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词汇,除了一部分基本词汇外,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这种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异同的几种情况
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
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参看教材84页)
二、古今词义迥然不同(参看教材84页)
【揭】《说文》:高舉也,從手曷聲。
现代是指把盖合或粘合着的东西分开。但在古代却是“高举”的意思。
《战国策·齐策》:“于是乘其车,揭其剑。”
《庄子·达生》:“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揭”在这些句子中只能理解为“高举”。揭竿而起。有人把成语“昭然若揭”解释为“明白得好象把遮盖着的东西揭开一般”,这就是不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而造成的错误。
【抢】现代是抢夺、抢劫的意思,但在古汉语中,却是“碰撞”的意思:
《战国策·魏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百姓发怒,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用头碰地罢了)今天只有在“呼天抢地”这样的成语里还保留古义。古代也有“撞”这个词,但在早期的古籍中,是“击”的意思,如《韩非子·难一》:“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撞晋平公
【僵】现代汉语中是“僵硬”的意思。在古汉语中,却是“倒下”的意思。《战国策·燕策》:“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弃酒。”“阳僵”就是假装倒下
。《汉书·眭弘传》:“今大石自立,僵柳复起,非人力所为。”“僵柳”即枯倒在地的柳树。成语“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也是说百足虫由于脚多,死了也不会趴下。
【很】 《说文》:不聽從也。
《史记·项羽本纪》:“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庄子·渔父》:“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很;人同于己则可,不同于己,虽善不善,谓之矜。”
【行李】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杜预注:“行李,使人。”
三、古今词义有同有异
古今词义的差别,更为常见的情况是,有些词古义和今义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骤】《说文》:馬疾步也,從馬聚聲。古今都有急速的意思,但在现代汉语中,主要作“骤然”、“突然”讲,而在古代汉语中,则主要用来表示“屡次”:
《楚辞·九歌·湘夫人》:“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骤得”即“多次得到”。
《吕氏春秋·适威》:“魏文侯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骤战而骤胜’。 文侯曰:‘骤战而骤胜,国之福也.其所以亡何也? ’李克曰:‘骤战疲;骤胜则主骄。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骤战而骤胜”就是“屡战而屡胜”。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今之‘骤’为暴疾之词,古则为屡然之词。凡《左传》、《国语》言‘骤’者,皆与‘屡’同义。”
【购】《说文》:以財有所求也,從貝冓聲。在“用钱物换取东西”这个基本意义上,古今是相同的。但在现代汉语中,“购”和“买”是同义词,用来指购买商品。古代汉语的“购”,则是“悬赏征求”的意思,购的对象一般不是商品:
《汉书·项籍传》:“吾闻汉王购我头千金。”就是指用重金来征求。
古今词义的几种演变
一、词义范围的变化
1、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扩大是指一个词原来概括的范围小,后来概括的范围大。
【響”】聲也從音鄉聲在古代是指回声。
《水经注·江水》:“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这里的“响”就是指猿啼的回声。后来词义扩大,“响”演变为指一切物体发出的声响。
