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第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插图、音乐、视频、多媒体课件。 |
二、教学课题 回乡偶书 |
三、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5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内容分析: 《回乡偶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这首诗是贺知章八十多岁辞官回乡时所作,在朴实浅易的字里行间表达出阔别家乡十几载,而今白首方回来之时的万千感慨。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教学时,除了识字教学之外,还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掌握多种识字方法,能自主识字。并且他们已经掌握了有感情朗读的技巧。但是由于这节课学习的是古诗,对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古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点困难。因此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五个生字,正确书写生字“客、何”。 2、理解领悟诗意,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忧伤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大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教学方法:1、复习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以读为本,以读悟情 3、立足课本,拓展阅读。 |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 2、介绍作者背景。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板书:贺知章)他也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重点书写“偶”,师板书“偶”,边释字形,学生跟着书空右半边;读“偶”。指导发音,组词。 4、理解题意: ⑴ 题目是什么意思呢?利用扩词、换词等方法,理解“回、乡”,重点理解“偶”“书”各是什么意思?“偶”,偶然的意思,偶书:偶然写下的诗。但是我们理解古诗后就会发现,其实这是作者心有所感而写的诗。 ⑵ 那么诗人贺知章回家乡时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让他写下了这首诗呢?我们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去诗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古诗,读准生字词。 1、自由地大声读古诗,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课件,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同学们看看这些字词读准了没有?” 指名读(带拼音)——小老师带读——(去掉拼音)齐读——指名读字。 3、交流识字方法。师:“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老师相机指导认读“鬓”、“衰”。 4、同桌互相读全诗:听一听字音读准了没有? 5、指名读,生评议。及时表扬。 6、按节奏读诗。 “读诗要有节奏。” (出示课件)师范读,学生练习读,指名读,分组读。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范读,学生理解什么是“有节奏”地读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生自学,小组合作解释诗意。 同学们诗读得很好,那么你读懂了吗? 试着用扩词、换词的方法,自己解释一遍古诗的含义,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2、出示古诗,逐句解释。 (1)学习一、二行。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重点理解“乡音无改”和“鬓毛衰”这两个词的意思。 “鬓毛”指耳朵旁边的头发。“衰”古时候读作“cui”,是减少,稀落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理解。 师引领解释归纳整句的含义。 师:谁想说一说你明白了什么?用你自己的话简短地说一说。 生:诗人小时候离开家乡,从很远的地方,本来都是亲人,现在老了,家乡的小孩不认识他了。 师:哪个同学还想解释你的理解? 生: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就是离开的时候很小,回来的时候很老了。 师:你解释的很好,哪个同学还有其他理解?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就是回来的时候小孩们不认识他了,笑着问他从哪里来。 师:哦,你的理解非常准确。下面我们一起用扩词和换词的方法来理解古诗。 师:少小是—— 生齐答:很小的时候。 师:离家——生齐答:离开家乡。 师:乡音什么意思?生1:家乡的声音。 师:乡音不是声音,而是家乡的口音。无改——生齐答:没有改变。 师:鬓毛衰呢?我们一起看看插图。图上这个老人是谁?他的头发什么样了? 生:变白了。 师:不仅仅变白了,还变得很稀少了。就像你们的爷爷一样,头顶上的头发很少了。“衰”就是稀少的意思。诗人离开家乡五十多年了乡音依然没有改变,头发都变白了仍然回到他的家乡,从这一句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他一定很伤心。 师:他为什么这么老了还要回来呢? 生:因为他想念自己的家乡。 师:没错,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的思乡之情。(板书:思乡) (2)学习三、四行。指名说说含义。 结合画面,你能想象一下儿童会怎么问吗?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表演一下? 生表演贺知章回乡遇见儿童的情景。 师:这个同学演得真像。老师采访一下贺知章:你回到家乡,别人都不认识你了,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很伤心。 师:为什么伤心? 生:他们都不认识我了。 师:你们表演得太好了,大家为他们鼓鼓掌。 师:现在你们能不能用最简短的话从头到尾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 生:诗人很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很老了才回来,他说话的口音没有变,但是头发变白了而且头发也少了。小朋友们见了他不知道他是谁,笑着问他从哪里来。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教师引导说说诗意。 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全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在“初读古诗理解诗意”环节中,我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再全班交流。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突出课本中释义的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4、体会作者感情,指导朗读。 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诗人离开家乡五十多年仍不改乡音,年龄这么大了仍历尽千辛万苦回到家乡,是因为什么呢?(思乡) 诗人辛辛苦苦地回到阔别五十多年的故乡,而故乡的人把他当做客人,还问他从哪里来,诗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无奈、忧伤) 小结:是啊,那么你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试读,指名读,再配乐齐读。 师:我们理解了诗的意思,体会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还体会到了什么感情? 生:悲伤、伤心…… 师:忧伤 (板书:忧伤) 师:老师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去看一看贺知章老人回乡的情景,再体会一下诗人的心情。 播放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4MTYxMjUy.html 学生跟唱,跟读。 师: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什么体会? 生:孩子们都不认识他了,他很悲伤。 师:那么我们读这首诗时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伤心。 师:好,那么同学们就带着浓浓的思乡之情,还有淡淡的忧伤自己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读诗。 师:哪个同学做一次贺知章为我们大家朗诵这首诗? 5、背诵古诗。边想象画面边背诵。 学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偶书”是不是偶然写下的诗,而是作者有感而发。 [设计意图]在指导学生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从而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熟读成诵。 四、课堂检测,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 1、从诗中摘录几组反义词填空: ( 少 )—( 老 ) (大 )—( 小 ) ( 离 )—( 回 ) 2、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你还背过哪些思乡的诗句呢?指名背诵。 五、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让生找出本诗的生字“客”“何”,仔细观察字的结构。 2、老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自主选择,培养能力(任选一题)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到作业超市去逛逛,然后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题。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3、自编故事,课后与伙伴交流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贺知章 扩词 思乡 换词 忧伤 |
五、教学反思:《回乡偶书》这首诗是贺知章八十多岁辞官回乡时所作,在朴实浅易的字里行间表达出阔别家乡十几载,而今白首方回来之时的万千感慨。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教学时,除了识字教学之外,还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1、复习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时以复习已经背过的古诗《咏柳》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通过对作者写这首诗时的背景,让学生想象当时作者的处境,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为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铺垫。 2、以读为本,以读悟情 在古诗词教学中少分析,多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是一条宝贵的经验。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读也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从读中悟,悟中读,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 3、立足课本,拓展阅读。 在课的最后,出示另一首《回乡偶书》(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让学生来学习,这是对知识的系统学习,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又能让学生在进一步地学习中,更深地体会第一首《回乡偶书》的情感。再次,学诗贵在积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一次让学生体会到诗人贺知章浓浓的爱乡之情。 4、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相互启发,再加上教师适时点拨,教给学法,很轻松地理解了全诗的意思。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初读古诗理解诗意”环节中,我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再全班交流。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突出课本中释义的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