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教学单位:
课程教学大纲是根据专业培养方案,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考核大纲是教学大纲的补充延伸,它以纲要形式规定课程考核的范围、重点和评价标准等基本内容。课程教学、考核大纲是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评估课程教学质量、衡量课程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现就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制定2016版课程教学大纲、考核大纲应紧紧围绕我校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示范校建设的目标,以2016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按“基础适度,专业适中”的要求调整模块结构关系,完善“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基础类课程和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适切性改革,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和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思想,加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原则
(一)符合培养目标与整体优化原则。课程教学大纲制定要紧紧围绕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明确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课程培养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做到份量适当,深广适宜,难易适中,处理好理论内容与实验、实践内容的关系,处理好与相关课程的关系,避免脱节或重复,实现教学内容安排的整体优化。
(二)以学生为本与突出应用原则。课程教学大纲制定要从学生学习、成才出发,正确处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学生现有学习基础的关系、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改革教学方法,文科课程实行“专题化、报告式”教学,理科课程实行“课题化、研究式”的教学,实践课程实行“项目化、导师制”教学,做到理论内容“精、透、新”,实践内容“实际、实用、实效”。内容选择和编排要突出应用,实现从过去“教什么”和“如何教”向“培养什么能力”和“怎样培养能力”转变,更加注重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
(三)反映学科、行业发展与改革创新原则。课程教学大纲制定要继承长期教学实践积淀的基本经验,及时吸收学科、行业发展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标准,教学大纲中所列的材料论点要有科学性、思想性和实践性。
四、具体要求
(一)公共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制定教学大纲应参考国家教育部、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该课程提出的教学基本要求,同时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突出应用性。公共教育课程教学大纲,还应注意广适性与针对性相统一,既要兼顾不同专业的共同需求,又要有所侧重、因材施教。跨学院开设的课程,专业隶属学院应与开课学院积极沟通,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提出具体要求,开课学院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应认真考虑其专业要求和专业特点。
(二)课程名称、课程编码应与2016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致。同一课程有不同课时、不同学分、不同要求的,教学大纲应分别制定,并且课程名称中带附加标记加以区分。
(三)非设置的课程实验纳入可纳入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不再单独编写。非设置的实践环节教学内容融入相应课程 教学大纲中,保持教学内容的统一完整。
(四)制定教学大纲应力求文字严谨、意义明确、术语规范,科学使用标点符号和计量单位。
五、课程考核大纲的要求
(一)课程考核大纲应以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考核大纲不但要体现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教学要求和学习目标具体化,而且要将教学要求与培养目标转化为实际的质量评估项目和实际能力与水平的测试内容,明确评价标准与考核
(二)课程考核大纲要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突出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特点,真正帮助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达到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
六、执行与管理
