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国外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刻板行为的干预研究综述_左秋芳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21:12:12
文档

国外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刻板行为的干预研究综述_左秋芳

国外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刻板行为的干预研究综述左秋芳*胡晓毅**(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北京,100875)摘要刻板行为是自闭症儿童的三大核心症状之一,它的出现会对自闭症儿童个人及其家庭造成多方面负面影响。研究表明,对刻板行为进行干预有利于自闭症儿童的社会融合。本文通过试图梳理目前国外关于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干预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刻板行为干预研究的特征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国内相关研究及实践提供启示。关键词自闭症谱系刻板行为干预分类号G7691引言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系列神经发育障碍,其核心症
推荐度:
导读国外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刻板行为的干预研究综述左秋芳*胡晓毅**(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北京,100875)摘要刻板行为是自闭症儿童的三大核心症状之一,它的出现会对自闭症儿童个人及其家庭造成多方面负面影响。研究表明,对刻板行为进行干预有利于自闭症儿童的社会融合。本文通过试图梳理目前国外关于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干预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刻板行为干预研究的特征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国内相关研究及实践提供启示。关键词自闭症谱系刻板行为干预分类号G7691引言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系列神经发育障碍,其核心症
国外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刻板行为的干预研究综述

左秋芳* 胡晓毅**

(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北京,100875)

摘要  刻板行为是自闭症儿童的三大核心症状之一,它的出现会对自闭症儿童个人及其家庭造成多方面负面影响。研究表明,对刻板行为进行干预有利于自闭症儿童的社会融合。

本文通过试图梳理目前国外关于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干预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刻板行为

干预研究的特征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国内相关研究及实践提供启示。

关键词 自闭症谱系 刻板行为 干预

分类号 G769

1 引言

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系列神经发育障碍,其核心症状是沟通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和重复刻板的行为模式。其中重复刻板的行为模式包括重复刻板的动作或自我刺激(如重复地摇晃身体或身体的某个部位)、兴趣狭窄(如某些自闭症儿童对汽车玩具的痴迷)及固着一致性(如某个自闭症儿童在特定时间点必须做某一件事,而不允许这种规则被打破)等多种形式。很多发展正常的儿童在生命早期也会表现出刻板行为,但这种行为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但对于自闭症儿童而言,刻板行为往往会伴随终身。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通常在3-4岁时表现出来,其具体表现形式及特征会随年龄发生一定的变化。Bishop等人认为,年幼自闭症儿童表现出的刻板行为较为简单,多为重复刻板的动作或自我刺激行为,而大龄自闭症者表现出的刻板行为更为高级和复杂,如固着一致性行为[1]。

关于刻板行为产生及维持的确切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已有研究认为,个体的心理、生理因素及社会原因都有可能导致它的发生。如有研究表明,个体的前耳垂功能异常[2]、执行功能缺陷[3]、异常的感觉加工过程[4]与刻板行为的出现有一定关系,此外,环境剥夺、技能缺乏、病态的心理特征(如焦虑和多动)也有可能是刻板行为发生的驱动力[5]。早期关于刻板行为的定义中,常将其描述成无明显适应功能的行为,然而,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刻板行为是操作性行为(operant behavior)这一观点,认为它是由其随后的结果(如自动强化)所维持的[6]。刻板行为会对个体及其家庭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Ann Hylton总结这些影响表现为下几方面[7]:干扰个体技能的习得,如阻碍个体观察学习、游戏及特定学业技能的掌握;制止个体进行刻板行为可能会引起个体的反抗;有刻板行为的个体容易受社会歧视,从而不利于进行社会互动;某些刻板行为有可能发展成为自伤行为,如重复拍击身体的某个部位可能会造成自伤。以上这些负面影响均会给家庭及相关人员带来一定挑战,因此,探索出有效的干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这对于改善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近年来,我国自闭症儿童人数逐渐增加,这给教师及家长带来很多挑战,如何干预刻板行为问题是其中一个棘手的问题。此外,普通教师很难理解和接纳自闭症儿童的这种行为模式,这也给自闭症儿童有效地融入普通幼儿园、学校及社会造成很大障碍,如毛颖梅曾提到,普通幼儿园中的教师多数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接受和理解自闭症幼儿的行为表现,导致无法对他们进行适当教育,而普通幼儿对自闭症儿童行为的不理解则进一步给有效融合带来困难[8]。虽然国内对自闭症儿童的研究有增多的趋势,但针对刻板行为的研究仍很匮乏,原因一方面可能在于刻板行为不及自伤及攻击行为严重;另一方面也可能在于研究者对刻板行为的误解,认为刻板行为的功能只是获得感官刺激,因此没有很大必要去干预和矫正。与此相反,近几年国外关于刻板行为的研究却越来越多,涉及发生机制的探讨、评估方法的确定、干预策略的研究等多方面内容,并得出了很多令人欣喜的成果,如有不少研究证明,可以通过反应中断及转移方法有效干预刻板行为的发生[9]。本研究立足于实践需要,从刻板行为干预的角度出发,对国外有关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干预研究进行综述,系统介绍刻板行为干预研究的方法及思路,总结干预研究的结果,分析目前研究中

