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小宇在同学生日宴会上,敲击注入高度水的几个相同玻璃杯,为同学演奏一曲优美动听的《生日快乐》歌,如图所示注入不同高度的水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响度 D.振幅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医生利用“B超”给病人做检查,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B.超声波声音响度太大,所以人听不见
C.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D.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则男低音比女高音的音调低,响度大
3.在弹吉他前,需要先调节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是在调节琴弦发出声音的( )
A.响度 音调 音色 传播速度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的响度如果越大,其音调也越高
B.人耳正常听不到次声和超声,因为它们都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合肥市区内某些路段“禁止鸣笛”,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吹奏笛子时,演奏者抬起或按压不同笛孔的手指,是为了改变笛声的音调
5.地震、火山爆发时伴有次声波产生,次声波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相比,具有较小的( )
A.传播速度 传播能量
C.振动幅度 振动频率
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可防止噪声的产生
C.声音传播的速度是3超”在医学上的应用说明声音可传递能量
7.下图为声音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三者的音调不同
B.甲、乙、丙三者的响度不同
C.甲、 乙、丙三者的音色不同
D.甲、乙、丙三者的音调、响度、音色都不同
8.物理课上,老师用力吹一根较长的塑料吸管的同时,用剪刀一小段一小段地剪短吸管,如图所示.同学们听到的声音( )
A.音色变了
B.音调变了
C.是老师的声带振动产生的
D.后排同学与前排同学听到的声音的响度相同
9.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高架桥两侧建有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吹笛子时,用手指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色
C.用超声波可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D.利用超声波可以测量地球与月球间的距离
10.自然界中有许多奥妙的声,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用牙齿听声利用的是骨传导
B.用超声能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C.利用声波和电磁波都可以传递信息
D.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11.我校运动会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的计时员在听到起跑声才开始计时,当运动员到达终点时,计时员秒表的读数为12.29秒,与运动员准确成绩最接近的是 ( )
A.12.29秒 秒
C.12.00秒 秒
12.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寂。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可能是大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
B.可能是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变成了超声波
C.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
D.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
13.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具有能量
二、多选题(每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
14.如图所示,小王同学正在弹奏吉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吉他声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在不同位置按压吉他弦,可以改变音调
C.吉他音量大小与弹奏时所用的力度有关 吉他声具有能量
15.如图是“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因素”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
B.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振幅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C.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快
D.物体振动的快、频率高,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16.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只能靠空气传播 B.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形成的
C.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D.声音的传播速度跟介质种类有关
17.要控制和减弱噪声的危害,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 )
A.在公路边种植花草树木 B.在耳朵里塞棉花团
C.把机器固定在大底座上 D.给发动机安器
18.如图所示为初中物理学习中的一些演示实验,关于这些演示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的实验表明: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B.图乙的实验表明:纸片没掉下是大气压的作用
C.图丙的实验表明:对空气做功可以改变其内能
D.图丁的实验表明:切割磁感线能产生感应电流
1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都在振动
B.正在振动的物体并不一定发声
C.木鱼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D.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和空气中传播得快
20.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声速与车速均保持不变)
A.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 204m
B.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 68m
C.汽车的速度约为
D.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的时间差为
三、实验题
21.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载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如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编号 | 材料 | 长度/cm | 横截面积/mm2 |
A | 铜 | 60 | 0.76 |
B | 铜 | 60 | 0. |
C | 铜 | 60 | 1.02 |
D | 铜 | 80 | 0.76 |
E | 铜 | ||
F | 铜 | 100 | 0.76 |
G | 钢 | 80 | 1.02 |
H | 尼龙 | 80 | 1.02 |
I | 尼龙 | 100 | 1.02 |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3)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_________、_________;
(4)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
(5)课本中所涉及的探究实验中,有些实验的研究方法与上述方法类似,这种方法叫做:______。
22.小兰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时突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弦乐器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她认为:即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度以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她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她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
编号 | 琴弦的材料 | 琴弦的长度/cm | 琴弦的横截面积/mm |
A | 钢丝 | 20 | 0.3 |
B | 钢丝 | 20 | 0.7 |
C | 尼龙丝 | 30 | 0.5 |
D | 铜丝 | 40 | 0.5 |
E | 尼龙丝 | 40 | 0.5 |
(2)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应选用表中编号为___________的琴弦(填字母代号)。
(3)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长度的关系,应选用表中编号为___________的琴弦(填字母代号)。
(4)小兰用同一根弦,只改变松紧程度,发现绷得越紧,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会越_________。
(5)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保持不变,进而寻找出另外一些因素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叫作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
23.一名工程师为了测定某点距山崖的距离,他站在此点面对山崖大吼了一声,经2s听到了自己的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问:工程师距山崖多远?
24.长寿长江铁路大桥为渝怀铁路重点控制工程之一,大桥全长900m,其中江面上的正桥长510m,如图所示。全桥墩台均按一次复线设计,是目前我国最大跨度的双线铁路下承式连续钢桁梁。一列长180m的火车正匀速行驶,已知整列火车都在大桥上的时间为24s。求:
(1)火车的速度是多少km/h?
(2)整列火车全部通过这座大桥需要的时间是多少s?
(3)若甲同学耳朵贴在正桥的一端,乙同学在正桥的另一端用力敲打正桥一下,结果甲同学会听到了两次响声,并且这两次响声的时间间隔为1.4s,则正桥的传声速度是多少?(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25.喜羊羊发现后方100m处的灰太狼正以54km/h的速度向自己猛扑过来,此时喜羊羊与前方的羊村相距200m.问:
(1)54km/h相当于多少m/s?
(2)喜羊羊至少要用多大的速度才能安全跑进羊村?
(3)若喜羊羊在逃跑5s钟后停下来(逃跑速度与(2)一致),灰太狼看到喜羊羊停下的同时也停下了脚步,喜羊羊转过身用一种发射声波的武器攻击灰太狼,则灰太狼需要在多长时间内做出反应,才能不被攻击?(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当时空气温度为15℃)
参
1.B 2.B 3.B 4.D 5.D 6.A 7.C 8.B 9.C 10.D 11.B 12.D 13.A 14.BCD 15.ABD 16.BD 17.ABCD 18.ABC 19.BCD 20.AD
21.ABC ADF 80 1.02 略 控制变量法
22.横截面积 、E、E高 控制变量法
23.340m
24.(1)108km/h(2)36s(3)5100m/s
25.(1)15m/s;(2)10m/s;(3)0.2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