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广雅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20:59:07
文档

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广雅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广雅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以下题目。东家女彭瑞高①连生把脚伸进被窝,背靠壁脚,从枕下拿出一件球衣,悄悄对我说:“洗过了。袖口也补好了。还缝了一块垫肩!”②我取过球衣,看那密密细细的针脚,轻声问:“是她?”连生点点头,显出神秘而得意的样子。③“她”,是指东家小女儿西凤。这年冬,我们开河吃住在她家。其实她家已没有几间房了,堂屋、东西厢房、耳房,都成了生产队仓库和会计室;她和她爸老磨头只住两间偏房。老磨头是地主,
推荐度:
导读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广雅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以下题目。东家女彭瑞高①连生把脚伸进被窝,背靠壁脚,从枕下拿出一件球衣,悄悄对我说:“洗过了。袖口也补好了。还缝了一块垫肩!”②我取过球衣,看那密密细细的针脚,轻声问:“是她?”连生点点头,显出神秘而得意的样子。③“她”,是指东家小女儿西凤。这年冬,我们开河吃住在她家。其实她家已没有几间房了,堂屋、东西厢房、耳房,都成了生产队仓库和会计室;她和她爸老磨头只住两间偏房。老磨头是地主,
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广雅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以下题目。

东 家 女

彭瑞高

①连生把脚伸进被窝,背靠壁脚,从枕下拿出一件球衣,悄悄对我说:“洗过了。袖口也补好了。还缝了一块垫肩!”

②我取过球衣,看那密密细细的针脚,轻声问:“是她?”连生点点头,显出神秘而得意的样子。

③“她”,是指东家小女儿西凤。这年冬,我们开河吃住在她家。其实她家已没有几间房了,堂屋、东西厢房、耳房,都成了生产队仓库和会计室;她和她爸老磨头只住两间偏房。老磨头是地主,一脚还瘸着,平时就在家摇个石磨,给人磨个芝麻米粉什么的。我们睡在堂屋的地铺上,夜夜能听见石磨的呼噜呼噜声,还有老磨头的咳嗽声。

④没想到这么个糟老头,却生了两个出客女儿,大女儿东凤嫁得还很好,女婿是松江的手艺人,既能做木匠,又能画灶头,家境还不错;小女儿西凤比东凤模样更清秀,还读过初中,可惜因为成分高,至今还没嫁出去。

⑤也怪西凤眼高了些。这些年,陆续有人来做媒,一一都给她回头了。地富出身的,她一听就摇头,说,高成分的亏吃够了,不能再嫁地富门。但媒人介绍的贫农子弟,要么长相不好,要么文化差,她都没谈。她要的男方,成分要过得去,人也要过得去。

⑥前些天帮灶,西凤悄悄跟我打听连生的情况。她劈头就问:“连生怎么不去当兵?超龄了吗?”我就想,这女子精乖,当兵的事,其实可以探出许多情况来——年龄、出身、健康状况等。我说:“他才二十出头,超什么龄?不过他家是中农,村里当兵还轮不上他。”她又问:“他上过学吗?”我说:“他是县中毕业的,你不知道啊?”西凤说:“怪不得他铺上放着《艳阳天》呢!”

⑦借送茶的机会,西凤上工地偷看连生干活。连生挑担总往河底跑,上河阶还两级一跨。西凤一看就知道他是好身坯。当天坐烟时,她就挑大的热山芋给连生吃;午饭时,还把他的饭压得特别瓷实。

⑧连生看出西凤的意思,放了胆向她靠拢。他从工地回来,泥都不洗,就提起水桶挑水。他跟我说,他往缸里倒水时,常发现西凤一边烧火一边从灶眼里觑他,那张脸给火映得红扑扑的,真是好看。一说起这些,他两眼就贼亮。

⑨有一夜,连生回来特别晚。我轻声问他:“钻树林去了?”他说:“没的事,就在桥口聊聊。”我问:“有戏吗?”他一笑,没说什么。

⑩这夜过后,西凤对连生更体贴了。她才不管我们取笑呢,放开手脚给连生洗衣服、晒被子;还在每日放工后,把他畚箕上的泥巴剔干净,让他的担子减轻些。完工前几夜,她千针万线给连生做了一双鞋,是蚌壳式的棉鞋,黑布面、千层底,手摸着就暖和,把我们眼热死了。

⑾新开河终于竣工,大队人马即将解散。拔寨前夜,连生半宿过后才回来睡下。西凤一清早就过来给他打铺盖,眼圈红红的,两人都不说话,但西凤一抬眼一低眉间,千般离绪都有了。

⑿五一前,连生捎信来让我去喝喜酒。我提前去送礼,问:“是西凤嫁过来呢,还是你做上门女婿?”连生说:“什么呀,你当那是真的?新娘又不是她.”

我吃惊地问:“那是谁?”他说:“是我县中同学,我们订婚好几年了。”

⒀我送了礼金,但没去喝酒。

18. 结合全文看,小说第①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9. 小说为什么写西凤的姐姐东凤?

