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精神,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根本,以新课程实施为中心,以聚焦课堂效率为重点,以网络教研为突破,努力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模式以及教学规范、评价标准,促进我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而提高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二、基本情况
我校位于农村,绝大多数学生家里没有电脑,致使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极低。另外,学校微机室条件有限,机器设备陈旧,配置杂乱,稳定性极差,因此,学生上课不能达到人手一机,大多是两三人共用一台电脑。本学年度在已有条件的基础上,请示领导尽力加大设施的投入,尽力改善教学条件与环境。
三、教学方法
以“和谐高效,思维对话”为契机,深入扎实搞好常规教学。
教学遵循5大原则,即:以学为主;面向全体;主动发展;“三维合一”(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与综合);科学适用。
采用“五还”“两提高”的教学策略。
“五还”,即:一是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教师讲授、启发、点拨和用于组织教学的时间原则上控制在20分钟以内,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二是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学生不是固定在座位上,根据学习需要可以变动方向和位置,采取多种方式学习和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身体行为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三是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是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五是把学习、认知和习得的过程还给学生,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两提高”,即:一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二是提高学生活动的思维品质,创设开放式思维对话的课堂氛围,做到既生动活泼,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具体措施
(一)、深入搞好常规教学
1、规范课堂教学秩序,认真做好备课、上课、课外实践等。开展集体备课、教材教法研究等教研活动。
2、大力开展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研究活动。
信息技术课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具有工具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点,它作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创新教育的一块坚实阵地。努力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和探索在新课程的大环境下老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的转变和应对方法,开好头,钻进去。
3、开展教学调研工作,不断规范学科教学。
(二)、自主学习、各极参加各种培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1、以自学为主,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纲要,更好地理解新课程的精神,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3、定期进行听评课研讨,提高教师的钻研能力和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能力,同时不断寻找、创造条件,走出去听课学习,加快成长的步伐!
(三)、搞好题库建设,改革评价手段
1、搞好题库建设,把学生的优秀作品保存下来。
2、组织好学生的竞赛活动。例如:打字比赛、绘画比赛、基本操作比赛等。灵活采用这些竞赛活动来促进和检验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质量和效果。适时地评价,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充分利用好网络教学,加强学科整合
1、进一步丰富网上资源,充分发挥网络在教育教学和教师自身提高中的优势作用。使网络真正成为教师教研活动阵地和继续教育的第二课堂。
2、加强学科整合,使用网上办公,设想进行网络教研。大致过程为:确定主题——网上交流——完善方案——实体教研——教研反思——网上深度交流。
3、开展电子备课,建设好教学资源库,并把资源库应用到日常教学中,使信息技术学科有充分的资源进行主题教学。
五、具体工作安排
时间 | 主要内容 | 备注 |
2010年9月 | 1、分析上学年度调研考试情况,总结教学经验。 2、研究、制定学科教研计划 | |
2010年10月 | 3、进行镇级教学研究、听评课、集体备课活动 | |
2010年11月 | 4、走出去,到兄弟单位学习取经,并进行教学研讨 | |
2010年12月 | 5、建设学生题库、网络共享资源 | |
2011年1月 | 6、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小竞赛。例如:基本操作比赛、打字比赛、画画比赛等 7、总结本学期教学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