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1. 下列各句中,所引古文名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生活中不顺心的事十有,在跌宕起伏中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自己创造一个从容的生活环境。
B.同学刘新写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的名句,李明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C.杨帆参加校歌唱比赛,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唱歌实力,而是为了结识803班的歌唱爱好者王浩,王浩知道后对杨帆说:“原来你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D.张强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同学韩欣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2. 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些古文,其标题就表明了文章的题材。如《陋室铭》、《岳阳楼记》、《爱莲说》、《出师表》等题目中的“铭”、“记”、“说”、“表”,都表明了该文的文体。
B.契诃夫,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变色龙》等,他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普希金以及我们所熟知的列夫•托尔斯泰都是作家。
C.古人对年龄有特殊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始龀”、“弱冠”、“不惑”、“而立”、“耄耋”。
D.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3.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当你渴望倾诉,世界却装聋作哑,没有人听得见你声嘶力竭的呐喊;当你疲惫不堪,麻烦与困境却前仆后继,仿佛将你置入无边的孤独旷野。这个时候,多少人憧憬拥有飞鸟一般的翅膀,只为逃离眼前,为烦恼的心魂寻求一个暂能安息的荫庇。而有的人原本就长着强有力的翅膀,因凡心未□(mǐn)而坠落人间,折断了翅膀,例如我就是。他们扇动折断的翅膀,奋力飞起,却又□(diē)落下来。但翅膀一定会痊愈,我仍会□(zhèn)翅高飞。
(节选自《名人传》,有改动)
(1)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①凡心未________(mǐn)
②________(diē)落
③________(zhèn)翅高飞
(2)给文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①旷________(A.kuàng B.guǎng)
②折________(A.zhé B.shé)
(3)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声嘶力竭 B.前仆后继 C.憧憬 D.荫庇
4. 古诗文名句填空
在中国古代,诗人也常常借飞鸟来表情达意。如陶渊明《饮酒(其五)》一诗中的“山气日夕佳,(1)________”,借鸟儿结伴而归寄托了归返自然的人生理想。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中的“乡书何处达?(2)________”,用雁儿送信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3)________”,通过莺和燕来表现早春景象。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4)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借乌鸦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凄凉悲苦的情调。也请你写出有关飞鸟的一句古诗词:(5)________。
5. 拓展关联知文化。
雇在甲骨文中上部为“隹”,指短尾鸟;下部为“户”,指门、家园。依据“雇”的字形和演变过程,推测“雇”的造字本义为:________。
6. 针对统计图反映的情况,完成下面的倡议书,与好友分享,只写正文,100字左右。
微信朋友圈信息分享统计图:
倡议书
亲爱的朋友们:
________
让朋友圈见证我们青春的奋斗与成长!
倡议人:XXX
2020年1月5日
7.(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新城王大司马霁宇镇北边时,常使匠人铸一大杆刀,阔盈尺,重百钩。每按边,辄使四人扛之。
卤簿所止则置地上故今北人捉之人力撼不可少动。司马阴以桐木依样为刀,宽狭大小无异,贴以银箔,时于马上舞动。诸部落望见,无不震惊。又于边外埋苇薄为界,横斜十余里。状若藩篱,扬言曰:“此吾长城也。”北兵至,悉拔而火之。司马又置之。既而三火,乃以炮石伏机其下,北兵焚薄,药石尽发,死伤甚众。既遁去,司马设薄如前,北兵遥望皆却走,以故帖服若神。
后司马乞骸归,塞上复警。 召再起,司马时年八十有三,力疾陛辞。上慰之曰:“但烦卿卧治耳。”于是司马复至边。每止处,辄卧幛中,北人闻司马至,皆不信,因假议和,将验真伪。启帘,见司马坦卧,皆望榻伏拜,挢舌而退。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卤簿:扈从仪仗。 ②挢(jiǎo 矫)舌:翘舌不能出声。形容惊讶或畏惧。
(1)下列对文中王司马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造伪惑敌术 火烧边界苇薄
C.垂垂老矣仍再上前线 不战而屈人之兵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卤 簿 所 止 则 置 地 上 故 今 北 人 捉 之 人 力 撼 不 可 少 动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司马阴以桐木依样为刀