20. 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1)连生挑担总往河底跑,上河阶还两级一跨。

(2)“是西凤嫁过来呢,还是你做上门女婿?”

21. 有人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试据此探究本文的悲剧色彩。

参:

18. (1)打破平常的叙述模式,突兀开篇,吸引读者阅读。(2)引出小说主要人物。(3)侧面表现西凤的能干、细心,以及积极向连生求爱的心理。    

19. 1)衬托,突出西凤模样清秀,有知识。(2)对比,以东凤的“嫁得还很好”来强化西凤爱情的悲剧色彩,启人深思。    

20. (1)行动描写。连生知道西凤在偷看,故意表现得强力能干,以博取西凤的好感,意在诱骗。刻画出连生可耻的形象。(2)语言描写。通过意义不相容的选择问句,表明在“我”的意识中连生与西凤结婚已是毋庸置疑的事情,反映了“我”的朴实性格,也反衬出连生的虚伪与不义。    

21. (1)小说主人公西凤不但清秀、能干、有知识,而且与她姐姐比较,更表现出不甘于命运安排、积极追求美好婚姻的可贵精神,对爱人无私付出、悉心呵护,最终却落得被欺骗、被抛弃的命运,悲剧色彩浓郁。(2)由于“成分”的,西凤追求爱情的范围被局限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西凤对命运的抗争带有很强的无奈感和宿命的色彩。(3)西凤爱情悲剧的根源与其说是遇人不淑,不如说是时代使然,这就使小说的悲剧色彩更深一层。

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全文看,小说第①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篇小说,小说开头的一个部分,常常给人一种引注意力的作用。本文的第一段,“连生把脚伸进被窝,背靠壁脚,从枕下拿出一件球衣,悄悄对我说:‘洗过了。袖口也补好了。还缝了一块垫肩!’”,运用了一些生活的细节,将读者迅速带入文本,能够迅速让读者进入文本,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了文章的主要人物。

1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为什么写西凤的姐姐东凤”,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结构,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明确小说开头结构的具体作用,同时要把握小说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小说开头部分写西凤的姐姐东凤,这是一种衬托的手法,通过两者之间的一种比较,形象写出西凤模样清秀,有思想,有文化,有知识的特点。同时突出西凤爱情的悲剧色彩,引起人们的深入思考。

2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语句的能力。首先应明确划线句的表达方式,如“连生挑担总往河底跑,上河阶还两级一跨”“是西凤嫁过来呢,还是你做上门女婿?”,这两句属于描写,描写的对象是“连生”“我”,第一句是动作描写,描写连生,第二句是语言描写,对象是“我”。结合文本的主要内容对句子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一般是从语言特色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把握。第一句是一种动作性的描写,通过连生挑担子的动作性,生动别致的写出连生故意表现自己的一种欲望,以博取他人的好感,实际上突出一种可耻的行为。第二句是典型的语言描写,反映出“我”的性格朴实,从另外一个角度上也流露出连生虚伪不容易的特点。

点睛: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①修辞手法(优先) ;②表现手法(次之) ;③表达方式(其次) ;④ 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 。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 ①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 比如本题,划线句属于描写,第一句描写的对象是“连生”,“往河底跑”“两级一夸”,这是因为连生知道西凤在偷看,故意表现得强力能干,想要博取西凤的好感,意在诱骗,把人物可耻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第二句是语言描写,对象是“我”,“是……还是”,这是选择疑问句,但两个内容是一致的,即“我”认定连生与西凤结婚是铁板钉钉的事情,“我”的朴实更加反衬出“连生”的可耻。

2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有人说“探究本文的悲剧色彩”,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要点,从不同角度看待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站在历史的高原角度去分析小说,主人公的相关人物形象,这是解答文本价值的基本能力。本文在主要表现主旨的时候突出的是一种悲剧的人生色彩,小说主人公西凤是一位贤德大方得体、清秀好看的人物,但是其命运不济,却落的个被人欺骗被人抛弃的人生色彩;西凤的人生悲剧色彩,实际上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自己对命运抗争造成的。

2. 论述类文本阅读

21世纪,社会发展之迅猛令我们应接不暇。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学习文言是否有必要的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而且这一问题在今天越加凸显出来。很多人并不否认学习文言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但认为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让他们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速成”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 

其实,文言不是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或者说它是改头换面,戴了现代面具而隐身其后;或者说它是体匿而性存。而且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语言的更新发展是无法脱离母体、阻断泉源的。“总而言之”“闻过则喜”“反之”“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等,这些文言的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活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

中国近三千年的典籍,都是用文言写成的。在这些典籍的滋养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得以形成,我们的面颊上深深刻印上了“中国”的印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文明一直延续没有断绝的就是中华文明,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文言功不可没。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使地域辽阔、方言差异巨大、民族众多的中华大家庭薪火相传,代代不绝。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几乎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它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文言是现代汉语的府库。一个人拥有深厚的文言修养就可以使他的现代白话凝练、纯熟。、鲁迅、周作人、胡适、朱自清等一批大家的白话文成就就是最好的说明。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信息时代,我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文言的学习恰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记忆的黄金时期,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二百篇经典文言烂熟于心,由易到难,由少而多,循序渐进,不仅能得到民族文化的滋养,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而且可以提升现代汉语的表达水平,获得文言阅读的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看似耗时多,效率低,实则事半功倍!而错过了诵读记忆的最佳时期,就将事倍功半,到那时文言的学习就真的会“时不我待”了!