《中国特殊教育》2012年第8期(总第146期)Chines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Monthly)

8th Issue,2012(Serial No.146)

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目的是促进人们对刻板行为有更好的理解和重视,为教育实践者有效应对刻板行为以及研究者展开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启发。

2 研究方法及过程

本研究主要采用关键词搜索方式进行文献搜索,

检索分为四步。首先,采用关键词的不同组合,例如“ster eotype ”与“tr eat ”或“intervention ”的组合,或“behavior repetive ,r estricted ”与“intervention ”的组合等,选定Pro -quest 文献库作为目标库进行检索,检索日期范围为1994年*至2012年,总共得到99篇发表在同行审议学术期刊的英文文献。第二步,通过浏览这99篇文章的标题,删除重复文献、完全与自闭症刻板行为干预无关的文献以及使用药物进行干预的文献,剩余21篇文献。第三步,对21篇文献进行初步阅读,再次筛选,筛选的标准为:被试必须包含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有严格的实验设计,即有明确的基线期和干预期数据。由此获得文献17篇。最后,由于仅通过标题关键词的方式进行检索会遗漏某些文献,故笔者查阅17篇文献的

参考文献列表部分,进行进一步的核查,再次获取到符合标准的文献5篇,最后总共有22篇文献列入本研究当中来。

3 研究结果

通过上述检索过程,最后得到22篇符合标准的文

献,因有两篇文献[10-11]包含两个干预研究,故总共包含24个对刻板行为的干预研究。这些文章均发表在2000年以后,其中有15篇是近五年(2007年至2012年)发表的。从第一作者所在国籍来看,美国有19篇,英国、新西兰、加拿大各1篇。表1呈现了干预研究的对象、研究设计、干预方法等内容。

这24个研究共包含44名被试,表2呈现了44名被试的基本信息,当中79.5%为男性,年龄介于3-23岁之间,其中3-6岁的最多,占52.3%,其次为6-18岁,占45.5%,成人自闭症者仅有1名。这些被试中,

有2名为非典型广泛性发展障碍(PDD -NOS )[34-35],1

名为阿斯伯格综合征

[36]

,其余41名均为自闭症。

表1 文献基本信息

论文发表年限、作者及国籍

被试特征:性别(数量);年龄研究设计干预方法

2009.M oore (美国)

[12]

男(1);18岁ABABABABAB 区别强化、自我管理2009.Jeff Sigafoos et al (新西兰)[13]男(1),15岁ABCAC 提供选择休闲活动的机会2010.Lan Li u -Gitzy et al (美国)[14]男(1);10岁

ABAB 反应中断及转移2007.Ahearn et al (英国)[15]男(2)女(2),3-11岁ABAB 反应中断及转移2011.Boyd et al (美国)[16]男(5);平均4岁跨行为多基线反应中断、区别强化2009.Rozenblatet al (美国)[17]男(2)女(1);9-10岁ABCBC 区别强化2011.Lanovaz et al (美国)[18]男(1)女(1);5-6岁ABCBC 提供替代刺激2009.R app et al (美国)[19]男(3);5-8岁ABCDDB 刺激控制2011.Schumacher (美国)[20]男(1)女(1);5-8岁ABA 反应中断及转移2010.Haley et al (美国)[21]男(1);8岁ABAB 刺激控制2005.Conroy et al (美国)[22]男(1);6岁ABAB 刺激控制

2005.Tayl or et al (美国)

[23]女(1);4岁ABCBC

无条件强化、区别强化2011.Erin N .Ahrens et al (美国)[24]男(4);4-6岁ABAB 、ABABABAB 反应中断及转移2011.M egan D uffyCass ella et al (美国)[25]男(2);4-7岁ABAB 反应中断及转移2009.M i guel et al (美国)[26]男(1);4岁ABABC 反应中断及转移2006.M uell er (美国)[27]女(1);4岁ABABA 无条件强化

