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鲁人徙越
鲁国有个人善于编织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纺纱,他们想一起迁徙到越国。于是就有人告诫他:“你一定会受穷的。”鲁国人就问:“为什么?”那人说:“草鞋是用来穿的,但越国人却赤脚走路;纱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却披头散发不戴帽子。你们虽然有专长,但迁徙到没有用途的国度,想不受穷,这可能吗?”
2.农夫殴宦
曾经有农夫用驴驮着木柴,有个官吏声称王宫中所设的市肆要拿这些(木柴),就给了他几尺的绢,又向他索取门户税,仍然强要驴送这些木柴到宫内。农夫开始哭泣,把所得到的绢还给官吏。官吏不肯接受他的绢,说:“我一定要拿你的驴。”农夫说:“我有父母妻儿,靠这贩卖木柴,然后才有饭吃。现在我把我的柴给你,不那报酬就回去,你还不愿意,我只有一死而已了!”就殴打了官吏。
3.教学相长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4.樊重树木
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这说明种植树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谚说:“一年的计划,不如种谷子;十年的计划,不如种树木.”说的就是这件事呀!
5.颜回好学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6.王充博览
王充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在乡里以孝顺母亲被称赞。后来到京城,在太学求学,扶风人班彪(汉代著名史学家)做了他的老师。王充喜欢广泛的阅读书籍而且摘章守句。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背诵,因此,对各家各派的学说著作都很熟悉。
7.不记人过
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初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而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则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8.欲食半饼喻
有一个人肚子饿了,走到饼店买饼吃。一块接著一块,吃了六块饼,当第七块饼吃到一半时,便觉得已经吃饱,突然间,念头一闪,他懊悔的掴打自己的嘴巴说:”我怎么这么笨!早知道吃这半块饼就会饱,就吃这半个就好了。怎么那么傻!刚刚还吃了六块。唉啊!我怎么这么笨啊!”
9.反裘负刍
魏文侯出游,看见路上有个人反穿这皮衣背柴禾,魏文侯说:“为什么反穿这皮衣背柴禾?”那人回答说:“我爱惜我的皮衣的毛。”魏文侯说:“你不知道如果皮被磨光毛也就没地方依附了吗?”
10.管庄子刺虎
有两只老虎因为争食一人而相斗,管庄子想要刺死它们。管与止住他说:“老虎是凶猛的动物;人是甘美的食物。让两只老虎因争吃人而互相争斗,小的一定会死,大的一定会受伤。你等这两只老虎受伤后再刺杀他们,就能一下子杀死两只老虎了。不用费杀死一只老虎的力气,就赢得一下子杀死两只老虎的名声。”
11.齐人有好猎者
齐国有个爱好打猎的人,荒废了很长时日也没有猎到野兽。在家愧对家人,在外愧对邻里朋友。他考虑打不到猎物的原因,是因为狗不好。想弄条好狗,但家里穷没有钱。于是就回家努力耕田,努力耕田家里就富了,家里富了就有钱来买好狗,有了好狗,就屡屡打到野兽。打猎的收获,常常超过别人。不只是打猎如此,任何事都是这样。
12.何梅谷之妻
何梅谷,是长江以西人氏。他的妻子已经老了,喜欢拜佛念经,从早到晚,一定要嘴里念上:“观音菩萨”一千遍才肯停止。何梅谷凭借儒家的学问在当时很有名望,使其妻停止做佛事又怕被当时的士大夫谈论耻笑,进退两难。一天,三翻两次地喊他妻子的名字,一直到晚上也呼喊着不停止。妻子生气地说:“为何这么聒噪?”梅谷慢慢说道:“才喊了半天,你就对我生气,观音一天被你喊了一千遍,怎能不对你生气呢?”妻子顿时明白了,于是停止做佛事。
13.邴原泣学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一来羡慕他们有双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罢了。"老师怜悯地说:“你这么可怜,那就去读书吧!”邴原说:“没钱交学费”老师说:“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免费教你,不收学费。”邴原于是进了学堂学习,学习异常努力。才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14晋人好利
有个贪财的晋国人,去逛市场。碰到东西就去抢,说这个东西可以吃,这个可以穿,这个我可以(收藏?),这个我可以用”,拿了就走。管理市场的官吏追出来要钱,这个晋国人说,我刚才利欲熏心,头脑发热,好象全世界的东西本来就都是我的,不知道是他的东西了。不如你给我,我如果以后发了财再还你钱。管市场的官生气了,用鞭子抽打他,把他拿的东西夺回来走了。一边有人讥笑他,晋人伸手指着他骂道:“世上的人比我还要贪财的,往往想方设法用阴谋抢夺财物,我还只不过是白天去抢,不是比他们强多了么?有什么好笑的?”