【色】这个词,《说文解字》解释为“颜气”,就是说“色”在古代本是指脸上表现出来的气色。
《论语·季氏》:“色思温,貌思恭(脸色考虑温和,容貌考虑庄矜)
《战国策·赵策》:“太后之色少解”,这两例中,“色”都指表情、脸色。在现代汉语中,除成语“谈虎色变”、“巧言令色”、“和颜悦色”等,还保留“脸色”这个意义外,已扩大指各种物体的色彩。
【告诉】古代是专指诉说苦痛或冤屈。
《汉书·成帝纪》:“刑罚不中,众冤失职,驱阙告诉者不绝”,这是指诉说冤屈。
《世说新语·言语》注引《晋阳秋》:“及遭父丧,温峤唁之,尚号叫极哀。既而收涕告诉,有异常童。”这里是指诉说悲痛。在现代汉语中,“告诉”则扩大为把事情说给别人听,使人知道,而不论是愉快的事,还是不愉快的事。
教材85-86页“菜、睡”
2、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一个词原来概括的范围大,后来概括的范围小。
【坟”】《方言》:“凡土之高且大者谓之坟。”古代本来指高大的土丘,使用的范围比较广。
《诗·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沿着那汝水的堤岸,砍伐那树木枝条)这里的“坟”指高大的堤岸
《楚辞·哀郢》:“登大坟而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这里的“坟”,指水中高起的土丘。在现代汉语中,“坟”的词义则缩小为专指用土堆起来的坟墓。
【子】李陽冰曰:“子在襁緥中足併也。”古代本来是“孩子”的意思,包括男孩和女孩。
《荀子·劝学》:“干、越、夷、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这里的“子”就是泛指小孩子。
《论语·公冶长》:“以其子妻之。”这里的“子”则指女儿。后来“子”的范围缩小,只用来指男性孩子了。
【丈夫】古代指一切成年男子。
《韩非子·五蠹》:“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
《战国策·赵策》:“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指配偶中男性一方,跟“妻子”相对而言,词义的范围也缩小了。
教材86-87页“宫、瓦”
3、词义转移
就是说某一个词在古代表示甲义,后来转为表示乙义。
【钱】古代本来是一种农具的名称。銚yao2也,古田器,從金戔聲。
《诗·周颂·臣工》:“命我众人,庤乃钱鎛bó。”命令我那些农奴,准备好你们的农具钱和鎛。“钱”作为一种农具,形状与作用都近似后代的铲。古代曾以钱这种农具作为交易的媒介,后来改用金属制成小型的钱形币,“钱”也就转为表示金钱、钱币了。
詞義褒貶與詞義輕重的變化
1、詞義褒貶色彩的變化
【賄】贈送財物。
《左傳·宣公九年》:“孟獻子聘于周,王以為有禮,厚賄之”。“ 厚賄之”即贈送他豐厚的財物,目的是表彰他的有禮。
【爪牙】壞人黨羽,重要幫兇,也帶有濃厚的貶義;指親信武臣,得力的輔佐:
《國語·越語上》:“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
《漢書·李廣蘇建傳》:“將軍者,國之爪牙也”
清魏源 《聖武記》卷十一:“爪牙之將,用不拘資。”
【謗】指責別人的過失。誹謗;譭謗。
《國語·周語上》:“厲王虐,國人謗王。”
《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今乃輕言恣行,以負謗於天下,甚非計也。” 梁啟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吾不敢妄謗前輩。”
《論語·子張》:“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爲謗己也。”
東方朔《七諫·沉江》:“正臣端其操行兮,反離謗而見攘。”
《醒世恒言·張孝基陳留認舅》:“造這話來謗我!”
【鍛煉】羅織罪名,陷人入罪。
《後漢書·韋彪傳》:“鍛鍊之吏,持心近薄。”李賢注:“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猶工冶陶鑄鍛鍊,使之成孰也。”
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既付獄吏,必欲寘之死,鍛鍊久之不決。”
【復辟】
2、詞義輕重的變化
有些詞古今基本意義相近,但在程度的輕重深淺方面有差別。
【恨】引為憾事、感到遺憾的意思,程度淺。
《史記·商君列傳》:“梁惠王 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帝尋疾崩,遺詔恨不見太后山陵之事。”
杜甫:“每恨陶彭澤,無錢對菊花。”
【勸】現代只能表示消極規勸,程度輕;古代則用來表示積極的鼓勵,程度重。