2002.Carr et al (美国)

[28]女(1);7岁ABACABC 反应中断、无条件强化2003.Ruth Anne Rehfeldt et al (美国)[29]男(1);23岁

BABAB 区别强化2011.Sandra Hodgetts etal (加拿大)[30]男(5)女(1);3-10岁ABC 重量背心

2008.Ahrens et al (美国)[31]男(1);11岁ABABCACAC 无条件强化、反应中断2001.Shabani etal (美国)[32]男(1);12岁跨情境多基线辨别训练、区别强化、自我监控2004.Falcomata et al (美国)

[33]男(1);18岁

ABCACBC

无条件强化、反应代价

·

36·《中国特殊教育》2012年第8期(总第146期)

性别年龄障碍类型

男女3-6岁6-18岁18岁以上自闭症阿斯伯格综合征PD D-NOS 人数359232014112

3.1 刻板行为表现形式及其功能

24个干预研究涉及了多种类别的刻板行为,包括言语刻板行为(如重复电影、书本、游戏中的词语和句子等,与情境不相符的笑声和叫嚷声,鹦鹉学舌,自言自语等)、动作刻板行为(如重复挥动手指或胳膊[37]、摇晃身体[38])以及刻板的操作物体行为(如重复排列物体、咬物体[39-40])。其中以言语刻板行为(voc al ste-reotype)作为干预对象的最多,占62.5%,其次为刻板操弄物体的行为,对动作刻板行为的干预研究最少。

有17个研究在干预之前对刻板行为进行了功能性行为评估。功能性行为评估是通过系统地分析和评量儿童的刻板行为,找出使刻板行为持续发生的功能性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策略或制定支持计划,来改善儿童的行为问题。当中,除Ruth等人的评估结果显示被试言语刻板行为的主要功能为引起别人注意之外,其余16项研究中刻板行为的主要功能均为自动强化功能,即刻板行为的出现及维持原因主要是获取感官刺激。如Ahearn等研究中的四名被试均表现出较多言语刻板行为,为了清楚这种行为持续发生的原因,研究者对被试进行了功能性分析,观察被试在独处、给予注意、给予指令及独自游戏这四个实验控制情境下言语刻板行为的发生情况,结果显示,三名被试在独处情境下该行为出现率最高,另一名被试则在独自游戏情境中最高,研究者由此认为刻板言语所带来的感官刺激是被试言语刻板行为持续发生的主要原因[15]。

3.2 研究设计及实验信效度

研究均采用单一被试的研究方法,但在具体的设计上又稍有所不同,例如Boyd的研究采用跨行为多基线设计,实验分为基线期、干预期、维持期三阶段,在治疗室中对每名被试所表现出的两种刻板行为实施干预,通过对比基线期和干预期、基线期和维持期行为的水平以检验干预的效果[16]。Shabani的研究则应用跨情境多基线实验设计,在被试坐着阅读和站立说话两个情境中,对其重复摇晃身体的这一刻板行为进行干预[32]。其余实验均为单基线设计及其变形,包括ABAB[41]、ABCACBC[42]、ABACABC[43]、ABCBC[44]、ABA-CAD[45]等,如在Falco mata等的研究中,为了检验无条无条件强化结合反应代价干预期,通过对比A和B、A 和C、B和C阶段被试的行为水平,判断两种干预方式的效果。

研究中所用到的实验信效度评估指标有观察者间信度(inter obser ve agr eement,简称IOA)、处理忠实度(treatment fidelity)和程序信度(procedur e integrity)三个。

I OA是评估收集数据是否准确的重要凭据,IOA越接近1说明收集的数据越接近被试真实行为水平,一般而言,I OA应达到0.7~0.8[46]。24个研究均报告了I OA数据,且绝大部分超过了0.9。处理忠实度及程序信度都是用以说明实验执行的准确度,即实际施加处理与预定处理之间的一致程度。例如,在Haley等运用刺激控制法干预被试言语刻板行为的实验中,要求教师在每次干预前都要向被试说明两种卡片所代表的含义,并在呈现绿色卡片时不对被试的刻板行为施加任何结果,而在呈现红色卡片时出现刻板行为则予以提示,为了监控实验过程的准确性,研究者记录每次干预中教师是否都做到了以上三条,以此获得实验处理忠实度数据。处理忠实度或程序信度是影响实验结果解释和推广的重要因素,若得不到保证,实验的内外部效度都会受到损害[47]。然而24个研究中仅有不到三分之一(n=7)的研究报告了该数据。

