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地理教育的要求也随之变化了。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应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中学地理课程。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地理教育者的责任更加重大。在地理教育中,应该注重的问题很多,现在就地理教育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论述。
一、地理课本中图的应用:图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充分运用地理图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地理图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地理地图、示意图、统计图、景观图等。其中地图的作用更重要,利用好地图,对学生理解、记忆课本中的文字有良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利用好图尤为重要。
(一)、学会看图。要充分利用地理课本中的图,讲课过程中让学生多看图,例如在讲七大洲四大洋时,要求学生记住它们的名称很容易,可如果让学生一看图就记住它们的形状、分布、它们之间的关系那就不容易了。因此在讲这一节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指出七大洲的位置以及它们中间的海洋,然后出示东西两半球图。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就很容易记住它们的形状、位置了。
(二)、会填图。填图目的是复习巩固。在讲授新知识结束时,出示相对应的空格示意图,让学生把所要填写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或图例)写(或画)在小纸板上,然后贴在相应的位置上。例如,讲到铁、煤、石油在世界上的分布时,让学生把相对应的符号的纸板贴到相应的位置上,以便学生记忆。同时,还要利用好《填充图册》,学生填完后,老师要进行评改、指导,来加深学生对图的理解和记忆。
二、课堂上的语言修辞:语言是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最重要工具。教师课前精心备课的内容,设计的各种教学方法,最后都要通过语言来实现。教师讲授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的条件下,往往取决于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因此,研究运 用教学语言,提高语言表达的质量和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地理教师教学时,先要做到语言准确 ,恰当地选用地理词语,正确地叙述地理事物,科学地作出地理判断,合乎逻辑地进行地理推理,说话简洁, 精明练达,顺理成章,这是基本的要求。若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能有机地恰当地运用语言学的多种修辞手法 ,使教学的语言更富于趣味性、生动性、启发性、艺术性,那么地理教学将会收到更理想的效果。下面将对此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论述。
(一)、比喻法:比喻法就是指在地理教学中,为了把地理事物描绘得更形象更生动,而借助另外的事物来“打比方”,从 而把事理说得更明确、更深透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如地理教师指着地图会常常这样讲课:我们祖国的轮廓像一只“雄鸡”,我们祖国似雄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陕西省像一个“花瓶”,我们应该把鲜花插在这花瓶上, 因为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及近代史的摇蓝。湖南像个“人头”,真是地灵人杰美好之地。以上各例,均从形状的角度将地理对象比喻为另一物体,从而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地理事物的外形特征。
(二)、借代法:借代法就是指在教学中不直接说出所要说的地理事物本体,而是借用该地理事物的某一属性来代替,以强 调属性、加深理解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如与有关的借代:热带指非洲;白色指南极洲;干旱大 陆指澳大利亚。与国家有关的借代:樱花之国指日本;千岛之国指印度尼西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指澳大利亚;金字塔之国指埃及;磷酸盐之国指摩洛哥;千湖之国指芬兰;欧洲的锯木场指瑞典;钟表王国指瑞士; 世界糖罐指古巴。与城市有关的借代:春城指我国的昆明,又指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我国的长春 、美国的底特律有汽车城之称;重庆有雾城,伦敦有雾都之称;塞上名城指银川;月光城指拉萨;草原钢城指 包头;镍都指金昌等。与地区有关的借代:地球上的“雨极”指乞拉朋齐;世界屋脊指青藏高原;天府之国指 四川盆地;世界油库指波斯湾等等。
(三)、摹形法:摹形法即是指借助摹形的修辞手段,对地理事物的形状进行生动地描摹,给学生以视觉的刺激,引起学生的联想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如山西省的形状如同一块平行四边形;黄河干流形似“几”字;仙后座的组成像英文字母"W";东北三省的主要铁路干线呈“丁”字形;西南三省的铁路网呈环状结构;大西洋的轮廓呈"S"形 ;北太平洋海域的洋流系统,呈"8"字形,甚至洋流流动方向跟书写这个数字的笔顺一致,十分有趣。
