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2年第02期
[摘要]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从行为上看,厌学,就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厌倦学习的心理,进而在学习学科课程时,对知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不再愿意学习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合理选择或综合运用,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内外结合、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学生;厌学;学习;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
厌学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是导致辍学的最主要的因素。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从行动上看厌学,就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厌倦学习的心理,进而在学习学科课程时,对知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不再愿意学习的现象。
鉴于此,我对自己所代课的两个班的9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
一、厌学情况:
1、厌学程度:其中,有44位有一点厌学情绪,占48.9%;37位同学有严重的厌学情绪,占41.1%;只有9位同学无厌学情绪,占10%。
2、厌学的表现:
第一,经常找各种借口请假不上课,学习马虎,得过且过。
第二,上课时故意破坏纪律,扰乱课堂秩序,不服从老师的管教。
第三,上课就睡觉,下课铃一打立即精神抖擞。
第四,不复习或预习功课,抄袭作业或者干脆不做作业。
第五,欺蒙家长上学,按时回家,但中间在网吧度过。
二、中学生厌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自身原因:
第一,由于自身比较懒惰,怕苦怕累。调查表明,在厌学的学生中大概有32%的学生的厌学是由于懒惰引起的。
第二,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导致许多学生基础知识差,成绩跟不上。调查表明,在厌学学生中大概有36%的学生厌学是由这一点产生的。
第三,现在的学生身体发育较早,心里发育滞后,这种错位造成了他们较早的对异性产生了好感,但理智极度缺乏。
2、社会因素:
第一,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产生了金钱至上的观念,相互攀比,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思进取。
第二,校外玩乐场所如电子游戏厅、网吧等的影响,一旦上瘾,不能自拔。
第三,往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对在校学生也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3、学校因素:
教育质量的评价仍以“文化课考试”为指挥棒,因此,穿“素质教育”之鞋,走“应试教育”之路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4、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由于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教学设施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其主要原因:一是教师积极性不高;二是学生思维根深蒂固,家长观念陈旧。三是学校评价制度的陈旧老化,学校和上一级主管部门总是以考分的多少,升学的人数来评价一个学校的教学和学校管理的业绩。
三、解决办法
1、着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使每位教师的课堂充满诱惑力。
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始终以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为中心,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定期进行校本培训,尤其是中老年教师,在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和外出学习方面,做适当的倾斜,为他们“充电”。
2、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发现学生有厌学等情绪,教师应及时进行心理诱导;作为家长,发现孩子有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应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并积极主动地与校方联系。学校、家长应相互配合,建立疏导型的教育方式,给学生一些挫折教育、自立锻炼以及心理调节培训,想方设法增强学生抗御精神负担的能力,以增强学习信心。
3、学校要重视激发、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只有使那些厌学的学生充满了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使其严于律己、勤奋学习,推动其努力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教师要多做点思想教育工作,多启发诱导,排除其自卑、厌学等心理障碍。
4、组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以“勤学成才”等为主题的讲故事、演讲、读报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读书的社会价值,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也可以结合教材组织、布置或指导学习有目的地到外地或家乡进行社会调查,搞一些调查报告和小论文竞赛,在实践中培养其学习兴趣。
5、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若能与学生平等相处,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为平等、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缩短心理上的距离,变课堂上接触学生为平时多主动接触学生,变守住讲坛授课为深入到学生座位中间讲课,缩短师生之间在时空上的距离,真诚地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充分挖掘其闪光点给予鼓励和表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那颗慈母般的爱心,这样的教师一定得到学生的尊重,使同学们专心致志地听课,以积极的态度,加倍的努力对待学习。
6、以集镇为中心,倡导形成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
积极与行政部门联系,寻求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让“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深入人心,让“家长”这个社会群体牢固树立“教育下一代,人人有责”的观念,形成“学校一社会一家庭”教育真空,让每一位学生健康成。
综上所述,当前中学生厌学现象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解决厌学现象问题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相互渗透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合理选择或综合运用,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内外结合、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作者简介:王俊飞,岷县梅川初级中学,研究方向:初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