1. 下列对文言之“现代生命”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语言的更新发展是无法脱离母体、阻断泉源的。

B. 中国近三千年的文言典籍,滋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

C. 文言在现代社会中,并非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而是已经死亡。

D. 文言的学习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

2.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明的传承和延续,文言功不可没。

B. 信息时代,人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传统文化、人文精神。

C. 许多文言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在现代汉语中运用。

D. 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可以彻底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

3. 根据文意,下列论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言戴上了现代社会的面具而隐身其后,并不是说文言已经死亡,毫无生命力。

B. 文言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

C. 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文言文,循序渐进,能得到民族文化的滋养,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

D. 因为中华大家庭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差距巨大,所以文言无法跨越时间、空间,不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

参:

1. C    2. D    3. D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一般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是哪些概念,然后阅读所给选项,在文中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比对分析,找出答案。?C项,曲解文意,“已经死亡”不正确,原文第二段第一句话是“文言不是已经‘死亡’了的语言”。故选C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D项,说法过于绝对,“可以彻底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不正确,原文第三段说的是“几乎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故选D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D项,强加因果。“所以”前后的内容无因果关系;“无法跨越时间、空间,不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不正确。原文说的是“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故选D项。

【点睛】第1小题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为“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类题目的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要阅读题干要求及所给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仔细分析比对,得出答案。

3. 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汪大娘

张中行

①汪大娘,旗人,是我城内故居主人李家只管做饭的佣人。我三十年代末租居李家,开始认识汪大娘。

②那时她四十多岁,中等身材,偏于瘦;朴实,没有一点聪明精干气;很少嘻笑,但持重中隐藏着不少温和。目力不好,听说曾经把抹布煮在粥锅里。像有些妇女一样,过日子有舍身精神,永远不闲着。不记得她有请假回家的事,大概男人早已作古了吧。有个女儿住在永定门外,像是也少来往。李家人不少,夫妇之外,子二女三,逐渐都成婚传代,三顿饭,活儿不轻。

③汪大娘的行事,勤勉,不稀奇,稀奇的是身份为外人却丝毫不见外。她主一家衣食住行的食政,食要怎样安排,仿佛指导原则不是主人夫妇的意愿,而是她心中的常理。她觉得她同样是家中的一员,食,她管,别人可以发表意见,可以共同商讨,但最后要由她做主。具体说,是离开常轨不成,浪费不成。她刚来时,推想家里人可能感到不习惯,但汪大娘是只注意常理不管别人习惯的,日久天长,杂七杂八的习惯终于被她的正气憨气压服,只好都依她。

④两三年前,我们夫妇往天津,见到李家的长媳张玉婷,汪大娘呼为大少奶奶的,闲谈,说到汪大娘,她说:“我们都怕她,到厨房去拿个碗,不问她也不敢拿。孩子们更不成,如果淘气,她看不过,还打呢。所以孩子们都不敢到厨房去闹。她人真好,一辈子没见过比她更直的。”

⑤李家房子多,自己住正院,其余的房子大部分出租。门户多,住时间长的,跟汪大娘熟了,家里

⑥汪大娘也有使人费心的时候。是一年夏天,卫生的要求紧起来,街道主其事的人挨门挨户传达,要防四种病。如何防,第一,也许是唯一的要求,是记牢那四种病名,而且过两三天一定来查问。李家上上下下着了慌,是唯恐汪大娘记不住。小姐,少奶奶,以及上了学的孩子们,车轮战法,帮助汪大娘背。费了很大力量,都认为可以了。不想查问的人晚来一两天,偏偏先到厨房去问她。她以为这必是关系重大,一急,忘了。由严重的病入手想,好容易想起一种,说:“大头嗡。”查问的人化严厉为大笑,一个难关总算渡过去。

⑦还有更大的难关,是她因为年高辞谢到女儿家养老、的暴风刮起来的时候。李家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当然要深入调查罪状。汪大娘曾经是佣人,依常情,会有仇恨,知道得多,自然是最理想的询问对象。不幸这位汪大娘没学过阶级斗争的理论,又不识时务,所以总是答非所求。比如人家带启发性地问她:“你伺候他们,总吃了不少苦吧?”她答:“一点不苦,我们老爷太太待我很好。他们都是好人。连孩子们也不坏,他们不敢到厨房淘气。”不但启发没收效,连早已教她不要再称呼的“老爷太太”也冒出来了。煞费苦心启发的人哭笑不得,只好不再来,又一个难关平安渡过去。

