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的住院患者。
一、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项痹病(TCD编码: BGS000)。
西医诊断:颈椎病神经根型(ICD-10编码: M47.221+G55.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0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发布的《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2.分期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急性期
(2)慢性期
(3)恢复期
3.证候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风寒痹阻证
(2)血瘀气滞证
(3)痰湿阻络证
(4)肝肾不足证
(5)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
2.本病出现肌肉麻痹无力(≤Ⅲ级)者;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0.75);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其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颈椎张口位、正侧位、功能位、双斜位X线片;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出凝血时间、血沉;心电图;胸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电图、颈椎CT或MRI、血脂、抗“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
(八)治疗方案
1.辨证论治
(1)风寒痹阻证: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2)血瘀气滞证: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3)痰湿阻络证: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4)肝肾不足证: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5)气血亏虚证: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2.特色疗法
(1)手法治疗
(2)针刺治疗
(3)艾灸治疗
(4)针刀治疗
(5)牵引治疗
3.其他疗法
(1)其他外治法
(2)物理治疗
(3)运动疗法
4.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颈项部及上肢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
2.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
3.无需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该路径。
二、项痹病(颈椎病神经根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项痹病(颈椎病神经根型)(TCD编码: BGS000、ICD-10编码: M47.221+G55.2*)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21天 实际住院日: 天
时间 | 年 月 日 (第1天) | 年 月 日 (第2天) | 年 月 日 (第3~7天) | |||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下达医嘱、开出各项检查单 □完成首次病程记录 □完成入院记录 □完成初步诊断 | □实施各项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进一步明确诊断,指导治疗 □向家属交代病情和治疗注意事项 □实施治疗措施 | □上级医师查房明确诊断及诊疗评估。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
重 点 医 嘱 | 长期医嘱 □专科护理常规 □口服中药汤剂 □牵引疗法 □物理治疗 临时医嘱 □血、尿、便常规 □颈椎X线片 □颈椎CT □颈椎MRI □生化检查 □心电图 □胸部X线片 | 长期医嘱 □专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普食 □口服中药汤剂 □松解类手法 □调整类手法 □牵引疗法 □物理治疗 □针刺 □灸法 □其他外治法 临时医嘱 □实施中药调理 | 长期医嘱 □专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普食 □口服中药汤剂 □松解类手法 □整复类手法 □牵引疗法 □物理治疗 □针刺 □灸法 □针刀疗法 □其他外治法 □运动疗法 临时医嘱 □必要时复查异常项目 □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 |||
主 要 护 理 工 作 | □入院介绍 □入院健康教育 □介绍入院检查前注意事项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 □按医嘱完成护理操作、日常治疗 □完成常规生命体征的监测 □治疗前中医情志疏导、健康教育 □饮食指导 □安排并指导陪护工作 □晨晚间护理、夜间巡视 |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饮食指导 □安抚疏导、健康教育 | |||
病情 变异 记录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
责任 护士 签名 | ||||||
医师 签名 | ||||||
时间 | 年 月 日 (8~15天) | 年 月 日 (16~20天) | 年 月 日 (第21天,出院日) | |||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上级医师查房做出进一步的诊疗评估。 |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上级医师查房做出进一步的诊疗评估。 □强调运动疗法及康复疗法的应用。 | □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复查日期 □完成出院记录 □通知出院 □制定康复计划,指导患者出院后功能锻炼 □开具出院诊断书 | |||
