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是研究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学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文化自信的主渠道,对学生专业研究、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研究,进一步掌握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基本的语文研究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惯;能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在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语文核心素养方面获得持续发展。
语言理解与运用是指在读写听说的言语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研究,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通过语文研究,获得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等能力的发展,以及有关思维品质的提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研究,能够运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丰富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创造性。
审美发现与鉴赏是指通过语文研究,获得的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和评价美的能力及品质。学生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可以通过阅读优秀作品、运用想象和XXX、品味语言艺术,获得审美发现,进行审美体验与审美鉴赏,并努力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
XXX。establish cultural usness and confidence。and have cultural XXX through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Through this course。students can understand and absorb nal culture。inherit and develop it。learn from the achievements of human n。expand their cultural horizons。and enhance their cultural usness。confidence。innovative spirit。XXX.
III。Course Structure
A。Course Modules
The Chinese language course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basic modules。nal modules。and n modules.
The basic module is compulsory for students of all majors.
The nal module is a XXX。XXX.
XXX' XXX.
B。Class le
Module Content
Reading and n
Basic Module
Secondary Content
XXX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XXX
n and n
XXX Practice
nal Module
XXX
10 topics
Reading and n
n and n
XXX Practice
Total
Note: For schools implementing a credit system。16 or 18 class hours are equivalent to 1 credit.
IV。Course Content
A。Basic Module
1.Reading and n
XXX.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haracters。recognize and write common characters.
Learn to use common Chinese reference books.
Different XXX.
XXX.
Abbreviate。expand。rewrite。and XXX.
Learn reading methods such as intensive reading。skimming。scanning。and reading methods such as underlining。outlining。card-making。and summarizing.
Read and understand practical articles.
Read and XXX.
Read continuous and non-XXX.
Read XXX.
XXX and learn basic knowledge of classical Chinese.
Read XXX.
2.n and n
XXX
XXX.
Learn to listen and speak.
XXX。n。retelling。speech。and impromptu speaking.
Writing
Learn to write according to n and XXX.
XXX.
Narrative。XXX。and XXX writing.
n writing such as reports。notices。letters。announcements。plans。and summaries.
Learn methods for revising articles.
Use common are and word processing programs to edit text.
3.XXX Practice
Determine activity themes and content based on campus and social life。develop activity plans。design activity projects。carry out Chinese language activities。and display activity results.
Learn basic methods of n retrieval and n in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B。nal Module
Topic 1: News and n
Read XXX.
能够熟练运用基本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能够理解和运用不同类型文本的结构、语言特点和阅读方法,快速浏览整合基本信息。
能够写作简单的新闻、通讯、广告、说明书等应用文。
能够阅读和理解简单的传记、回忆录、科普作品和古代诗文。
能够使用敬谦词,进行简单的交流和洽谈。
水平二
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各种阅读方法和技巧。
能够理解和运用各种类型文本的结构、语言特点和阅读方法,整合和运用详细信息。
能够写作较为复杂的新闻、通讯、广告、说明书等应用文。
能够阅读和理解较为复杂的传记、回忆录、科普作品和古代诗文。
能够使用敬谦词,进行较为复杂的交流和洽谈。
水平三
具有优秀的阅读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各种高级阅读方法和技巧。
能够理解和运用各种类型文本的高级结构、语言特点和阅读方法,深入挖掘和运用详细信息。
能够写作高级的新闻、通讯、广告、说明书等应用文。
能够阅读和理解高级的传记、回忆录、科普作品和古代诗文。
能够使用敬谦词,进行高级的交流和洽谈,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水平二、水平三的阅读能力要求
有广泛的阅读兴趣,能选择阅读材料,注重读好书,不断扩展阅读领域。能熟练使用常用汉语工具书,运用多种读整本书,扩展阅读视野,经典作品的阅读,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使用常用汉语检字方法辨识字形、字音、字义、词汇、多义词;正确认读和书写《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中的汉字义,区分常用同音字及形近词、同义词,提升阅读品位。
