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20:59:49
文档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中青年学者论坛综述【作者】袁勇麟【作者简介】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53(2002)01-0090-04一自从1982年6月10日至16日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首届文学学术讨论会,20年来祖国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正如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筹委会常务副会长、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饶芃子教授所指出,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经历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对海外华文文学空间的界定、海
推荐度:
导读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中青年学者论坛综述【作者】袁勇麟【作者简介】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53(2002)01-0090-04一自从1982年6月10日至16日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首届文学学术讨论会,20年来祖国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正如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筹委会常务副会长、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饶芃子教授所指出,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经历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对海外华文文学空间的界定、海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中青年学者论坛综述

【作 者】袁勇麟

【作者简介】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53(2002)01-0090-04

    一

自从1982年6月10日至16日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首届文学学术讨论会,20 年来祖国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正如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 会筹委会常务副会长、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饶芃子教授所指出,世界华文 文学研究经历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对海外华文文学空间的界定、海外华 文文学历史状况和区域性特色的探索、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关系探源、如何撰写海 外华文文学史等重要问题,进而转入到世界华文文学的综合研究和世界华文文学史的编 撰,以及从文化上、美学上各种理论问题的思考、追问,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随着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门学科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江苏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会长陈辽研究员曾在1998年第1期《世界华文文学论 坛》上撰文,提及历届华文文学研讨会中50岁以上的学者占了多数,而青年学者的比例 只有10%左右,他认为可见华文文学研究还有个接力棒的问题。正是为了更好 地推动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可持续性发展,2001年10月28日至31日,暨南大学中文系和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主办了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中青年学者论 坛。与会代表三十余人分别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山东、广东、福建、海南、湖北 、、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地,他们中除了这一学科的学术带头人饶芃子教授和刘登翰研究员外,绝大多数都是风华正茂的中青年新锐。因此,这次会 议的意义正如主办单位福建师大文学院院长汪文顶教授所说:代表们相聚武夷山,共 同对二十年来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同时 也深入探讨当代西方文化理论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关系、世界华文文学中的文化身份 问题、世界华文文学的个案研究。我觉得,这些议题富有学理性和前瞻性,必将推进这 一学科的发展和深化。同时,我又切身感受到这支学术队伍旺盛的创造活力,前辈宿将 老当益壮,中青年才俊锐意进取,新老协作,薪火相传,这门学科必将在新世纪蓬勃发 展,为拓展世界性的中华文化圈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与这门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努力是分不 开的。前辈学者筚路蓝缕,在

许多领域都做出了富有开拓性和启发性的贡献。尤其是饶 芃子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从文化的视角,以比较的方法 介入海外华文文学的理论研究,积极开拓这一学科的学术研究空间。如她与费勇合作发 表在《文学评论》1996年第1期上的《论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意义》一文,提出华文 文学交流的范围,早已超越国界,要把华文文学研究扩大开去,很需要建立一种更为博 大的世界性文学观念,即从世界文学的格局来审视、研究各国、各地华文文学。学术 界普遍认为,这篇论文对海外华文文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对 海外华文文学理论研究一个新的开拓。1998年,她又在《社会科学家》第2期上发 表《海外华文文学的新视野》一文,认为过去学界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多是把它作 为本土母体文学的一个延伸、补充和发展,研究以外地区和国家的汉语文学写作, 把握各地区、国家华文文学的特性,探索它们各自演变和发展的路向,对世界范围内华 文文学的整合性研究才刚刚起步。为此,她指出:如何从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出发,建 立新视野,以开放的态度,通过对海外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华文文学的诗学研究,特别 是将它同本土华文文学作比较,进行有深度而非盲目性的阐释,认识、探讨其普遍的文 学规律,追寻全球范围内华文文学作者共同拥有的诗意表达,建立具有真正世界意 义的汉语诗学,应是我们在面向21世纪时必须去面对的问题。这篇为世界华文文学研 究打开一个崭新视角、并把身份批评运用于海外华文文学作家主体研究的理论文章 ,被《新华文摘》1998年第9期全文转载。

正是由于饶芃子教授强烈感到一种明确的从国际角度进行世界华文文学的 诗学研究尚未真正开始,因此,她在10月29日大会上所做的《拓展海外华文文学的诗 学研究》的主题报告中,再次强调指出:进入全球化语境的海外华文文学的诗学研究, 是现代性精神观照下凸显出来的问题,有待于拓展和建构。我国20多年来的海外华文文 学研究,是很有成绩的,它扩大了我国文学研究的领域,显示了学术的开放和进步,但 如果把这一领域的研究仅仅定义在文学文本的解析,或者是历史上的追踪,显然是不够 的。只有将它放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来考察,研究这一特殊文学现象蕴含着的各种诗 学问题,才能获得更为深入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海外各国家、地区 华文文学有各自不同的历史流程,在海外各种不同文化的影响下,也呈现出不同的状貌 ,但因为文化的根是一样的,也有超越历史与国界时空的共同诗