3.3 干预方法及结果

刻板行为的干预方法及结果是本研究分析的重点,也是本研究的核心目的。根据功能性行为评估理论,儿童问题行为产生及维持的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前事事件、后果事件、个体自身特征三方面,相应的干预策略也可以分为前事控制策略、问题行为发生之时的积极干预策略、后果处理策略、相关技能的训练策略几种。因此,为了更好地梳理24个干预实验中所采用的刻板行为干预方法及每种方法所取得的效果,本研究也采用这种干预策略的分类方式来梳理。

3.3.1 前事控制策略及其效果

所谓前事控制策略,就是指在问题行为发生之前所运用的策略。共有11个研究运用了这类方法,具体包括刺激控制、无条件强化、提供替代活动或刺激及重量背心(weighted vest)。在这些研究里面,只有单独采用无条件强化或重量背心进行的干预效果不明显。

·

37

·

国外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刻板行为的干预研究综述左秋芳 胡晓毅不允许,其目的是使儿童的问题行为只出现在某种特定的刺激条件下。有3个研究运用了该方法,且效果都很好。如在Haley等的研究中,在被试接受一段时间刺激控制的干预后,当呈现印有“保持安静”的红色卡片时,言语刻板行为发生率从基线期的48%降至17%,而当呈现印有“可以讲话”的蓝色卡片时,发生率相对较高。研究者还观察到,干预对被试其他表现形式的刻板行为也产生了效果,并且能够运用到非学业性的课堂中,表明该方法有不错的迁移效果,此外教师也表示这种方式很有帮助,且不会干扰被试的语言技能,被试的母亲也要求制作更多适用于在社区使用的卡片,表明这种方法的社会效度良好[21]。

(2)无条件强化(non contingent reinforce ment,简称NCR)。NCR是指给儿童提供喜欢的刺激物,在此过程中基本不考虑其行为表现。在刻板行为的干预中,运用无条件强化刺激与刻板行为的强化作用相抵抗,以降低刻板行为的发生。共有4个研究运用了这一方法,具体有连续提供强化和固定时间给予强化两种。然而这4个研究都表明,单独使用NCR时效果很小甚至没有效果。而Rapp等人的研究表明,运用无条件强化时,若结合反应中断或反应代价法,便能取得显著干预效果[19]。对此,Carr等人的解释是,强化物强化作用的高低是影响NCR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加入反应中断或反应代价时,可以提升强化物的强化作用,因而能扩大干预效果[28]。

(3)提供替代活动或刺激。前面提到,刻板行为持续产生的主要功能是获取感官刺激,如持续的重复无意义发声行为给儿童带来了听觉上的刺激。因此,儿童若能从某种匹配刺激或偏好活动中获取类似于刻板行为所带来的感官刺激的话,则可能较少表现出刻板行为。在Lanovaz等人的研究中,分别采用给儿童播放音乐及提供偏好活动的方法,有效控制了儿童刻板行为的发生,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效果[18]。然而支持这种方法的实验证据有限,仅有这两篇,所以其有效性还有待验证。此外,使用重量背心对刻板行为进行干预的研究仅有一篇,且实验中的5名被试均没有取得效果,因此对于重量背心在刻板行为干预中的效果还不明确,故应用时应持谨慎态度。

3.3.2 积极干预策略及其效果

对问题行为的积极干预是指在问题行为发生之时,所采取的应对方法,文献中呈现出的对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本身的干预主要采用反应中断及转移法(re-sponse interruption and redirection,简称RIRD)。

RIR D是指在儿童出现刻板行为时立即提供与刻或要求儿童执行相应指令,如“把手放在身体两侧”,以阻断刻板行为的继续发生。近一半研究运用了RIRD 的干预方法,使用频率最高,针对的主要是言语刻板行为。这些研究中的被试在接受RIR D干预后,刻板行为都有了很大程度的降低。在Ahear n、Lan Liu-Gitz及Miguel的研究中,被试还表现出适宜行为的增加[14,15,26]。

3.3.3 后果处理策略及其结果

后果处理策略是指针对问题行为发生的结果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共有6个研究运用了这类方法,包括区别强化法及反应代价法,且都取得了积极的干预效果。

