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五章 唐代古文运动和韩柳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21:02:07
文档

第五章 唐代古文运动和韩柳

一、第五章第一节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学习方法、内容提要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能够:对中唐古文运动的形成发展过程有大致清晰的了解和认识,了解韩愈、柳宗元等人的文学实践对唐代散文文体文风转变和发展中的作用,中唐散文繁荣的局面和标志。教学要求1.理解古文运动的概念,主要理论主张;2.掌握韩愈、柳宗元散文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3.了解作品《杂说》、《进学解》、《段太尉逸事状》、《小石潭记》等;4.了解古文运动的形成过程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用。学习方法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讲授基本要点,着重
推荐度:
导读一、第五章第一节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学习方法、内容提要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能够:对中唐古文运动的形成发展过程有大致清晰的了解和认识,了解韩愈、柳宗元等人的文学实践对唐代散文文体文风转变和发展中的作用,中唐散文繁荣的局面和标志。教学要求1.理解古文运动的概念,主要理论主张;2.掌握韩愈、柳宗元散文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3.了解作品《杂说》、《进学解》、《段太尉逸事状》、《小石潭记》等;4.了解古文运动的形成过程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用。学习方法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讲授基本要点,着重
一、第  五  章   第  一  节 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学习方法、内容提要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能够:

对中唐古文运动的形成发展过程有大致清晰的了解和认识,了解韩愈、柳宗元等人的文学实践对唐代散文文体文风转变和发展中的作用,中唐散文繁荣的局面和标志。

教学要求1.理解古文运动的概念,主要理论主张;

2.掌握韩愈、柳宗元散文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了解作品《杂说》、《进学解》、《段太尉逸事状》、《小石潭记》等;

4.了解古文运动的形成过程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用。

学习方法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讲授基本要点,着重要求学生自学:

1.《中国文学史》(二)之第八章之第一、二、三、四节的内容;

2.《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之《杂说》、《进学解》、《段太尉逸事状》、《小石潭记》等

内容提要本章分以下两节:

一、中唐古文运动;

二、韩愈和柳宗元

着重讲授和介绍唐代古文运动的概念、形成背景,代表人物,韩愈和柳宗元的地位作用及代表性作品等。

二、第  五  章   第  一  节   第  一  页 教学内容

文本材料一、“古文运动”

1、古文运动:简单地说,就是提倡散文,反对“时文”即骈文的一种文动。之所以称为古文运动而不称之为散文运动,是因为它在形式方面是“反六朝,复古体”,在文体上要求恢复先秦两汉古代文章的传统。

骈文:讲究辞藻典故、声律对仗,全文语句多组成整齐的对偶形式,这种两两对称的语句如同二马并驾,所以称之为骈文。

古文:是指古代的散文,是和骈文相对立的。它的特征是散行单句,朴实自然,不拘格式。

2、古文运动的过程:隋唐之前就有人出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到了唐代,在陈子昂革新诗风主张的鼓舞与启发下,萧颖士、李华、柳冕、独孤及、元结等起而提倡古文。他们或提出“尊经”“载道”的主张,或提出文道合一的意见,不但初步奠定古文运动以儒家思想为根据的理论基础,而且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扩大了古文的影响,不过声势不够浩壮,成就也不够显著,并未能形成一种运动。真正把反对骈文的浪潮推向波澜壮阔的阶段而形成有声有势的文动,是韩愈、柳宗元所处的中唐时期的事。

其他素材

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等

表现形式
技术实现方式(本栏由技术开发小组填)
备注
(本模板页请制作中自行加页使用,相应的参考资料,如案例等也请用此模板制作)

二、第   五 章   第  一  节   第  二 页 教学内容

文本材料  古文运动经过长期的酝酿与准备,先驱们在理论与创作实践上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与经验,再加上当时著名的作家刘禹锡、白居易等人的积极参与,彼此支持,相互呼应,因而形成了一个有声势的文动。韩愈与柳宗元更以自己的创作实绩显示了新型散文——古文的优越性,于是用古文写作很快成为社会风尚,从根本上动摇了骈文的统治地位,为散文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但到了晚唐,奢靡的文风又重新抬头,古文运动的声势也就过去了。

