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新增考点 语言表现力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21:09:57
文档

新增考点 语言表现力

原创教案如何品味语言的表现力(上海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教学内容(13)能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常见写作手法及语言表现力,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2014年:能依据文意,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方式、语言特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如何品味语言的表现力【回顾模考】⑩确实,他在滨江公园救过滑冰遇险的兄弟俩。当时围观者众多,都束手无策。他正巧路过,拨开人群,甩掉棉袄,跃入冰窟,奋力扑腾,艰难地将两个孩子举出冰面……------闸北二模《总有人会珍藏你的善意》文章第⑩段是个插叙,它传递的信息是:(8分)⑴
推荐度:
导读原创教案如何品味语言的表现力(上海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教学内容(13)能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常见写作手法及语言表现力,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2014年:能依据文意,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方式、语言特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如何品味语言的表现力【回顾模考】⑩确实,他在滨江公园救过滑冰遇险的兄弟俩。当时围观者众多,都束手无策。他正巧路过,拨开人群,甩掉棉袄,跃入冰窟,奋力扑腾,艰难地将两个孩子举出冰面……------闸北二模《总有人会珍藏你的善意》文章第⑩段是个插叙,它传递的信息是:(8分)⑴

原创教案      如何品味语言的表现力 (上海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

教学内容
                      

(13)能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常见写作手法及语言表现力,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2014年:能依据文意,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方式、语言特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如何品味语言的表现力 

【回顾模考】

⑩确实,他在滨江公园救过滑冰遇险的兄弟俩。当时围观者众多,都束手无策。他正巧路过,拨开人群,甩掉棉袄,跃入冰窟,奋力扑腾,艰难地将两个孩子举出冰面……

                                             ------闸北二模《总有人会珍藏你的善意》文章第⑩段是个插叙,它传递的信息是:(8分)

    ⑴这段写的是___             

    ⑵写这段的目的是___            

⑶这段用的写作手法有___ 

参:

     ⑴前年他在滨江公园救人的事。(2分)

 ⑵回答了第⑨段厨师提出的疑问,表现他见义勇为的精神,救人的义举会唤起他的良知。(答出任意两点给4分,答出一点给2分)

⑶动作描写,整句,短句。(答出任意两点给4分,答出一点给2分)

【知识精讲】

一、解题思路:

        语言技巧,表达内容,表达作用(技巧本身及作者感情等)

二、常用语言技巧:

修辞,词语,句式,标点,表现手法等

三、具体品味思路:

(1)品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动词、副词  ( 准确性 )

                         形容词     (生动性 形象性) 

(2)品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效果(有修辞)

            比喻 (生动 形象)       

            拟人 (生动 形象)

            对比  (强调突出)   

            排比( 增强语言气势 )……

(3)品富有表现力的句式

 肯定句与否定句,虽然句意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肯定句的语气强,否定句的语气弱;

 主动句和被动句主要起是否强调主语的作用;

 设问句式能够起到引起读者注意,激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反问句式能够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    

 排比句式能够起到增强语势的作用;双重否定句式也可使句子的语意和语气加重;

 倒装句式更使人耳目一新,能起到强调作用;还有长句和短句、骈句和散句的作用也各有不同。适当运用一些特殊的句式,能使语言增添亮色,收到一定的效果。

(4)品富有表现力的描写

   人物描写

表面意思:词语、句子在语境中的字面意思  

深层含义:表达的思想感情或性格、品质特征

[实 用 技 法]    具体品味语言格式:

(1)这句用了 (   什么       )修辞方法,(    怎样 地        )写出了(   什么       )特点,表达了 (      什么        )思想感情(或 什么 性格、品质特征。 )

(2)这句用了 ( 什么 )词( 动词、形容词或副词),准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什么   )特点,表达了 ( 什么     )思想感情(或 什么 性格、品质特征。 )

注意:

品味深层含义时要联系句子上下文、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等。

【例题讲解】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

示例:这句中 “蹒跚”这个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腿脚不灵便,又 用“探”、“攀”、“缩”、“微倾”这几个动词准确地都写出了父亲穿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艰难。(表面意思)

表达了父亲的浓浓的爱子之情。(深层含义)

绿萝是最调皮的,它在上上下下胡乱“行走”——从桌子后边钻下去,从藤椅靠背的缝隙中伸出鲜亮的芽儿来。

品味:运用拟人修辞,用“调皮”“行走”“伸出”等词语形象地写出了绿萝自由活泼的生长状态,富有动感和情趣。

【精讲阅读】

                              好雨随风

    画家说,春雨是春天的颜色。

    诗人说,春雨是春天的歌声。

    小时候我则认为,春雨是春天的奶水。春雨比奶水更甜美,更养人。它飘落到哪儿,哪儿就滋润了,鲜嫩了,翠生了,就活活泛泛显出了生机。

    春节过后,人们就眼巴巴地盼望春雨,春雨却总是不来。天不再像年前那样灰蒙蒙的,变得蓝蓝的,空空的,那么高,那么远,不见一线云丝丝。看看风,还是西北风,虽然稀少了,劲小了,却仍然硬硬的,干干的。