《左傳·成公二年》:“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勸事君者。”
蘇軾《東坡志林》:“皆立重賞以勸告訐者。”
3、還有一些詞,雖然基本意義古今相同,但由於社會的發展,詞義所指發生了變化。
【燭】先秦時期就有,跟現代一樣,也是用來照明的,但卻不是後代的蠟燭,而是用荊條或麻葦做的火把,必須有專人拿著:
《禮記·檀弓》說:“童子隅坐而執燭。”
【步】古今都經常用來指腳跨出的距離。但今人以一腳不動,一腳前跨的距離為一步。古人則以“一舉足為跬,再舉足為步”,也就是兩腳先後各向前跨一次,合起來的距離叫一步,等於現代的兩步:
《荀子·勸學》:“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這裡說“十步”,就是現在的二十步。
詞義演變的時代性
從古代漢語到現代漢語,詞義的發展變化是有一個過程的。這個漫長的演變過程,使得很大一部分詞的意義存在明顯的時代特點。在古代漢語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詞的意義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別。
【履】戰國以前只有“踐踩”的意思,不表示“鞋子”這個概念。“鞋”在當時稱“屨”。
《詩·魏風·葛屨》:“糾糾葛屨,可以履霜”,“履”和“屨”分得很清楚。在《詩經》、“三禮”(《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孟子》等古籍中都沒有例外。大約到了戰國時代,“履”才開始由動詞轉變為名詞,逐步取代“屨”的地位。
【寺】變化三次。
秦代以前,“侍”:
《詩經》和《左傳》都有“寺人”之稱,指的就是侍侯奴隸主貴族的奴僕、宦官。
《诗·秦风·车邻》:“未見君子,寺人之令。” 郑玄注:“寺人,内小臣也。”《周礼·天官·序官》:“寺人,王之正内(路寢,正寢室)五人。” 郑玄注:“寺之言侍也。”贾公彦疏:“云寺之言侍者,欲取親近侍御之義,此奄人也。”
秦代以後,“寺”則用來指官府,起初專指一級機構,如“太常寺”、“大理寺”等。後來縣級以上的機構所在的房舍也都可以稱“寺”:
《後漢書·樂恢傳》:“父為縣吏,得罪於令,將收殺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門,晝夜號泣。”“寺門”即指縣衙門。
從魏晉開始,“寺”。《洛陽伽藍記·序例》:“至晉永嘉,惟有寺四十二所。”【百姓】在戰國以前的古籍中,一般是指百官:
《詩·小雅·天保》:“群黎百姓,徧為爾德。”(庶民和百官,普遍受到你的德教),“百姓”和“群黎”(庶民)並稱,區別很明顯。因為在當時只有奴隸主貴族才有姓,平民是沒有姓的。
戰國時期,開始進入封建社會,許多奴隸主下降為平民,於是“百姓”一詞也就逐漸用來指平民了:
《荀子·富國》:“使百姓無凍餒之患,則是聖君賢相之事也。”
【信】 “書信”義是唐代才出現的。魏晉時期“信”作名詞多指“信使”、“使者”:
古樂府:“有信數寄書,無信心相憶”
司空鄭沖馳遣信就阮籍求文。
太極殿始成,王子敬時為謝公長史,謝送版,使王題之,王有不平色,語信雲:“可擲著門外。”
唐李紳 《端州江亭得家書》詩之一:“開拆遠書何事喜,數行家信抵千金。”
【怕】
身體及手足,靜然安不動。
其心常澹怕,未曾有散亂。《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思惟經典,修行寂然,而在憺怕,住於其內,是曰智慧。《賢劫經》卷2,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直怕巫山雨,真傷白帝秋。杜甫詩歌
同義詞辨析
絕大多數同義詞同中有異,大同小異。掌握同義詞,最重要的不在於知其“大同”,而在於識其“小異”。同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往往容易被人忽略。要準確地而不是含糊地理解古書,就必須對同義詞進行認真辨析。(參看教材)
古漢語中,同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常見的有如下幾個方面:
所指事物的微殊
【墳 墓】“墳”的本義是高大的土堆。引申用來指墳墓。在“埋葬死者的地方”這個意義上,“墳”和“墓”是同義詞。但在上古時期,同是指埋葬死者的地方,“墳”和“墓”也是有差別的。“墓”是指埋下土後上面不壘土堆,而“墳”則要在上面壘一個高大的土堆。墓平而墳高。所以,《禮記·檀弓》:“古者墓而不墳。”
【鬻 售】都有以貨物換取錢幣的意思。
“鬻”只是“賣”的意思:
《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
“售”則是指“貨物賣出去”,《廣韻》:“售,貨物出手”: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不售”不是說不賣,而是賣不出去。
