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郑州一中2012届高三测试历史试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21:01:36
文档

郑州一中2012届高三测试历史试题

2012届高三年级第四次考试(历史部分)第Ⅰ卷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战国韩非子主张建立“事在四方,要在,圣人(君主)执要,四方来效”的集权。韩非子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是A.商鞅正在进行富有成效的变法B.有些诸侯国县制基本取代了分封制C.秦始皇发动了兼并六国的战争D.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2.图5反映的是从西周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锐减,植被破坏严重的现象。造成这一变化的社会历史原因有①长期大规模农耕活动的影响②人口的增加导致土地过度开垦
推荐度:
导读2012届高三年级第四次考试(历史部分)第Ⅰ卷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战国韩非子主张建立“事在四方,要在,圣人(君主)执要,四方来效”的集权。韩非子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是A.商鞅正在进行富有成效的变法B.有些诸侯国县制基本取代了分封制C.秦始皇发动了兼并六国的战争D.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2.图5反映的是从西周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锐减,植被破坏严重的现象。造成这一变化的社会历史原因有①长期大规模农耕活动的影响②人口的增加导致土地过度开垦
2012届高三年级第四次考试(历史部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战国韩非子主张建立“事在四方,要在,圣人(君主)执要,四方来效”的集权。韩非子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是            

    A. 商鞅正在进行富有成效的变法        B. 有些诸侯国县制基本取代了分封制

    C. 秦始皇发动了兼并六国的战争        D.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2. 图5反映的是从西周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锐减,植被破坏严重的现象。造成这一变化的社会历史原因有

    ①长期大规模农耕活动的影响

    ②人口的增加导致土地过度开垦

    ③统治者大肆修建宫室陵苑

    ④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图5

3. 抗日战争胜利后,出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利契机,其主要表现为        

    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②结束了外来侵略威胁,消除了战乱对经济发展造成的破坏

    ③各党派进行政治协商,有利于推进政治的民主化进程

    ④人民力量发展,为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准备了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一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演进:“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随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他评价的是        

    A.英国君主立宪制        B.德国君主立宪制

    C.美国总统共和制        D.法国共和制

5.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A.政权发生更替       B.社会形态转变       C.国力对比变化        D.文化途径迥异

6.建国以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历经曲折。20世纪50年代城市数量增长较快,60年代前期我国城市数量减少,60年代中后期和70年代城市发展处于停滞、徘徊状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①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封锁        ②经济建设盲目冒进的后果

    ③长时间社会动荡的影响        ④国家对工业建设重视不足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④        D. ②③

7.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近年士大夫享太平之乐,以其聪明寄之剩技,吴中缙绅,则留意声律。又如案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寄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之。”这一现象反映出        

    A. 西学东渐导致封建士大夫兴起研究西学之风

    B. 资本主义萌芽导致江南地区差距明显

    C.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文化复古潮流

    D.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江南地区休闲文化盛行

8.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如果不去测量对象(电子),对象(电子)便没有位置。有科学家便把这一结果比喻为:月亮在无人看他时,它不存在。当然,这一论断的主旨意在突出微观研究领域的特殊性。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骇人听闻的论断,居然在一门古老的学科——历史学那里找到了知音。这种历史认识论,与中国古代某一学者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位学者是                

    A. 孔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王阳明

9. 我国学者罗荣渠教授认为:“从表面上看,帝国主义侵略论似乎是反西方中心论的,但如果只承认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忽视了中国的历史特点和国情特点,把内部问题简单地归之于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的屈服投降,而排除这一复杂历史过程中的多样性选择,实质上仍是一种隐蔽的西方中心论。”下列对该学者观点的解读,不恰当的是    

    A. 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引起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主导因素之一

    B.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C.“帝国主义侵略论”掩盖了中西方文明之间复杂的矛盾运动

    D. 反帝反封建斗争是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

10.某位学者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逐渐减弱,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A.《权利法案》颁布时                    B.罗斯福新政实施中

    C.苏俄十月成功时                    D.两极格局瓦解之后

11.在高考历史备考专题复习中,如果老师要同学们对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趋势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那么你认为下面各项中不够准确的是        

    A.从君主变为共和                  B.从主义到政治民主

    C.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D.从封建神学到科学理性

12.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最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期间,对美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种种做法提出了批评,他指出美国这样做是极其错误的。李光耀资政出示的有关材料佐证他的观点,他不可能提供的是:                

    A.《布雷顿森林协定》                  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C.APEC《汉城宣言》                    D.世贸组织的法规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其中第13~14题为必考题,共37分;第15题为选考题,共15分。

13.(25分)2011年时值辛亥10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中国党建党90周年,某班学生做了一个关于世界历史发展模式的研究性学习。

探究一:中国的传统

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核,源于延续几千年的政治传统。这种传统达到西方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一是历史上强大的集权国家,而非欧洲那样由封建领主或教会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而非西方或中东那样由世袭或门第操纵;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民本主义”。