15.范仲淹罢宴
范仲淹镇守邠州时,闲暇的时候带领下属和登上城楼准备酒宴,还没有举起酒杯,看见数十个穿着孝服的人正在筹办装殓之物。他马上派人去询问,是客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将要埋葬在近郊。下葬时入殓的衣服、棺材外面的套棺都没有准备。范仲淹很伤感,立即撤掉了酒席,重重地救济了他们,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甚至有感动的流下眼泪的人。
16.一知半解
宋国有个求学的人,(求学)三年后回到家居然直呼他母亲的名字。他母亲说:“你学习了三年,(现在)回到家却直呼我的名字,(这是)什么原因?”她的儿子说:“我所认为是圣贤的人,没有超过尧、舜的,尧、舜是名字;我所认为大的东西,没有大过天地的,天地是名字。如今母亲你贤不会超过尧、舜,母亲你大不可能超过天地,所以就呼母亲的名字。” 他的母亲说:“你所学的,准备全部按照实行吗?希望你有可能改掉的就是直呼母亲的名字;你所学的,会有不实行的吗?希望你把直呼母亲名字这件列为其首选。”
17.非所言勿言
不需要你说的,你就不要去插嘴,可以避免灾祸。不需要你去做的你就不要去做,这样可以避免危险。不需要你去那的东西你就不要去拿,这样可以避免责备。不需要你去争取你就不要去争取,可以避免别人的闲言碎语。高明的人看得很仔细,再无声无息中计划。聪明的人了解看不到的事情。善于思考的人回防范于未然。世上的人都很肮脏,只有我很清明。所有的人都醉了,只有我还清醒。
18.武王问治国之道
武王问姜太公:“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什么?”太公答道:“治理国家的方法就是爱护百姓罢了。”武王说:“爱护百姓是做什么事?”太公答:“给他们以利益而不要加害于他们,让他们成功不要使他们失败,给他们好好活着而不要杀害他们,给了他们的东西就不要再抢回来,让他们快乐别使他们痛苦,对他们和颜悦色而不要怒目相向。这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使百姓有合宜的道德、行为,怜爱他们罢了。”
19.君子之言
君子的话少而真实,小人的话多而虚假。君子的学习,传入耳中,记在心里,从自身做起。君子的治事,从一些不易看到的地方开始,最终使人不能赶上。君子考虑幸福往往不能周全,但思考祸患却百倍于思考幸福。君子在领受财物时要看对象,施与财物时却不选择人。君子的充实如同空虚一样,有如同没有一样。
20.刘备纳贤
当初,涿郡人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苦,和母亲一起靠贩卖草鞋为生。刘备身高七尺五寸,双手下垂时能够超过膝盖,(耳朵很大,)自己一回头都能看得到;他胸怀大志,平时很少说话,高兴、愤怒等表情不在脸上轻易流露。他曾经与公孙瓒一起在卢植门下学习儒家经义,所以前去依附公孙瓒。公孙瓒派他与田楷夺取青州,建立了战功,因此把他任命为平原国相。刘备年轻时与河东人关羽、涿郡人张飞交情深厚,他与这两人同榻而眠,情同手足,但是在大庭广众之中,关羽和张飞整日站在刘备身边侍卫。他们跟随刘备应付周旋,不避艰险。常山人赵云率领本郡的队伍前去拜见公孙瓒,刘备见到赵云后,认为他胆识出众,便用心交结。于是赵云就跟随刘备到了平原国,为他统领骑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