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吐”,能说出带有口字旁和言字旁的形声字的特点。积累8个词语。
2.正确朗读句子,体会拟声词的作用,能照样子写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的话。
3.能模仿例子说几个题目。能总结复述故事的方法。
4.朗读并背诵古诗《大林寺桃花》。
[教学重难点]
掌握复述故事的方法,学会复述故事;学会转述别人的话;积累古诗《大林寺桃花》。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交流平台”
1.回忆交流:在本单元课文中我们学过哪些故事?
2.同桌互相提点,把《漏》这个故事复述给同桌听。
3.复述故事不是背诵课文,而是用自己的话把故事的主要内容讲出来。复述《漏》课后的示意图。
4.学生交流说出并展示《漏》课后的示意图。
5.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出示下表:
时间人物事件古时候夫妻两人生了枣核大的孩子,就叫“枣核”一年又一年枣核不见长,很勤快很聪明有一年衙役们大旱,衙役们把牛、驴牵走了到了晚上枣核到县衙闹腾,躲在驴耳朵里,
赶着牲口回了村子天一亮县官、枣核枣核被抓到县衙,衙役们打枣核,
结果打了县官学生根据图表复述。
6.小结:借助表格示意图等,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就能按顺序复述,也不会遗漏重要情节。
二、学习“识字加油站”
1.课件出示词语。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词语。
(1)指导读准轻声,如“嗽”在“咳嗽”中读轻声;“唠叨”的“叨”在词语中也读轻声。
(2)指导读准“呕吐”,这里“吐”读tù。而“吐气、扬眉吐气、吞吞吐吐”中都读tǔ。
3.小组同学互相交流,看看能发现什么。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4.根据学生发言教师相机小结:巧用偏旁归类识字。
(1)口字旁的字和口有关。例如:咳、吐、唠、叨、嘀、咕等。
(2)言字旁的字大都和语言有关。例如:谚、语、谣、诫、辩、论等。
5.复习巩固词语。
(1)抽读词语卡片。
(2)找词语游戏:找朋友。
6.学以致用。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试着再找出几组这样的字。
(2)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3)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让学生读第一个句子,演一演,再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演。
2.比较两个句子:“顾客噌的一下子跳起来”“顾客跳起来”体会“噌的一下子”的作用,表现人物内心的着急。
3.让学生读第二个句子,想象“椰子扑通一声掉进水里”的情景,体会表达效果。
4.教师提供几个句子,学生练习在句中加上拟声词,感受句子中有拟声词和无拟声词在表达效果上的区别。
(1)他用力一推,门( )开了。 (2)他( )喝了一大碗水。
5.创设情境,让学生模仿例句写一写这样的句子。
生活中,小鸟急速飞走时是怎样的情景?玻璃窗突然被打碎又会是怎样的情景?模仿例句,选择一个情景,用拟声词写一句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感受对比在拟定题目方面的妙用。
同学们肯定读过许多故事,还记得有哪些吗?(学生交流)有哪些故事题目很有趣,我们一起来瞧瞧。
1.课件出示第2题。
2.学生讨论交流,题目有什么特点?课件变色“慢、急、胖、瘦”。(用展示主人公特点的词语,如“慢性子”“急性子”“胖”“瘦”“大方”“小气”等,准确地表现了故事中主人公的特点;在同一个题目中用意思相反的词语,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让读者看了题目会产生遐想。)
3.引导学生将下面的题目补全。
课件出示:大个子兔子和( )狼 大方的魔法师和( )的巫婆
4.你读过的故事有这类题目吗?和同学交流。
(二)照样子,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说的话。
1.课件出示第3题。
2.教师解释什么是转述句:就是把别人说的话传达给第三者。
3.小组交流:怎样转述别人的话?