範圍大小有別
【諂 諛】兩個詞都有巴結、奉承的意思,但是,在古代漢語中,“諛”指用言語奉承,範圍小: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灌夫為人剛直,使酒,不好面諛。”“面諛”即當面說奉承話,巴結別人。
“諂”則不限於言語,它包括一切奉承討好別人的行為,範圍大:
《論語·學而》:“貧而無諂。”(貧窮卻不巴結奉承)所以,古代只說“諛辭”、“諂笑”,不說“諂辭”、“諛笑”。
【告 訴】:這兩個詞都有“把事情說給別人聽”的意思。但在漢語裏,“告”的內容不限,範圍廣。如“告急”,是把急難告訴別人;“告捷”則是把宣告戰爭取得了勝利。
“訴”則是專指把痛苦或冤屈講給別人聽,範圍較窄,如《孟子·梁惠王》:“天下之疾其君者,皆欲赴訴于王。”
程度輕重相差
【恐 懼】都有害怕的意思,但是程度輕重有差別。
“懼”指一般的害怕,程度輕,《論語·顏淵》:“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恐”則常用來表示大難臨頭而驚惶失措,程度重,《呂氏春秋·壅塞》:“齊寇近矣,國人恐矣。”現代有雙音詞“恐怖”、“恐慌”。
【饑 餓】都指肚子餓。
但在古代“饑”是一般的餓,程度輕,《詩·陳風·衡門》:“可以樂饑。”(可以用來治療饑餓)鄭玄箋:“饑者,不足於食也。”可見,“饑”是指沒有足夠的糧食,吃不飽肚子。
“餓”是指沒有飯吃,受到死亡的威脅,程度重:
《論語·季氏》:“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
《淮南子·說山》云:“寧一月饑,無一旬餓。”
《韓非子·飾邪》:“家有常業,雖饑不餓。”
適用對象各異
【肌 肉】“肌”是人肉,“肉”是禽獸的肉(特指供人食用的),在先秦時期二者區別很多。故段玉裁說:“人曰肌,鳥獸曰肉。”朱駿聲也說:“在物曰肉,在人曰肌。”
《史記·扁鵲列傳》:“乃割皮解肌。”“解肌”指解剖人的肌肉
《孟子·梁惠王》:“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肉”即指豬、狗、雞等家禽的肉。上古時期,“肉”一般不指人的肉,除非骨和肉連用或對用,或用來指死人,而“肌”則絕不能用來指禽獸的肉。
【殺 弑】都是殺人的意思,但在古代適用對象不同。
“殺”適用於殺一般的人
“弑”則是用來專指臣殺君或子殺父,《孟子·梁惠王》:“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又說:“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同一篇中,由於殺的對象不同,用詞也不同。
感情色彩不同
【征 伐】都可以用來指軍事進攻
“征”是褒義詞,一般指上攻下
《孟子·盡心》:“征者,上伐下也。”
或指有道進攻無道:
《孟子·梁惠王》:“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他們坑害他們的百姓,大王前往征討他們,那有誰能抵抗你呢?)
“伐”在上古時期,是一個中性的詞,用於諸侯之間,不是上對下的使用武力,也不限於有道對無道,只表示一種公開的軍事進攻。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齊崔杼帥師伐我北鄙。”(齊國崔杼率領軍隊進攻我國北部邊邑)
辨析同義詞必須注意的問題
1 辨析同義詞,必須注意古人行文有變文避複的習慣。
在同一篇古文中,上下文分別使用不同的同義詞,有時只是為了避免重複,並不是要顯示他們之間有差別。
《詩·魏風·伐檀 》
“置之河之幹兮”
“置之河之側兮”
“置之河之漘兮”。這裡的“幹”、“側”、“漘”都是河岸的意思,不能因為使用的先後不同,就認為有高低遠近之分。
《荀子·修身》:“見善修然(整飭貌),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容色變動,悽愴貌),必以自省也。”
這裡的“存”與“省”是同義詞,《爾雅·釋詁》:“在、存、省,察也。”“自存”、“自省”都是“審察、檢查自己”的意思,這就是前人所說的“變文以成辭二無異義”。
2古人使用同義詞有“析言”和“渾言”之別。
所謂“析言”是指詞用於“特指”,所謂“渾言”是指詞用於“泛指”。同義詞之間存在細微差別,可以各取其特點將它們分別言之。但由於同義詞之間又有相同之處,因而,古人在使用時也可以強調其彼此相同的一面,暫略其差異而籠統言之。
呻,吟也。按呻者吟之舒,吟者呻之急。渾言則不別也。
詩,志也。 毛詩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爲志,發言爲詩。”按:許不云志之所之,徑云志也者。序析言之,許渾言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