有阅读多种类型文本的惯,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和养语感,能掌握和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和加圈点、制卡片、编文摘等阅读方法。能判断文章中的语病并改正,能根据需要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变换句式。能在具体语境中分析不同句式的用法。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关键词语的代表达作用,能按照要求选用、仿用、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体会重要语句在语境中的逻辑关系。能分析文本的主要特征和表达作用,能整体感知和领会文本,筛选、提取并解释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复述文本内容,包括复述重要细节,体会句法在表达中的作用。能准确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信息,整体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概括文本的要点和主旨。能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对文本的情感倾向或社会价值进行评价。
能力,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见解。
在阅读文学类文本时,我们需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辨析文章结构,领悟作品的内涵,赏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并评价作品的价值和审美取向。同时,在阅读记叙类、说明类和论述类文本时,我们需要掌握不同文本类型的特点和写作手法,理清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提炼和概括文本的观点态度,整体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
在阅读复杂的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时,我们需要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筛选和提取主要信息,并做出合理推断,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我们还需要掌握语言运用规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分辨古今词义的差别,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文和评价作品的语言艺术。
在阅读多媒介文本时,我们需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筛选、整合和运用有用的信息,并具有信息安全意识,遵守网络伦理道德。同时,我们还需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古代诗文,正确、通畅地诵读浅易古代诗名篇,增加文化积累。
总之,通过精读方法阅读文章,我们可以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内涵,赏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能够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疏通、解释古代诗文中的形象和语言表达,并用现代汉语翻译浅易文言文,领悟古代诗中重要的文言句子。同时,能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的古代文化知识及文史常识,感受和初步理解课文所蕴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阅读课文时,能够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倾向,读感受与体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能够写出鉴赏评价古代诗文的文章,并背诵和默写古代诗文中自己喜爱的句、段、篇章,能够把握课本中古代诗文中的形象,领悟中华优秀文化,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增强文化自信。
在口语交际方面,能够使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自如地与人交流,能够根据交际的目的、情境,选择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初步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惯。在与他人合作时,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学会分享。在听说方面,能够听话时很快领会说话者的意图及言外之意;说话能围绕话题,突出中心,言简意赅,语言文明得体,能够根据情境,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技巧,自如地进行讲解、采访、讨论、演讲、辩论等口语交际活动。同时,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态势语提高交流效果,在一定的情境中,能够有意识地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有效地进行答询、果洽谈、协商、即席发言等口语交际活动。
在书面表达方面,能够有意识地用书面语言记录自己的研究和生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愿意运用书面语言与人交流,表达自己的真实体验和情感,初步养成写作惯。能够按照命题、话题、材料或情境,写作记叙类、说明类、论述类文章,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文章。在写作时,能够按要求进行表达,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使文章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
能根据需要使用常用软件及文字处理程序编辑文本。在处理文字时,要注意格式的规范,确保文章的整洁和易读性。同时,要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以便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能根据研究、生活和职业工作需要,写作内容明确、文字简洁、格式规范的应用文。不同类型的应用文需要遵循不同的写作规范和格式要求,因此在写作时要注意细节,确保文章的质量和效果。
能根据交际语境写作不同类型的文章,包括记叙类、说明类、论述类等。在写作时,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读者需求,选择合适的文体和语言表达方式,以达到最佳的传达效果。
能够进行创意性写作,表达新鲜的见解和独特的想象。创意性写作需要有灵感和创造力,同时还需要注重文笔和语言表达的精练和准确,以吸引读者的关注和赞赏。
能够尝试写作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组成的混合文本和诗歌、散文等文学类作品。文学作品需要注重情感表达和思想深度,同时还需要注意语言的美感和形式的创新,以打动读者的心灵和感受。
能够根据职业岗位需要,写作文字简明、格式规范的广告、说明书、新闻、调查问卷、调查报告、策划书、求职信、应聘书等应用文。在职业写作中,要注重实用性和专业性,以满足读者的需求和要求。
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养成修改文章精益求精的惯。修改文章是提高写作能力和文笔水平的重要途径,要注重细节和规范,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能够根据已确定的生活情境和研究目标,设计语文综合实践的主题、活动项目、活动流程,以及活动评价标准。语文综合实践是提高语文素养和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语文综合实践中,能根据要求,完成听说读写任务,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为重点的语文综合实践的主题与目标,设计活动项目、活动流程及活动评价标准。语文综合实践是提高语文素养和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个学业水平要求按递升顺序排列,后一个水平通常不再提出已明确的前一个水平的要求。
课程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1.总体建议
为了遵循语文教育规律,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确定教学线索,掌握教学关键,创造教学情境,传授基础知识和必要的技能训练。教师还应该开展以学生自主体验、合作研究、主动探究为主要方式的言语实践活动,通过读写听说活动引导学生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应根据语文教学特点,渗透审美教育,进行文化熏陶。