(1)区别强化(differ ential reinforce ment,简称DR)。DR就是运用强化和消退原理来提高良好行为的出现率,降低不良行为的出现率。有5个研究运用到了这一方法,且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Eric Rozenblat研究中的三名被试在经过零反应区别强化(简称DR O)干预后,刻板行为平均持续时间大大降低。研究者还比较了不同DR O程序的效果,发现时间间隔若设定太高会削弱DR O的效果,他们认为在运用DR O程序时,时间间隔的设定应循序渐进,这样良好的干预效果才更有保证。

(2)反应代价(response cost,简称RC)。RC是指当问题行为出现后,剥夺儿童一定数量的强化物,以减少问题行为未来发生的可能性。Falcomata在使用NCR 没有得到期望效果后,结合运用R C,即先给儿童提供喜欢的玩具,而后一旦儿童出现刻板行为就没收玩具,结果成功地控制了儿童言语刻板行为的发生[33]。

3.3.4 相关技能的训练

除了对行为发生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相应干预之外,训练儿童掌握一定的技能也是行为干预中的常用方法。Moore和Shabani通过训练被试掌握一定的自我管理和监控技能,即学会运用DRO程序来管理自身行为的方法,成功地降低了刻板行为的出现[12,32]。这两个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常用的干预方法如区别强化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教师或监护人倾注较多的注意力,若能让儿童学会运用一定方法管理自身行为,则会节约很多人力资源。需要指出的是,这两个研究中的被试自闭症程度都比较轻。

4 讨论及建议

在前文基础上,笔者对目前刻板行为的干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和思考,对刻板行为干预研究的大体特征及存在的一般性问题进行归纳,目的是促使人们对

·

38

·《中国特殊教育》2012年第8期(总第146期)第一,早期干预得到重视。从被试的年龄上看,24个研究中,一半以上的被试为3-6岁的学前儿童,其次为学龄期儿童,可以反映出国外较重视刻板行为的早期干预,相关研究得出的结果也令人惊喜,例如在Boyd的研究中,5名被试平均年龄为4岁,刻板行为表现形式很多样,在接受研究人员和家长的共同干预后,所有被试的刻板行为都有了显著的降低,同时适宜语言提高了[16]。此外,由于在校教师通常较关注儿童的行为问题,也使研究者对学龄期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干预较丰富,绝大部分也干预取得了很好的结果,例如Rozenblatet针对特殊班中3名9-10岁儿童的干预使被试的言语刻板行为大大减少[17]。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的研究中,涉及18岁以上成人的研究仅有一篇,虽然研究中的那名被试经过干预,刻板行为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导致针对成人自闭症者的干预较少的可能原因则在于刻板行为发展到成人阶段已经定型且更为复杂,造成干预存在更大的困难。不过,鉴于该研究所取得的积极结果,今后在成人自闭症者刻板行为的干预上仍可进行更多尝试。

第二,言语刻板行为成为干预的焦点。由上文分析结果可知,言语刻板行为是干预的主要目标行为,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一方面可能在于言语刻板行为本身更易引起外界注意,所带来的负面效果相较于其他刻板行为比如摇晃身体等更为明显,对外界干扰较大;另一方面可能在于言语刻板行为阻碍了个体与外界的有效沟通,本身即可看成是自闭症儿童沟通领域的缺陷,因此教师、家长及研究者都较关注。相反,另外一些看似明显的行为如重复摇晃身体、挥动手臂等却不是干预的主要对象,原因或许在于这些行为本身不会对个体及外界造成伤害或严重的干扰。

第三,刻板的操作物体行为及咬物体行为虽然开始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但实证研究仍较缺乏。然而,对前者的干预有利于让儿童接触更多新鲜的刺激以促进相关技能的发展,后者因行为本身具有潜在危险性,故而对它的干预也非常有必要。今后关于这两类刻板行为的干预应进行更多探讨。

4.2 关于实验设计

第一,单基线实验设计实验结果的可推广性。56%的研究只有一名被试,且干预多在单一情境(多为隔离情境和教室环境)下进行,虽然多数研究取得了积极结果,但由于被试数量以及干预情境有限,一定程度上了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Conroy认为应该将干预方法尝试应用到不同的自闭症者身上,在不同的活动或情境中对不同表现形式的刻板行为进行干预[22]。