(一)教学(考核)大纲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基本依据,一经批准,不得随意改动。
(二)教学(考核)大纲在执行过程中,各教研室可根据学科、行业发展变化对其进行修订。由教研室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同时上报新修订的教学(考核)大纲,经学院批准审核后执行。
(三)教学(考核)大纲属于教学基本文件。经批准使用的教学大纲由教务处、学院及所属教研室分级保管。各学院应对任课教师执行教学大纲情况经常进行检查,确保教学大纲的贯彻执行。
七、各二级学院、部应组织教师,认真撰写课程教学(考核)大纲,由各二级学院将任务下达到各教研室(系),由各专业教研室(系)具体组织,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执笔制定,并由教研室组织论证、修改,二级学院教学委员会审核。
附件: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格式模板
浙江树学
《运筹学》教学大纲
(模版供参考)
课程编号:1011200 总学时: 学分:4
开课对象:管理学院管理类专业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平台
一、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基本目标
本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和常用工具,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平台课程涵盖了线性规划及运输问题、动态规划、存储论、排队论等内容。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掌握运筹学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树立优化决策的观念,为学习管理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打下有益的基础。
(二)课程对能力素质培养的作用
本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基本的优化思维品质,教会学生用于计划编制、过程控制中常用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管理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二、学时分配表
章次 | 章名 | 课内教学 | 教学实习时数 | 总时数 | ||
总时数 | 理论教学时数 | 实验时数 | ||||
一 | 绪论 | 2 | 2 | 2 | ||
二 | 线性规划及单纯形法 | 10 | 10 | 10 | ||
三 | 对偶理论与灵敏度分析 | 10 | 10 | 10 | ||
四 | 运输问题 | 10 | 10 | 10 | ||
期中考试及分析 | *4 | *2+*2 | *4 | |||
五 | 动态规划 | 12 | 12 | 12 | ||
六 | 存储论 | 8 | 8 | 8 | ||
七 | 排队论 | 10 | 10 | 10 | ||
八 | *决策论 | *4 | *4 | *4 | ||
九 | *网络计划 | *4 | *4 | *4 | ||
机动学时 | ||||||
合 计 |
2.可视具体情况,安排1至2次OR软件的应用上机。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基本要求:
了解运筹学产生和发展历史及未来趋势,研究对象和应用范围;理解运筹学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1.正确认识本课程对整个专业学习的意义;
2.提供学习的参考方法,推荐参考书。
节序 | 单元内容 | 学时数 |
1.1 | 运筹学的概念、产生和发展 | 1 |
1.2 | 运筹学的研究对象和一般方法 | 1 |
基本要求:
理解线性规划及其相关概念;掌握单纯形法及大M法和两阶段法;学会较复杂的线性规划问题的建模。
1.理解LP的概念及一般形式、标准型;初步学习LP建模;
2.学会二维LP的图解法;掌握LP解的性质;
3.掌握单纯形法原理,学会用单纯形法解LP;大M法和两阶段法
节序 | 单元内容 | 学时数 |
2.1 | 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 | 2 |
2.2 | 线性规划的标准型 | 2 |
2.3 | 线性规划的解的性质 | 2 |
2.4 | 单纯形法 | 4 |
2.5 | 各种类型的线性规划的处理方法 | 2 |
基本要求:
理解线性规划的对偶原理;掌握对偶单纯形法和线性规划问题的灵敏度分析。
1.掌握对偶问题的意义及形式;学会找对偶问题的方法;
2.掌握对偶定理;
3.掌握对偶单纯形法原理,学会对偶单纯形法;
4.了解灵敏度分析的概念、内容及意义;掌握C向量和b向量的灵敏度分析。
节序 | 单元内容 | 学时数 |
3.1 | 对偶规划 | 2 |
3.2 | 对偶定理 | 4 |
3.3 | 对偶单纯形法 | 3 |
3.4 | 灵敏度分析 | 3 |
基本要求:
理解运输问题解的特性;掌握运输问题的表上作业法;学会各种类型运输问题的处理方法。
1.了解运输问题的解的性质,学会建立运输模型;
2.掌握运输问题的表上作业法;
3.学会处理产销不平衡等其它类型运输模型。
节序单元内容学时数
节序 | 单元内容 | 学时数 |
4.1 | 运输问题的数学模型 | 4 |
4.2 | 表上作业法 | 4 |
4.3 | 各种类型运输问题及其他 | 2 |
基本要求:
理解动态规划及其相关的概念;了解动态规划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掌握贝尔曼最优原理和动态规划基本方程。掌握动态规划在工程路线、静态和动态资源分配方面的具体应用;了解动态规划建模技术。
