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示范基地
建
设
规
划
**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
二○一四年十二月
项目名称:**市**山区红豆杉特色林业产业示范基地建
设
项目建设单位:
项目建设地点:**县、**区
项目负责人:
项目规划编制单位:**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
技术负责人:
报告编写:
编写执笔:
制 图:
制 表:
资料审核:
一、自然条件 14
二、社会经济概况 17
三、森林资源 19
四、土地利用概况 21
五、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24
第三章 项目建设必要性与可行性 25
一、必要性 24
二、可行性 27
第四章 规划布局 32
一、布局原则 32
二、规划范围 32
三、建设布局 32
第五章 建设方案 35
一、建设年度 35
二、造林设计 35
三、经营设计 41
四、配套设施建设 42
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 44
一、面临的主要环境影响 44
二、主要采取的环保措施 45
第七章 科技支撑 46
一、科技支撑原则 46
三、科技支撑组织 46
第八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48
一、估算依据 48
二、投资估算 48
三、资金来源 49
四、资金年度投资规划 49
第九章 效益分析 50
第十章 保障措施 53
附表:
1.**市**山区红豆杉特色林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规
划表
2.云南红豆杉造林及幼林管护投资单价表
3.曼地亚红豆杉造林及幼林管护投资单价表
4.**市**山区红豆杉特色林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投资估算一览表
5.项目费用投资构成概算汇总表
6.**市**山区红豆杉特色林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年度资金投资概算表
7.项目建设所需物资、劳力年度需求表
8.经济效益分析表
附图:
1.**市**山区红豆杉特色林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区位置示意图
2.**市**山区红豆杉特色林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规划布局图
前 言
红豆杉是世界上公认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是经过了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古老孑遗树种,在地球上已有250万年的历史。由于我国红豆杉资源十分有限,1994年红豆杉被我国定为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同时被全世界42个有红豆杉的国家称为“国宝”,联合国也明令禁止采伐,是名符其实的“植物大熊猫”。
红豆杉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科研价值,特别是红豆杉中提取的紫杉醇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红豆杉由于在自然条件下生长速度缓慢,再生能力差,所以很长时间以来,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形成大规摸的红豆杉原料林基地,因此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2014年4月底至5月初,西华师范大学**山科考队到**县考察发现,**市境内**山区的**山、铜锣山、明月山都有自然分布的红豆杉植物群落;2014年6月21日,**省林业厅珍稀植物调查组在**市**县城北镇调查,在青杠坪发现一株地径60厘米,高约15米的红豆杉,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山最大一株红豆杉,堪称**山“红豆杉之王”。通过科学考察证明,**山区广泛分布有红豆杉自然群落,说明**山区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红豆杉的生长,适合红豆杉的产业化规模发展。
**市**山区红豆杉特色林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林业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森林资源和山区农户增收。
本规划,就是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分析规划区域资源状况、自然及社会经济特征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山区红豆杉特色林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的发展目标、总体布局、建设举措和保障措施。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市和有关县(区)林业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因此,该规划成果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晶。
第一章 总 论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支撑,以山区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为根本出发点,依托**山区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立足于森林可持续经营,强力打造特色林业产业基地,着力建设具有特色化、良种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山区特色林业产业体系,逐步提高林业产业的综合效益,全面实现产业升级、企业发展、农民增收、财政增效的目的。
(二)规划原则
1.坚持效益优先、统筹兼顾的原则。
本项目属于特色林业产业建设范畴,要以经济效益优先为基本原则和建设重点,但又要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2.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
根据红豆杉的生物学特性和资源状况、环境条件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设计,确定相应的建设区域、建设规模,找准突破口,突出建设重点;坚持适地适树,形成区域特色,避免盲目发展。
3.坚持企业为主,争取扶持的原则。
项目造林及幼林抚育管理的技术、资金以**公司投入为主体,同时积极争取各级、资金支持。
4.坚持正确引导、公众参与的原则。
在充分尊重山区农愿和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制定推进**山区红豆杉特色林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的配套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向林业产业流动,建立多元化投资与融资机制,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红豆杉特色林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氛围。
5.坚持科技支撑、服务三农的原则。
红豆杉特色林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技兴林战略,大力引进和吸收集成技术,推广示范先进实用林业科技成果,提升项目建设中的科技含量,确保山区农民增产增收,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
二、编制依据
(一)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4.、《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
5.、《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10号);
6.国家林业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银监会、中国《林业产业要点》(2007年9月12日);
7.国家林业局、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林业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的通知(林计发〔2008〕21号);
8.国家林业局《林业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编制规定》(试行)(2005);
