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由汤仁海发在101/901群,一丁修改
箍筋的下料公式多,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但我认为,不管你采用哪种公式、只要能按图集和规范的要求做上料,就是可取的。下面我谈一下我对共识的理解。
箍筋的真正下料公式是:以外皮算
(梁宽-保护层*2+箍筋直径*2)+(梁高-保护层*2+箍筋直径*2)得数*2*钢筋的直径*11.9*箍筋直径*2-2*3*箍筋直径
1、修正:2〔(梁宽-保护层*2+箍筋直径*2)+(梁高-保护层*2+箍筋直径*2)〕+11.9*箍筋直径*2-2*3*箍筋直径
2、设:梁宽=b,保护层=c,箍筋直径=d,梁高=h,我们得到:
2〔(梁宽-2c+2d)+(梁高-2c+2d)〕+23.8d×2-6d
=2b+2h-8c+8d+23.8d-6d
=2b+2h-8c+25.8d …………………………………………………(本文的箍筋公式) 这个公式的中文说法:箍筋下料长度=构件4边总长-8倍保护层+25.8d
举例说明:KL1 250*350 A10 100/200 保护层 25 , 250-25*2=200,200+10*=220 。350-25*2=300。 300+10*2=320 公式如下(220+320)*2+10*11.9*2-3*10*2=1258 详解(净宽200+20两个箍筋直径)+(净高300+20两个箍筋直径)*2(2个面)+(直径10)*(钩长11.9)*2(2个钩)-3(3个直角)*两面箍筋直径 =1258(下料长度)。
本文例题:KL1 250*350 A10 100/200 保护层 25,代入本文箍筋公式,有:
箍筋长度=1200-200+258=1258 mm (下料长度)
实际工作中可以、以里皮为准的算法,这样方便初学者理解。虽然比理论长度少了点,但是工作用完全可以了,也可以再短1厘米,箍筋钩小便于施工,对构件的正常使用也没太大的影响,监理一般也不会在这方面太较真。总之翻样员一定本着把便于施工放在第一,在对规范和图集没有太大冲突的情况下,翻样一定要便于施工。
举例如下:KL1 250*350 A10 100/200 保护层 25 ,250-25*2=200,350-25*2=300。
公式(200+300)*2+10*11.9*2=1238 mm
详解〔(净宽200)+(净高300)〕*2(2个面)+(直径10)*(钩长11.9)*2(2个钩)=1238(下料长度) 这个公式的中文说法:箍筋下料长度=构件4边总长-8倍保护层+23.8d
——————实际许多工地都用这个公式。
另外,大家在实际作料中,一定要注意工具中轴与挡板的距离。越宽吃的铁位就越大。公式还需在实际中调整,一般差别不会太大。如果,质量要求的严,就得注意!)
以下是我用摇扳子做箍筋的全过程,{弯箍机和摇扳子的差别基本不大}供大家参考:(注意我的下料长度,排尺时一定在板子中轴的左里皮。如果以里皮为准,200就在200处画上印. 如果以外皮为准,200就在(200+箍筋直径)处画上印.钢筋对准印就行。作完第一个箍筋后,量一下如有差异,调整即可。
箍筋制作全过程
箍筋成型准备量取第一个10d=100mm
第一个135度弯钩,平直段10d 量取箍筋宽度(内宽200mm)
弯第一个90度圆角量取箍筋高度(内高300mm)
弯第二个90度圆角,复合300mm内高量取箍筋内宽200mm,做弯曲准备
复核箍筋内宽200mm,无误量取箍筋内高300mm,准备弯90度圆角
成型箍筋复核内高300mm,无误
首先感谢江苏新城地产集团有限
公司鋼筋大师汤仁海先生的友情分享。
初学是这个过程,实际制作或采
用挡板,或在操作台上敲几颗铁钉作为
弯曲的“靠山”,每3~5根鋼筋一起成
型,某边弯曲之后,靠到特定的铁钉位
置,再弯下个弯。通常的做法是先弯一
个135度,再连续弯2个90度,然后
弯另外一个135度,最后弯另外一个
90度,就完成。
复核10d=100mm,无误
小结:箍筋下料长度=构件4边总长-8倍保护层+23.8d…………汤仁海箍筋公式2
=构件4边总长-8倍保护层+25.8d…………汤仁海箍筋公式1
=构件4边总长-8倍保护层+26.5d…一丁2.5d箍筋公式用于下料
=构件4边总长-8倍保护层+27.6d……一丁4d箍筋公式用于算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