②但烦卿卧治耳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每止处,辄卧幛中,北人闻司马至,皆不信,因假议和,将验真伪。
(5)小说常善用描写方法来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请就此对下面这个句子做简要评析。
北兵遥望皆却走,以故帖服若神。
(6)阅读文章后,小文和小涵在主题的理解上产生分歧。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说说你赞同谁的看法,并阐述理由。
小文:我觉得这篇小说主要是想要表现王司马的机智聪慧、富有军事才能、爱国勇敢的品性。
小静:我觉得这篇小说是想通过人物处境的尴尬来表现当时统治阶层的黑暗腐朽,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8.(15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唐】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①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②幢(chuáng)幢:灯影昏暗摇曳之状。
(1)两首诗同样描写夜晚,但孟诗描写的是________(天气),元诗描写的是________(天气)。
(2)请赏析两首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9.(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他们过去为了一根络头曾有过纠葛,双方怀恨在心,至今互不理睬。现在奥士高纳大爷在粪土里捡绳头,被自己的冤家对头看见了,颇感坍台。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他又装模作样在地上寻找什么东西,但没有找到,于是便向市场走去。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除少数几个漠不关心的人以外,大家唰地站起身来,嘴里含着食物,手里拿着餐巾,向门口、窗口奔过去。
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乡长是当地的公证人,身体肥胖,态度威严,说话浮夸。
“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了啦。”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乡长又说:
“您捡起皮夹子之后,甚至还在地上找了很久,看看是否有张票子从皮夹子里漏了出来。”老人又气又怕,连话都说不上来了。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他在朱尔丹的客店里坐下之后,又解释起来。一位马贩子对他大声说:“老爹,别说了。有个人捡到了,又有个人还了。俗话说,没人见,没人晓,骗你你也不知道。”
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更加庄严的发誓。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
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1)【梳理故事情节】奥士高纳大爷从在集市上捡到一根绳子到最后含冤死去,整篇小说可谓一波三折。请根据故事的进展,梳理出三处转折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2)【品味语言妙处】对比下面两种表述,说说原文这样表述的妙处。
原文
除少数几个漠不关心的人以外,大家唰地站起身来,嘴里含着食物,手里拿着餐巾,向门口、窗口奔过去。 | 改文 除少数几个漠不关心的人以外,大家站起身来,向门口、窗口奔过去。 |
(3)【赏析构思艺术】文中第二自然段写道:“然后他又装模作样在地上寻找什么东西,但没有找到。”作者为什么要设置这一情节,请谈谈你的看法。
(4)【探究作品意蕴】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10. (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不闯红灯,是对规则的承诺;走进名著经典,是对阅读的承诺;追求卓越,是对人生的承诺;关爱他人,是对社会的承诺……承诺是一份责任,也是一种素养。在初中生活里,你有过哪些与承诺有关的经历和感触呢?
请以“这就是我的承诺”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600至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姓名。
11.
班级开展名著阅读交流活动,请积极参与,充分展示自我。
【甲】“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节选自《水浒传》第3回)
【乙】又行不多时,只听得滔滔浪响。八戒道:“罢了!来到尽头路了!”沙僧道:“是一段水挡住也。”唐僧道:“却怎生得渡?”八戒道,“等我试之,看深浅何如。”三藏道:“悟能,你休乱谈。水之浅深,如何试得?”八戒道:“寻一个鹅卵石,抛在当中。若是溅起水泡来,是浅;若是骨都都沉下有声,是深。”
(节选自《西游记》)
(1)《水浒传》的“回目”有形式整齐的特点,请根据【甲】段内容,补全“回目”。
答:史大郎夜走华阴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乙】段中的“一股水”是“流沙河”。你认为正确吗?请结合【乙】段内容及相关情节说明理由。
(3)依据【甲】【乙】两段文字,简要分析“洒家”与“八戒”的形象有何共同特点。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读诗是一件美妙的事,但学生不懂得诗歌的美好,不喜欢读诗的现状却很严峻,统编教材中必读名著《艾青诗选》,是一部现代诗集,该书由于体裁和时代特殊,对学生而言有严重的阅读障碍,是学生阅读的难点。“现代诗”有别于古体诗,它用白话文创作,是中国二十世纪兴起的一种诗歌类型,而艾青究竟何许人也?他的诗作有什么特点呢?