(四)、拟人法:拟人法即指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拟人的语言修辞手法,根据想象,把地理对象当作人来讲述,以 增加地理教学的亲切感和情趣性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如太阳是太阳系这个家族中的“家长”,它有九个“儿 子”(行星),五十多个“孙子”(卫星),真是“子孙”满堂啊!除了耀眼的金星外,火星是地球的另一个 “孪生姊妹”,它是一个穿着红衣裳的“姑娘”。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的最高峰,它有“赤道上的白雪公主 ”的美誉。企鹅是冰雪的忠实“居民”,它们总是排着两溜长长的队伍,欢迎前来南极考察探险的勇士们 ,等等。
(五)、引用法:地理教学中结合所讲内容,常常引用古人、名人和民间俗语等来说明地理事物,概括地理知识,从而使讲 解变得具体充分,学生容易接受,也容易记忆,这就是常用的“引用法”。如:讲长江三峡时,可引用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 山。”短短四句,情景交融,不仅娓娓动听,而且诗情画意油然而生。学生通过对诗中的急流滔滔、两岸猿声 催送轻舟、千里航程一日可达的具体内容的领会,从而加深对三峡的进一步理解。 “一 年有四季,全年备寒装”,生动地反映出青藏高原高寒气候的特色。“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 这句民谣生动地说明了气候早晚温差之大的特征。等等。教学中若能适时运用这一类型的民谣,便要比干巴巴地讲解生动得多。
(六)、对比法:根据教学需要,有目的地将两个相反或相对的地理事物放在一起,或者把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摆出来,加 以比较和区别,分清其异同,这就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对比法。对比的方法在各科教学中都占有一定地位,但 对地理教学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在地理教学中,既不能把所要讲的地理事物都摆在眼前,也不可能都去观 察,也不可能都靠实验解决,因此对比的方法在地理教学中已被广泛运用。如讲山地时可对比丘陵,从它们的外表形态、高度、坡度、沟谷的深浅进行区分。如讲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时,可进行比较,两者不同的景观,有着不同的地区分布,可使学生认识植物与环境的不同关系,进而明了 前者是由于终年高温多雨形成茂密森林,后者由于干湿季节变化形成热带草原。另外洲与洲 ,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均可进行比较。如从领土的组成、地形、气候、资源、经济等方面对比英国和日本 。从气候、水文、耕作制度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南北的不同。等等。
(七)、层递法:层递法就是根据地理对象内在的或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如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少到多、由近及远、由 轻及重、由浅及深的依次递升的关系,或依次递降的关系,来处理教学内容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如:地球外表的大气结构,从下至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按距太阳由近及远 的标准,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从面积 和深度来看,地球上四大洋的顺序依次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等等。
(八)、歇后法:“歇后法”是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仿佛是个谜语,含而不露,后一部分像谜底,一语道破其中的秘密 。如:捕尽黄鼠狼——宝(保)鸡;金、银、铜、铁——无锡;东、西、北三面堵塞——南通;接近湖南—— 临湘;天天讲文明——常德;夸夸其谈——海口;赛跑到终点——冲绳。将歇后法运用到地理教学上,浅显易懂,形象鲜明,寓意深刻,生动有趣。故布疑阵,激发想象,不仅增 加了教师语言的幽默感,同时又把学生的思维从一个高潮引到另一个高潮中去。
总之,我们若把修辞学的有关知识恰当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去,便能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首先,能把 地理教学中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统一起来,使得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深奥的理论、枯燥无味的地名通俗化; 其次,增强地理教学过程的节奏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第三,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听课的 主动性和积极性;第四,使学生的思维和教师的思维结合起来,使教学活动形成一个整体;第五,使教师避免 简单的照本宣读平铺直叙的讲述。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三、讲述中的过渡技巧:过渡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由一个问题向另一个问题或由这部分教学内容向那部分教学内容转换的一个环节。教学过渡与新课导入、课后小结等环节一样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所谓过渡技巧是指教师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一般说来,过渡技巧主要是设计巧妙的过渡语,将两部分内容或多部分内容连接起来,从而使整个课堂成为一个连贯紧凑、浑然天成的有机整体。