9.国家环保局《环境影响技术评价技术导则——造林工程》(征求意见稿);
10.**、省关于《贯彻〈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意见》(川委发〔2003〕28号);
11.**省关于《贯彻〈关于完善退耕还林的通知〉的意见》(川府发〔2007〕51号);
12.**省《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川府发〔2007〕48号);
13.**省林业厅《关于推进现代林业产业和林业产业强县建设的实施意见》(川林发〔2009〕163号);
14.**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的意见》(**府发〔2012〕30号)。
(二)相关规划
1.国家林业局《 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国家林业局《全国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
3.《**市“十二五”发展规划》;
4.《**市林业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5.《**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6.《**市**山西麓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带建设规划》
7.《**县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8.《**市**区(原**区)林业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三)技术规程
1.国家林业局《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建设技术规程》(LYT 1557-2000);
2.造林技术规程(GB/T 15576-2006);
3.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 6001-85)、**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DB51/T 705-2007)。
三、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市**山区红豆杉特色林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二)建设单位:
(三)主管单位:**市林业局、**市**区林业局、
**县林业局。
(四)建设年限:2015年~2017年。
(五)项目实施地点:**县和**区**山区的11个乡镇25个村,其中**县8个乡镇(办事处)17个村、**区3个乡镇8个村。
(六)建设内容与规模:项目规划总面积10000亩(云南红豆杉、曼地亚红豆杉各5000亩),其中**县规划面积7000亩(云南红豆杉、曼地亚红豆杉各3500亩)、**区3000亩(云南红豆杉、曼地亚红豆杉各1500亩);配套新建林区生产便道10公里(**县7公里、**区3 公里),作业步道30公里(**县20公里、**区10公里)、蓄水池150口(**县100口、**区50口),排灌渠300公里(**县200公里、**区100公里)、宣传标牌30个(**县20个、**区10个)。
(七)建设布局:**县7000亩布局于:冷家乡500亩,风垭乡1000亩,九峰乡1500亩,三古乡1000亩,椿木乡1000亩,西天乡1000亩,柑子乡500亩,甘坝乡500亩。**区3000亩布局于:桂兴镇1000亩,光辉乡1500亩,龙滩乡500亩。各乡镇云南红豆杉、曼地亚红豆杉栽植面积详见附表。
(八)年度规划:10000红豆杉特色林业产业示范基地分3年建成,其中2015年4000亩(**县3000亩、**区1000亩)、2016年3000亩(**县2000亩、**区1000亩)、2017年3000亩(**县2000亩、**区1000亩)。各年度云南红豆杉、曼地亚红豆杉栽植面积详见附表。
(九)投资规模:项目总投资估算为14548.9万元,其中直接费用14206.9万元、占项目估算总投资的97.65%,其他费用(间接费)342万元、占项目估算总投资的2.35%。
**县总投资10161.3万元,其中直接费9921.9万元,间接费239.4万元;**区总投资4387.6万元,其中直接费用4285万元,间接费102.6万元。
(十)资金年度投资规划
2015年投资5817.5万元(**县4354.9万元、**区1462.6万元),占总投资40%;2016年4365.7万元(**县2903.2万元、**区1462.5万元),占30%;2017年4365.7万元(**县2903.2万元、**区1462.5万元),占30%。
(十一)资金筹措:争取国家及地方项目资金4000万元,占总投资的27.5%,主要用于项目基础设施、科技支撑及部分种苗投入;通过招商引资等多种渠道投融资2000万元,占总投资的13.8%;**公司投入8548.9万元,占总投资的58.7%。
(十二)效益分析:**山区红豆杉特色林业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综合效果十分显著,特色林业产业也将成为**山区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预计项目建设目标实现后,年总产红豆杉枝叶鲜量21576000公斤,年亩产值728元,项目年总产值7280000元,每亩年利税49979.1元,项目年利税499791000元,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每年可提供约2000个劳动岗位,直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人左右,社会效益良好。同时新增的1万亩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改善生态和环境质量等多种功能,生态效益显著。项目良好的经济效益,将进一步激发农户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促进山区、林区种植、加工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产业基地的建成,将形成“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和“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良性互动”的局面,对促进**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 基本情况
一、自然条件
(一)地理位置
项目区地处**盆地川东平行岭谷的**山中段,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6°03′24″~107°03′26″,北纬30°07′~30°50′36″,东靠重庆市垫江县、南与重庆市的渝北区接壤,西与**市、**区毗邻,北连达州市的渠县、大竹县。
(二)地形地貌
项目区地形特点为“单面山列峰脊状中低山”,主要由脊状两翼的须家河组及雷口坡组地层组成,山势走向与区域构造线走向一致,呈东北至西南展布。**山(西山)、铜锣山(中山)、明月山(东山)平行背斜与其间的两条向斜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控制形成山地与丘陵平行相间的“三山两槽”地貌。山脊高程一般为700—850米,区域内最高海拔1704米,最低海拔340米,高程相差较大;区域内沟谷横切频繁,形成锯齿状列峰山脊,地形波浪起伏;地势高耸,山峦重叠,冲沟切割深,并有槽区呈现。
(三)气候
项目区处于东亚季风环流控制范围内,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由于秦巴高山对蒙古冷高压的屏障及东亚季风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进东退的影响,具有四季分明,水热兼优。气候温和、湿度大,雨量充沛不均匀,风弱多云辐射少,垂直水平差异大。四季的气候特征是:冬暖春旱、夏长秋短。冬春雪少寒潮频,夏初闷热多梅雨,盛夏炎热常伏旱,秋季凉湿阴雨绵。年平均温度15.6度,极端高温39.3度,极端低温-3.8度, 7月平均气温23.7℃;多年平均气温在5℃以上的持续期348天,霜日100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230毫米,分布不均。
(四)水文条件
**山区水资源主要由地表径流、地下水和外来水三部分组成。**县有三条过境河流,均属长江水系。项目区位于境内三条河流之一的大洪河末段。大洪河由大竹县张家乡流入,过境河段长65.4公里,流域面积696平方公里,落差33.13米,平均比降为0.51%,多年平均流量18.79m3/秒,最大流量1330 m3/秒。**区属长江上游渠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渠江及其支流芦溪河、龙滩河。渠江从**区的东北入境,环绕北、南边界,流向西南。过境河段长113km,渠江流量丰实,常年通航,平均径流深度为5.14m,流量0m3/s。天然落差比降0.16%,多年平均径流总水量为210亿多立方米,全区有大小溪河17条,长约230 km,集水面积458 hm2。全区河流全部属长江的二级支流—渠江水系,大小溪河从东岸汇入渠江。流域面积超过50hm2的有2条,其中渠江一级支流龙滩河、芦溪河由东岸汇入渠江。
(五)土壤情况