⑧汪大娘的年高辞谢是被动的,她舍不得走,全院的人也都舍不得她走。为了表示欢送,李家除了给她一些钱外,还让孩子们带她到附近的名胜逛逛。一问,才知道她年及古稀,还没到过故宫。我吃了比她多读几本书的亏,听到这件事,反而有些轻微的黍离、麦秀之思,秀才人情,心里叨念一句:“汪大娘不识字,有福了!”那几天,汪大娘将要离去成为全院的大事,太太们和老太太们都找她去闲谈,问她女儿的住址,说有机会一定去看她。

⑨我们也抄来住址。但不凑巧,还未成行时,的大风暴来了。其后是自顾不暇,几乎连去看看的念头也消灭了。一晃十几年过去,风停雨霁,人人有了明天还可以喝清茶看明月的安全感,我们不由得又想起这位可敬的汪大娘,她还健在吗?还住在她女儿那里吗?因为已经有了几次叩门“人面不知何处去”的伤痛经验,我们没有敢去。

⑩但她正直、质朴、宽厚,只顾别人、不顾自己的少见的形象,总在我们心中徘徊;还常常使我想到一个问题,是:常说的所谓读书明理,它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大呢?

                                        (选自陕西大学出版社张中行著《柴门清话》,有删改)

16.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汪大娘的“正直”?(4分)

17.简析⑨自然段对人物刻画和表现主旨的作用。(5分)

18.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提出一个读书明理可信程度的问题?(6分)

参:

16.①以“常理”主主家的食政,不顾及杂七杂八的习惯;②主家的孩子淘气她都敢打;③同院其它租赁户家中有什么事她也管。④中面对调查,不为逢迎而保身,实事求是说真话。(一点1分)

17.①作为同院住户抄来地址以备看望,十几年后,一旦“风停雨霁”,仍然想起她(1分),从侧面(1分)表现汪大娘的可敬(1分);②揭示了对正常秩序和人性、人身的戕害。(2分)

18.①汪大娘虽未读书,但能明白为人常理,恪守人生正道;②对比汪大娘,对许多(在政治运动中)为一己之利而混淆黑白、颠倒是非、丧失良知的读书人的叩问;③启发人反思人性、人生的根本之理,警醒人们不要违背了读书初衷。(每个要点2分。)

16.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做关于人物的信息筛选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涉及题干中的人物有哪些段落,哪些内容,关于题干中答题指向的内容又有哪些,先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概括。概括时除了抓住正面直接写人物相关品质的内容外,还要关注文中是否有侧面表现的内容,比如通过他人之口,或与其他人进行比较的内容,概括时注意不要漏点,不要重点。如该题中写主家孩子淘气她也打,就是侧面写她,其它的要点是正面写她正直。   

17.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散文中段落的作用。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回答,该题的指向性很明确,“对人物刻画和表现主旨的作用”,阅读该段内容,该段内容主要写我抄地址预备以后看望她,之后十几年后,仍然想起她。这段内容通过我们对她的想念 ,从侧面表现汪大娘的可敬,“风停雨霁,我们没有敢去”,过去好多年,众人仍不敢去,揭示了对正常秩序和人性、人身的戕害。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散文中段落的作用。散文中段落的作用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段落所写的内容,然后分析所写的内容能表现所写对象的什么特点,是表现景物的特点,还是表现人物的某方面,其中能不能表现作者的某种情感倾向。结构方面,主要考虑该段内容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能总结上文,是否能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和下文某处照应,是否是过渡段落,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18.

【试题分析】这要求考生在把握文学作品深刻内涵的前提下,探求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其中“创作背景”应包括社会时代等大背景,还包括个人遭际等小背景,两者结合则可归纳出文本创作的特定背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联系作者的思想主张,揣摩其创作意图。结尾句是

“常说的所谓读书明理,它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大呢?”这句是有反问的意味,汪大娘虽未读书,但能明白为人常理,恪守人生正道。相反许多读书人在政治运动中为一己之利而混淆黑白、颠倒是非、丧失良知,哪里能算得上明理呢?这个问句有启发人思考的效果,以此来提醒人们不要忘了读书的目的,是为明理,别白读了书。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作者的创作离不开自身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一般包括文化与知识构成、时代发展的背景、成长历程与经验、独特的思想与创作冲动等。写作意图就是创作目的,考生要通过探讨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东西,如对社会的批判、对人生的感悟、对理想信念的追求等,进而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就是要求考生在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通过整体阅读文本能够联系到当时的写作背景,同时准确分析归纳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本题提出读书明理可信程度的问题,一是为表现本文的主人公汪大娘,另一方面是文中特定背景,中某些读书人没有气节的表现,作为文章结尾,这个问句还有发人深省的作用,引发人对于人性的思考。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文言文阅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死且不避                     避:逃避

B.还军霸上                       军:

C.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跽:挺着上身跪着

D.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西向:西边

10.下列每组句子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之    赐之卮酒    唯君图之        

B、而    立而饮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

C、于    樊哙覆其盾于地    使毕使于前

D、且    臣死且不避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11.下列句中的加点字与“头发上指”中的“上”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朝济而夕设版焉                   B.进兵北略地

C.函封之                           D.又前而为歌曰

1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陈词,把项王看得仅次于怀王,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所以项王屡屡赐酒,还加彘肩。

B.刘邦在危机中“如厕”是借口,实情是急于脱逃。招樊哙出,暗中有所谋算。

C.樊哙闯帐陈词后,项王赐座,表明杀机已经基本消除。

D.樊哙闯帐,“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主要表现樊哙对项王的愤怒、仇恨。

翻译句子

    13.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尔。

                                                                          

    1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参:

9. C 

10. C 

11. D 

12. B

13.我每当想起这些,常常痛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14.之所以派遣官兵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出和意外的变故。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宋弘字仲子,京兆长安人也。父尚,成帝时至少府;哀帝立,以不附董贤,违忤抵罪。

弘少而温顺,哀、平间作侍中,王莽时为共工。赤眉①入长安,遣使征弘,逼迫不得已,行至渭桥,自投于水,家人救得出,因佯死获免。

光武即位,征拜太中大夫。建武二年,代王梁为大司空,封栒邑侯。所得租奉分赡九族,家无资产,以清行致称。徙封宣平侯。

帝尝问弘通博之士,弘乃荐沛国桓谭才学洽闻,几能及扬雄、刘向父子。于是召谭拜议郎、给事中。帝每宴,辄令鼓琴,好其繁声。弘闻之不悦,悔于荐举,伺谭内出,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谭至,不与席而让之曰:“吾所以荐子者,欲令辅国家以道德也,而今数进郑声以乱《雅》《颂》,非忠正者也。能自改邪?将令相举以法乎?”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后大会群臣,帝使谭鼓琴,谭见弘,失其常度。帝怪而问之。弘乃离席免冠谢曰:“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今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帝改容谢,使反服,其后遂不复令谭给事中。弘推进贤士冯翊、桓梁三十余人,或相及为公卿者。

弘当宴见,御坐新屏风,图画列女,帝数顾视之。弘正容言曰:“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帝即为彻之。笑谓弘曰:“闻义则服,可乎?”对曰:“陛下进德,臣不胜其喜。”

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弘在位五年,坐考上党太守无所据,免归第。数年卒,无子,国除。

(选自《后汉书》)

注:①赤眉:赤眉军,王莽末年爆发的一次农民,因军以赤色染眉,故名赤眉。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无资产,以清行致称           致:获得

B.御坐新屏风                     坐:通“座”

C.帝即为彻之                     彻:透彻

D.坐考上党太守无所据            考:通“拷”,拷讯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1)将令相举以法乎                (2)斧斤以时入山林

B.(1)不与席而让之曰                (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1)而今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D.(1)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      (2)因利乘便,宰割山河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弘和他的父亲宋尚对朝廷都十分忠诚,其父因不阿权贵而获罪,宋弘为逃避赤眉军的征辟而投水装死。

B.宋弘举荐了桓谭,但发现光武帝只是喜欢桓谭弹奏的郑卫淫乐,于是认为桓谭非忠正,便严词以斥,并且勇于承担责任,光武帝也大为感动。

C.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刚死了丈夫,光武帝发现她对宋弘有意,便与之谈论朝廷大臣,而且努力从中撮合,没想到被宋弘婉言拒绝。

D.本文以几件小事的叙述,以光武帝、桓谭、湖阳公主等几个人物的烘托,便把一个恪守礼义、忠直不苟的封建官吏刻画得淋漓尽致。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弘闻之不悦,悔于荐举,伺谭内出,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弘乃离席免冠谢曰:“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今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4.(C)彻:撤去。

5.(D)A:按照,介词。B:却,连词表转折。C:的,结构助词。D:前者连词,译为“于是”;后者介词,译为“趁着”

6.(C)C选项中,光武帝是先与公主谈论朝廷大臣,再发现公主对宋弘有意,时间先后顺序不对。

7.(1)宋弘知道后,心中便不高兴,后悔当初推荐了桓谭,(有一次,)宋弘等到桓谭从宫中退出,自己则把朝服穿戴整齐,坐在大司空府堂上,便派一名属吏去传唤桓谭。

(2)宋弘便离开座位,摘下官帽,向光武帝认错:“臣下之所以推荐桓谭,是希望他能够以忠正之节引导君王,可是现在他叫朝廷耽迷于郑卫淫乐,这是为臣的罪过。

参考译文:

宋弘,字仲子,京兆郡长安县人。父亲宋尚,在成帝时官至少府;哀帝即位,宋尚因为不愿阿附董贤,被董贤以不敬之罪将他抵罪。

宋弘年轻时便很温顺,在哀帝、平帝朝中做过侍中,王莽当朝时他还当过共工。赤眉军攻入长安,派来使者征辟宋弘,宋弘受逼迫,不得已只好从命。行至渭桥时,他便跳了河。家里人把他救了起来,他便装死,这样才免于治罪。

光武帝即位,授予宋弘太中大夫的职务。建武二年,宋弘代替王梁担任大司空,并被封为栒邑侯。他把所得到的租俸都分送给了远近亲族,家中却没有一点积蓄,这种清廉的风格受到了世人的好评。后来又改封为宣平侯。

光武帝曾经向宋弘了解国内通博之士,宋弘便推荐了沛国的桓谭,称他才学广博,几乎可以赶上扬雄与刘向、刘歆父子。光武帝于是任命桓谭为议郎、给事中。此后光武帝每次宴会,总是叫桓谭弹琴,因为他很喜欢那种美妙的轻音乐。宋弘知道后,心中便不高兴,后悔当初推荐了桓谭,(有一次,)宋弘等到桓谭从宫中退出,自己则把朝服穿戴整齐,坐在大司空府堂上,便派一名属吏去传唤桓谭。桓谭进来后宋弘并不请他入坐,责备道:“我之所以推荐您,是希望您以道德辅佐君王,但你现在几次向皇上演奏郑卫淫声,损害了《雅》《颂》正音,这不是忠正之士应当做的。你能够自己改正吗?还是叫我依法纠举呢?”桓谭一再叩头认错,过了好久,宋弘才让他离开。后来光武帝大会群臣,又叫桓谭弹琴,桓谭看见宋弘也在座,便显得非常不安,弹得也不像平常那样熟练自如。光武帝奇怪,便问其中的缘故。宋弘便离开座位,摘下官帽,向光武帝认错:“臣下之所以推荐桓谭,是希望他能够以忠正之节引导君王,可是现在他叫朝廷耽迷于郑卫淫乐,这是为臣的罪过。”光武帝一听,表情发生了变化,马上向宋弘道歉,让他重新戴上官帽,此后便不再让桓谭担任给事中的职务了。宋弘共推荐贤士冯翊、桓梁等三十余人,其中有一些人相继担任了公卿大臣。

有一次,宋弘适逢光武帝设宴会集群臣,席间,他看到皇帝御座旁边有副新屏风,上面画着许多美女,光武帝几次回头去欣赏它。宋弘便严肃地说:“没有看见好德像好色一样深的人。”光武帝听后,当即令人撤去了屏风,并笑着对宋弘说:“我听了你的道义就服从,还可以吧?”宋弘答道:“陛下道德进步,臣高兴得不得了。”

那时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刚刚死了丈夫,光武帝便与她一起谈论朝廷群臣,悄悄地揣摩公主的想法。公主说:“宋公的威容与道德,所有的朝臣都比不上。”光武帝说:“待我想一个办法。”后来宋弘被光武帝引见,光武帝便叫公主坐到屏风后面,于是对宋弘说:“谚语讲人升了官就换朋友,发了财就换老婆,这是人之常情吗?”宋弘答道:“我听说贫贱时的朋友不能遗忘,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不能抛弃。”光武帝便回头对公主说:“事情不好办了。”

宋弘在位五年,因为拷讯上党太守没有什么证据,便被免去了司空的职务,回到了自己的邸舍。几年以后去世,没有儿子,封国被取消了。

6. 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博学解属文。仕齐,为中书舍人,有口辩,每接对陈使。周平齐,拜天官都上士。谔见隋文帝有奇表,深自结纳。及帝为丞相,甚见亲待,访以得失。时兵革屡动,国用虚耗,谔上《重谷论》以讽焉。帝纳之。

    上谓群臣曰:“朕昔为大司马,每求外职,李谔陈十二策,苦劝不许,朕遂决意在内。今此事业,谔之力也。”赐物二千段。

    谔见礼教凋弊,公卿薨亡,其爱妾侍婢,子孙辄嫁卖之,遂成风俗,乃上书曰:“臣闻追远慎终,人德归厚,三年无改,方称为孝。如闻大臣之内,有父祖亡没,日月未久,子孙无赖,引其妓妾,嫁卖取财,有一于此,实损风化。妾虽微贱,亲承衣履,服斩三年,古今通式。岂容遽褫衰绖,强傅铅华,泣辞灵几之前,送付他人之室?凡在见者,犹致伤心,况乎人子,能堪斯忍!复有朝廷重臣,位望通贵,平生交旧,情若弟兄。及其亡没,杳同行路,朝闻其死,夕规其妾,方便求娉,以得为限。无廉耻之心,弃友朋之义。且居家理务,可移于官,既不正私,何能赞务?”上览而嘉之。