  古文运动是文学史上一个复杂的现象。就其文体、推倒骈文的绝对统治、恢复散文自由抒写的功能这一点来说,无论对实用文章还是对艺术散文的发展,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3、韩、柳的古文理论主张 : 从李华、萧颖士到独孤及、梁肃,再到柳冕,围绕文体文风的改革进行了反复的理论探讨,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韩愈、柳宗元提出了更为明确、更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古文理论。概括来讲,韩、柳的主张有如下内容:

一、提倡“文道合一”、“文以明道”(“文”指文章形式,“道”指内容);二、主张兼收并蓄,在继承前代散文优良传统基础上革新文体,创立新的文学语言。有二条标准:①词必已出,惟陈言之务去;②“文从字顺”,要求文字流畅通顺,合乎语法规范。三、韩愈论文非常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认为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其他素材

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等

表现形式
技术实现方式(本栏由技术开发小组填)
备注
(本模板页请制作中自行加页使用,相应的参考资料,如案例等也请用此模板制作)

二、第 五   章   第  二  节   第  一 页 教学内容

文本材料二、韩愈和柳宗元

散文体的创作高峰是在中唐时期,但这个高峰是建立在此前散体文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陈子昂的提倡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对唐代前期文风的转变起了关键作用,这一时期最有生气的散体之作是那些出自诗人之手的书信和抒情小文。李白和王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天宝中期以后,文章由骈而散已成不可阻挡之势,元结、李华等人已写出很好的散体文。但这时的散体文似乎还不具备与骈体文一争高下的实力,此一情形的改变及文体文风改革的成功,是在韩愈、柳宗元手中完成的。韩柳在散体文创作上有着众多的开拓,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表现在文学观念、辞采语言技巧等各方面。二、韩柳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

韩柳二人先后创作了八百多篇散文,举凡政论、书启、赠序、杂说、传记、祭文、墓志、寓言、游记乃至传奇小说,应有尽有。下分两部分择要分别介绍。

其他素材

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等

表现形式
技术实现方式(本栏由技术开发小组填)
备注
(本模板页请制作中自行加页使用,相应的参考资料,如案例等也请用此模板制作)

二、第 五   章   第  二  节   第  二  页 教学内容

文本材料(一)、韩愈及其作品

1、生平: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祖上曾居住昌黎郡,因而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二十五岁登进士,四年后始登仕途。卒年五十七岁。谥曰文,所以后世也称他为韩文公。有《韩昌黎集》。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2、作品:散文气势浑厚雄健,文风奔腾激荡。其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论说文,可分为两类,一是宣扬道统和儒家思想,如《原道》、《原性》、《原人》;另一类也或多或少存在着明道倾向,但重在反映现实,作不平之鸣,而且不少文章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如最有代表性的《师说》。②杂文,与论说文相比,杂文更为自由随便,或长或短,或庄或谐,文随事异,各当其用。如《进学解》通过设问设答的方式,反话正说,全文多用辞赋铺陈的手法排比对偶,行文轻松活泼。杂文中最可瞩目的是那些嘲讽现实、议论犀利的精悍短文,如《杂说》、《获麟解》等,形式活泼,不拘一格,有很高的文学价值。③序文(即赠序),大都言简意赅,别出心裁,表现对现实社会的各种感慨,如《张中丞传后叙》、《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等。此外,韩愈还在传记、碑志中表现出状物叙事的杰出才能,如《毛颖传》、《柳子厚墓志铭》等。

其他素材

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等

表现形式
技术实现方式(本栏由技术开发小组填)
备注
(本模板页请制作中自行加页使用,相应的参考资料,如案例等也请用此模板制作)

二、第  五  章   第  二  节   第  三  页 教学内容

文本材料3、《张中丞传后叙》

本文是韩愈读了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感到有所不足,用来补叙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守卫睢阳的英勇事迹和其他轶事,因此名为“后叙”。歌颂英雄人物的功绩和气节,驳斥朝中小人的谬论;议、叙结合,褒贬分明,选材典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⑴本文的写作特色:本文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并重,前半部分侧重于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事迹。后半部分侧重于叙事,着重记叙了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张巡、许远的其他事迹。前后浑然一体。

⑵本文前半部分是驳论,驳论时所用的论据和所采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

  类比论证,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理作理论论据。(全文第三自然节)

  对比论证,用“弃城而图存者”、“擅强兵坐而观者”作对比。(第四自然节)