2.注重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熏陶感染的功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感受与情感体验,尊重学生阅读与表达的自主性与性,要重视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3.把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激发学生研究语文的兴趣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及持续发展的需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掌握他们的研究水平与心理特点,重视他们的研究困难和实际需求。要“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研究氛围。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实行“做中教”,推动“做中学”。要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与热情,使教学成为他们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自主研究和自我体验的过程,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4.强化职业教育特色,加强实践与应用
中等职业学校的实践性教学为学生接触社会、了解职业提供了条件,也为语文课程的研究拓宽了空间。教师要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以及专业课程的联系,创设与学校生活和职业工作相近的情境,尤其在职业模块的专题教学中,要按照教学内容,依据文本,运用相关语文知识,利用或设置职场情境,加强语文实践,促进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5.提高信息素养,有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教师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出一个信息化教学环境,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自主研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现代文阅读教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加深体验和感悟,通过读写听说活动使学生了解文本表达的内容和方式。对于古代诗文教学,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文化积累,增强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和文化自信。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避免单一的知识和方法的传授,设置具体的交际情境,使学生在听与说互动过程中形成能力,提高表达、应对和沟通的能力。对于写作教学,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交际需要,激发写作兴趣,开拓写作思路,并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真情实感。
在语文综合实践中,教师应该依据阶段研究目标、内容和学业要求,确定活动主题。注重知识与方法的整合,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实践,自主体验,提升语文素养。同时,在评价中要综合考查学生参与的态度、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活动的结果,突出对语文应用能力的评价,保证活动的有效性。
在语文课程评价中,教师应该发挥诊断、反馈、激励、导向和发展的功能,反映学生的研究水平,研究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存在的问题,明确改进的方向,帮助他们逐步树立研究信心,提升语文素养。评价方法、方式和主体都应该多元化,以更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最后,教科书编写应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现代教育中,数字化资源已经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资源包括电子教材、网络课件、教学视频等。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研究效果。同时,数字化资源还可以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3.生活资源
生活资源是指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资源,如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科技活动等。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去发现并利用这些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提高研究效果。
4.地域特色资源
地域特色资源是指不同地区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的地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
总之,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语文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数字化资源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应该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益。同时,应该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作为主动研究的工具,提高信息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总结有效的经验,扩大、优化配置和开放共享数字化资源。
生活资源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研究语文,积累资源。在语文研究中,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自觉运用生活资源,尤其是专业研究、实实训等资源,更好地研究语文。
地域特色资源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本地区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俚语等,并整理成专题性的课程资源。在开发利用地域特色资源的语文活动中,学生可以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
在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时,需要加强管理和服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通过监察、抽测等措施加强语文课程的统筹管理,同时加强教师素质提升。地方职业教育教研机构应该围绕“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开展针对性的教科研活动,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实现专业发展。学校应该健全教学管理制度,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要求,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使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在课堂教学层面得到落实。
学校应该完善和加强语文教研制度,将执行课程标准和实施建议作为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该积极推动行业参与语文教学改革。他们可以进行调研,了解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在语文素养方面的需求,并听取行业企业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共同研究,推动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语文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