项目区所在的**县和**区境内由于成土母岩的区域性分布,致使土壤分布有区域性差异,土壤类型分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壤土等4个土类、6个亚类、16个土属、57个土种、60个变种。森林土壤以山地黄壤为主,其次为紫色土和冲积潮土。山地黄壤主要分布在**山低、中山区,丘陵高台处也有少量的零星分布,具有土质粘重、酸化、养分含量低、耕作层浅薄等特点,适宜种植马尾松、杉木、柳杉、香椿、红椿、桉树、红豆杉、白夹竹、刺槐等树(竹)种。紫色土分布较广,该土壤不具备铝化特性,盐基养分流失少,酸性不明显,有机质含量低,氮素缺乏,适合柏木、桤木、红椿、香椿、桉树、柑类等树种生长。冲积潮土,母质成分复杂,冲积土表现出多层变的层次性,适合多种树木生长。
(六)野生动物资源
**山森林动物较多,种类比较齐全。**山林区现有鸟类106种,隶属14目、31科;兽类共26种,隶属6目14科;爬行类4科11种;两栖类4科9种。其中国家保护的鸟类7科12种,兽类2科2种,属省重点保护的鸟类有6科15种,爬行类4科10种,两栖类1科6种。
二、社会经济概况
(一)行政区划及人口
项目区涉及**、**两个县区。**区幅员面积505.6km2,辖1个事处、7镇5乡,共有266个行政村,17个居委会;2013年末总人口36.4万人,其中其中农业人口30.4万人、非农业人口6万人,劳动力20.4万人。
**县幅员面积1919.22km2,辖18个镇,27个乡,共有475个行政村,47个居委会, 2013年末人口103万,其中农业人口88.6万人、非农业人口14.4万人,劳动力56万人。
(二)经济发展情况
**县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亿元、增长10.6% ;工业增加值增长1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7.9亿元、增长2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亿元、增长14.6%;地方公共财政收入5.8亿元、增长18.8%;农民人均纯收入8401元、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77元、增长11.4%
**区2013年,区属GDP实现101.0亿元,同比增长11.8%。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1.1亿元、74.8亿元和1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13.2%和10.7%;全区全年粮食产量13.3万吨,同比增长3.3%,实现农业总产值20.1亿元,同比增长3.6%。区属工业总产值244亿元,同比增长14.2%,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88元,同比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7790元,同比增长12.7%。
(三)交通情况
项目区交通非常通畅发达。
**县210国道纵贯**南北,邻(水)垫(江)省级公路横穿东西。基本实现柏油化,公路通车里程491公里;境内有广(安)—邻(水)、达(州)—渝(重庆)高速公路,包茂高速公路与沪蓉高速公路呈十字状交汇于**,形成川东交通枢纽。**城距重庆国际机场约60公里(高速),仅需40分钟车程;距**火车站20公里;距长江上游长寿港100余公里。基本实现柏油化,公路通车里程491公里;通车村数334个。县城距重庆国际机场约80公里,距**火车站20余公里,距长江上游重庆港、长寿港100余公里。
**交通便捷,物畅其流,距重庆仅1小时;襄渝铁路贯穿全境,在境内设立的**站为国家二级站,成为川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客货集散地;长江二级干流渠江环绕全境,通航能力达千吨级,年吞吐量百万标箱的**港建成试运营,可直达重庆保税港区;G350线横贯东西、渠华路直通南北,县乡道相互交错,广前大道、渠华路也贯穿全境,形成“十”字的交通网,便快捷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全区公路里程达1149.8公里。四通八达的交通赋予了**区独特的地域优势。
三、森林资源
(一)林地面积
根据森林资源年报,**、**两区县2013年林地面积142.08万亩,其中有林地127.59万亩、占.8%,疏林地1.23万亩、占0.9%,灌木林地6.06万亩、占4.3%,未成林造林地2.39万亩、占1.7%,宜林地4.81亩、占3.4%;有活立木蓄积488.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1.9%(含四旁树)。其中:
**区林地面积30.72万亩,其中有林地28.43万亩、占林地面积的92.5%,疏林地0.13万亩、占0.4%,灌木林地0.16万亩、占0.5%,未成林造林地0.8万亩、占2.6%,宜林荒山荒地1.2万亩、占3.9%;有活立木蓄积135.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9.4%(含四旁树)。
**县林地面积111.36万亩,其中有林地99.16万亩、占林地面积的%,疏林地1.1万亩、占1%,灌木林地5.9万亩、占5.3%,未成林造林地1.59万亩、占1.4%,宜林荒山荒地3.61万亩、占3.3%;有活立木总蓄积 35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9.9%(含四旁树)。
(二)森林植被
**、**两区县植被种类繁多,森林植物有99科361种。森林植被以针叶林为主,其次是竹林和阔叶林、灌木林。以马尾松、杉木、柏木、柳杉等树种组成的针叶林占森林面积的比重较大,主要分布于东部**山区和**区西部的丘陵区;竹林主要是分布于**山区的白夹竹林、溪河两岸及农民房前屋后的慈竹林和退耕还林后形成的麻竹、撑绿竹林等;阔叶林主要是巨桉、香椿、红椿和经济林;灌木林主要是常绿阔叶树种形成的次生林,分布于**山区。森林植被主要分布于襄渝铁路以东的低、中山区。
**山区曾经是森林茂密的原始林区,但经过“大跃进”和“十年”后,原始森林破坏殆尽。经过多年的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山森林植被得到初步恢复。现野生植物主要有:蕨类植物有松叶蕨、紫蕨、芒萁等12科18种;裸子植物有松科、柏科、银杏、杉科等8科27种;被子植物有桑科、卫茅科、鼠李科、樟科、山毛榉科、茶科、胡桃科、杜鹃花科等96科347种。野生草本植物34科169种。
(三)珍稀植物
据调查,**市**山区木本珍稀植物主要有红豆杉、桫椤、水杉、银杏等。2014年4月底至5月初,西华师范大学**山科考队在**县考察发现,**市境内**山区的**山、铜锣山、明月山都有红豆杉植物群落的自然分布;2014年6月21日,**省林业厅珍稀植物调查组在**市**县城北镇调查,发现青坪村、清河村、罗解村连片万亩森林中有不少的散生红豆杉及其伴生群落,并在青杠坪发现一株地径60厘米,高约15米的红豆杉,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山最大一株红豆杉,堪称**山“红豆杉之王”,初步鉴定这株红豆杉树龄达百年以上。通过科学考察证明,**山区广泛分布的红豆杉自然群落,说明**山区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红豆杉的生长,适合红豆杉的产业化规模发展。
四、土地利用概况
**县、**区国土面积363.7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79.09万亩、占幅员面积的21.74%,林地面积142.08万亩,占幅员面积39.06%,其它土地142.57万亩、占39.2%。林地面积中,有林地127.59万亩、占林地面积的.8%,疏林地1.23万亩、占0.9%,灌木林地6.06万亩、占4.3%,未成林造林地2.39万亩、占1.7%,宜林荒山荒地4.81万亩、占3.4%。
**区国土面积75.8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7.29万亩、占幅员面积的22.8%,林地面积30.72万亩、占40.51%,其它土地27.83万亩、占36.69%。林地面积中,有林地28.43万亩、占林地面积的92.5%,疏林地0.13万亩、占0.4%,灌木林地0.16万亩、占0.5%,未成林造林地0.8万亩、占2.6%,宜林荒山荒地1.2万亩、占3.9%。
**县国土面积287.9万亩,其中耕地面积61.8万亩、占幅员面积的21.47%,林地面积111.36万亩、占38.68%,其它土地114.74万亩、占39.85%。林地面积中,有林地99.16万亩、占林地面积的%,疏林地1.1万亩、占1%,灌木林地5.9万亩、占5.3%,未成林造林地1.59万亩、占1.4%,宜林荒山荒地3.61万亩、占3.3%。
(二)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位于襄渝铁路以东的**山低、中山区域,呈带状分布,共涉及11个乡镇25个村,其中**区涉及桂兴、光辉、龙滩等3个乡镇8个村,**县涉及冷家、风垭、九峰、三古、椿木、西天、柑子、甘坝等8个乡镇17个村。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为654811亩,占两县区土地总面积18%。林地面积3158亩 ,占项目区土地总面积的59.4%;林地面积中有林地298713亩、未成林造林地22692亩、疏林地4299亩、灌木林地38073亩、宜林地25381亩,分别占两区市林地总面积的76.8%、5.8%、1.1%、9.8%、6.5%;非林地面积265653亩,占两区市幅员面积的40.6%。