学话题。通过对不 同的文本和文学现象研究,在异中识同,在同中探异,在诗学层面显示其生命力和丰富 性,是21世纪全球化时代极有意义的工作。

饶芃子教授在主题报告中高屋建瓴地提出对学科建设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的 问题,引起与会代表的热烈共呜。正如厦门大学朱双一研究员所指出:饶教授提出了 建立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诗学体系的设想,并提出建立一些本学科独特的概念、范畴、 研究方法等等,对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

这次大会主要围绕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视野和格局、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的文 化问题、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回顾和前瞻3个议题展开讨论。会议一反以往由每 位代表在限定时间内逐一简短发言的陈套,而是在每个议题中推举六位代表做中心发言 ,然后再由全体代表展开热烈深入的专题讨论。#p#分页标题#e#

在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视野和格局议题上,曹惠民、杨际岚、喻大翔、徐德明、 何杏枫、少君做了中心发言。苏州大学曹惠民教授借鉴著名学者金克木在《文艺的地域 学研究设想》一文中提出的观点21世纪的文学史研究,不仅需要编年表,更应 该重视画地图,建议在华文文学研究和华文文学史写作中引入文学地理学或曰地缘 诗学的理念,建构华文文学新的时空观。他说:引入地缘诗学、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及 批评方法,相信对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具有其应有的学术意义,同时,它也是颇具操作 性、实用性的。它的适度展开,将能拓宽华文文学的研究视野、研究空间,有效地提升 华文文学研究水准。事实上它与诸如跨文化研究、后殖民批评、第三世界文学论、比较 文学研究都有密切的联系。在实际批评中,可以互为补充、互相发明,不仅丰富了研究 手段,也会丰富研究成果。《台港文学选刊》杨际岚主编主张从完整出发,以开 放宏阔的视野观照世界华文文学。他说,从完整出发,不仅能促进世界华文文学内 部各种类型、各个层面等各个局部的比较,而且也能促使世界华文文学与其他语种文学 的交流和对话。海南师范学院喻大翔教授回顾了20世纪两岸四地与海外华文文学主流 、分流、合流3个发展阶段,展望21世纪世界华文文学前景,他呼吁:第一 ,新世纪华文文学应实现区间与国别,个体与群体,创作、批评、出版、交流的全方位 互动,并设立民间性、全球性的龙文学奖。第二,主题上民族统一与人性力量,中 华文化精神和自由、民主、科学精神;题材上本土化与国际化;技巧上东西方各家各派 相结合,有海纳百川之气概。第三,调动一切传播手段

,在全球建立无所不在的华文文 学及相关信息系统。扬州大学徐德明教授以华文语境为核心,从世俗叙事这一 独特角度,考察了白先勇、施叔青、严歌苓等人的小说,认为其文化内涵具有一致性, 这充分说明一种文化的深远影响,以及这些文化的承载个体本来应有的共同归属。 中文大学何杏枫博士介绍了北美的张爱玲研究现状,其翔实的资料为学者提供了宝 贵的资讯,也为张爱玲带有国际性色彩的接受史作一补笔。来自美国的网络作家、 福建师大文学院博士生少君,则一如既往地吁请研究者关注蓬勃发展的海络文学。 他说:尽管网络文学的完善定义有待于理论的进一步修补,但是,文学进驻网络 空间并且成为一个活跃的臣民,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现今已经没有多少人否认网络文 学的存在。许多人的目光开始越过这个事实向后延伸:网络为文学制造了哪些强有力的 冲击?

针对上述发言,不少代表对全球化语境中华文文学的处境、研究视野发表了不同见解 。暨南大学王列耀教授指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势不可挡的格局下,世界华文 文学研究需要扩展研究视角,如经济全球化势必带来文化问题。福建师大博士生导师刘 登翰研究员也认为,要有全球化的文化视野。暨南大学苏桂宁博士则表明研究者要关注 海外华人切身的生存状况,把对生存的敏感性、切身性作为研究的立足点,使华文文学 研究不只停留在文学层面,而更有意义和价值。暨南大学费勇教授也认为以往对海 外华人生存状态关注不足,只注意一个游子形象,而不了解其生存之痛,这方面在 未来研究中要大力加强。

    四

用文化的眼光考察世界华文文学,探索它们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文化意蕴,一直是 近年来这一学科关注的焦点。文化认同、文化寻根、文化误读以及身份追寻、身份迷失 、身份焦虑等问题,也频频出现在研究者的笔下。在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的文化问题 议题上,黄万华、刘俊、朱双一、朱立立、颜泉发、钟晓毅六位代表做了中心发言。

山东大学黄万华教授从寻根和归化两方面,探讨了20世纪80年代后海外华文 文学创作的新姿态。他认为寻根和归化这对原本对峙的矛盾双方协调的局面是 80年代后世界文化的一种进步,但同时也隐伏着危机,海外华文文学要在这两者间取得 平衡,并真正形成异域华族文学独异而成熟的形态,将是一种艰难的跋涉。南京大 学刘俊博士运用后殖民理论中他者等概念来解读美国华文文学,认为美华文学因其 身在美国而用华文创作客观上与生俱来地具有了一种双重他者的身份,这