重 点 医 嘱 | 长期医嘱: □专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普食 □口服中药汤剂 □松解类手法 □整复类手法 □牵引疗法 □物理治疗 □针刺 □灸法 □针刀疗法 □其他外治法 □运动疗法 临时医嘱: □必要时复查异常项目 □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 长期医嘱: □专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普食 □口服中药汤剂 □松解类手法 □整复类手法 □牵引疗法 □物理治疗 □针刺 □灸法 □运动疗法 临时医嘱: □必要时复查异常项目 □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 长期医嘱: □停止所有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开具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 |||
主 要 护 理 工 作 |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饮食指导 □安抚疏导、健康教育 |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饮食指导 □安抚疏导、健康教育 | □□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送病人出院。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 | |||
病情 变异 记录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
责任 护士 签名 | ||||||
医师 签名 |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住院患者。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编码: M51.2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缓解期;
(3)康复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常见证型:
血瘀气滞证
寒湿痹阻证
湿热痹阻证
肝肾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TCD编码: BNS050、ICD-10编码: M51.202)。
2.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1)有明确手术指征者;
(2)合并严重发育性椎管狭窄或其它严重畸形者;
(3)体质较弱,或者孕妇等;
(4)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肾等疾病患者;
(5)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腰椎正侧位及功能位X线片、腰椎CT或腰椎MRI。
(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
(4)心电图。
(5)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腰椎管造影、肌电图、骨密度、血脂、电解质、抗“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血沉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法治疗
(1)松解类手法;
(2)整复类手法:
a、俯卧拔伸法;b、斜扳腰椎法;c、牵引按压法;d、腰椎旋转扳法
(3)其他特色手法。
2.辨证选择中药汤剂
(1)血瘀气滞证: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2)寒湿痹阻证: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3)湿热痹阻证:清利湿热,通络止痛。
(4)肝肾亏虚证: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3.辨证选择中成药口服。
4.辨证选择中药外治。
5.腰椎牵引治疗:电动牵引、三维多功能牵引床等牵引方式。
6.针灸治疗:选择应用体针、腹针、平衡针等。
7.物理治疗:激光红外线照射、蜡疗、中药离子导入、电脑中频、电磁疗法等。
8.运动疗法:“游泳疗法”、“ 仰卧架桥”、 “飞燕式”等方法。
9.其它治疗:在急性期根据疼痛程度,选择性使用脱水、止痛、消除神经根炎症药物等对症治疗。
10.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腰部及下肢痹痛症状和体征消失或明显好转。
2.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基本恢复。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4.按照JOA评价标准:治疗改善率≥50%。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过程中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下肢放射痛或麻木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退出本路径。
3.出现下肢神经明显损伤等并发症,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编码: M51.202)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14天 实际住院日: 天
时间 | 年 月 日 (第1天) | 年 月 日 (第2天) | 年 月 日 (第3-6天) |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下医嘱开出各项检查单 □完成入院记录初步诊断 □初步拟定诊疗方案 □密切观察基础疾病,必要时请专科会诊 | □实施各项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进一步明确诊断,指导治疗 □向家属交代病情和治疗注意事项 | □上级医师查房明确诊断及诊疗评估。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重 点 医 嘱 | 长期医嘱 □专科护理常规 □饮食调摄 □卧床休息 □疾病分期 □辨证分型 □腰椎牵引疗法 □物理治疗: □其他治疗方法 临时医嘱 □血、尿、便常规 □腰椎X线片、CT/MRI □生化检查 □心电图 □胸部X线片 □对症治疗 | 长期医嘱 □专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饮食调摄 □卧床休息 □疾病分期: □辨证分型: □中药汤剂辨证口服: □中成药辨证口服: □中药辨证外治: □松解类手法治疗: □整复类手法治疗: □其他手法治疗: □腰椎牵引疗法 □物理治疗: □针刺 □灸法 □其他治疗方法 临时医嘱 □必要时相关科室会诊 □□对症治疗 | 长期医嘱 □专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饮食调摄 □卧床休息 □疾病分期: □辨证分型: □中药汤剂辨证口服: □中成药辨证口服: □中药辨证外治: □松解类手法治疗: □整复类手法治疗: □其他手法治疗: □腰椎牵引疗法 □物理治疗: □针刺 □灸法 □其他治疗方法 临时医嘱 □必要时复查异常项目 □必要时相关科室会诊 □对症治疗 |