艾青是现实主义诗人,时代的歌者。他出生于地主家庭,吸吮着农妇大堰河的乳汁长大,从巴黎留学归来,以一个画家的灵感描摹光与色的变幻;他在反动的监狱中发愤而作,以一个青年的激情奏响抗争之曲;他在不断沦陷的国土上辗转流离,以一个爱国者的赤诚,深沉呼唤自由。
【材料二】学生为何读不懂现代诗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其原因:不能破译诗歌的编码方式,导致学生在大脑中不能正确表征诗歌的内容。
认知心理学把信息在人脑中呈现和记载的方式统称为知识的表征。知识在大脑中的表征有形式的表征和内容的表征。现代认知心理学称知识表征的形式为编码。编码分为形象编码和抽象编码。形象编码指的是以声音、图形、画面、表象等可感知的方式将信息呈现和记载在大脑中;抽象编码则指以词、概念、定义、命题等较抽象的方式将信息呈现和记载在大脑中。小说等文学体裁使用的是形象编码,因此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而诗歌主要使用的是抽象编码方式,学生自然难以读懂。
【材料三】中学生诗歌阅读“还原“策略
“还原”策略之一:朗诵品读,还原真情景
情绪是诗人追求的终极目标。要做到准确理解诗人的情感,前提条件是理解作品内容,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通过朗诵品读,还原真情景,学生能够有效让自己走进诗歌的情境,帮助自己酝酿情感、表达情感。
“还原”策略之二:历史研究,还原大时代
把握时代脉搏,还原大时代,是读懂诗歌的基础。融入历史元素,还原诗人所生活的大时代,重点是要以学生所能理解的方式去还原,通过形象编码,直观简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形象表征大时代的策略有很多,除了图片、历史画面、视频等视觉编码形式,还有画外音、《百家讲坛》、音乐等听觉编码形式,以及当时人们生活的情景等感觉编码形式。
“还原”策略之三: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
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就是要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甚至还原诗人创作时的情感情绪。比如,读诗时,读者可以通过资料查阅、想象等方式,还原诗人当时的创作过程:何时?何地?何境及见到了什么画面?此诗为了表达什么?……
学生还可以将历史“大时代”与诗人“小时代”进行整合,以图配文,进行双重编码,感性与理性结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材料四】
(1)下列说法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有别于古体诗,是中国二十世纪兴起的一种用白话文创作的、有固定格律的诗歌类型。
B.抽象编码则指以词、概念、画面等较抽象的方式将信息呈现和记载在大脑中。
C.还原诗人所生活时代的重点是以学生所能理解的方式去还原,通过抽象编码,直观简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D.意象主要提供的是事物的轮廓、状态、细节、色彩等视觉能观察把握到的东西。
(2)“材料四”是初三某学生阅读《艾青诗选》后绘制的思维导图,应放在哪种“还原”策略中作为佐证材料?请结合相关材料分析。
(3)以下是某位老师关于《艾青诗选》的教学片段,阅读材料,具体分析这位老师授课时用到了哪些“还原”策略,又与哪些学科进行融合。
教学篇目:《我爱这土地》
(一)教学准备
(1)配乐:曲调悲凉、深沉、催人泪下。
(2)配图:抗日战争中,中国大地饱受摧残的具实照片,被日军摧毁的房屋、被杀戮的人民……
(3)诗人足迹: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疯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他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根,写下了这首饱含深情的诗作。
(二)教师诵读指导
(4)还原内心视像:学生根据朗诵内容,想象相关画面。
(5)情在声前:根据配图,伴奏音乐,感受诗人的情感,先酝酿自己的情绪,再来发声。
(6)现场穿越,说出感受:朗诵者说体会。
参与试题解析
2021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 单选题 (本题共计 2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6分 )
1.
【答案】
B
【考点】
语言得体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得体简洁的能力。分析句子中引用的诗句是否得体,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辨析。
【解答】
ACD.正确。
B.有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表明交往之雅的句子,不是表现读书乐趣名句。
2.
【答案】
C
【考点】
文化常识
文学常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文体知识、作家作品的识记能力。做这类题目时,学生必须对所考查的作品内容及作家十分了解。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解答】
ABD.正确;
C.有误,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始龀”、“弱冠”、“而立”“不惑”、“耄耋”。
二、 填空题 (本题共计 4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12分 )
3.
【答案】
泯,跌,振,A,A,B
【考点】
综合读写
【解析】
(1)本题考查字形。根据词语搭配来判断字形。
①“凡心未mǐn”写作“凡心未泯”;
②“diē落”写作“跌落”;
③“zhèn翅高飞”写作“振翅高飞”;
(2)本题考查字音。根据词语搭配来判断字的读音。
①“旷野”意思是“空旷辽阔的原野”,“旷”读作“kuàng”;
②“折断”意思是“因受力过大或过分弯曲而断裂”,“折”读“zhé”;
(3)本题考查词语运用。根据语境和词语含义来判断词语运用是否恰当。
ACD.正确;
B.有误,前仆后继:仆,倒下;继,接着,跟上。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用来形容“麻烦与困境”连续不断不恰当;
故选:B。
【解答】
(1)①泯
②跌
③振
(2)①A。
②A。
(3)B。
4.
【答案】
飞鸟相与还,归雁洛阳边,谁家新燕啄春泥,枯藤老树昏鸦,一行白鹭上青天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
(1)飞鸟相与还(注意“与”的书写)
(2)归雁洛阳边(注意“雁”的书写)
(3)谁家新燕啄春泥
(4)枯藤老树昏鸦(注意“藤”的书写)
(5)一行白鹭上青天
5.