⑶概述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人的性格特征。

  张巡:具有从容镇定的气度,视死如归的品质,博闻强记的品格。

  许远:具有宽厚谦和、为国让贤的崇高品质。

  南霁云: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⑷分析本文的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本文采用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传神。如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描写,张巡的超人记忆力和就义时的动作、语言描写,都是最精彩的片断。

其他素材

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等

表现形式
技术实现方式(本栏由技术开发小组填)
备注
(本模板页请制作中自行加页使用,相应的参考资料,如案例等也请用此模板制作)

二、第  五  章   第  二  节   第  四  页 教学内容

文本材料(二)、柳宗元及其作品

1、生平: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东,因而人称之柳河东。因曾贬官为柳州刺史,所以又称之为柳柳州。二十一岁中进士,四十七岁时死于柳州,有《柳河东集》。他与韩愈一同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家”。世人并称“韩柳”。他的文章说理透辟,笔锋犀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作品:柳宗元改革文体文风的主张和韩愈相近,也是为复“古道”而提倡古文的,但他的思想比韩愈更活跃,并采诸子百家。其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杂文,柳宗元的杂文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正话反说,借问答体抒发自己被贬被弃的一怀幽愤,如《愚溪对》;另一个特征是巧借形似之物,抨击政敌和现实,如《骂尸虫文》。②寓言文,结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如《三戒》。③山水游记,这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他的山水游记虽借鉴于古人,但在意境构造与表现技巧上均有所发展。对景物的描绘不仅能肖其貌且能传其神,常结合自己的遭遇寓情于景,别具味外之味。游记中最突出的是《永州八记》。在文中几乎能发现作者或隐或现的身影,体会到他被埋没而备受的愤懑悲愁。《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都是如此,由意在宣泄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柳宗元还写有不少其他体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散文。如《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种树郭橐驼传》等。

其他素材

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等

表现形式
技术实现方式(本栏由技术开发小组填)
备注
(本模板页请制作中自行加页使用,相应的参考资料,如案例等也请用此模板制作)

二、第 五   章   第  二  节   第  五  页 教学内容

文本材料3、《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在他四十七年的人生中,先后做过四个州县的,其中被贬为湖南永州司马十二年,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同情和挚爱。在散文方面,尤其乐于为底层人物作传。他的《种树郭橐驼传》既表现了他的艺术造诣,也体现了他的治政思想。

⑴本文的文体及中心思想:本文是一篇借为人物立传的形式生发议论的寓言性传记文。寓言是带有劝喻或讽谏性的故事,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

中心思想:揭露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阐发作者“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

⑵本文的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本文总体上采用类比方法:用种树类比治民;用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治民要“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用种树要“其莳也若子”类比做官要爱护老百姓。如此层层类比,环环相扣,说理透彻。

    在阐述种树道理时,采用了对比手法,用郭橐驼种树和“他植者”种树相比,在原理、态度、方法和结果等方面都构成了对比。

其他素材

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等

表现形式
技术实现方式(本栏由技术开发小组填)
备注
(本模板页请制作中自行加页使用,相应的参考资料,如案例等也请用此模板制作)

三、第  五  章 疑难解析

疑    难    解    析

1、在理解古文运动为何在中唐形成时应结合其时代背景:经过安史之乱,由于经济的恢复发展,获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由于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更有吐蕃,回纥的威胁侵扰,而又处于内忧外患潜伏的危机之中,因此政治改革很自然地成为当时一些有识之士的共同要求。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韩愈打出恢复“古道”、复兴儒学的旗帜而“抵排异端,攘斥佛老”,提倡古文,就能比较容易地得到社会的支持与响应。应该说,中兴的愿望促成了儒学的复兴,促成了政治改革。正是这样的背景下,文体文风的改革得到了发展。换言之,是经世致用的需要促成了文体文风改革高潮的到来。

2、在理解韩、柳古文理论的时候应抓住其核心是“文以明道”说,他们倡导的文体文风改革也是以这个口号为主要标志的,“为文”只是明道的手段,但其古文理论的精华却在于对“文”的论述。

3、韩愈的古文运动的主张和见解,大都集中在答复青年作者的书信中。他论文讲究“气”,在阅读时应注意他的“文气说”。

4、在阅读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散文时应结合他的身世背景细细体会其行文风格。

。 

  

四、第  五  章 关键词汇总

关 键 词 汇 总(中英文对照)