种异 质性的文化存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书写了不同的身份追寻。朱双一研究员也借鉴后殖民 理论来解读日据时期日本作家西川满的作品,为日据时期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一 条崭新的途径。他说:整体上隶属于中国社会的一部分,却又比较特别地有过50 年的割让日本的完全殖民地历史,而1949年以后长期统治的,是原来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时期中国的官僚统治阶级,其固有的与帝国主义(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政治、经 济联系,某种程度在延续着,甚至因着战后世界的冷战而得到加强和巩固 。因此,用后殖民理论来观察社会和阅读文学,也显得特别的适宜。福建师 大朱立立副教授以马华新生代散文为例,从原乡迷思、边陲叙述两个方面分析 了马华新生代作家的文化属性意识。来自马来西亚的暨南大学研究生颜泉发则以自身的 体验,质疑华文文学研究中的身份焦虑、文化认同等论点。广科院钟晓毅副研 究员也认为在多元社会文化结构的新世纪,华文文学正走出民族神话的迷思和原乡的彷 徨,转而对共同的人性和人类最高意义上的哲学、文化问题的探讨,从而寻求一种更为 宽广舒展的文化生命。

针对上述发言,来自澳大利亚的华文作家、福建师大博士生庄伟杰认为,各国华人文 化背景不一样,生存状态也不一样,这些都将影响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刘登翰研究员则 指出,海外华文作家身份的多重性,使其作品亦有多重性,历史文本、文化文本、文学 文本相互交错,使文本具有极大的张力。饶芃子教授也认为,文化的多重性 、差异性和复杂性,给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带来较高的要求和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尽量消 除隔带来的文化误读。

    五#p#分页标题#e#

20年来,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作为一门边缘性学科,越来越受到关注。对其历史回顾和 前景展望,自然也成为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在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回顾和前瞻 议题上,刘登翰、黎湘萍、李安东、计璧瑞、费勇、袁勇麟六位代表做了中心发言。

刘登翰研究员回顾了20年来文学研究,认为从政治本位走向学术本位,是研究的 开阔,也是研究的深化。他特别提出整合性研究和开放性视野,强调这是 文学研究领域新提出的最为重要的两个研究观念。中国社科院黎湘萍研究员从台港澳文 学史撰述的角度,指出以往的文学史都是把台港澳文学当做中国文学的一部分来叙述 、总结,并由此获得其呈示特殊经验的价值的,希望今后能以华人文学整合 各区域文学,并系统研究族群、文化身份等重要问题。复旦大学李安东

博士则 主张引进精神分析学、叙事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 主义、比较文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促使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者尽快地站到学术前沿 ,具备更宏大的学术视野,赋予这门新兴学科更强的生命力。北京大学计璧瑞博士以当 代文学论述发展中的关键人物叶石涛为分析对象,考查从《乡土文学史导论》到《 文学史纲》后的各个时期,叶石涛的论述经历了乡土文学论证、寻找本土文学传统 、定义文学进而窄化这一概念、在文学论述与政治论述间摇摆不定的过程,分析造 成叶氏文学论述发展及其矛盾性的社会和个人的原因。费勇教授通过对郑愁予、洛夫、 林幸谦、梁秉钧四首有关边界诗作的解读,主张建立整体的现代汉语文学观。福建师大 袁勇麟教授针对整个学科中最为薄弱的史料建设工作,呼吁加紧建立一个完备的世界华 文文学资料库,并在此基础上,有组织有计划地着手编辑相关的文学总书目、文学期刊 目录、报纸文学副刊目录、文学活动大事记、作家辞典、研究论文索引等一系列工具书 ,有选择有侧重地选编出版各种形式的海外华文文学丛书。

针对上述发言,山东师大吴义勤教授着重谈了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的评价与进入文 学史的方式问题,他主张台港澳文学以自然的而不是生硬的方式进入20世纪中 国文学史,也就是说,在写文学史时每一个文本、每一个作家都只对中国文学整体有意 义,而不因地域身份而有所照顾。汕头大学《华文文学》副主编吴奕锜则通报了 汕头大学将要建立世界华文文学网站这一讯息,今后不仅《华文文学》杂志上网,各种 相关资料信息也上网,以赋予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新的活力。深圳大学钱超英博士、复旦 大学张新颖博士等人也就相关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此外,与会代表还提交了一些个案研究的论文,如华中师大江少川教授评论刘以鬯的 《酒徒》,广科院吴爱萍分析当代女作家的婚恋小说,福建师大博士生高鸿、 陈晓晖和硕士生吴惠兰、章妮论述林语堂、李碧华、白先勇的文章等。

文档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中青年学者论坛综述【作者】袁勇麟【作者简介】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53(2002)01-0090-04一自从1982年6月10日至16日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首届文学学术讨论会,20年来祖国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正如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筹委会常务副会长、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饶芃子教授所指出,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经历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对海外华文文学空间的界定、海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