——俞邃《关于“中国模式”之我见》

⑴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国政治传统的特点。(6分)

探究二:西方模式

就制度而言,在近代发展中,有两种不同的复杂组织特别重要——民族国家及系统化的资本主义生产 ……从由这两种伟大的转变所导致的生活方式而言,近代是一项西方的工程吗?对此问题,直截了当的答案一定是“Yes”。

——吉登斯《现代化的结果》

⑵依据材料,以英国为例,说明西方近代化的进程。(8分)

探究三:苏联模式

苏联经济减速的一个原因是,劳动力与自然资源的供应不断减少,这与斯大林时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斯大林时期人力和自然资源都可以大量获得。另一个原因是经济规模日渐扩大,其内容日趋复杂,这使计划一切的做法变得日益困难也愈来愈无效。不过也许苏联减速的主要原因还在政治方面的——苏联的工人、技师和科学家不愿意只是执行来自上面的命令,而不在决策过程中起作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⑶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苏联模式的特点。(5分)

探究四:中国的探索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还处在“文化大”带来的重重困难之中,人们渴望着一股强劲的新风,吹散笼罩在前进道路上的浓重迷雾,什么是社会主义?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严峻的现实和美好的理想需要所有中国人对这个重要命题做出回答,正在穿越历史三峡的中国航船期待新的领航者出现。

                                                    ——《复兴之路》解说词 

    ⑷根据所学说明“中国航船期待新的领航者”是怎样出现的?其为现代化建设提出哪些创见?(6分)

14.(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事实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派领导的,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要解决中国发展进步问题,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

——摘自同志《在庆祝中国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你结合史实评述材料观点。(要求史实准确,运用恰当,史论结合)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兼容化,宗教本土化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德意志宗教改革的一个相同点 

材料一:(问:)“保存一滴水的最好方式是什么?”佛说,“放入大海”。一个王朝的兴亡,与迁都应无必然联系。谁能从浩瀚的大海感受到一滴水的存在,谁就会感受到鲜卑人的音容笑貌。 

材料二: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下令迁都洛阳,笃信佛教的孝文帝迁都的同时,没有忘记把佛教的发展中心也转移到洛阳来,他组织修建僧庙、寺院。在此前后还在洛阳以南的龙门伊水两岸,依山开窟造像,由此一个神奇大型石窟群,龙门石窟开始创建。 

龙门石窟地处中原,是外来佛教艺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土壤之中的丰硕成果,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完整体系的集中表现。因此,龙门石窟在我国石窟艺术中有自己特殊的历史地位。                                              ——摘自《龙门石窟》

材料三: 我日思夜想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的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思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马丁·路德

……所以我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任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贵族书》(1520年6月24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 “一滴水”与“大海”的关系是能最恰当形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鲜卑文化的“一滴水”是如何被放入中原先进文化的“大海”中的?(2分)并分析这一举动的意义。(4分)

   (2)材料二所说的是当初佛教中国本土化的最初历史。请结合材料分析统治者弘扬佛教的目的是什么?(2分)试分析北魏孝文帝这样做与改革的关系。(2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宗教改革的观点对欧洲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4)结合三段材料分析宗教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关系。(3分)

1-5BACAB   6-10DDDDD   11-12AA

13.(1)君主集权制;科举制;民本思想(民贵君轻)。(6分)

(2)15世纪(都铎王朝时期),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王权强大。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光荣),16年《权利法案》颁布,君主立宪制确立。

19世纪中后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成为“世界工厂”。(8分)

(3)单一公有制,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大量需求。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指令性经济。高度集中的政治。(5分)

(4)结束,恢复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6分)

14.(1)结合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史实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运动改变不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4分

(2)结合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等史实说明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同样改变不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4分

(3)结合十月,五四运动有关史实,说明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救亡图存的先进理论——马克思主义,终于找到了中国最先进领导力量中国党(无产阶级),并在先进力量领导下,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4分

15.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1)措施:孝文帝改革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2分)  意义: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4分,答到任何两点即给满分)

(2)目的:巩固封建君主统治。(1分)与改革的关系:用佛教确立皇帝的权威,有利于改革的推行和深化;改革也推动佛教中国本土化。(2分)

(3)影响:①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奠定了基础;④加尔文派成为日后尼德兰、英国资产阶级的旗帜。(4分,答到任何两点即给满分)

(4)宗教为改革深入人心创造思想条件,改革推动宗教本土化;宗教与这两个改革互相促进、发展。(2分)

文档

郑州一中2012届高三测试历史试题

2012届高三年级第四次考试(历史部分)第Ⅰ卷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战国韩非子主张建立“事在四方,要在,圣人(君主)执要,四方来效”的集权。韩非子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是A.商鞅正在进行富有成效的变法B.有些诸侯国县制基本取代了分封制C.秦始皇发动了兼并六国的战争D.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2.图5反映的是从西周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锐减,植被破坏严重的现象。造成这一变化的社会历史原因有①长期大规模农耕活动的影响②人口的增加导致土地过度开垦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