古文运动

古文

骈文

韩愈

柳宗元

文以明道

不平则鸣

山水游记

五、第  五  章  作业自测

题型1

题目填空题:(必做题)

1、把古文运动推向高潮的是(   )、(   )。

2、韩、柳古文理论主张的核心是(       )。

答案1、韩愈、柳宗元

2、文以明道

素材
实现方式
题型2

题目名词解释(必做题)

1、古文运动

答案是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提倡散文、反对“时文”即骈文的一种文动。之所以称为古文运动而不称之为散文运动,是因为它在形式方面是“反六朝,复古体”,在文体上要求恢复先秦两汉古代文章的传统。
素材
实现方式
(请教师按需要自行加页)

五、第  五  章  作业自测

题型3

题目简答题(必做题)

1、简述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

2、《种树郭橐驼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3、概括《张中丞传后叙》中许远、南霁云、张巡的性格特征。

答案1、(1)提倡“文道合一”、“文以明道”(“文”指文章形式,“道”指内容);(2)主张兼收并蓄,在继承前代散文优良传统基础上革新文体,创立新的文学语言。有二条标准:①词必已出,惟陈言之务去;②“文从字顺”,要求文字流畅通顺,合乎语法规范。(3)韩愈论文非常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认为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2、《种树郭橐驼传》运用了多重对比:(1)郭橐驼与其他种树者的对比;(2)其他种树者中过于疏懒者与过于勤勉者之间的对比;(3)用种树之理与为官之理做对比。

3、张巡:具有从容镇定的气度,视死如归的品质,博闻强记的品格。许远:具有宽厚谦和、为国让贤的崇高品质。南霁云: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素材
实现方式
题型4

题目论述题(必做题)

1、试论韩、柳散文创作的成就。

答案1、韩柳在散体文创作上有着众多的开拓,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 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表现在文学观念、辞采语言技巧等各方面。二、韩柳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

素材
实现方式
(请教师按需要自行加页)

五、第   五 章  作业自测

题型1

题目填空题(选做题)

1、韩愈在《送孟东野序》的开头提出有名的(     )观点

2、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是(    )

答案1、不平则鸣

2、《永州八记》

素材
实现方式
题型2

题目名词解释(选做题)

1、骈文

答案骈文是一种盛行于六朝的文体,它讲究辞藻典故、声律对仗,全文语句多组成整齐的对偶形式,这种两两对称的语句如同二马并驾,所以称之为骈文。
素材
实现方式
(请教师按需要自行加页)

五、第  五  章  作业自测

题型3

题目简答题(选做题)

1、韩愈散文的艺术成就。

答案⑴在思想感情上,面对现实,富于真情实感,洋溢着“不平则鸣”的斗争精神;⑵在文风上,气势雄深雅健,文风奔腾激荡;⑶在言语行文上,讲究语言锤炼,大量吸收古今语言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提炼,使语言简练准确、鲜明生动。在行文中又能适应表述的需要而采用长短不一的句法,使之更宜于写景、抒情、叙事、说理,因而使文气显得自由奔放,明快犀利,又善于创造性地运用排比对偶的句式以增强文气。表现手法多样化,多有创新。
素材
实现方式
题型4

题目论述题(选做题)

1、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

2、如何看待韩柳古文运动中的“道与文”?