护理 工作 | □入院介绍 □入院健康教育、饮食指导 □介绍检查前注意事项 □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 □按医嘱完成护理操作、日常治疗 □完成常规生命体征监测 □功能指导训练 | □按医嘱执行护理措施 □饮食指导 □安抚疏导、健康教育 □功能指导训练 |
病情 变异 记录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责任护士签名 | |||
医师 签名 |
时间 | 年 月 日 (7天) | 年 月 日 (8-13天) | 年 月 日 (出院日 第14天) |
主要诊疗工作 | □分析总结临床治疗效果。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上级医师查房作出进一步的诊疗评估。 |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上级医师查房作出进一步的诊疗评估。 □强调运动疗法及康复疗法的应用。 | □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复查日期 □完成出院记录 □通知出院 □制定康复计划,指导患者出院后功能锻炼 □开具出院诊断书 |
重点医嘱 | 长期医嘱: □专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饮食调摄 □卧床休息 □疾病分期: □辨证分型: □中药汤剂辨证口服: □中成药辨证口服: □中药辨证外治: □松解类手法治疗: □整复类手法治疗: □其他手法治疗: □腰椎牵引疗法 □物理治疗: □针刺 □灸法 □其他治疗方法 临时医嘱: □必要时复查异常项目 □必要时相关科室会诊 □对症治疗 | 长期医嘱: □专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饮食调摄 □卧床休息 □疾病分期: □辨证分型: □中药汤剂辨证口服: □中成药辨证口服: □中药辨证外治: □松解类手法治疗: □整复类手法治疗: □其他手法治疗: □腰椎牵引疗法 □物理治疗: □针刺 □灸法 □其他治疗方法 临时医嘱: □必要时复查异常项目 □必要时相关科室会诊 □对症治疗 | 长期医嘱: □停止所有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开具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
护理工作 |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饮食指导 □安抚疏导、健康教育 □功能指导训练 |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饮食指导 □安抚疏导、健康教育 □功能指导训练 | □□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送病人出院。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 □□功能指导训练 |
病情 变异 记录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责任 护士 签名 | |||
医师 签名 |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单纯胸椎骨折或腰椎骨折的住院患者。
一、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单纯性胸腰椎骨折(骨折病的中医疾病分类名称代码为:BGG000)。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单纯性胸腰椎骨折(ICD-10编码为:S32.001腰椎骨折;S22.001胸椎骨折)。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胸腰椎骨折诊断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8版 (陈孝平,汪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2.分期及证候诊断
参照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黄桂成,王庆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
(1)早期(血瘀气滞证):伤后1~2周。
(2)中期(营血不调证):伤后3~4周。
(3)后期(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以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单纯性胸腰椎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诊断标准(TCD编码为BGG000,ICD-10编码为:S32.001腰椎骨折;S22.001胸椎骨折)的新鲜骨折患者。
2.X线片显示椎体压缩小于30%。骨折节段:T10-L3。
3.爆裂型骨折骨块向后移位不超过椎管1/3。
4.除外病理性骨折。
5.同时具有其他诊断,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流程。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脊柱X线片、胸腰椎MRI,骨密度、下肢静脉彩超;肝功能;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血浆D-二聚体测定。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椎体CT、、肾功能、肝、胆、胰、脾、肾彩超、电解质、尿常规、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等。
(八)治疗方法
1.早期(血瘀气滞证)