【答案】
表示迁徙的候鸟降落在家园
【考点】
字典词典的使用
【解析】
本题考查汉字字义的探究。
【解答】
根据材料中的“隹”,指短尾鸟;下部为“户”,指门、家园。雇本指农桑中一种季节性的候鸟,农民根据它们来定农时。这种鸟从门中飞进飞出,农民可以看到,因而从户。甲骨文“雇”=(户,门,家园)+(隹,候鸟),表示迁徙的候鸟降落在家园。
6.
【答案】
大家的分享多是娱乐内容,与家庭、校园生活有关的内容太少。为了我们更好地成长,我发出如下倡议:1.少关注游戏娱乐,少追逐明星八卦。2.多介绍学习经验,相互促进;多分享幸福时光,常怀感恩之心。
【考点】
其他(图表文转换)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首先要读懂图表所表述的内容,看出图表是对什么内容的表述;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抓住问题的关键来作答。看表对其内容进行概括或说明图表反映的问题时,既要横向比较也要纵向比较,然后根据结论分析作答。
【解答】
根据材料分析,图表揭示的内容是人们在微信聊天主要内容的统计,本次倡议的内容要针对这个问题,发出自己的倡议。应该围绕“我们应该少做什么”“多做什么”发出倡议。也就是说,我们倡议的内容应该以劝说为目的,同时,注意倡议书的正确书写格式及要求即可。
三、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15分 )
7.
【答案】
B
卤簿所止∕则置地上∕故令北人捉之∕力撼不可少动
①暗中
②只是
他每巡视一处,就躺在帷帐中。北边敌兵听说王司马来了,都不相信。于是假说议和,准备检验王司马是不是真的来了。
侧面描写。烘托了王司马的威名,令北兵望而生畏,赶紧逃走。
我赞同小文的说法。因为本文只是表现了王司马这个人物,并没有涉及对统治阶层的批判和讽刺。
【考点】
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
参考译文:
大司马王霁宇是河北新城人,他镇守北方边境时,曾经让铁匠特意打了一把大杆刀,刀面宽一尺,重千斤。他每次巡视边防的时候,就让四个大力士抬着。
每到一处,他总是让人把大杆刀丢在地上,故意让北边敌兵来拿。敌兵发现大杆刀,打算扛回去,可就是拼尽全力,刀还是一动不动。王司马又暗中用桐木照大杆刀的样子另做了一把,宽窄大小一模一样,外面贴上银纸,经常拿着这把假刀在马上挥舞。北边敌兵看了,无不震惊他力大无穷。王司马还在边关外插上芦苇作边界,芦苇墙横斜几十里,像篱笆一样,他还扬言说:“这就是我的长城。”北边敌兵一来,把那些芦苇都拔下烧掉了。王司马又命人重新插上。不久,又被烧了。这样搞了三次。到第四次时,王司马在芦苇下埋上火药炮石。当敌兵再来焚烧时,火药炮石爆炸,敌人死伤很多。敌人逃跑后,王司马又像先前一样插上芦苇。敌兵远远望见,都退走了。因此北边敌兵害怕王司马,对他服服帖帖。
后来,王司马年纪大了,请求告老还乡。他一走,边塞又紧张了。朝廷只得召他复职。当时,王司马已是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人了,便在皇帝面前极力推辞。皇帝安慰他说:“只是麻烦你躺在那里镇守就行了。”于是,王司马又到了边塞。他每巡视一处,就躺在帷帐中。北边敌兵听说王司马来了,都不相信。于是假说议和,准备检验王司马是不是真的来了。议和时,卫兵掀开帘幕,他们看见王司马真的安然地躺在里面,连忙惊慌逃走了。
【解答】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错误,火烧边界苇薄是北兵。
故选:B。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每到一处,总是让人把大杆刀丢在地上,故意让北边敌兵来拿,(北兵)拼尽全力刀还是一动不动。故停顿应为:卤簿所止∕则置地上∕故令北人捉之∕力撼不可少动。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王司马又暗中用桐木照大杆刀的样子另做了一把。阴:暗中。
②句意为:只是麻烦你躺在那里镇守就行了。但:只是。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重点词有:辄:就;因:于是;将:将要,准备。句意为:(王司马)每巡视一处,就躺在帷帐中。北边敌兵听说王司马来了,都不相信。于是假说议和,准备检验王司马是不是真的来了。
本题考查人物描写的方法。“北兵遥望皆却走,以故帖服若神。”用北兵的反应来烘托王司马的神威,是侧面描写。北兵远远地看到王司马就逃走了,可见对他的畏惧之严重。
本题考查小说主题的理解。这篇小说,是表现赞美王司马机智聪慧的军事才能和爱国勇敢的品质,与揭露统治阶层黑暗腐朽无关,也没有讽刺意味,因此小文的看法是正确的。
答案:(1)B(2)卤簿所止∕则置地上∕故令北人捉之∕力撼不可少动(3)①暗中
②只是(4)他每巡视一处,就躺在帷帐中。北边敌兵听说王司马来了,都不相信。于是假说议和,准备检验王司马是不是真的来了。(5)侧面描写。烘托了王司马的威名,令北兵望而生畏,赶紧逃走。(6)我赞同小文的说法。因为本文只是表现了王司马这个人物,并没有涉及对统治阶层的批判和讽刺。
四、 古诗词鉴赏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15分 )
8.