**区项目乡镇土地总面积为212634亩 ,占全区土地总面积28.1%;林地面积165419亩,占**区项目乡镇土地总面积77.8%;林地面积中有林地140639亩、未成林造林地120亩、疏林地2988亩、灌木林地713亩、宜林地8439亩,分别占**区林地总面积的85.1%、7.6%、1.8%、0.4%、5.1%;非林地面积47215亩,占项目乡镇幅员面积的22.2%。
**县项目区乡镇土地总面积为442177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15.4%;林地面积223739亩 ,占**县项目乡镇土地总面积50.6%;林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158074亩、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0052亩、疏林地1311亩、灌木林地37360亩、宜林地面积16942亩,分别占林地面积的70.7%、4.5%、0.6%、16.7%、7.5%;非林地面积218438亩,占全市总面积的49.4%。
各项目乡镇土地利用情况详见下表:
项目区各乡镇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表 | |||||||||||||||
表1 | 单位:亩 | ||||||||||||||
统计单位 | 合计 | 林 地 | 非 林 地 | ||||||||||||
合计 | 有林地 | 未成林 造林地 | 疏林 地 | 灌木 林地 | 宜林地 | 合计 | 耕地 | 其他 | |||||||
项目区 总 计 | 654811 | 3158 | 298713 | 22692 | 4299 | 38073 | 25381 | 265653 | 120700 | 144953 | |||||
**县 合 计 | 442177 | 223739 | 158074 | 10052 | 1311 | 37360 | 16942 | 218438 | 85181 | 133257 | |||||
冷家乡 | 57686 | 34503 | 31958 | 1328 | 1217 | 23183 | 11910 | 11273 | |||||||
风垭乡 | 32856 | 15707 | 11052 | 2177 | 2478 | 17149 | 9780 | 7369 | |||||||
九峰乡 | 47370 | 26859 | 19695 | 1875 | 1311 | 35 | 3943 | 20511 | 11076 | 9435 | |||||
三古乡 | 70056 | 22598 | 20346 | 177 | 2075 | 47458 | 2537 | 44921 | |||||||
椿木乡 | 43665 | 27345 | 22593 | 870 | 1901 | 1981 | 16320 | 9241 | 7079 | ||||||
西天乡 | 63399 | 37819 | 24285 | 11150 | 2384 | 25580 | 13208 | 12372 | |||||||
柑子乡 | 74724 | 33136 | 18107 | 5130 | 8573 | 1326 | 41588 | 18529 | 23059 | ||||||
甘坝乡 | 52421 | 25772 | 10038 | 14196 | 1538 | 269 | 00 | 17749 | |||||||
**区 合 计 | 212634 | 165419 | 140639 | 120 | 2988 | 713 | 8439 | 47215 | 35519 | 11696 | |||||
桂兴镇 | 110256 | 95168 | 80979 | 7326 | 2110 | 234 | 4519 | 15088 | 9232 | 5856 | |||||
光辉乡 | 52760 | 41401 | 33395 | 4568 | 448 | 204 | 2786 | 11359 | 10209 | 1150 | |||||
龙滩乡 | 49618 | 28850 | 26265 | 746 | 430 | 275 | 1134 | 20768 | 16078 | 4690 |
五、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两区县有公益林66.7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46.9%,有商品林75.38万亩,占53.1%。在商品林中,生长慢、经济效益低的柏木、马尾松等低产低效林有45.2万亩,导致林业产值低下,农民增收致富难。近年来,两区县新发展效益较好的经济林5.3万亩,仅占商品林面积的7%,并且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区,分布均衡程度不尽完善;林业产业发展的树种多为巨桉、红椿、杨树等常规树种,特色林业产业建设上差距很大。虽然现有森林资源生态功能和国土安全价值显著,但商品经济价值较低,严重地制约了整个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尽管两区县、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充分调动业主和农户的积极性,全面加快了以核桃、巨桉、油樟、花椒等经济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加快林业产业和地域经济发展,助农增收的目标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第三章 项目建设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一)是林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林业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又是关系到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林业肩负着优化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在实现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始终把建设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建设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作为林业工作的两大目标。从我市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当前,必须正确处理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关系,在继续实施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同时,必须加速林业产业发展步伐。
(二)是促进林业增效的需要
红豆杉(Chinese yew),红豆杉科红豆杉属常绿乔木()可高达25米)或灌木,又称紫杉、赤柏松,是世界上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在我国云南、黑龙江、、吉林、湖北、**、广西、江西等省有少量分布。
1.是非常稀少、珍贵的药用树种。从红豆杉植株中提取的紫杉醇(紫杉醇主要适用于卵巢癌和乳腺癌,对肺癌、大肠癌、黑色素瘤、头颈部癌、淋巴瘤、脑瘤也都有一定疗效)是世界公认的抗癌药,价格昂贵,因而,红豆杉具有“生物黄金”之称。红豆杉全株均可用于提取紫杉醇,植株利用率高,其深度加工后综合经济价值更高。
2.其材质优良,纹理通直,结构致密,富弹性,力学强度高,具光泽,有香气,耐腐朽,不易开裂反翘,不含松脂,边材黄白色,心材紫赤褐色(紫杉因此而得名)。它生长速度快,对环境适应性强,不仅可用于营建珍稀用材林、药用林,还可用于营建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改善生态环境。
3.是珍贵的园林绿化观赏树种。红豆杉四季常绿,树形优美,园林绿化用途广泛。在民间传说中,素有“风水神树”之称。
4.红豆杉资源非常稀少,市场前景广阔。红豆杉是第三纪孑遗的珍贵树种,全世界有11种,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至热带地区。美国、加拿大、法国、印度、缅甸和中国等地都有分布,但亚洲的储量最大,其中,中国境内的红豆杉就占全球储量的一半以上。中国有4个变种,其分布特点是:分布区域狭窄,面积小,并呈间断分布,散生在其它群落中,天然更新少。
所以,红豆杉不仅是国家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其经济效益也非常高。**山区红豆杉特色林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是发展林业产业,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繁荣城乡市场,振兴山区经济,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实现林业增效的重要举措。