    谔又以时文体尚轻薄,流宕忘反,上书曰:臣闻古先哲王之化人也,必变其视听,防其嗜欲,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五教六行,为训人之本,《诗》、《书》、《礼》、《易》,为道义之门。故能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其有上书献赋,制诔镌铭,皆以褒德序贤,明勋证理。苟非惩劝,义不徒然。降及后代,风教渐落。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至如羲皇、舜、禹之典,伊、傅、周、孔之说,不复关心,何尝入耳。

    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浮词,遏止华伪。自非怀经抱持,志道依仁,不得引预①搢绅,参厕②缨冕。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文表华艳,付所司推罪。自是公卿大臣感知正道,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注释:①引预:引荐。②参厕:参与;置身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学解属文     属:写作              B.流宕忘反    反:返回

C.何能赞务       赞:赞扬              D.自非怀经抱质自    非:如果不是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此事业,谔之力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朝闻其死                 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C.谔又以时文体尚轻薄       樊哙侧其盾以撞

D.子孙辄嫁卖之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谔在隋文帝登基前已看出他有帝皇的志向,而文帝做丞相时也很看重李谔,他们之间结下了很深的交情。

B.文帝即位后,李谔多次上书反对当时浮华艳丽的文风,文帝或“纳之”或“览而嘉之” 都能从谏如流。

C.李谔认为文风不正起自曹魏三祖,他们撰写文章崇尚文词优美华丽,下面纷纷起而仿效,遂成一种社会风尚。到了江东齐、梁朝,这种文风的危害达到了极点。

D.隋文帝为了端正文风,诏令天下公私文书都要写得符合实际情况,并处分了一位因奏表写得浮华艳丽的刺史,引起在朝极大的震动。

11.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3分)

答:                                                           

②自是公卿大臣感知正道,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4分)

答:                                       

(2)用“∕”给下面文段断句。(限断6处,3分)

    诸 侯 自 择 师 者 王 自 择 友 者 霸 足 己 而 群 臣 莫 之 若 者 亡 今 以 不谷① 之 不 肖② 而 议 于 朝 且 群 臣 莫 能 逮 吾 国 其 几 于 亡 矣 吾 是 以 有 忧 色也。

注释:①不谷:不善。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②不肖: 品行不好或才能不高。这里应是才能不高的意思

参:

10.B(B项,李谔上书多次,但每次上书的内容不相同,不都是反对当时浮华艳丽的文风,而“帝纳之”是对他的上《重谷论》;“上览而嘉之”是对他的为“礼教凋弊”上书。)

11.(1)①(曹魏三祖)忽略治理万民的大道,喜好雕琢词句的小技。(补出主语1分,解释“忽”“好”1分,“雕虫小技”1分。)

②从此公卿大臣感觉到(圣人学说)是正道,没有人不深入钻研古籍经典,彻底抛弃奢浮华丽的文风。(莫1分,钻仰坟集1分,华绮1分,大意1分。)

11.(2)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参考译文: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现在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在朝廷上商量大事,而群臣却没有谁比得上我,我们的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而感到担忧。 

【参考译文】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好学,知道作文章。仕北齐为中书舍人,有口才,常常接待陈国使者。北周武帝平定北齐后,拜授他为天官都上士。李谔见隋高祖有奇异面貌,于是深深与之结交。高祖为北周丞相后,很亲近他,问他为政的得失。那时战争连年,国库空虚,李谔上《重谷论》,以讽劝高祖,高祖全然采纳

    高祖对群臣说:“我过去当大司马时,常求放外任。李谔陈述十二策,苦劝我不要到外地任职,我于是决意在朝内作官。如今这番事业,是李谔出的力啊。”赐他缣丝二千段。

李谔见礼教凋敝,公卿刚死,其爱妾、侍婢,就被子孙嫁掉、卖掉,于是形成了风俗。李谔上书说:“我听说,追念远逝的人,善始善终,民德才能归于忠厚;三年之丧无改,才称为孝顺。我听说朝中大臣,有父亲祖父去世,日月还不久,其子孙为无赖之徒,就瓜分他们的的女妓爱妾,嫁了、卖了,以取钱财。 即使只有一个事例在如今,就实在有损风化。爱妾虽然微贱,但亲自承接先人的衣服和鞋子,为之服丧三年,这是古今的通例。岂能容忍急急脱下丧服,强迫施上粉黛,让她们在先人的灵牌前哭泣告辞,送到他人的房里去?凡是看到的旁人,尚且伤心,何况还是人子,怎能如此忍心?又有朝廷大臣,位高爵重,他们之间平生交好,情如兄弟。但到朋友死后,却把朋友当作路人,早晨听到朋友死了,傍晚就劝朋友的爱妾改嫁,方便时甚至自己去求聘,以得到他人爱妾为目的,毫无廉耻之心,抛弃朋友的情义。而且,治家之法,可拿到官府上,既不能正家,又怎能有助于治国?”皇上看了表章,很赞赏。