【答案】
晴天,雨天
孟诗:思乡之情(孤独寂寞之情);元诗:全诗表达了作者知道好友被贬后极度震惊和心中的悲凉。
译文:
《宿建德江》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灯火将熄一片昏暗物影在摇漾,今晚忽然听说你被贬谪到九江。大病中我惊得蓦然从床上坐起,阴沉的风雨吹入了寒冷的门窗。
【考点】
现代诗歌阅读
【解析】
《宿建德江》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首句描写了自己所处之阴暗的背景,衬托出被贬谪有处于病中的作者心境的凄凉和痛苦;次句点明题意;第三句写当听说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的情景,表现了诸多的意味;末句,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融合为一,情调悲怆。全诗表达了作者知道好友被贬后极度震惊和心中的悲凉。
【解答】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孟诗第四句“江清月近人”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这是晴天时的景象;元诗第四句“暗风吹雨入窗寒”的意思是:阴沉的风雨吹入了寒冷的门窗,这描述的是雨天的情景。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
孟诗中“日暮“一词点明了时间是傍晚。“客愁“一词,“客”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客”,“愁”是思乡之愁。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即淡淡的思乡之愁;元诗首句描写了自己所处之阴暗的背景,衬托出被贬谪有处于病中的作者心境的凄凉和痛苦;次句点明题意;第三句写当听说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的情景,表现了诸多的意味;末句,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融合为一,情调悲怆。全诗表达了作者知道好友被贬后极度震惊和心中的悲凉。
五、 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15分 )
9.
【答案】
①真正捡拾者把皮夹子还给失主 ②被人诬陷为自导自演耍滑头
原文这样写更能突出客店里的人急于看到外面发生之事的情状,凸显了民众好管闲事的心理。
这一情节表现出了奥士高纳大爷怕被马具商发现自己连粪土中的绳子都捡而丢脸的心理,为下文马具商认定他捡走的是皮夹子提供依据,导致他最后百口莫辩,从而为下文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
奥士高纳大爷的死是马具商的恶言诬告造成的,马具商是发难者,他造谣中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迷惑不明的人;是乡长不辨真伪的审问造成的,乡长不调查,不研究,偏听偏信,完全听信了马具商的所谓“揭发”,断定奥士高纳大爷捡的是黑皮夹子;是众人的嘲笑奚落造成的,那些嘲笑奚落的众人思想麻木,善恶不分,是非不明,他们的行为无意中帮了马具商,使其阴谋得逞,致使奥士高纳大爷郁闷而死;当然奥士高纳大爷爱面子而又执拗于要解释明白也让他最终抑郁而死。
【考点】
小说阅读
【解析】
本文写奥士高纳大爷在集市上捡了一根绳子,被他的对手马具商恶言诬告为捡了皮夹子;乡长进行审问,审问无果后要报告;真正捡到皮夹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将东西归还失主,奥士高纳大爷开始向人们讲述他的故事,结果人们不相信他;最后他卧病不起,含冤死去。
【解答】
本题考查梳理文章脉络的能力。此题先根据提示确定答案所在区域,再以简洁语言进行概括。第①题可根据“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一段的内容得出答案:真正捡拾者把皮夹子还给失主。第②题可根据“消息传到了四乡……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间的内容得出答案:被人诬陷为自导自演耍滑头。