(三)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我市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在**山区,林地是山区农民的重要生产资源,各种林产品是山区群众赖以生存和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山区经济发展优势在山,潜力在林,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林业发展,尤其是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进行林业产业建设、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林业产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潜力。目前,农村传统的种养模式,已很难使农民再有大的增收空间。林业产业的发展,无疑成为当前和今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产增收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肯定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是丰富物种增加森林资源的需要
**山区虽然虽然面积较大,但树种较单一,物种资源较少,珍稀树种资源更少。红豆杉示范基地建设,可以较好地解决树种单一、物种资源少等问题。
二、可行性
(一)适宜的自然条件适合红豆杉的正常生长
1.红豆杉生物学特性:红豆杉属红豆杉科多年生常绿高大乔木或灌木,可耐零下30℃以下的低温,抗寒性强。适生区自然条件为:
海拔:自然分布海拔800-2000米,人工栽培200米以上。
温度:性喜凉爽湿润气候,年均温10-18℃、大于10℃活动积温1600-6000度,极端最高温38.3℃,极端最低温度-33℃。
降雨量:900-1600毫米,年均相对湿度大于70-90%。喜湿润但怕涝。
土壤:在PH4.5-7,中性、酸性或弱酸性的土壤(黄壤、黄棕壤、棕壤、紫色土)上均能正常生长。
阴性植物:生性耐阴,密林下亦能生长,多散生于阴坡或半阴坡的湿润、肥沃的针阔混交林下。
生长特性:
休眠期11月中旬—翌年2月中旬,营养生长期2月中旬—11月中旬,繁殖生长期2月中旬—11月下旬。1—5年生忌日晒,对直射光敏感,在强阳光下生长不良或死亡,在散射光条件下生长良好;随树龄增加而需光照逐渐增强,幼树、成龄树则忌密闭,郁闭度以0.5-0.6生长良好。
红豆杉生物量十分巨大,生长时间短。其主根不明显,侧根发达,枝叶茂盛,萌发力强,适于在疏松湿润,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上种植。它是第四纪冰川遗留下的古老树种,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顽强的生命力使之在地球上已生活了250多万年。它不但侧根发达、枝叶繁茂、萌发力强、而且适应气候范围广、对土质要求宽,还耐修剪、耐寒、耐病虫害。而且可以长成高大的乔木、有的单株甚至可以生长上千年不衰,即可以用做药用品种。
2.项目区自然条件
项目区属**山区,海拔高程为500~1700米;年平均气温为16C°,极端高温38.2C°,极端低温-1.8C°,年活动积温65.6C°,具有四季气候分明的特征,冬季温和少霜雪,春早雨少光照适宜,夏热偏长多伏旱,秋常阴晦多雨;日照时数多年平均1240.6小时,日照百分率多年平均28%,日照时数年最大为1625.6小时,年最小为1022.5小时;年降雨量1020—1238毫米,相对湿度%,无霜期339天;项目区土壤以山地黄壤居多,其次为紫色土和冲积潮土,其PH值中性至微酸性、酸性,腐殖质丰富。
总之,项目区属**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气候资源较为丰富。其特点是春季气温回暖早,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条件非常适宜红豆杉的生长发育。可以说,**山区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是红豆杉的最适宜生长区,从**山区现有的红豆杉分布情况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完全不必担心红豆杉栽不活或栽上后长不好。
(二)有丰富的土地资源
1.项目区宜林荒山荒地资源多。**县、**区11个项目乡镇林地面积3158亩,其中宜林荒山荒地25381亩(其中**县16942亩,**区8439亩),完全能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
2.**公司有足够的土地资源,能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公司通过林权流转,在**县、**区共流转宜林荒山荒地18.3万亩,其中在11个项目乡镇流转宜林荒山荒地7.6万亩,除已造林之外,还有25381亩宜林荒山荒地可以做为项目造林之用。所以,**公司在两县区计划实施的10000亩红豆杉特色林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土地来源完全有保证。
(三)党政高度重视
2009年10月12日,**、市作出了《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决定》(广委发〔2009〕21号);2012年10月10日,**市又作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的意见》(**府发〔2012〕30号),**林业产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受到**地方党政的高度重视。同时,各区市县也相继出台了推进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掀起了林业产业发展高潮。特别是**区、**县是**省林业“十二五”规划的工业原料林基地、特色经济林基地、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和花卉苗木基地,更为本项目建设提高了支持和资金扶持。
(四)项目推动强劲
扩大内需预算投资中,涉及林业的项目很多,如**区、**县目前正在实施的退耕还林成效巩固、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天保工程二期建设、造林补贴试点、农业综合开发和新一轮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项目,为推进本项目建设创造了重要机遇。
(五)项目良好的预期效益是项目建设的坚强保障
红豆杉的广泛用途、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发展前景是世人周知,有目共睹,项目建设必将得到各级党政和基层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
(六)科技支撑有力
一是有林科院合作支撑。**市与**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已结为战略合作伙伴,省林科院还在**市设立了**分院,这些无疑在规划设计、良种推广使用和林业新技术应用等方面为本项目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二是**公司有足够的技术人员。三是项目县区林业部门技术力量较雄厚,而且实践经验丰富,能够在项目建设中发挥巨大支持、支撑作用。
(七)苗木来源有保障
**公司2014年在**区虎城苗圃自育优良品种“云南红豆杉”、“曼地亚红豆杉”苗20亩,长势良好,预计可产合格苗15万株。同时,公司在2015年、2016年将继续加大红豆杉的育苗力度,可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
第四章 规划布局
一、布局原则
(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原则
从实际出发,在分析需求和建设可能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内容、布局和规模,突出建设重点,最大限度地增强发展效益。
(二)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原则
以村为单元成片规划,优化区域布局和集群发展,最大限度地突出规模效应。
(三)科技兴林、效益优先原则
坚持良种良地良法,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最大程度地提高科技含量。
二、规划范围
本项目建设区域为**县、**区的气候、土壤均适合发展红豆杉的11个乡镇25个村,海拔范围470m-1500m,其中**县8个乡镇17个行政村、**区3个乡镇8个村。
三、建设布局
项目建设总规模10000亩,其中**县7000亩(冷家乡500亩、风垭乡1000亩、九峰乡1500亩、三古乡1000亩、椿木乡1000亩、西天乡1000亩、柑子乡500亩、甘坝乡500亩),**区3000亩(桂兴镇1000亩、光辉乡1500亩、龙滩乡500亩)。各乡镇、村规划面积详见下表:
**市**山区红豆杉特色林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布局表
单位:亩
县(区) | 乡镇 | 村 | 合计 |
总 计 | 10000 | ||
**县 | 合 计 | 7000 | |
冷家乡 | 计 | 500 | |
大坪村 | 500 | ||
风垭乡 | 计 | 1000 | |
五柏树村 | 500 | ||
杨柳沟村 | 500 | ||
九峰乡 | 计 | 1500 | |
红星村 | 500 | ||
九峰村 | 300 | ||
金坪村 | 300 | ||
方井村 | 400 | ||
三古乡 | 计 | 1000 | |
白水村 | 600 | ||
双丰村 | 400 | ||
椿木乡 | 计 | 1000 | |
田家村 | 700 | ||
新桂村 | 300 | ||
西天乡 | 计 | 1000 | |
走马村 | 300 | ||
西天村 | 700 | ||
柑子乡 | 计 | 500 | |
栀子村 | 300 | ||
云盘村 | 200 | ||
甘坝乡 | 计 | 500 | |
银丰村 | 300 | ||
斜岩村 | 200 |
**区 | 合计 | 3000 | |
桂兴镇 | 计 | 1000 | |
桂花村 | 300 | ||
联丰村 | 300 | ||
旭丰村 | 150 | ||
天才村 | 100 | ||
洞坪村 | 150 | ||
光辉乡 | 计 | 1500 | |
五星村 | 800 | ||
内槽村 | 700 | ||
龙滩乡 | 计 | 500 | |
伍山村 | 500 |
一、建设年度
2015年完成建设任务4000亩,占40%;2016年完成
3000亩,占30%;2017年完成3000亩,占30%。各乡镇、村各年度完成计划详见下表和“**市**山区红豆杉特色林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规划表”(附表1)。
**市**山区红豆杉特色林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年度规划表 | |||||||||
单位:亩 | |||||||||
县(区) | 乡镇 | 合计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
总 计 | 10000 | 4000 | 3000 | 3000 | |||||
**县 | 合 计 | 7000 | 3000 | 2000 | 2000 | ||||
冷家乡 | 500 | 500 | |||||||
风垭乡 | 1000 | 400 | 300 | 300 | |||||
九峰乡 | 1500 | 500 | 500 | 500 | |||||
三古乡 | 1000 | 400 | 300 | 300 | |||||
椿木乡 | 1000 | 400 | 300 | 300 | |||||
西天乡 | 1000 | 400 | 300 | 300 | |||||
柑子乡 | 500 | 400 | 100 | ||||||
甘坝乡 | 500 | 300 | 200 | ||||||
**区 | 合 计 | 3000 | 1000 | 1000 | 1000 | ||||
桂兴镇 | 1000 | 400 | 300 | 300 | |||||
光辉乡 | 1500 | 500 | 500 | 500 | |||||
龙滩乡 | 500 | 100 | 200 | 200 |
(一)红豆杉品种选择
由于项目区造林地块立地条件的土壤厚度、海拔高度有差异,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为提高项目建设成效,选择“曼地亚红豆杉”和“云南红豆杉”两个品种造林。
1.曼地亚红豆杉(Taxus madia):原产于美国、加拿大,是一种天然杂交品种,其母本为东北红豆杉(T.cuspidata),父本为欧洲红豆杉(T.bauata),在美国、加拿大生长发展已有近100年的历史。为常绿灌木,生物量十分巨大,生长时间短。其主根不明显,侧根发达,枝叶茂盛,萌发力强,耐低温,能耐-25℃的低温,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可以栽种。其生长快,年高生长实测40~90cm,最高可60~70cm,是国内红豆杉(中国红豆杉、云南红豆杉等)的300~700%生长量;3~4年生生物量积累为600~800/株·年,5年生时产鲜原料1.5kg以上,可用于提炼紫杉醇。次年又可萌生新的枝叶,其生物量还大于头年采收量。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引种曼地亚红豆杉树苗在**试种,经权威机构测定,引种的曼地亚红豆杉生物特性稳定,没有发生变异,紫杉醇含量接近原产地,部分样品中的含量还高于原产地。天然红豆杉树的紫杉醇一般分布于树皮中,整株利用率低。曼地亚红豆杉则是植株各部分均含有紫杉醇,枝叶含量达0.03%以上,根系部分可达0.06%,全株用于提取紫杉醇,植株利用率高,其深度加工后综合经济价值更高。
2.云南红豆杉( Taxus yunnanensis Cheng et L. K. Fu)是中国4种红豆杉之一,为高大的常绿乔木,枝叶茂盛,生命力强,单株树龄可达千年以上,一般高可达30米。云南红豆杉为浅根性树种,主根浅,侧根发达。云南红豆杉天然林木中,树皮的紫杉醇含量为0.02%左右,最高为0.0304%。小枝叶中紫杉醇的平均含量为0.0102%,最高为0.0217%。其提取物紫杉醇有抗癌作用,并且其材质优良,可用于建筑、家具、器具等,均具有优良的工业利用价值,是集用材、药用、绿化于一体的珍贵树种,特别是其紫杉醇含量远远高于其他红豆杉树种。云南红豆杉对环境适应性强,是新世纪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的优良经济树种,同时在园林绿化、室内盆景方面也是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其板材可出口。专家预测,云南红豆杉将长期畅销,效益极高,适合我国各地有条件种植的地方栽培,开发前景十分文广阔。
(二)土地选择
选择海拔500-1500米的阴坡、半阴坡、半阳坡的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土层较深厚的宜林荒山荒地作为造林地,酸性、弱酸性、中性的黄壤、紫色土、冲积土均可。相比较而言,立地条件好的地块栽植云南红豆杉,立地条件次点的地块栽植曼地亚红豆杉。
(三)造林时间
云南红豆杉和曼地亚红豆杉均为常绿树种,**山区造林季节为春季造林和秋季造林,春季造林时间2月-3月中旬,最迟不超过3月下旬;秋季造林时间为10月-11月中旬。根据**的降雨和干旱特点,春季造林容易遭遇春旱,影响造林成活率;秋季10月-11月中旬**每年都是秋雨绵绵,是栽植常绿树的最佳季节,所以,**山区红豆杉造林,虽然春季、秋季均可,但以秋季造林最好。
(四)造林株行距及造林密度
1.造林株行距:
(1)云南红豆杉:云南红豆杉为高大乔木,采用1.5×2米(株距1.5米,行距2米)的株行距。
(2)曼地亚红豆杉:曼地亚红豆杉为灌木,其冠幅比较小,为提高枝、叶产量,采取密植方式,造林株行距采用0.6×0.7米。
2.造林密度:云南红豆杉造林密度222株/亩,曼地亚红豆杉造林密度1587株/亩。
(五)清林、整地打窝
1.清林:红豆杉属阴性树种,适当的荫庇对红豆杉幼树生长有好处,故采取局部清林的方式,只铲除植树穴周围1平方米左右的灌木和杂草。
2.整地打窝:云南红豆杉按1.5×2米、曼地亚红豆杉按0.6×0.7米的株行距打窝。打窝规格统一为50×50×30厘米。打窝要求上下一样大,窝底要平,不能打成上大下小的“锅底”状。打窝时间:整地打窝结合清林同时进行,清林后马上整地打窝。在栽植前一个星期左右开始清林和整地打窝。整地打窝不要早了,因为打窝时间早了,翻挖出来的土壤水分散失很大,苗木不易成活。拣出土壤中的石块、树根、草根。
(六)施基肥
打窝后马上施基肥,每穴施农家肥2公斤、复合肥0.5公斤;施肥后马上用细土覆盖10公分厚,一是促进肥料腐熟,二是防止苗木烧根。
(七)起苗、运苗及苗木临时存放
1.起苗:起苗必须用锄头挖,坚决不准用手拔;挖苗时尽量离苗根远一点,不要伤到苗根;适当保留苗木根系上的土壤,以利成活;做好苗木质量分级,不合格苗要坚决剔除。
2.运苗:起苗后要及时运往造林地块,尽量缩短运苗时间。
3.苗木临时存放:苗木在造林地需临时存放的,要放在阴凉避光避风处,防止风吹日晒,减少水分蒸发。
(八)栽植
1.及时栽植:苗木运到造林现场后要及时组织劳力栽植,最好在当天栽完。当天栽不完的,要在阴凉避光避风处进行“假植”,防止根系水分散失。
2.认真栽植:栽植原则是“栽正、栽深、栽紧”。方法是“细土回填,一提二踩三填土”,做到苗正根舒,最后垒土成“馒头状”,以防止积水。具体栽植时间,最好选择春、秋季的下雨天前后栽植。
(九)苗木数量、质量和来源
1.苗木数量:项目共需红豆杉苗木994.5万株(其中需云南红豆杉苗木122万株,曼地亚红豆杉827.5万株),其中造林栽植需苗904万株,补植补栽苗木需苗90.5万株。各县区、各年度需苗数量详见附表7。
2.苗木质量:根据《**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DB51/T 705-2007),本项目栽植1年生“曼地亚”红豆杉苗木标准为地径0.2cm以上、苗高10cm以上、≥5cm长Ⅰ级侧根数2条、色泽正常、无损伤的合格苗木。云南红豆杉无国家、省颁标准,根据其它相关资料,确定1年生云南红豆杉苗高12cm以上、地径0.20 cm以上,色泽正常、无损伤的合格苗木。
3.苗木来源:以公司自育苗为主,外购为辅。
(十)幼林抚育
