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已经结束,评卷工作也已完成。作为一名执教教师,我认真对本次测试进行分析,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对症下药,争取在下一次测试中有提高。以下是我对本次测试的卷面分析:
1、本次期中测试成绩统计
在本次测试中,我班应参加测试人数为42人,实参考人数为42人。全班总分为2597分,平均分为61.83分;最高分为94分,最低分为15分。及格人数为24人,及格率为57.14%;优秀人数为5人,优秀率为11.9%;低分人数为9人,低分率为21.42%。
2、对试卷题目的分析
1、我会填:本题面广,量大,分数占全卷的29%。本大题有10个小题,第1--3、8、9小题主要考察《测量》中质量单位、长度单位的应用、换算以及时分秒的换算。第4、6、7小题是考察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的应用。第10小题是考察学生对《时、分、秒》的应用。
2、我会选:在这一题中对学生有难度的是第3、5小题,是考察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
3、我会判断:在本题中,考察了几个知识点,一是平行四边形对边和对角的特点及易变形性;二是质量单位和长度单位的区分;三是考察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除数的特点。
4、我会算:本大题共有3个小题,分数占全卷分数的32%。第1、2题占26分,主要考察学生对表内加法、表内乘法的熟悉与应用。第3题是考察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和计算。
5、我会解决问题:本题共有4小题,分数占全卷分数的30%。第1小题画平行四边形和正方形,是考察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第2题是考察学生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第3题是考察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应用。第4题是考察学生多万以内加减法的应用。
三、对学生答题的分析
在第一大题中,很多学生不能根据课本上的知识灵活解答问题。错得较多的是第2、3题,“教室高30(分米)”,学生把握不好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到底有多长。错的较多的还有第5、10题,这两题是关于《时、分、秒》这一章,学生不会灵活运用。
选择题难度不大,可能是由于学生不细心、不认真读题,导致简单的第1、2题也出错,如秒针走一圈的时间是60秒,学生会错选为60分。
判断题的难度也是适中,部分学生做错是因为对课本中概念性的知识掌握得不好,故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计算题:口算共12小题,失分题主要有4小题是超纲题目:40×7= 500×7= 15+12÷6= 300×3= 。还有失分的题目就在有余数的除法题。列式计算共6小题,其中两小题要验算。在这题中,计算的正确率不是很高,主要错在退位减法及有余数的除法,在加减法的验算上错误也较多,因而失分较严重。周长的计算共两道题,平行四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这题的正确率较高,个别同学在计算后忘记写单位。
解决问题。做错较多的是第3、4题,错误率在60%以上,第三题第一小题很多同学会列算式但计算结果出错,第二小题则答题出错,剩余的4人应该再租一条船。第四题许多学生对题目不理解,导致计算错误。
综合学生对全卷的答题情况,看得出学生在计算能力这一块比较薄弱,就是表内加减法、乘除法都会出错。其次就是对平面图形的空间思维理解能力较差,把四边形周长的计算变为文字题目,学生在计算就会出错。第三就是学生对时、分、秒这三个概念的理解混淆,钟面的针的走动引起时刻的变化,学生还不能准确的读出钟面的时刻,计算经过的时间。
4、在今后教学工作中的改进
1、对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扎实过关,把基础题型训练好。
2、注重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准确度。
3、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训练、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针对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较差的情况,在今后的解决问题题目中培养学生认真分析题目、提取有效信息去思考,规范解题训练,以免造成一些学生“会而不对,对而不全”。
5、根据学生的特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因材施教,个别辅导,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6、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测试解答题时,认真审清题意,再做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