第二,信效度数据缺乏影响实验结论。24个研究都报告了I OA数据,且都比较高。然而却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研究报告了处理忠实度或程序信度数据,这是现有实验不够严密的地方,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同时不利于进行复制研究。Conroy在其应用刺激控制法干预刻板行为的研究中也提到,由于没有收集实验的处理忠实度数据,无法确定每次实验都准确地按计划执行,导致实验的内部效度受影响[22]。因此,今后进行相关研究时应重视对实验过程准确度的监控。

4.3 关于干预方法的使用

第一,灵活使用前事控制策略。由上文可知, RIR D、DR及RC是刻板行为干预的主要方法,都具有很好的干预效果。相比之下,单独运用前事控制策略相对较少,部分前事控制干预方法(如NCR)的效果需结合其他策略才能体现出来。由此可知,对于刻板行为这种自动强化为主的行为而言,应灵活运用前事控制策略,把前事控制与其他干预策略结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第二,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系统干预相对缺乏。有66.7%的研究(n=16)仅采用了一种干预方法,直接比较不同干预方法的有效性或综合几种方法进行干预的研究比较缺乏,然而进行此类研究对帮助实践者制定最有效的干预计划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 Ta ylor通过比较发现,固定时间强化的效果远低于区别强化,Carr和Falc omata则发现,将强化与反应中断或反应代价结合起来使用的效果要优于单独使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

因此,今后在研究方面应更重视对不同方法及不同方法组合的干预效果的比较研究,实践方面则应从积极行为支持的角度出发,对行为发生的整个过程进行系统介入,包括行为发生之前的环境调整、行为发生之时的积极引导、调整行为发生的结果以及发展儿童相应的技能,以更加系统地促进刻板行为的改善。

第三,干预方法的实践性有待提高。有些方法的干预效果虽然较好,但若要在具体的教学情境及生活情境中实施,则面临一些困难,例如在R ozenblatet的研究中,虽然使用DR O有效降低了被试刻板行为的出现率,但作者仍然指出,DRO操作起来较为困难,同样RIR D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干预者对被试给予持续的关注[17]。因此,在实际教育及生活情境中,有必要对这些方法进行改进以提高实践性:一方面可以结合刺激控制等前事干预策略使用;另一方面可以参考Moore 以及Shabani的做法,即训练儿童自我管理的能力。

·

39

·

国外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刻板行为的干预研究综述左秋芳 胡晓毅加,刻板行为会阻碍个体适宜行为及技能的习得,那么它的降低能否促进个体适宜行为及技能的增加?目前的研究还缺乏足够的证据。绝大多数研究仅评估了干预对刻板行为的效果,缺少对适宜行为变化的关注,这是现有研究不足的地方。正如Taylor指出,很多自闭症儿童有显著的语言障碍,所以在对他们进行言语刻板行为的干预时,有必要系统地记录整个干预过程儿童适宜语言的数据,这样才能确定干预对适宜语言的影响[23];Schumacher也认为应该评估适宜行为的变化,以从侧面考察干预的效果。此外,只有少部分研究评估了维持或迁移效果,且所得结果也各异。因此对干预效果的评估最好应立足于多个角度,不仅要评估适宜行为及技能的变化,还需加强对维持及迁移效果的评估。

第二,对干预结果的分析较为粗糙。绝大多数研究是通过直接比较基线期及干预期,目标行为出现的平均百分率来判断干预的效果,然而这种评估方法具有诸如无法反应行为变化稳定性及趋势等缺陷,所得结论不足以让人信服,今后在评估目标行为变化时,可引入P ND(基线期与介入期为重叠资料之百分比)或效应值等更为严谨的数据来判断干预的成效。

5 对国内的启示

5.1 对行为干预研究的启示

第一,重视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研究。刻板行为是自闭症儿童的核心症状之一,普遍存在于自闭症儿童中,其负面影响不言而喻。近年来国外对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研究有增加的趋势,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然而,目前,国内有关对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研究却极其缺乏,笔者以“刻板行为+自闭症,刻板行为+孤独症”为检索式在中国知网上搜索,仅获取到5篇文献,可见研究比较欠缺,亟待加强。

第二,重视以言语刻板行为为主的早期干预研究。很多形式的刻板行为都是在儿童2-3岁时表现出来,它会对儿童各项技能的发展造成阻碍,因此,对刻板行为的干预应越早开始越好,若持续到成人阶段,刻板行为往往已经发展成为固定的行为模式,此时干预起来难度更大[48]。国外关于刻板行为的干预研究也直接反应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此外,言语刻板行为的干预应重视起来,因为它既可看成是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缺陷,也可归为沟通缺陷,改善这一行为无疑有重要意义,可以在充分借鉴国外相关研究范式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干预研究。