造林后连续抚育3年,每年5-6月、7—8月各抚育一次。
1.锄草:铲除幼树周围1平方米内的杂草和灌木。
2.松土:在幼树周围1平方米内松土,内浅外深,不要伤到树根。
(十一)幼林管护
造林后做好巡山护林工作,防止牛羊践踏和人为毁损。
三、经营设计
本项目经营目的是收获红豆杉枝条和叶片,以提取紫杉醇。
(一)曼地亚红豆杉经营设计
曼地亚红豆杉为常绿灌木,萌生力强,枝条丛生。造林后1—4年主要为促进其营养生长,使其多萌发枝条。第3、4年可部分投产,第5年开始正式投产,主要是分次剪取直径1cm以下的枝条及叶片,既是收获产品,也是促进其多萌发枝条,进一步提高曼地亚红豆杉的生物产量。
(二)云南红豆杉经营设计
1.培育树形,矮林作业:云南红豆杉为乔木树种,利用其萌生能力强的特点,在造林后1—4年内主要任务是截干修枝,培育树形。方法是:在树干高度20cm处截干,促使其萌生枝条;在一级枝条20—30cm处再修剪,促使其萌发二级枝条;在二级枝条20—30cm处再修剪,促使其萌发三级枝条,以达到云南红豆杉树形好,枝叶多的目的。
2.采收枝叶:主要剪取直径1cm以下的三级以上枝条和叶片。
四、配套设施建设
遵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本着有利生产、方便经营管理、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进行规划。
(一)林区生产便道
根据项目区现有交通条件和项目建设需求,规划新建林区生产便道10km(**县7km ,**区3 km),路面宽3.5m,C25砼混凝土路面,单侧路肩宽度不小于0.75m;每间隔200m~300m距离设置一处错车道,错车道处的路基宽度不小于6.5m,有效长度一般不小于10m,相邻错车道之间应尽可能通视。
(二)作业步道
新建作业步道30km(**县20km,**区107km),路面宽度1.2m,碎石路面。
(三)蓄水池
项目区自然降水较为丰富,能满足项目建设的水源供应。但由于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季节性干旱时有发生。为保证灌溉用水,必须考虑供水系统建设。供水水源采用蓄水方式,水源主要为坡面汇水,部分利用降水、山泉蓄水。规划新建蓄水池150口(**县100口,**区50口)。蓄水池为圆形,容积100 m3,由主体池、池底栏杆、沉沙凼、引水渠、梯步、放水设备、溢流口、围边路、防护门组成。主体池采用混凝土结构、深不低于2.5m,M7.5水泥砂浆抹面。
(四)排水渠
排水渠系包括输水渠、排水沟等,规划规模300km(**县200km,**区100km),采取以路带渠修建,规格40cm×40cm,砖砌,水泥砂浆抹面。
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
一、面临的主要环境影响
(一)水环境影响
项目建设在宜林地进行,并且远离河流、水库等水源保护地,故对地表水环境影响极小。整地期、未成林抚育期采用穴状整地和穴状抚育,对地表水环境影响不大。整个改造过程中要求施农家肥或有机肥,不使用杀虫剂,因此对地表水环境影响甚小。项目建设期中林地清理和整地会导致暂时的局部水土流失。但项目完成后。整个项目区的水源涵养量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二)土壤环境影响
项目建设中,全部采用穴状整地,冬春补植苗木,本身对地表破坏不大,防止了由大面积的土地裸露而造成的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现象。在树木的行间挖沟,种植绿肥,并逐年覆土,使老树更新。建设期中土壤侵蚀量可能略有增加,尤其在强降水季节,水土流失现象还将加剧,但项目建设完成后,侵蚀量会大幅度降低。
(三)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水平可以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对所在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一定的影响。预测可能造成原有主要野生动植物及昆虫栖息地变化。通过项目建设,增加森林面积,改善森林质量,林分结构更趋复杂,为各种动物、微生物、珍稀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栖息环境,将增加生物多样性。
同时,项目建设能促进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保持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从而有效地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二、主要采取的环保措施
(一)推广使用先进技术
一是良法整地。在整地和抚育时,尽量采用少破坏或不破坏地表的作业方式。二是科学管理。在整个改造过程中,尽量施用农家肥或有机肥。在有害生物防治上,不使用杀虫剂和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化学药品。
(二)建立健全环保机制
为了控制环境不良影响,根据项目区土壤侵蚀状况,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应用水土保持原理,生态学原理及经济规律,建立健全环保机制,并严格实施,确保项目区环境优良。
第七章 科技支撑
一、科技支撑原则
科技是提高项目建设水平的关键。林业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技兴林战略,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强相关的生产应用研究和新技术研究工作,积极推广先进的林业生产方式,使项目区的林业产业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1.立足最新技术成果应用和引进先进理念的原则;
2.多学科、多专业相结合的原则;
3.技术培训与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原则;
4.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
二、科技支撑内容
1.制定工作方案。立足区域现状,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实用技术方案。
2.开展技术培训。主要采取会议培训、印发技术资料和现场技术指导等方式,开展技术培训。
3.加强研究与示范。主要加强红豆杉苗木培育、栽植、管护的技术研究与示范以及节水保墒技术研究与示范。
4.推广丰产技术。
三、科技支撑组织
依托**省林业科学研院所、**省林业科学研院**分院的技术成果和科技人才资源,组建由省级科技单位及市、县(区、市)林业局等多个单位组成的多学科、多专业科技支撑专家队伍。特别要依托**市林业局和**区、**县林业局的技术力量组建科技支撑技术组,形成省市县专家共同组成的技术支撑队伍,负责工程实施及经营中的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和技术示范研究。
第八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估算依据
1.《林业基本建设工程概预算编制方法》;
2.财政部关于《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的通知》(财建[2002]394号);
3.《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4.**区、**县现行市场价格和劳动力水平;
5.**区、**县林业局提供的有关技术经济指标。
二、投资估算
(一)投资单价
详见附表2、3。
(二)总投资
项目总投资估算为14548.9万元,其中直接费用14206.9万元、占项目估算总投资的97.65%,其他费用(间接费)342万元、占项目估算总投资的2.35%。
直接费用中,营林费用13169万元,占总投资的90.52%(其中苗木费5967万元、占总投资的41.01%,肥料费3204.3万元、占22.02%,其它材料费457.8万元、占3.15%);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37.9万元,占总投资的7.13%(其中林区生产便道350万元、占2.41%,作业步道54万元、占0.37%,蓄水池330万元、占2.27%,排灌渠300万元、占2.06%,宣传标牌3.9万元、占0.03%)。种苗基地、病虫害防治、森林消防等配套设施设备另行规划,因此本规划投资估算不包含以上内容。
间接费用中,规划设计费131万元、占0.9%,监理费120.8万元、占0.83%,培训费74.2万元、占0.51%,技术咨询费16万元、占0.11%。
各县区投资详见附表4、5、6。
三、资金来源
争取国家及地方项目资金4000万元,占总投资的27.5%,主要用于项目基础设施、科技支撑及部分种苗投入;通过招商引资等多种渠道投融资2000万元,占总投资的13.8%;**公司投入8548.9万元,占总投资的58.7%。
四、资金年度投资规划
根据项目建设规划进度安排,结合各分项目特点,分年度投资为:2015年投资5817.5万元(**县4354.9万元、**区1462.6万元),占总投资40%;2016年投资4365.7万元(**县2903.2万元、**区1462.5万元),占30%;2017年投资4365.7万元(**县2903.2万元、**区1462.5万元),占30%。分年度投资估算详见附表6。