本题考查句子的表达效果。此题先找出两者在语句上的不同,再比较其表达效果的差别。原文较改文多“唰地”、“嘴里含着食物,手里拿着餐巾”的语句。“唰地”是拟声词,形象表现了人们动作的迅速,可见人们好奇心理之重。“嘴里含着食物,手里拿着餐巾”的细节描写也表现了人们好管闲事的心理。可据此回答。
本题考查情节设置的作用。此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在内容上,“现在奥士高纳大爷在粪土里捡绳头,被自己的冤家对头看见了,颇感坍台”,可见这一情节表现了奥士高纳大爷不想被对手嘲笑的心理。在结构上,为下文马具商认定他捡走的是皮夹子作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
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由“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了啦”、“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可概括为:马具商恶意发难,造谣中伤,是造成奥士高纳大爷死的原因之一。由“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乡长是当地的公证人,身体肥胖,态度威严,说话浮夸”、“您捡起皮夹子之后,甚至还在地上找了很久,看看是否有张票子从皮夹子里漏了出来”可概括为:乡长不调查,不研究,偏听偏信,是造成奥士高纳大爷死的原因之一。由“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老爹,别说了。有个人捡到了,又有个人还了。俗话说,没人见,没人晓,骗你你也不知道”可概括为:众人思想麻木,善恶不分,是非不明,致使奥士高纳大爷郁闷而死。由“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更加庄严的发誓”可概括为:奥士高纳大爷爱面子而又执拗于要解释明白也让他最终抑郁而死。
答案:(1)①真正捡拾者把皮夹子还给失主 ②被人诬陷为自导自演耍滑头(2)原文这样写更能突出客店里的人急于看到外面发生之事的情状,凸显了民众好管闲事的心理。(3)这一情节表现出了奥士高纳大爷怕被马具商发现自己连粪土中的绳子都捡而丢脸的心理,为下文马具商认定他捡走的是皮夹子提供依据,导致他最后百口莫辩,从而为下文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4)奥士高纳大爷的死是马具商的恶言诬告造成的,马具商是发难者,他造谣中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迷惑不明的人;是乡长不辨真伪的审问造成的,乡长不调查,不研究,偏听偏信,完全听信了马具商的所谓“揭发”,断定奥士高纳大爷捡的是黑皮夹子;是众人的嘲笑奚落造成的,那些嘲笑奚落的众人思想麻木,善恶不分,是非不明,他们的行为无意中帮了马具商,使其阴谋得逞,致使奥士高纳大爷郁闷而死;当然奥士高纳大爷爱面子而又执拗于要解释明白也让他最终抑郁而死。
六、 写作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15分 )
10.
【答案】
【例文】
这就是我的承诺
爸爸,你放心。在城里,我会好好过,我会永远像你一样朴实,带着麦穗的质朴清香。我会好好的!”我许下诺言。
﹣﹣题记
再次回到家,这里依旧熟悉。青润敦厚的庄稼地像灵巧少妇手中的织毯,网罗淡远的青山,岑寂的树林和疏落的村庄。
我背着大包小包的东西,从城里回到家乡﹣﹣一个种满庄稼的小乡村。一路上,父亲沉默不语。青石板上是父亲草鞋留下的脚印,很清晰,沾着麦穗的香气。我没有变,如常。
熟悉的亲人、邻居看见我,憨厚地向我问好。是的,我一切都还好。这里,没有城市的喧闹与繁华。这里,清清澈澈、质朴无华。
放下大包小包的东西,父亲继续去田间劳作,一切如旧。院子里的雏鸡扑腾着翅膀,羽毛中带着淡黄色;猪圈里猪崽依旧酣畅拱食,发出吱吱的声音;后院的豆荚长出来了,发出淡淡的清香,在这种氛围中,我的心变得更加透明。
父亲披着一帘雨色从田间回家,因为我的归来,他张罗了一桌好饭好菜,请来家里的亲戚。我和母亲在厨房里,母亲拉动风箱,火苗渐渐升腾。我借着微弱的光,贴上一层带花的窗户纸,这是小乡的习俗,每当有子女回家,总以此祝福。我和从前一样,帮母亲做饭。
家人围坐在一起,谈论着三分地、四口人和五两酒的生活。我依旧用小乡粗俗的口音,与亲戚交谈。我不曾讲起城市的灯红酒绿的繁华,只是聊着今年的庄稼长得怎样的话题,这还是我的生活,泛着小米汤的本色。我还是一个庄稼人的孩子,朴实无华。
这一切,我已然习惯。