第三,行为干预研究应以行为功能为导向。任何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进行行为干预时,应首先对行为进行功能性评估,这样不仅有利于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方案,还有利于干预方法的推广使用。绝大多数对刻板行为的功能性评估结果表明,刻板行为的产生是以获取自动强化为主要功能,以提供匹配刺激、刺激控制为主的前事控制策略和以反应中断及转移及区别强化为主的后果处理策略是其干预的主要方法,那么这种方法对其他形式的自动强化行为如某些自伤行为是否也有效果,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5.2 对教师的启示

教师首先应该重视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由于刻板行为的恶劣性不如自伤行为和攻击行为明显,以致于教师容易忽略这种行为,认为这只是自闭症的一个特征,并不需要改善,即便有些教师已经意识到改善这一行为问题的必要性,也经常由于缺乏有效干预方法的指导而失败。然而,刻板行为对个体发展会造成负面影响是不争的事实,干预刻板行为肯定是需要的。至于采取何种干预方法,笔者认为,教师应充分将现有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中来,比如在班级中进行教学时,针对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采用Conr oy的刺激控制方法,借用视觉提示卡片来提示学生什么时候可以出现刻板行为而什么时候不可以[22]。此外,研究证实,刻板行为的功能多为自动强化,即儿童多在独自一人无所事事的时候发生,因此,教师应尽量避免学生无所事事,多给儿童设置丰富的活动,提供丰富的外界刺激,以减少刻板行为的发生。总之,对于刻板行为,教师应积极地重视并乐观地面对它,努力尝试和探索在不同情境中干预的方法以减少它的发生,更好地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康复及生活质量。

6 本研究的局限

本文对检索到的22篇文献进行系统分析,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干预研究现状,能为相关研究及实践提供参考。然而,却也存在几个局限。第一,本文通过搜索标题关键词的方法很可能会遗漏某些符合综述标准的文献,比如有些关于自我刺激行为及针对某种特定的刻板行为(如object attach-ment,迷恋物体行为)的文献无法通过本文所采用的搜索办法获取,因此可能会导致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第二,本研究排除了采用药物对刻板行为进行干预的文献,一定程度上不足以呈现刻板行为的整体干预现状;第三,排除了发表在1994年以前的文献,不利于分析刻板行为干预研究的整体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40

·《中国特殊教育》2012年第8期(总第146期)

trum disorders.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 s.2007,(37):73-85

2 Karen Pierce and Eric Courchesne.Evidence for a cere-bellar role in reduc ed exploration and stereotyped be-

havior in autism.Biologicpschiatr y.2001,(49):655-

6

3 48 Brian R.Lopez,et al.Examining the r elationship between executive functions and r estricted,repetitive

sympto ms of autistic disorder.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2005,35(4):445-458

4 Br ian A.Boyd et al.Sensor y features and r epetitive be-haviors in childr en with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e-

lays.Autism Research,2010,(3):78-87

5 16 Brian A.Boyd et al.Effec ts of a Family-imple-mented tr eatment on the repetitive behavior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

or ders,2011,(41):1330-1341

6 DiGennaro Reed et al.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ste-reotypic behavior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and other de-

velopmental disabilities:A thirty year revie w.R 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s,2012,(6):422-430

7 Ann Hylton.Decreasing stereotypy in preschoolers with autism spectr um disorder s:the r ole of increased physi-

cal activity and function.Pr 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2010:60-86

8 毛颖梅.普通幼儿园中自闭症幼儿教育的问题及建议.教育心理研究,2009,(6):231-232

9 11 ErinI N.Ahr ens et al.Further evaluation of re-sponse interruption and redirection as tr eatment for ste-

reotypy.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 ysis.2011,

(44):95-108

10 19 John T.Rapp et al.Establishing stimulus c ontrol of vocal stereotypy displa yed by young childr en with au-

tism.Behavioral Interventions,2009,(24):85-105. 12 34 Timothy R.Moore.A brief report on the effec ts of

a self-management treatment packa ge on stereotypic

behavior.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s,

2009,(3):695-701

13 39 Jeff Sigafoos et al.A Classroom-based antecedent inter vention reduc es obsessive-repetitive behavior in

an adolesc ent with autism.Clinic al Case Studies,2009,

(8):3

14 Lan Liu-Gitz et al.A r eplication of the RIR D strate gy to decr ease vocal stereotypy in a student with autism.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2010,(25):77-87