1.了解动态规划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
2.学会建立DP模型;掌握动态规划最优性原理;
3.掌握常见DP问题的求解方法。
节序 | 单元内容 | 学时数 |
5.1 | 动态规划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 2 |
5.2 | 动态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2 |
5.3 | 动态规划的基本方法 | 2 |
5.4 | 动态规划的应用 | 8 |
基本要求:
理解最优存在原理;掌握各种确定性存储模型及应用;了解随机性存储模型,掌握“报童问题”。
1.掌握存储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
2.学会四大类确定性存储模型的处理和应用;
3.掌握单周期随机性存储模型原理。
节序 | 单元内容 | 学时数 |
6.1 | 存储论原理 | 2 |
6.2 | 确定性存储模型 | 4 |
6.3 | 随机性存储模型 | 2 |
基本要求:
了解拥挤现象及其统计学规律;理解排队论及其相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单报务台排队系统;了解多服务台排队系统的一般处理方法。
1.掌握排队系统的参数及组成、分类;
2.掌握泊松流及负指数分布的特性;
3.掌握马尔科夫过程的基本结论;
4.掌握单服务台系统模型及其处理;
5.了解多服务台系统。
节序 | 单元内容 | 学时数 |
7.1 | 拥挤现象与排队论原理 | 4 |
7.2 | 单服务台系统 | 4 |
7.3 | 多服务台系统 | 4 |
基本要求:了解决策论的一般知识与方法
节序 | 单元内容 | 学时数 |
*8.1 | 决策论的基本问题 | 1 |
*8.2 | 决策方法 | 3 |
基本要求:了解网络计划的一般知识与方法
了解网络计划原理;掌握网络图的绘制;了解网络计划的优化。
节序 | 单元内容 | 学时数 |
*9.1 | 网络计划原理及网络图 | 2 |
*9.2 | 网络计划的优化 | 2 |
(一)方法建议
本课程需要应用较多的数学,建议教师在授课时穿插必要的线性代数、数学分析、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相关内容的复习;课程涉及诸多具体的方法,建议每周至少布置一次作业,并全数批改;教学过程可以使用多媒体工具,但必须辅以直接板书;建议授课过程中,适当引进应用案例或者较大的建模例题。如果课时许可,建议组织一次运筹学软件使用实验课。
(二)采用教材:以下任选一本
1.余克艰、黄玉英《运筹学》,中国商务出版社
2.胡运权主编《运筹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3.韩大卫《管理运筹学》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4.运筹学教材编写组编写《运筹学》(修订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三)参考书目:
1.[美]菲利普斯等著《运筹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商业出版社
2.Fredenick S. Hillier & Gerald J. Lieberman, Introduction to Operations Research (Sixth Edition), McGraw-Hill &机械工业出版社
3.牛映武主编《运筹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五、考试要点
(一)期中考试
知识点:
1、LP解的几何性质
2、单纯形法基本思想,单纯形法
3、LP问题的最优性判定,检验数σj的涵义
4、θ规则的意义及目的,松驰变量与人工变量
5、LP问题的无解判定(无有限最优解、无可行解),有无穷多解判定
6、人工变量法
7、已知原LP求DLP
8、对偶定理(弱对偶定理、强对偶定理、松紧定理及应用)
9、对偶单纯形法基本思想,对偶单纯形法
9、对c和b的灵敏度分析
10、运输问题的解的特点(为什么一定有解、m+n-1个基变量、基变量不含闭回路)
11、运输问题的表上作业法
题型
1、是非题 10% 1×10
2、单项选择题 10% 2×5
3、填空题 20% 2×10
4-7、计算分析 60% 20+12+18+10
(二)期末考试
知识点:
1、线性规划(LP)最优解判定和无解判定最优解 无有限最优解(即无界解) 无可行解
2、大M法目标函数处理规则
极大化问题(Max Z)人工变量系数-M;
极小化问题(Min Z)人工变量系数+M
3、松紧定理表述及含义
Ys·X=0 Y·Xs=0
4、运输问题的特点
mn阶问题有m+n-1个基变量,基变量在运量平衡表中不含闭回路
5、动态规划(DP)的研究对象,基本原理
动态规划是研究多阶段决策问题的,这种多阶段决策问题必须具有无后效性,某一阶段的输入状态是其前一个状态的输出状态,每个阶段所作出的决策与余下阶段的决策必须构成最优子策略
6、排队论的研究对象和特征
排队论是研究拥挤现象的,其特征是随机性
7、最简单流(泊松流)的特点
平稳性、普通性、无后效性、有限性
8、不同排队系统的有效到达率
M/M/1/N /∞/FCFS系统的有效到达率λe=λ(1-PN)
M/M/1/m / m/FCFS系统的有效到达率λe=λ(m-L)
M/M/1/∞/∞/FCFS系统的有效到达率λe=λ
9、不同排队系统的效率
效率最高的是M/M/c模型,即一队多台模型
效率最低的是M/M/1模型,主要指多队多台模型
基本技能
LP求解
DP建模、最优路线问题
确定性存储模型求解、报童问题求解
M/M/1排队模型计算
题型
1.是非题 10% 1×10
2.单项选择题 10% 2×5
3.填空题 20% 2×10
4-7.计算分析 60% 20+12+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