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巧妙的过渡语可以使各知识之间能够很自然地衔接起来,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的教学内容上。这不仅有利于使知识系统化,而且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把握教学内容,学会思维。 过渡的技巧很多,常见的过渡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自然过渡式。许多教学内容之间本身就有很密切的联系,只要充分利用知识本身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就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自然过渡目的。自然过渡将知识本身的结构和逻辑关系自然呈现在学生面前,讲解和过渡浑然一体,不露过渡的痕迹,有利于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自然过渡式一般对条理性很强的知识内容较为适用。如讲授“影响气候的因素”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过渡:“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和洋流因素。首先我们来看看纬度位置是如何影响气候的…………。第二个因素是海陆位置…………。第三个因素是地形因素…………。第四个因素是洋流因素……。”
(二)、设问过渡式。教师在讲完一个问题或教学内容后,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达到向另一个问题或教学内容过渡的目的。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过渡方式。因为这种方式使用起来比较方便,而且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吸引学生。如讲三大人种时,教师可以这样进行过渡:“我们已经知道黄种人的外表特征和主要地区分布,哪么白种人和黑种人有什么不同的外表特征呢?他们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呢?”从而过渡到讲授白种人和黑种人的知识。
(三)、计算过渡式。教学中引导学生按教师的思路进行计算,通过计算的结果而过渡到另一个教学内容。如由区时过渡到日界线。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计算题:“已知东十二区是3月5日8时,求西十二区的区时。”学生通过计算得出西十二的区时是3月4日8时。也就是说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正好相差一天。而两者中间只隔着一条180度经线。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计算结果引出日界线,达到知识的过渡目的。
(四)、转折过渡式。当两个教学内容有较大差别时,一般采用“但是……”、“却……”“而……”等词语达到过渡的目的。如讲授“非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后可以这样设计过渡:“非洲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非洲却是世界上最在发达的地区。”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过渡到“非洲政治地图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状况。”
(五)、小结过渡式。教学中通过对上面所讲知识内容进行归纳小结,而引出下面要讲授的知识内容,以达到知识过渡的目的。
(六)、对比过渡式。当两个教学内容之间相似或者相异时,就可以采取对比的过渡方式。如讲授东南亚的两种气候类型时也可以采取对比过渡方式:“东南亚地区有两种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下面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这两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气候特点及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对比过渡式在教学中使用的比较多。
(七)、比喻过渡式。教学中利用恰当的比喻来达到由一个内容向另一个内容过渡。如由经度和纬度过渡到经纬网时,就可以利用教室的座位作比喻进行过渡。
(八)、表格过渡式。利用表格进行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表格也是进行过渡的好方法。利用表格过渡不必在过渡语言设计上下功夫,直接采用表格的特性进行过渡。如讲授四种降水类型时就可以设计一个表格,达到由一种类型到另一种类型的过渡。
降水类型 | 形成原因 | 降水特点 | 主要分布地区 |
对流雨 | |||
地形雨 | |||
锋面雨 | |||
台风雨 |
(十)、图示过渡式。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利用各种地图可以很自然地由一个教学内容向另一个教学内容的过渡。如讲授日本时,首先利用地图讲地理位置,然后通过让学生读地图学习日本的领土组成。
以上的几个问题便是地理教育中的关键问题中的一些。如果把这些问题都掌握了的话,那么地理教育者便能在地理教育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了,会让课堂更有活力,让学生学得更快、更好、更有兴趣。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科目:地理教学论
专业:地理科学
班级:08级4班
姓名:肖珍琼
学号:2008154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