我没有变,依旧是骨子里带着麦穗香的小孩;我没有变,依旧是穿着干净,甚至有点土气的小孩;我没有变,依然是进城前那个老实庄稼人的小孩。
我许下的承诺,没有改变。我用实际行动,告诉父亲,我是他的麦穗,我是他的希望。
我用几年的时间,一直坚守这个诺言,尽管有点累,但我会一直坚持。质朴是我的根,小乡村是我的家,我记得。
【考点】
全命题作文
【解析】
本题是命题作文。审题可知,由题目可以生发出以下几个问题:我的承诺是什么?我向谁许下了这个承诺?我的这个承诺最后实现了没有?从这个承诺当中,我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文中有所交代。所谓承诺,就是答应某人一定要完成的某件事或达到的某个目的。创作本文,需从生活中取材,以立下承诺的具体的原因为写作的重点,写出真情实感。文体适合选择记叙文。
【解答】
【例文】
这就是我的承诺
爸爸,你放心。在城里,我会好好过,我会永远像你一样朴实,带着麦穗的质朴清香。我会好好的!”我许下诺言。
﹣﹣题记
再次回到家,这里依旧熟悉。青润敦厚的庄稼地像灵巧少妇手中的织毯,网罗淡远的青山,岑寂的树林和疏落的村庄。
我背着大包小包的东西,从城里回到家乡﹣﹣一个种满庄稼的小乡村。一路上,父亲沉默不语。青石板上是父亲草鞋留下的脚印,很清晰,沾着麦穗的香气。我没有变,如常。
熟悉的亲人、邻居看见我,憨厚地向我问好。是的,我一切都还好。这里,没有城市的喧闹与繁华。这里,清清澈澈、质朴无华。
放下大包小包的东西,父亲继续去田间劳作,一切如旧。院子里的雏鸡扑腾着翅膀,羽毛中带着淡黄色;猪圈里猪崽依旧酣畅拱食,发出吱吱的声音;后院的豆荚长出来了,发出淡淡的清香,在这种氛围中,我的心变得更加透明。
父亲披着一帘雨色从田间回家,因为我的归来,他张罗了一桌好饭好菜,请来家里的亲戚。我和母亲在厨房里,母亲拉动风箱,火苗渐渐升腾。我借着微弱的光,贴上一层带花的窗户纸,这是小乡的习俗,每当有子女回家,总以此祝福。我和从前一样,帮母亲做饭。
家人围坐在一起,谈论着三分地、四口人和五两酒的生活。我依旧用小乡粗俗的口音,与亲戚交谈。我不曾讲起城市的灯红酒绿的繁华,只是聊着今年的庄稼长得怎样的话题,这还是我的生活,泛着小米汤的本色。我还是一个庄稼人的孩子,朴实无华。
这一切,我已然习惯。
我没有变,依旧是骨子里带着麦穗香的小孩;我没有变,依旧是穿着干净,甚至有点土气的小孩;我没有变,依然是进城前那个老实庄稼人的小孩。
我许下的承诺,没有改变。我用实际行动,告诉父亲,我是他的麦穗,我是他的希望。
我用几年的时间,一直坚守这个诺言,尽管有点累,但我会一直坚持。质朴是我的根,小乡村是我的家,我记得。
七、 名著阅读 (本题共计 2 小题 ,每题 15 分 ,共计30分 )
11.
【答案】
(1)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2)不正确。流沙河是经典名著《西游记》中的河流,出自《西游记》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净。其长万里、宽八百里,河主人是沙僧。而【乙】段中的沙僧已成为三藏的徒弟。
(3)除了身材都胖外,性格都直爽。如:“洒家”“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八戒”“罢了!来到尽头路了”。都有智慧,如:“洒家”明知郑屠已死,为显得自己不是怕事而逃离,便假说“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八戒”“寻一个鹅卵石,抛在当中。若是溅起水泡来,是浅;若是骨都都沉下有声,是深”。
【考点】
情节内容
名著人物形象
句式仿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补全“回目”,首先要理解好情节,然后还要注意所给出的“回目”上句“史大郎夜走华阴县”的句式结构。“史大郎”是人名,“夜走华阴县”整体上是个动宾结构。认真阅读文段【甲】,文段是鲁达(鲁提辖)打死镇关西之后所说所做,仿照上句句式可概括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2)我们知道唐僧就是在流沙河收沙僧为徒的,此处沙僧已经是唐僧的徒弟了。所以有人说【乙】段中的“一股水”是“流沙河”是错误的。根据对名著情节的知识积累回答即可。
(3)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等语言描写中可概括出鲁提辖性格直爽而又粗中有细;从“罢了!来到尽头路了”“寻一个鹅卵石,抛在当中。若是溅起水泡来,是浅;若是骨都都沉下有声,是深”的语言描写中,可分析出猪八戒也是爽快而很有智慧之人。
12.