答案1、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他的山水游记虽借鉴于古人,但在意境构造与表现技巧上均有所发展。对景物的描绘不仅能肖其貌且能传其神,常结合自己的遭遇寓情于景,别具味外之味。其中呈现的大都是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游记中最突出的是《永州八记》。在文中几乎能发现作者或隐或现的身影,体会到他被埋没而备受的愤懑悲愁。他善于选取深奥优美型的小景物,经过一丝不苟的精心刻画,展现出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之美。《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都是如此,由意在宣泄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2、古文运动是文学史上一个复杂的现象。就其文体、推倒骈文的绝对统治、恢复散文自由抒写的功能这一点来说,无论对实用文章还是对艺术散文的发展,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而且我们也看到,虽然古文家标榜以“传道”、“明道”为文章的最高原则,但韩、柳最具有文学性的散文,却大抵并非以此为核心的;韩文雄奇,柳文幽丽,都饱含了个人的生活情感,具有鲜明的艺术追求。因为他们对“道”的理解并不那么狭隘,他们自身的“道学气”也并不那么浓厚。韩愈《送高闲上人序》论张旭的书法,说张“利害必明,无遗锱铢,情炎于中,利欲斗进,有得有丧,勃然不释”,这种执着于现实人生的成败得失的激情表现于书法,才获得卓越成就。这不仅反映了韩愈对自由奔放的盛唐艺术的爱好,而且与他的文学观也有相通之处。但同时也不能不注意到,古文运动的的弊病也是相当严重的。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人们通过长期的努力,终于对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取得了虽非精确却已是颇为清楚的认识,而其中关键,就在于对实用性的和艺术性的文章加以分判。这为文学在其地位上获得自由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而古文运动由于强调道对文的支配性,从而也就取消了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这在文学观念上是重大的倒退。由于古文运动的核心思想是倡导以文学为维护封建政治秩序服务,这必然导致作家个性的收敛,从而对文学的发展加上沉重的束缚。封建愈是强化,这一种束缚就愈是严重,同时“古文”也愈是表现出浓厚的封建说教色彩。实际上,像韩愈对“情炎于中,利欲斗进”式的激情的赞许,到了宋代就已经很难见到,更不用说更为拘谨的明、清正统古文家了。这也是古文运动先天的隐患所致

素材
实现方式
(请教师按需要自行加页)

五、第  五  章  作业自测

题型1

题目论述题(提高题)

1、试述古文运动的过程。

2、试比较韩柳在古文运动中的异同。

答案1、⑴隋唐之前就有人出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到了唐代,在陈子昂革新诗风主张的鼓舞与启发下,萧颖士、李华、柳冕、独孤及、元结等起而提倡古文。他们或提出“尊经”“载道”的主张,或提出文道合一的意见,不但初步奠定古文运动以儒家思想为根据的理论基础,而且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扩大了古文的影响,不过声势不够浩壮,成就也不够显著,并未能形成一种运动。⑵真正把反对骈文的浪潮推向波澜壮阔的阶段而形成有声有势的文动,是韩愈、柳宗元所处的中唐时期的事。古文运动经过长期的酝酿与准备,先驱们在理论与创作实践上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与经验,再加上当时著名的作家刘禹锡、白居易等人的积极参与,彼此支持,相互呼应,因而形成了一个有声势的文动。韩愈与柳宗元更以自己的创作实绩显示了新型散文——古文的优越性,于是用古文写作很快成为社会风尚,从根本上动摇了骈文的统治地位,为散文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⑶但到了晚唐,奢靡的文风又重新抬头,古文运动的声势也就过去了。

2、韩愈、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但在政治、学术方面有同有异。他们都是中小地主阶层出身,都反对当时的藩镇与宦官。但柳宗元投身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活动,主张改革;韩愈则对此持反对态度。他们的思想都以儒学为主导。但韩倾向于唯心主义,却坚决反对佛教;柳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却又兼信佛学。他们的文论都主张文道合一,文质并重,学习先秦两汉作品而要有独创性,并且都擅长议论文、传记文。但韩愈尤长于碑志、序跋、哀祭等体;柳宗元的寓言、游记、骚赋等则为韩所不及。艺术风格方面,韩雄奇奔放而柳清峻雅洁,宋人李涂评“韩如海”,“柳如泉”。韩愈收召后学,传授古文,门下人才辈出;柳宗元贬谪南方时,也有从学的人,但缺乏特出知名之士,因此,韩的影响大于柳。

素材
实现方式
(请教师按需要自行加页)

六、第  五  章 课外活动

文本材料

自学所指定的“参考教材”中的有关章节和作品。

其他素材

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等

表现形式
技术实现方式(本栏由技术开发小组填)
备注
(本模板页请制作中自行加页使用)

文档

第五章 唐代古文运动和韩柳

一、第五章第一节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学习方法、内容提要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能够:对中唐古文运动的形成发展过程有大致清晰的了解和认识,了解韩愈、柳宗元等人的文学实践对唐代散文文体文风转变和发展中的作用,中唐散文繁荣的局面和标志。教学要求1.理解古文运动的概念,主要理论主张;2.掌握韩愈、柳宗元散文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3.了解作品《杂说》、《进学解》、《段太尉逸事状》、《小石潭记》等;4.了解古文运动的形成过程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用。学习方法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讲授基本要点,着重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