15 35 41 William H.Ahear n,et al.Assessment and treating voc al stereotypy in childr en with autism.Jour-

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2007,(40):263-275 16 18 Marc J.Lanovaz et al.Effectis of music on voc al stereotypy in children with autism.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2011,(44):7-651

17 Rozenblat E et al.Effects of adjusting DR O schedules on the reduction of stereotypic vocalizations in childr en

with autism.Behavioral Inter ventions,2009,(24):1-

15

20 Brittany I.Sc humacher et al.Evaluation of the immedi-ate and subsequent effects of response interruption and

redirection on voc al ster eotypy.Journal of applied be-

havior analysis,2011,(44):681-685

21 Janet L.Haley M A et al.Use of an antecedent inter-vention to decrease vocal stereotypy of a student with

autism in the general education classroo m.Child& Fa mily Behavior Therapy,2010,32(4):311-321

22 36 37 Maureen A.Conroy et al.The use of an ante-

c edent-base

d inter vention to decr eas

e ster eotypic be-

havior in a general education classr oom:A Case Study.

Focus Autism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2005,

(20):223

23 44 Br idget A.Taylor.et al.The analysis and treatment of vocal stereotypy in a child with autism.Behavior al

Interventions,2005,(20):239-253

24 Er in N.Ahrens et al.Further evaluation of r esponse in-terruption and r edir ection as treatment for stereotypy.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2011,(44),95-

108

25 Megan Duffy Cassella et al.Response interruption and redirection for voc al stereotypy in c hildr enwith autism:a

systematic replication.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

ysis2011,(44):169-173

26 Caio F.Miguel et al.The effects of r esponse interruption and r edir ection and sertraline on vocal stereotypy.Jour-

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2009,(42):883-888 27 Michael M.Mueller et al.Asse ment and tr eatment of ob-ject mouthing in a public school classroom.Behavior al

Interventions,2006,(21):137-154

28 40 43 45 Ja mes E.Carr.et al.Tr eatment of auto-matically reinforc ed object mouthing with nonc ontingent

reinforce ment and response bloc king:experimental

analysis and social validation.R esearch in developmen-

tal disabilities,2002,(23):37-44

29 Ruth Anne Rehfeldt et al.Functional analysis and tr eat-ment of ver bal perseverations displayed by an adult with

autism.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2003

(36):259-261

·

41

·

国外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刻板行为的干预研究综述左秋芳 胡晓毅

30 Sandr a Hodgetts et al .Weighted Vests ,Ster eotyped be -haviors and ar ousal in c hildr en with autism .Journal of Autism Development Disor ders ,2011,(41):805-81431 Elizabeth S .Athens et al .An analysis of vocal stereoty -py and therapist fading .Jour 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008,(41):291-29732 38 Daniel B .Shabani .et al .R educing stereotypic be -havior through discr imination training ,differential rein -forcement of other behavior ,and self -monitoring .Be -

havioral Interventions ,2001,(16):279-286

33 42 Terr y S .Falco mata et al .An e valuation of response

cost in the treatment of inappr opr iate vocalizations main -tained by auto matic r einforc 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004,(37):83-87

46 李芳,李丹.特殊儿童应用行为分析.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2011.2447 庞维国.教学实验中的处理忠实度.心理发展与教

育,2010,(3):238-322

A Review of Foreign Researches into the Intervention

in Stereotyped Behavior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ZUO Qiufang  HU Xiaoyi

(Institute of Special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   

Stereotyped behavior ,one of the three central symptoms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se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intervention in

stereotyped behavior is conducive to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these children .This study reviews foreign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he study of intervention in the stereotyped behavior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ums up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study and relevant problems ,and gives enlightenment on related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China .

Key words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stereoty ped behavio r  intervention

(责任编校:刘娲)

·

42·《中国特殊教育》2012年第8期(总第146期)

文档

国外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刻板行为的干预研究综述_左秋芳

国外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刻板行为的干预研究综述左秋芳*胡晓毅**(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北京,100875)摘要刻板行为是自闭症儿童的三大核心症状之一,它的出现会对自闭症儿童个人及其家庭造成多方面负面影响。研究表明,对刻板行为进行干预有利于自闭症儿童的社会融合。本文通过试图梳理目前国外关于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干预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刻板行为干预研究的特征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国内相关研究及实践提供启示。关键词自闭症谱系刻板行为干预分类号G7691引言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系列神经发育障碍,其核心症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