(1)骨盆牵引、腰背部垫枕、腰背肌功能锻炼
(2)辨证论治: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2.中期(营血不调证)
(1)骨盆牵引、腰背部垫枕、腰背肌功能锻炼
(2)辨证论治:活血和营、接骨续筋
3.后期(肝肾不足证)
(1)脊柱支具外固定、腰背肌功能锻炼
(2)辨证论治:补益肝肾、接骨续筋、舒筋活络
(九)出院标准
1.胸、腰背部无明显疼痛。
2.X线片复查骨折椎体高度维持稳定。
3.无严重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因并发其他部位损伤致使治疗时间或卧床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糖尿病等其他内科疾病可使治疗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如出现下肢麻木等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要求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单纯性胸腰椎骨折(TCD编码为BGG000,ICD-10编码为:S32.00腰椎骨折;S22.001胸椎骨折)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35天 实际住院日: 天
时间 | 年 月 日 (第1天) | 月 日至 月 日 (第2~3天) | 月 日至 月 日 (第4~14天) |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下达医嘱、开出各项检查单 □完成首次病程记录 □完成入院记录 □完成初步诊断 | □向家属交代病情和治疗注意事项 □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指导患者行五点练功 |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向患者家属交代需要配合治疗事项 □指导患者行腰背肌五点练功 |
重 点 医 嘱 | 长期医嘱 □骨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中医辨证治疗 临时医嘱 □X线片 □骨密度 □椎体CT □椎体MRI □肝功能、电解质 □血常规 □心电图 □凝血功能检查 □下肢静脉彩超 □血浆D-二聚体测定 □肝、胆、胰、脾、肾彩超 | 长期医嘱 □骨盆牵引 □中医辨证治疗 □腰椎垫子 临时医嘱 □根据病情予以中药调理 □根据患者病情对症处理 | 长期医嘱 □骨盆牵引 □腰椎垫子 □中医辨证治疗 □接骨续筋类中成药 临时医嘱 □根据病情予以中药调理 |
主 要 护 理 工 作 | □入院介绍 □入院健康教育 □介绍各项检查前注意事项 □指导患者床上翻身 | □治疗前中医情志疏导、健康教育 □安排并指导陪护工作 □晨晚间护理、夜间巡视 □指导患者床上翻身 | □指导陪护工作 □晨晚间护理、夜间巡视 |
病情 变异 记录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责任 护士 签名 | |||
医师 签名 | |||
时间 | 月 日至 月 日 (第15~28天) | 月 日至 月 日 (第29~34天) | 年 月 日 (第35天,出院日) |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指导患者加强五点腰背肌功能锻炼 |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指导患者加强五点练功 □上级医师查房与诊疗评估,明确出院时间 | □制定康复计划,指导患者出院后功能锻炼 □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复查日期 □开具出院诊断书 □完成出院记录 通知出院 |
重 点 医 嘱 | 长期医嘱 □骨盆牵引 □腰椎垫子 □中医辨证治疗 □接骨续筋类中成药 临时医嘱 □根据病情予以中药调理 □复查X线片 | 长期医嘱 □分级护理 □骨盆牵引 □腰椎垫子 □接骨续筋类中成药 □使用脊柱外固定支架逐渐下地活动 临时医嘱 □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对症处理 □复查X线片(出院前日) | 长期医嘱 □停止所有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开具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
主 要 护 理 工 作 | □密切观察患者情况 □晨晚间护理、夜间巡视 | □指导康复治疗 □晨间护理、夜间巡视 □指导患者下地活动量,循序渐进 | □介绍康复计划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 □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送病人出院 |
病情 变异 记录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责任 护士 签名 | |||
医师 签名 |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住院患者。
一、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痛病(TCD编码:BNS150)。
西医诊断:退行性腰椎滑脱症(ICD-10:M43.16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2年Willis的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诊断标准。
2.分期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急性期
(2)缓解期
(3)康复期
3.证候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风寒湿阻证
(2)血瘀气滞证
(3)湿热痹阻证
(4)肝肾亏虚证
(5)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腰痛病(TCD编码:BNS150)和退行性腰椎滑脱症(ICD-10:M43.162)的患者。
2.本病有手术指征者(神经根压迫严重出现肌肉麻痹无力、疼痛难忍者);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曾经接受腰椎手术治疗和腰椎畸形、腰椎滑脱Ⅱ°以上、严重腰椎骨质疏松者,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腰椎正侧位X片、腰椎功能位X片、腰椎双斜位X片;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出凝血时间、血沉;心电图;胸部透视或拍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腰椎CT或MRI、肌电图、血脂、抗“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腹部B超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论治