第九章 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本项目10000亩红豆杉,造林后第5年正式投产,平均单株年产鲜枝叶量4.8公斤,平均年亩产鲜枝叶量2157.6公斤,项目年总产鲜枝叶量21576000公斤;按每公斤30元计算,年亩产值728元,项目年总产值7280000元;除去营林成本(包括土地费200元/亩.年),每亩年利税49979.1元,项目年利税499797000元。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经济效益分析详见附表8。
二、生态效益
(一)植被得到进一步恢复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将新增10000亩森林,全市森林覆盖率可提高0.12个百分点,生态效能的作用将得以有效提升。同时,可以丰富**山区的森林植物种类。
(二)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
通过项目建设,大大提高了林地的生产力,停止了耕作和对土层的翻动,同时,郁闭成林后,将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据测算,1亩森林年可减少水土流失330吨,10000亩红豆杉成林后,年可减少水土流失330万吨,土壤保水能力大为增强,能有效地提高农业及农村抗御旱灾和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绿化景观得到进一步提升
通过项目建设,随着新栽苗木的逐年生长,很多区域、地段将绿树成荫,绿化景观将得到进一步的改观和升级。
三、社会效益
(一)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红豆杉经营比较精细,按人均经营5亩估算,项目实施可提供约2000个劳动岗位,社会效益良好。项目区林地由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先进林业栽培、经营管理技术的运用,可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和生产技术水平。农村耕种面积减少,减少了土地所需劳动力,可直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人左右,从而使部分农民变成了农民林业工人,促进了城镇化进程,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促进林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本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产21576000公斤红豆杉鲜枝叶,可促进**市林产品加工及制药厂的发展。
(三)科学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本项目建设,能够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市林业产业强市目标的实现。同时,地方财力增加,可通过增加财政投入解决民生问题和各种社会矛盾,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综合评价
**市**山区红豆杉特色林业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完成后,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综合效果十分显著,林业产业也将成为助农惠农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预计1万亩红豆杉特色林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目标实现后,年总收入728万元,年利税49979.1万元,每年可提供约2000个劳动岗位,直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人左右,社会效益良好。同时新增的1万亩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改善生态和环境质量等多种生态效能,生态效益明显。本项目建设良好的经济效益,将进一步激发农户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促进山区、林区种植、加工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化建设和辐射能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项目的建成,将形成“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和“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良性互动”的局面,对促进**市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十章 保障措施
一、保障
(一)建立运作规则,强化支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省《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川府发[2007]48号)和**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的意见》(**府发〔2012〕30号)等文件精神,制定《**市**山区红豆杉特色林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强化支撑,落实工作职责,推进国家相关法律的实施和贯彻执行。
(二)加强联动机制,争取各级和相关部门支持
建立**山区红豆杉特色林业产业示范示范基地建设公司是主体,但离不开各级和相关部门及基层干部的支持和帮助。公司要认真做好与各级、相关部门的衔接,争取支持,切实做到红豆杉特色林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贯穿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三)加强宣传,获得群众拥护
本项目建设用地面积大,需要劳动力多。公司要下大力气做好项目建设的重大意义和良好经济效益的宣传工作,让项目区广大群众真心支持,积极参与。
二、管理保障
(一)建立《规划》实施领导机构
争取**市成立**市**山区红豆杉特色林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协调项目实施中的领导、组织和决策;**区、**县和市级相关部门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具体负责本部门、本辖区对项目建设的指导、督促工作。
(二)完善《规划》实施终期目标
规划启动实施后,要不断对各项建设指标进行动态监测,从工程质量、投资控制、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估规划实施成效。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变化情况对规划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及时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和困难,更好地保障项目建设成效。
(三)完善《规划》实施管理体系
项目实施管理,要借鉴“经济靠市场、环保靠”的经验,积极推行各项行之有效的基地建设管理制度,突出引导和服务工程建设的基本职能。要加大基地建设和管理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基地建设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从项目管理科学化中追求项目建设的最大效益。
三、资金保障
本项目投资大,应积极贯彻“公司投入为主,争取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方针,努力加大基地建设资金投入。制定合作优惠,争取其它企业投资、社会投资和民间投资,确保本项目的顺利实施。
(一)公司加大投入
本项目经济效益好,意义重大,**公司要全力以赴做好资金筹措和资金投入。
(二)争取支持
**公司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支持和支持,争取上级部门倾斜、扶持资金、扶贫贷款资金和技术援助。
(二)建立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
思想,转变观念,尝试建立一种开放式的、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投入机制,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不同形式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充分调动全社会各界和群众投入的积极性,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