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目的】
1.了解水的表面性质,用拉脱法测定室温下水的表面张力系数。
2.学会使用焦利氏秤测量微小力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仪器】
焦利秤,砝码,烧杯,温度计,镊子,水,游标卡尺等。
【实验原理】液体表面层内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得液体表面自然收缩,犹如紧张的弹性薄膜。由于液面收缩而产生的沿着切线方向的力称为表面张力。设想在液面上作长为L的线段,线段两侧液面便有张力f 相互作用,其方向与L垂直,大小与线段长度L成正比。即有:
f =L (1)
比例系数称为液体表面张力系数,其单位为Nm-1。
将一表面洁净的长为L、宽为d 的矩形金属片(或金属丝)竖直浸入水中,然后慢慢提起一张水膜,当金属片将要脱离液面,即拉起的水膜刚好要破裂时,则有
F = mg+f (2)
式中F为把金属片拉出液面时所用的力;mg为金属片和带起的水膜的总重量;f 为表面张力。此时,f 与接触面的周围边界2(L+ d ),代入(2)式中可得
(3)
本实验用金属圆环代替金属片,则有(4)
式中d1、d2 分别为圆环的内外直径。
实验表明,与液体种类、纯度、温度和液面上方的气体成分有关,液体温度越高,值越小,液体含杂质越多,值越小,只要上述条件保持一定,则是一个常数,所以测量时要记下当时的温度和所用液体的种类及纯度。
【实验步骤】1.安装好仪器,挂好弹簧,调节底板的三个水平调节螺丝,使焦利秤立柱竖直。在主尺顶部挂入吊钩再安装弹簧和配重圆柱体,使小指针被夹在两个配重圆柱中间,配重圆柱体下端通过吊钩钩住砝码托盘。调整小游标的高度使小游标左侧的基准线大致对准指针,锁紧固定小游标的锁紧螺钉,然后调节微调螺丝使指针与镜子框边的刻线重合,当镜子边框上刻线、指针和指针的像重合时(即称为“三线对齐”),读出游标0线对应刻度的数值L0。
2. 测量弹簧的倔强系数K。依次增加1.0g砝码,即将质量为1.0g,2.0g,3.0g,…9.0g的砝码加在下盘内。调整小游标的高度,每次都重新使三线对齐,分别记下游标0线所指示的读数L1、L2、…L9;再逐次减少1.0g砝码,调整小游标的高度,每次都重新使三线对齐,分别记下游标0线所指示的读数L1、L2、…L9,取二者平均值,用逐差法求出弹簧的倔强系数。即
3.测(F-mg)值。将洁净的金属圆环挂在弹簧下端的小钩子上,调整小游标的高度使三线对齐,记下此时游标0线指示读数S0。把装有蒸馏水的烧杯置于焦利平台上,调节平台位置,使金属片浸入水中,转动平台旋钮使平台缓缓下降,下降的过程中金属圆环底部会拉成水膜,在水膜还没有破裂时需调节三线对齐,然后再使平台下降一点,重复刚才的调节,直到平台稍微下降,金属圆环刚好脱出液面为止,记下此时游标0线所指示的读数S,算出ΔS=S-S0的值,即为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弹簧的伸长量,重复测量五次,求出平均值,此时有
(8)
式中K为(8)式中所示弹簧的倔强系数,将(8)代入(4)式中可得
(9)
4.用卡尺测出d1、d2 值,将数据代入(9)式中即可算出水的值。再记录室温,可查出此温度下蒸馏水的标准值,并做比较。
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由于杂质和油污可使水的表面张力显著减小,所以务必使蒸馏水、烧杯、金属片保持洁净。实验前要对装蒸馏水的烧杯、金属圆环进行清洁处理,依次用NaOH溶液→酒精→蒸馏水将以上用具清洗干净,烘干后备用。
(2)清洁后的用具,切勿用手触摸,应有镊子取出或存放。
(3)测量S时要避免水膜提前破裂,否则实验误差较大,其中引起水膜提前破裂的因素有:桌面的震动,空气的流动,金属圆环底部不水平等。
【数据处理】
1.用逐差法计算弹簧的倔强系数(实验温度:180C)
砝码数 | 增重读数(mm) | 减重读数(mm) | 平均数(mm) | (mm) |
0 | 224.12 | 224.20 | 224.16 | 15.33 |
1 | 227.16 | 227.40 | 227.28 | 15.06 |
2 | 230.10 | 230.40 | 230.25 | 12.15 |
3 | 224.10 | 236.28 | 235.19 | 13.19 |
4 | 236.46 | 237.06 | 236.76 | 14.33 |
5 | 239.50 | 239.48 | 239.49 |
|
6 | 242.28 | 242.40 | 242.34 | |
7 | 242.28 | 242.49 | 242.39 | |
8 | 248.30 | 248.46 | 248.38 | |
9 | 251.12 | 251.12 | 251.12 |
=3.39
1.57
1.12255
2.计算液体表面张力
次数 | 初始位置S0(mm) | 水膜破裂时读数Si(mm) | ΔS=Si-S0(mm) | (mm) |
1 | 209.10 | 215.46 | 6.36 | 5.788 |
2 | 209.28 | 213.66 | 4.32 | |
3 | 208.50 | 215.14 | 6. | |
4 | 209.28 | 215.48 | 6.20 | |
5 | 210.06 | 215.48 | 5.42 |
0.106
0.01
3. 金属环外、内直径的测量(本实验直接给学生结果)
平均值(mm) | |
d1 | 34.92 |
d2 | 33.12 |
3.计算表面张力系数及不确定度
5.0.069251676
6.表面张力系数的理论值:6.92*10^-2
7.
【误差分析】实验中使用了直径为3.2~3.5cm,厚度为1mm左右,高为0.85cm的铝合金吊环,临拉
脱时吊环底面高于液面,形成一层环形液膜,所以应计入液膜的重力,即
f=F-mg-m′g
(3)
式中m′g为液膜重力Ζ
先分析不考虑液膜重力所造成的误差Ζ以纯净水为例,常温下Α值约0.07Nm,按实验中有关数据计算得f=ΑΠ(D1+D2)=1.5×10-2N从误差下限来看,不计液膜重力,引入系统误差约为2%似乎是可行的,但毕竟造成理论上的困难Λ然而若考虑该误差的上限,则液膜重力是不容忽视Λ例如,实验中膜高可达4.5mm,吊环厚度接近1mm,膜厚按0.5mm计,液膜又尽量收缩形成球形表面,则不计入该项修正所造成的相对误差超过10%Λ因此,实验中应减小吊环的壁厚或用金属薄片代替,减少m′g的值Ζ即使采取上述措施,也应考虑液体对金属片附着层的重力,mg测量应为湿重而不是净重Ζ造成测量值偏大的另一原因是学生误认为拉脱前输出的最大值为U1,此时并非临脱状态,液膜较厚,m′g较大,经测算比临脱状态测量相对误差大1%~2%,拉脱前液膜变薄,远小于吊环壁厚[2],应准确记录拉脱瞬间的输出U1,将该项系统误差减至最小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