学呢?人们为什么崇尚科学?是因为科学对人类有用。既然中医对人类有用,凭什么说它不是科学?西医自然有长于中医的地方。但中医同样有长于西医之处。中医体现了对人体完整系统的把握,强调整体观念,系统思维,就是西医所欠缺的。
乙:我去医院看西医,人家用现代科技手段从头到脚给我检查一遍,怎么能说没有整体观念,系统思维呢?中医在中国居于主导地位的时候,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在古代和近代都只有三十岁左右。现代中国人平均寿命提高到七十岁左右,完全拜现代医学之赐。
(提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该论证的论据是否支持结论,论据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要注意分析的内容深度、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
参考范文《在论辩和狡辩之间》
上述甲乙两人就“中医是不是科学”的话题展开了激烈辩论,但谁都存在一些逻辑问题。下面我们按照先甲后乙的思路做一番简单分析。
首先,西方人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未必就能成为论证“中医是科学”的辩护性理由,因为很可能恰恰是由于中医本身严重不科学,才导致了西方人再怎么努力学习也不能理解中医,因此坚信科学思维的西方人才不能普遍接受中医。
其次,甲根据外国公司诉讼中国企业侵犯其知识产权,也未必能反驳乙的“科学标准无国界”,因为科学知识的所有权和评价标准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就像某块黄金可以是你私人的,但评价这块黄金是不是真黄金的标准却不可能是你私人的,而是公共的。
再次,甲根据中医的历史悠久、某些“疗效”和“强调整体观念,系统思维”来证明中医是科学,也不一定成立,因为迷信、巫术也强调系统思维,而且历史更悠久,有时也能安慰我们无助的心理,但它们显然不是科学。
此外,乙根据国人的平均寿命过去短、现在长,也未必能推出西医比中医科学,因为现在国人寿命比过去长也许主要是由过去战争频繁而现在是和平时代、过去生活水平低而现在的高所导致的。
最后,乙依据的西医也作全身检查,不一定就能推出西医也有系统思维,因为系统决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机械的相加。更何况就算西医也有系统思维,但也不能因此否定中医也是科学呀。
由于甲乙两人在论辩过程中存在诸如此类的逻辑问题,所以,严格说来两人无论有意无意都有狡辩的嫌疑。
分析下面的论证在概念、论证方法、论据及结论等方面的有效性。600 字左右。(30 分)
1000是100的十倍,但是当分母大到上百亿的时候,作为分子的这两数的差别就失去了意义。在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人所掌握的知识,都只是沧海一粟,这使得在培养与选拔人才时,知识尺度已变得毫无意义。
现代网络技术可以使你在最短的时间里查询你所需要的任何知识信息,有的大学毕业生因此感叹何必要为学习各种知识数年寒窗,这并非无道理。传授知识不应当成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功能。学习知识需要记忆。记忆能力,是浅层次的大脑功能。人们在思维方面的差异,不是在于能记住什么,而在于能提出什么。教育的真正目标,是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知识与此种能力之间并没有实质性联系,否则难以解释,与爱因斯坦具有相同知识背景的人有的是,为什么唯独他发现了相对论。硕士、博士等知
识头衔的实际价值正在遭受有识之士的质疑,就是这个道理。“知识就是力量”这个曾经号召力了几代人的口号,正在成为历史的空气回声,这其实是时代的进步。
(提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该论证的论据是否支持结论,论据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要注意分析的内容深度、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
参考范文《草率的论证,偏颇的结论》
上文通过一系列成问题的推理推出结论说,不再相信“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口号,其实是时代的进步。这样的推理是难以必然成立的。
首先,任何人所掌握的知识,都只是沧海一粟,这并就不意味着知识尺度毫无意义。因为这是一个分工合作的时代,只要某人在某方面具有解决问题的相应专门知识,他就可以看作一个有用的人才。至于其余他不懂的知识或问题,完全可以交由别的专门人才去处理。
其次,网络技术的发达也未必能推出我们不需花功夫去学习各种知识。因为如何进行更快速有效地查询,查询到了相应的结果之后,如何甄别和选择我们所需要的信息…这些无不都要以一定的知识为前提。脑子里没有一定的知识,许多信息就无异于一堆乱码。
再次,就算记忆并不等于创造,但毫无记忆和知识的人显然提不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爱因斯坦的例子也只能说明知识并不就是批判与创造能力的充分条件,而推不出它们之间并没有实质性联系。试想,如果爱因斯坦是文盲,他还能发现相对论吗?
最后,硕士、博士等知识头衔的实际价值正在遭受有识之士的质疑,其真正的原因并不一定就是因为知识无用,而可能是由于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让一些混文凭的人拿到了文凭,而他们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掌握与这些头衔相称的专业知识。
综上所述,由于上文在推理论证过程中存在诸如此类的逻辑漏洞,所以,其论证的有效性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都是值得商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