4.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引述句改为转述句,冒号和引号要改为逗号;说话人即第一人称“我”要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第二人称改为第一人称,如“你”改为“我”。
5.(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6.师生交流,教师小结。
二、学习“日积月累”
1.创设情境解诗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诗人白居易写的《大林寺桃花》(教师相机板书课题:大林寺桃花指名读“寺”字,生齐读课题)谁能告诉我大林寺在什么地方?(大林寺、西林寺和东林寺是庐山“三大名寺”。大林寺为四世纪僧昙诜所创建,位于大林峰上,所以叫大林寺。)
2.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师生评议。纠正字音,学习生字。
(3)再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看看你知道了多少,还有多少不知道的。
3.初读感知。
(1)四人一组利用课件上的注释讲讲这首古诗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说诗意,提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谈话过渡:刚才几个同学说了自己不懂的问题,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4.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①指名读,理解词语。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②你觉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惊喜)读一读,再体会一下。6.默写古诗《大林寺桃花》。
5.试背古诗。
师:现在老师播放音乐,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背诵一下古诗,你可以边背边想象诗的情景,看看谁背得又快又好。(自由背、指名背)
三、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把句子说(写)具体、生动,还学习了怎样给自己的习作拟下亮眼的题目。同学们要在今后的作文中学以致用。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性。因此,我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在自学的气氛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
《寻物启事》微课教学设计
玉林市陆川县横山镇四和小学 丘婷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寻物启事。
2、理解并掌握寻物启事的写作格式。
3、让学生学会写寻物启事,增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寻物启事的格式
2、学生学会写寻物启事.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
1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好!我们经常会在电视、报纸、网络,或者是大街上看到一些寻物启事,如果你丢失了物件,你会不会写一份寻物启事呢?今天的创新微课,丘老师领着大家一起来学习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寻物启事》(板书课题)
1、那什么是寻物启事呢?
2、那寻物启事可以分为哪几类呢?
二、教授新课
寻物启事
昨天下午放学后,我把一件蓝色外套落在了操场上。如有拾到者,请与我联系,非常感谢!
三年级(1)班 李晓宇
5月20日
教师:我们来看看这则寻物启事的标题应该写在哪里呀?
(“寻物启事”写在第一行的正中间,也可以由文种加丢失物品名构成。如:《寻书启事》)
教师:正文具体表述了什么内容呢?
(正文要写清丢失物品的名称、数量、形状、质地和丢失的时间、地点等以及寻物者的单位、姓名、住址、电话号码、邮政编码等。如有必要还可以写明给予酬劳之类的话。)
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则寻物启事右下角写了什么呢?
(这则寻物启事的右下角处,我们称为落款,落款署上发文单位的名称、个人姓名等,并署上发文的日期。)
三、巩固练习
1、你能找出这则寻物启事的寻物人姓名、寻物时间、寻物人地址、丢失物品、丢失时间、丢失地点吗?
寻物启事
在6月22日的晚上,我丢失了一个绿色的书包在阅览室,内有两本英语书,一个MP3播放器,此刻我很担心,拾到者请与我联系,万分感谢!
高三年级一班 李晓丽
2020年6月23日
2、昨天二年级3班池小梦同学,在学校操场草地上丢失了一个粉色铅笔盒。你能帮她写一份寻铅笔盒启事吗?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李萌阿姨昨天下午在九州市场,丢失了一个红色钱包,里面有一张身份证和一张邮政卡以及一些现金,你能动动脑筋帮他找回丢失的东西吗?
六、板书设计
寻物启事 | 写在第一行的正中间,也可以由文种加丢失物品名构成。如:《寻书启事》。 |
昨天下午放学后,我把一件蓝色外套落在了操场上。如有拾到者,请与我联系,非 常感谢! | 写清丢失物品的名称、数量、形状、质地和丢失的时间、地点等以及寻物者的单位、姓名、住址、电话号码、邮政编码等。如有必要还可以写明给予酬劳之类的话语。 |
三年级(1)班 李晓宇 5月20日 | 署上发文单位的名称个人姓名等,并署上发文的日期。 |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交流平台,积累课文中优美生动的句子,并细细体会其中的写作技巧。
2.识字加油站,归类识字,认识三种不同偏旁的生字及其词语,了解形声字形旁表义的功能。
3.词句段运用,学会在语境中辨析近义词,学会仿写动物外形。
4.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古诗《忆江南》,帮助小学生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
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了解古诗意思。
2.自主阅读词语和句子,交流不会的问题,学会积累语句。
【教学难点】
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利用插图,了解古诗大意。
2借助拼音自主阅读词语和句子,交流不会的问题。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交流平台
板块一:交流平台
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生动的句子,需要我们细细体味。
1.(课件出示)
“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1)小组学生围绕上面一句话进行交流,探究自己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板书:体味好句子)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预设:读这句话我体会到小燕子飞行的轻盈。
预设:读这句话,我感到语言很美,“小圆圈”“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感觉很有画面感,仿佛看到了那样的场景。
2.(课件出示)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从这句话你认为作者写得好在哪里?