    太阳暖暖地照着,照得地上也暖了。冬日僵硬的地皮早软了,踩上去面团似的,河边、泉边更是软得淌水,水渍渍的,走过去会粘住鞋子。

    没几日,地皮不再软了,像往常一样瓷实,不粘鞋子,不陷车子了。风依然吹着,太阳依然晒着。暖和多了。又过了几日,路上裂开些小缝缝,人来车往,表面上的那层土就离了地皮,土越积越厚,越碾越细,踩上去和冒烟一样,裤腿上溅得花花点点的,都是尘土。

   田里的麦苗早渴了,泛黄了,没有了先前的精神头。浇地的人多了,水流进田里,“滋——滋——”地响,还咕咕咚咚地冒泡。(A)看着溪里的水不少,淙淙地流着,进了田却慢慢地爬,比旦头爬得还要慢。田浇过了,人们仍然盼着落雨。说是浇过的地,土会变硬,下些雨土才会酥些,麦苗长得才起劲。

    雨来了,突然间就下起来了。是夜里来的。待人们知道下雨的时候,雨早淅淅沥沥的了,唱小曲似的。有人从被窝里撑起身子,趴在窗台上,掀起窗帘的一角,朝外瞅瞅,院里的地上白白地泛亮。于是,忽然想起昨目后晌太阳落在了云里,风也是东南风,还潮潮的。接着又倒头睡下,梦里也就多了几分甜蜜,不睡到吃早饭不会起来。

    雨来得快,天晴得也快。一大早,天上还满是乌黑的云团。端上碗吃早饭,云变得丝丝蔓蔓的,天有些亮了。吃完饭擦嘴时,云就散了,太阳露了脸,鲜亮鲜亮的。(B)天空如刚擦过的塑童二没有一点尘色;地上如刚落笔的图画,到处洇①着水色。人们的心里也像刚冲洗过的一样清爽,脸上笑成了花。 [4] [5] [6] [7] [8] [9] [10] 

田里泥了,无法干活,仍有人踩着泥到田头去,看看嫩嫩的禾苗,心更喜了,喜滋滋地唱出声来。

(选自《中国散文选》,有删改)

[注]①涸(yīn):向四处散开或渗透。

3.请从文中画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写出它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

我选()句,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赏析文中语句的能力。完成时,可从修辞手法、写作手法和语言的特点进行分析。首先应判断该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然后对该句描写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才是该句抒发的情感。

参:不设统一答案。(A)句示例:①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溪水流进田野的缓慢,突出了人们希望溪水流得快一些的焦急心情。②“爬”这一动词用得生动形象,写出了溪水流进田野的缓慢,突出了人们希望溪水流得快一些的焦急心情。③用比较的手法,写出了溪水流进田野的缓慢,突出了人们希望溪水流得快一些的焦急心情。(B)句示例:①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雨后天空的明净,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②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雨后大地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

【实战演练】

                                  那年大雪

   那年雪好大,鹅毛片片飞。

   梁子回来了。穿着皮夹克,披着黄大衣,足蹬大马靴,威武得像个军官。梁子在城里做生意,没几年的光景就发了,是我们这一带穷山沟的名人。狗儿、海子和我的母亲提前几天就托人给梁子捎了话,希望他这次回来,能把我们带出去,跟着他见见世面,挣不挣钱无关紧要。

梁子见到我,先一愣,后大笑,拍着我刚剃的光头说:“好小子,哥就需要你这样的人。”海子也在院内。海子手里牵着一只小绵羊,雪白的毛,弯弯的角,很温顺地低着头。狗儿说:“梁子哥,中午咱们杀羊吃。”

围观的人都齐声叫好,落雪的小院儿顿时沸腾起来。说到杀羊,在咱村里真是少见。我们地处汉江河畔,水美草肥,家家养羊,可自家很少吃,大都卖给羊贩子。要想很利索地杀死一只羊,还真是件棘手的事。

    为了表现自己,海子先动起了手。他把羊往树上一拴,从灶房拿出一把菜刀就向羊奔来。海子向左,羊角向左,海子向右,羊角向右。几个来回后,小绵羊奋力一击,反把海子掀了个仰八*,引来大伙儿一阵哄笑。

   “山子上。”梁子点了我的名,我的脸就莫名其妙地发烧起来。我靠近小绵羊,小绵羊“咩咩”地叫了两声。它可是认识我的,同在一个村里生活,它吃草我吃饭,低头不见抬头见。前天我还扯过红薯藤给它吃呢。

    我瞅它不备,弯下腰,伸出右臂,一下子搂着了小绵羊的头,准备朝小绵羊的咽喉切下。这时,我看到了小绵羊的眼睛里有了泪,晶莹剔透,顺着眼角流了下来。霎时,我心里一紧,“扑通”一声,手里的刀和羊一起落到了地上。

    最后,梁子出手了。梁子笑眯眯地骂我们都是笨蛋。这羊表面上看起来很温柔,其实骨子里倔犟着呢。梁子从屋里取出一棵大白菜。绿的叶,白的帮,极鲜嫩。梁子将白菜递到小绵羊的嘴边,小绵羊几经折腾,瞪着惊恐的双眼,不闻,不吃。