    李谔又因写作文章的人,崇尚轻薄,转相师法仿效,流宕他途而忘记返回正道,于是上书道:我听说,古代的先贤圣哲教化人民,必须改变他们的视听,防备他们的嗜好欲望,堵住他们的放肆的心,显示他们以淳朴平和的道路。五教六行,是训导人民的根本;《诗》、《书》、《礼》、《易》,是崇尚道义的门径。所以能够恢复孝顺慈爱,让人人都知道礼让,调正民风民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凡有上书献赋,写诔文刻铭文的,都是用来褒扬功德,赞扬贤能,注明功勋,证明大理。如非惩恶扬善,于道义上,不让白写白刻这些东西。到了后代,风俗教化逐渐差了。曹魏的三祖,更是崇尚文辞,忽视治国大道,喜好雕虫小技。下面跟从上头,就如影之随形,响之从声,竞比文采,于是成了风俗。江东的齐、梁二朝,其弊病就更重,无论贵贼贤愚,只求吟诗咏词,竞比一韵之奇,争比一字之巧。

    当大隋王朝承受天命之后,圣人之道很快(开始)振兴,屏退贬黜轻浮(之风),大力阻止华丽虚伪(之习)。假如不是心怀经典,怀抱朴质,志存于道,心依于仁(的人),(就)不能引荐入仕途。开皇四年,广泛地诏示天下,官府的、私人的文章书信,都应该是符合实际的记载。这一年的九月,泗州刺史所写的公文表章华美艳丽,被送到有关的部门问罪。自此以后,公卿大臣都感觉道了(文章的)正路,没有谁不深入研究古代典籍,彻底抛弃华丽绮艳(的文风),选择先王的完美典籍,在当今之世倡行大道。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按照要求,把下面的四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4分)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人在《雨巷》中塑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①以《雨巷》为主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为主语:____________

参:

8.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本届全国体育大会组织者在赛事安排上独出心裁,创造性地采取走进社区、现场体验等方式,以突出全民互动的特点。

B. 荧屏上,他沉着大方,点评时事亦庄亦谐,精辟的见解让人折服;镜头外,他开朗乐观、热心助人,是邻居、朋友心中的活雷锋。

C. 虽然最初并不相信自己涉嫌犯罪,但由于电话那头的骗子言之凿凿,加上所谓最高检的“全国通缉公告”,信息闭塞的受害人最终成了骗子的猎物。

D. 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它趋之若鹜。

参:

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A项,独出心裁: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来指想出来的办法与众不同。B项,亦庄亦谐:形容既严肃又风趣。C项,言之凿凿:凿凿:确实。形容说得非常确实。D项,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结合句意内容“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分析,感情色彩不当。故选D。

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六部委联合举办的中华赞“诗词征集活动,将围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传统节日为主题征集原创性诗词。

B. 只不过在做自己的事情时,顺便帮了一下别人,没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以致他大呼剧本不是这样的。

C. 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D. 面对突然发生的灾难,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既取决于当地经济实力的雄厚,更取决于的应急机制和领导人的智慧。

参:

C

【详解】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A项,句式杂糅,“围绕……为主题”杂糅,将“围绕……的主题”与“以……为主题”杂糅在一起,将“为”改为“的”或将“围绕”改为“以”;

B项,重复赘余,“没想到”与“不虞之誉”语意有重复的地方,“不虞之誉”本身就含有“没想到”的意思,删去“没想到”;

D项,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前面“强弱”是两面,后面只有一面,在“雄厚”前加“是否”,并去掉“的”,在“机制”后加“是否及时”,在“领导人”后加“是否拥有”,并去掉“的”。

故选C。

10.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今年我省将精简审批事项,积极探索“一窗受理”“容却受理”联审联办等新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办事环节和制度性交易成本。

B. “一带一路”倡议3年多来,合作不断开花结果,影响迅速席卷全球,成为迄今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品,也是目前前景最好的国际合作平台。

C.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更加密切,文明用语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它有助于人们增进理解和交流,甚至对于个人事业成功也有着重要影响。

D. 驾校教练表示,科目三考试过程中有二忌:一忌考试的时候不能太紧张;二忌那些没能够一次性通过科目三的学员,总是纠结于这次不能通过。

参:

B

六、写作(60分,共1题)

11.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以为青春只是一段时间,原来我没懂;我以为母爱只是一顿早餐,原来我没懂;我以为友情只是一个玩伴,原来我没懂;我以为春天只是一些花朵,其实我没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以“懂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1)符合文体要求,突出故事情节及行文线索;(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

文档

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广雅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广雅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以下题目。东家女彭瑞高①连生把脚伸进被窝,背靠壁脚,从枕下拿出一件球衣,悄悄对我说:“洗过了。袖口也补好了。还缝了一块垫肩!”②我取过球衣,看那密密细细的针脚,轻声问:“是她?”连生点点头,显出神秘而得意的样子。③“她”,是指东家小女儿西凤。这年冬,我们开河吃住在她家。其实她家已没有几间房了,堂屋、东西厢房、耳房,都成了生产队仓库和会计室;她和她爸老磨头只住两间偏房。老磨头是地主,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