作者把含苞欲放的花骨朵给人的那种感觉写出来了。非常生动,传神。
你认为作者有了什么方法把花骨朵写得那么传神、生动?
(作者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很有代入感,逼真、很有画面感。)
3.(课件出示)
“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
找出文中的动作动词,说说写得怎么样?
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1)这些动词分别是“落下来、折好、收拢”,很有条理。
(2)这些动作写得非常细致,尤其修辞语的运用“(款款)地落下来、(顺顺溜溜)地折好膜翅、(严丝合缝)地收拢硬翅”
显得描写就非常细致,妥帖,很有画面感,眼前仿佛看到了这只飞落的瓢虫。
4.教师小结:要想把语言写得优美生动要描写细致、多使用一些恰当的修饰语,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还要写得有画面感,写具体、生动。(板书:描写细致、修饰语、修辞手法、有画面感)
(二)识字加油站
板块二:识字加油站
1.(课件出示)
2. 指名拼读生字,齐读生字,指名领读。
注意读准平舌音“资”,翘舌音“掷”,边音“捞、缭、络”,前鼻音“援”,后鼻音“贡”。
3.小组同学对比读,互相交流,组长记录小组同学的发现。
4.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1)复习形声字:(课件出示)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其中的形旁表义,声旁表音。
本题展现的生字都是形声字,是强调了形旁表义的功能。如第一组的三个生字“援、掷、捞”形旁都是“扌”,表示与手有关,第二组的“缚、缭、络”偏旁都是“纟”,表示与丝线、绳索有关;第三组“资、贡、贷”偏旁都是“贝”,表示和钱财有关。(板书:形声字形旁表义)
(2)本题形声字的分类。
(课件出示)
①左形右声:援、掷、捞、缚、缭、络
②下形上声:资、贡、贷
5.小组交流,再找一些这样的汉字进行识字练习。
6.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
左形右声,如:清 河 淌 油
上声下形,如:忘 想 感 态
三、词句段运用
板块二:词句段运用
1.辨别运用近义词
(课件出示)
1. 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
所选的词语都是近义词,看看适合选择哪一个。(板书:近义词)
2.说一说,小组交流,读读句子,看看选择什么词语填空。
3.小组代表发言:
每组词语都是近义词,要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填空:第一小题,形容细小的波纹的动态,应该选择“荡漾”;第二小题,形容歌曲,应该是“轻快的歌曲”较为恰当;第三小题,应选“灵敏”,因为是形容小狗的鼻子的。
(二)句子积累。
(课件出示)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2.说一说这些句子,都抓住了动物的什么特点写的?(板书:抓住动物特点)
小组交流,代表展示,师生评议。
第一句,描写小燕子的外形,抓住小燕子的“羽毛、尾巴、翅膀”的特点来写的,描写顺序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第二句描写独角仙的外形,抓住了“甲壳、头部的角”的特点写的,从颜色、形状、质感等方面来写。
3.照样子,写写自己喜欢或熟悉的小动物的外形。
(课件出示)
示例: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很讨人喜欢.它四肢灵活,行动敏捷。玲珑 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身上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象搽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
四、日积月累
板块三: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
忆江南【唐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教师简介:《忆江南》是一首词,是唐代文人白居易所作。本诗描绘了江南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喜爱和怀念之情。(板书:《忆江南》词)
4.(课件出示)词语解释
谙(音安):熟悉。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5.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6.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
译文:春日,朝阳照耀下的江畔花朵,红得胜似烈火;江水碧绿的颜色,只有蓝草可以相比。这一切,怎能不撩起我对江南的回忆?
(课件出示)
创作背景: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
(课件出示)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7.读出韵味
这首诗可以按照这个节奏读:
(课件出示):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8.熟读成诵。
在理解和会读的基础上,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体味好句子,学习了形旁表义功能的形声字,学会辨析运用形近词,练习抓住特点写动物的外形,学习了古诗《忆江南》。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一 人教(部编版)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交流平台,积累课文中优美生动的句子,并细细体会其中的写作技巧。
2.识字加油站,归类识字,认识三种不同偏旁的生字及其词语,了解形声字形旁表义的功能。
3.词句段运用,学会在语境中辨析近义词,学会仿写动物外形。
4.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古诗《忆江南》,帮助小学生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
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了解古诗意思。
2.自主阅读词语和句子,交流不会的问题,学会积累语句。
【教学难点】
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利用插图,了解古诗大意。
2借助拼音自主阅读词语和句子,交流不会的问题。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交流平台
板块一:交流平台
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生动的句子,需要我们细细体味。
1.(课件出示)
“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1)小组学生围绕上面一句话进行交流,探究自己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板书:体味好句子)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预设:读这句话我体会到小燕子飞行的轻盈。
预设:读这句话,我感到语言很美,“小圆圈”“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感觉很有画面感,仿佛看到了那样的场景。
2.(课件出示)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从这句话你认为作者写得好在哪里?