    “别怕,别怕,我不会杀你的。”梁子乐呵呵地蹲下来,像对一位老朋友那么亲热。小绵羊看看梁子手里没有刀,眼神稍稍松懈了一下。梁子以手为梳,给小绵羊搔起痒痒来,那动作极温顺。小绵羊可能被感动了,饱含在眼眶的一窝泪水,扯成线流了下来。

    小绵羊开始吃起白菜,并将身躯靠近了梁子。大伙儿也以为梁子不再杀羊了,打着哈哈准备离去。就在这时,只见梁子猛地一咬牙,飞快从袖简里抽出一柄匕首来,从小绵羊的颈部扎了进去,手腕一翻,利刃直捣颈骨,然后顺势向下一划拉……小绵羊和我们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只见一股鲜血喷涌而出,羊的气管已被生生切断。小绵羊扑倒在地,一双翻白的眼睛瞪着梁子,嘴里还噙着一片白菜。

   围观的人们也是一阵惊叫。梁子站起来,擦了擦带血的匕首,自得地说,准备剥皮起锅了。 

   那一晚的羊肉,我至今回忆不起是个什么味道。

   第二天,雪依然下,大地一片耀眼。梁子走了,是一个人。苍茫的雪地上留下了一串孤独的脚窝。

                                  (选自《第四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有改动)

1.请你用几句话概述这篇小小说的故事情节。

2.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的黑体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

(1)围观的人都齐声叫好,落雪的小院儿顿时沸腾起来。

(2)梁子猛地一咬牙,飞快从袖简里抽出一柄匕首来,从小绵羊的颈部扎了进去,手腕一翻,利刃直捣颈骨,然后顺势向下一划拉……

3、文中写到梁子点“我”名时,为什么“我的脸就莫名其妙地发烧起来”

4、阅读小说的最后一段,请你联系全文,说说这样结尾有何作用。

1.梁子回来了→梁子和我们一起杀羊→梁子孤独地离开村子

2.(1)“沸腾”一词,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围观者的兴奋和当时场面的热闹。(2)运用动作描写,写出梁子杀羊时动作之快,下手之狠。

3.自己从来没有杀过羊,有些紧张;预感自己不能完成杀羊任务,有些害羞;面对朝夕相处的小绵羊,有些不忍。

4.示例:这样结尾交待了故事的结局,起到前后呼应的作用;运用环境描写,以雪的白与纯洁映衬“梁子”灵魂的黑暗、凶残;含蓄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以欺诈、凶残、伪善获得的成功必遭人们唾弃。

                                   姥姥的端午

    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此前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叫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细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注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是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单、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了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选自《散文百家》2010年第3期,有改动)

1.通读全文,说说本文除了写“我”童年时的“姥姥的端午”外,还写了哪些“姥姥的端午”?

2.体会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2)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

3.赏析下面的句子。

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4.本文的题目是“姥姥的端午”,第九自然段看似与“姥姥”无关,实是文章独具匠心之处。请仔细揣摩,分析这样写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何作用。

5.端午节是我们大家的节日,本文为什么说它是“姥姥的端午”?请作分析。

1.(1)“从老家搬到城里”时的“姥姥的端午”。(2)姥姥生命中“最后的”“姥姥的端午”。(3)姥姥去世“次年”的“姥姥的端午”。

2.(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出姥姥生怕惊醒“我”而轻手轻脚的样子,表现了她对儿孙的关爱。(2)运用神态描写,写出姥姥进城后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对乡村生活的怀念,表现了她的勤劳。(意思对即可)

3.运用比喻修辞,把“姥姥的端午”比作“一尺鲜洁的水”,形象地表现了姥姥勤劳、能干、慈爱的品格,她的品格将永久地激励、影响着“我”,让“我”永志不忘。(意思对即可)

4.(1)运用想象和虚写,描写了姥姥年轻时的秀丽形象。(2)运用环境描写烘托姥姥年轻时秀丽的形象。(3)用村姑的秀丽来衬托姥姥品质的美好。(4)补写出姥姥的外形,使姥姥的形象更加丰满。

5.(1)“姥姥的端午”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2)本文刻画的对象就是姥姥,所以用“姥姥的端午”为题。(3)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使文章笔力更加集中。(4)“姥姥的端午”是个意象,文章就是通过这个意象来刻画人物的。(5)“姥姥的端午”凝聚着我们对姥姥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文档

新增考点 语言表现力

原创教案如何品味语言的表现力(上海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教学内容(13)能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常见写作手法及语言表现力,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2014年:能依据文意,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方式、语言特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如何品味语言的表现力【回顾模考】⑩确实,他在滨江公园救过滑冰遇险的兄弟俩。当时围观者众多,都束手无策。他正巧路过,拨开人群,甩掉棉袄,跃入冰窟,奋力扑腾,艰难地将两个孩子举出冰面……------闸北二模《总有人会珍藏你的善意》文章第⑩段是个插叙,它传递的信息是:(8分)⑴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