【答案】
D
此题要将思维导图的内容与材料三的内容进行对照,看符合哪一种策略。经对照可知,材料中“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就是要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思维导图中对诗人所处“前期﹣﹣狱中”、“抗战爆发﹣﹣逃难途中”、“到达延安”等时代背景相符。材料中“学生还可以将历史‘大时代’与诗人‘小时代’进行整合,以图配文”与思维导图中将“抗战”、“三十年代”、“四十年代”等大时代与个人经历相结合的内容相符合。
此题要运用材料三的知识对教学片段进行具体分析。“配图:抗日战争中,中国大地饱受摧残的具实照片,被日军摧毁的房屋、被杀戮的人民……”符合策略二中“融入历史元素,还原诗人所生活的大时代”,由此可见,此片段运用了“还原”策略之二:历史研究,还原大时代。“诗人足迹: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疯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符合策略三中“学生还可以将历史‘大时代’与诗人‘小时代’进行整合”;“他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根,写下了这首饱含深情的诗作”符合策略三中“甚至还原诗人创作时的情感情绪”;由此可见,教学片段运用了“还原”策略三: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还原内心视像:学生根据朗诵内容,想象相关画面”符合策略一中“通过朗诵品读,还原真情景”,由此可见,教学片段还运用了“还原”策略一:朗诵品读,还原真情景。学科融合方面,“配乐:曲调悲凉、深沉、催人泪下”是将语文与音乐相融合;“配图:抗日战争中,中国大地饱受摧残的具实照片”是将语文与历史相融合。
答案:
D
应放在“还原”策略之三: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思维导图中明确显示有作者在不同时期、地点所作的诗歌,这符合策略三提及的“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读者可以通过资料查阅……何境及见到了什么画面?”;思维导图中出现“三十年代”“四十年代”“抗战爆发”等元素,这符合策略三提及的“学生还可以将历史‘大时代’与诗人‘小时代’进行整合,以图配文,进行双重编码”。
①运用了“还原”策略一: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想象相关画面;运用了“还原”策略二:教师给学生提供出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使学生对历史有直观的了解;运用了“还原”策略三:教师向学生介绍诗人的经历及情感。
②教师在教学中将语文与音乐学科相融合,由配伴奏音乐可见;将语文与历史学科相融合,由提供抗日战争时期真实图片可见。
【考点】
材料探究
【解析】
本题为以中学生诗歌阅读为主题的材料阅读题,考查了对材料内容的掌握,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实际运用能力。
【解答】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掌握。
A.有误,“有固定格律的诗歌类型”表述错误,材料既没有这样的内容,也与现代诗的特点不符合。
B.有误,此项中“画面”不是抽象的方式。
C.有误,此项中“通过抽象编码”错误,应该为“通过形象编码”。
D.正确。
故选:D。
此题要将思维导图的内容与材料三的内容进行对照,看符合哪一种策略。经对照可知,材料中“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就是要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思维导图中对诗人所处“前期﹣﹣狱中”、“抗战爆发﹣﹣逃难途中”、“到达延安”等时代背景相符。材料中“学生还可以将历史‘大时代’与诗人‘小时代’进行整合,以图配文”与思维导图中将“抗战”、“三十年代”、“四十年代”等大时代与个人经历相结合的内容相符合。
此题要运用材料三的知识对教学片段进行具体分析。“配图:抗日战争中,中国大地饱受摧残的具实照片,被日军摧毁的房屋、被杀戮的人民……”符合策略二中“融入历史元素,还原诗人所生活的大时代”,由此可见,此片段运用了“还原”策略之二:历史研究,还原大时代。“诗人足迹: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疯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符合策略三中“学生还可以将历史‘大时代’与诗人‘小时代’进行整合”;“他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根,写下了这首饱含深情的诗作”符合策略三中“甚至还原诗人创作时的情感情绪”;由此可见,教学片段运用了“还原”策略三: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还原内心视像:学生根据朗诵内容,想象相关画面”符合策略一中“通过朗诵品读,还原真情景”,由此可见,教学片段还运用了“还原”策略一:朗诵品读,还原真情景。学科融合方面,“配乐:曲调悲凉、深沉、催人泪下”是将语文与音乐相融合;“配图:抗日战争中,中国大地饱受摧残的具实照片”是将语文与历史相融合。
答案:
D
应放在“还原”策略之三: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思维导图中明确显示有作者在不同时期、地点所作的诗歌,这符合策略三提及的“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读者可以通过资料查阅……何境及见到了什么画面?”;思维导图中出现“三十年代”“四十年代”“抗战爆发”等元素,这符合策略三提及的“学生还可以将历史‘大时代’与诗人‘小时代’进行整合,以图配文,进行双重编码”。
①运用了“还原”策略一: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想象相关画面;运用了“还原”策略二:教师给学生提供出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使学生对历史有直观的了解;运用了“还原”策略三:教师向学生介绍诗人的经历及情感。
②教师在教学中将语文与音乐学科相融合,由配伴奏音乐可见;将语文与历史学科相融合,由提供抗日战争时期真实图片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