(1)风寒湿阻证: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2)血瘀气滞证:活血行气,通络止痛。
(3)湿热痹阻证:清热去湿,通络止痛。
(4)肝肾亏虚证: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5)气血亏虚证:益气养血,温经通痹。
2.特色疗法
(1)手法治疗
(2)针灸治疗
(3)牵引治疗
3.其他疗法
(1)其他外治法
(2)物理治疗
(3)运动疗法
(4)固定疗法
4.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腰部及下肢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
2.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
3.无需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该路径。
二、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退行性腰椎滑脱症(ICD-10:M43.162)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21天 实际住院日: 天
时间 | 年 月 日 (第1天) | 年 月 日 (第2天) | 年 月 日 (第3~7天) |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下达医嘱、开出各项检查单 □完成首次病程记录 □完成入院记录 □完成初步诊断 | □实施各项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进一步明确诊断,指导治疗 □向家属交代病情和治疗注意事项 □实施治疗措施 | □上级医师查房明确诊断及诊疗评估。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重 点 医 嘱 | 长期医嘱 □专科护理常规 □口服中药汤剂 □牵引疗法 □物理治疗 □腰椎固定 □其他外治法 临时医嘱 □血、尿、便常规 □腰椎X线片 □腰椎CT □腰椎MRI □生化检查 □心电图 □胸部X线片 | 长期医嘱 □专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普食 □口服中药汤剂 □松解类手法 □调整类手法 □牵引疗法 □物理治疗 □针刺 □灸法 □腰椎固定 □其他外治法 临时医嘱 □□实施中医调护 | 长期医嘱 □专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普食 □口服中药汤剂 □松解类手法 □调整类手法 □牵引疗法 □物理治疗 □针刺 □灸法 □腰椎固定 □其他外治法 □其他疗法 临时医嘱 □必要时复查异常项目 □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
主 要 护 理 工 作 | □入院介绍 □入院健康教育 □介绍入院检查前注意事项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 □按医嘱完成护理操作、日常治疗 □完成常规生命体征的监测 □治疗前中医情志疏导、健康教育 □饮食指导 □安排并指导陪护工作 □晨晚间护理、夜间巡视 |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饮食指导 □安抚疏导、健康教育 |
病情 变异 记录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责任 护士 签名 | |||
医师 签名 |
时间 | 年 月 日 (8~15天) | 年 月 日 (16~20天) | 年 月 日 (第21天,出院日) |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上级医师查房作做出进一步的诊疗评估。 |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上级医师查房做出进一步的诊疗评估。 □强调运动疗法及康复疗法的应用。 | □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复查日期 □完成出院记录 □通知出院 □制定康复计划,指导患者出院后功能锻炼 □开具出院诊断书 |
重 点 医 嘱 | 长期医嘱: □专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普食 □口服中药汤剂 □松解类手法 □整复类手法 □牵引疗法 □物理治疗 □针刺 □灸法 □运动疗法 □其他外治法 □其他疗法 临时医嘱: □必要时复查异常项目 □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 长期医嘱: □专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普食 □口服中药汤剂 □松解类手法 □整复类手法 □牵引疗法 □物理治疗 □针刺 □灸法 □运动疗法 □其他外治法 □其他疗法 临时医嘱: □必要时复查异常项目 □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 长期医嘱: □停止所有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开具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
主 要 护 理 工 作 |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饮食指导 □安抚疏导、健康教育 |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饮食指导 □安抚疏导、健康教育 | □□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送病人出院。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 |
病情 变异 记录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无 □有,原因: 1. 2. |
责任 护士 签名 | |||
医师 签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