作者把含苞欲放的花骨朵给人的那种感觉写出来了。非常生动,传神。
你认为作者有了什么方法把花骨朵写得那么传神、生动?
(作者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很有代入感,逼真、很有画面感。)
3.(课件出示)
“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
找出文中的动作动词,说说写得怎么样?
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1)这些动词分别是“落下来、折好、收拢”,很有条理。
(2)这些动作写得非常细致,尤其修辞语的运用“(款款)地落下来、(顺顺溜溜)地折好膜翅、(严丝合缝)地收拢硬翅”
显得描写就非常细致,妥帖,很有画面感,眼前仿佛看到了这只飞落的瓢虫。
4.教师小结:要想把语言写得优美生动要描写细致、多使用一些恰当的修饰语,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还要写得有画面感,写具体、生动。(板书:描写细致、修饰语、修辞手法、有画面感)
(二)识字加油站
板块二:识字加油站
1.(课件出示)
2. 指名拼读生字,齐读生字,指名领读。
注意读准平舌音“资”,翘舌音“掷”,边音“捞、缭、络”,前鼻音“援”,后鼻音“贡”。
3.小组同学对比读,互相交流,组长记录小组同学的发现。
4.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1)复习形声字:(课件出示)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其中的形旁表义,声旁表音。
本题展现的生字都是形声字,是强调了形旁表义的功能。如第一组的三个生字“援、掷、捞”形旁都是“扌”,表示与手有关,第二组的“缚、缭、络”偏旁都是“纟”,表示与丝线、绳索有关;第三组“资、贡、贷”偏旁都是“贝”,表示和钱财有关。(板书:形声字形旁表义)
(2)本题形声字的分类。
(课件出示)
①左形右声:援、掷、捞、缚、缭、络
②下形上声:资、贡、贷
5.小组交流,再找一些这样的汉字进行识字练习。
6.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
左形右声,如:清 河 淌 油
上声下形,如:忘 想 感 态
三、词句段运用
板块二:词句段运用
1.辨别运用近义词
(课件出示)
1. 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
所选的词语都是近义词,看看适合选择哪一个。(板书:近义词)
2.说一说,小组交流,读读句子,看看选择什么词语填空。
3.小组代表发言:
每组词语都是近义词,要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填空:第一小题,形容细小的波纹的动态,应该选择“荡漾”;第二小题,形容歌曲,应该是“轻快的歌曲”较为恰当;第三小题,应选“灵敏”,因为是形容小狗的鼻子的。
(二)句子积累。
(课件出示)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2.说一说这些句子,都抓住了动物的什么特点写的?(板书:抓住动物特点)
小组交流,代表展示,师生评议。
第一句,描写小燕子的外形,抓住小燕子的“羽毛、尾巴、翅膀”的特点来写的,描写顺序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第二句描写独角仙的外形,抓住了“甲壳、头部的角”的特点写的,从颜色、形状、质感等方面来写。
3.照样子,写写自己喜欢或熟悉的小动物的外形。
(课件出示)
示例: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很讨人喜欢.它四肢灵活,行动敏捷。玲珑 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身上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象搽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
四、日积月累
板块三: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
忆江南【唐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教师简介:《忆江南》是一首词,是唐代文人白居易所作。本诗描绘了江南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喜爱和怀念之情。(板书:《忆江南》词)
4.(课件出示)词语解释
谙(音安):熟悉。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5.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6.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
译文:春日,朝阳照耀下的江畔花朵,红得胜似烈火;江水碧绿的颜色,只有蓝草可以相比。这一切,怎能不撩起我对江南的回忆?
(课件出示)
创作背景: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
(课件出示)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7.读出韵味
这首诗可以按照这个节奏读:
(课件出示):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8.熟读成诵。
在理解和会读的基础上,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体味好句子,学习了形旁表义功能的形声字,学会辨析运用形近词,练习抓住特点写动物的外形,学习了古诗《忆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