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某同学利用下面的《李庄农户构成变化表(单位:户)》开展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结论应是( )
年份 | 雇农 | 贫农 | 中农 | 富农 | 新富农 | 地主 | 其他 |
1948年 | 86 | 197 | 116 | 18 | 0 | 27 | 2 |
1953年 | 3 | 74 | 355 | 0 | 4 | 0 | 7 |
C.农业合作化掀起高潮 D.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
2.一位日本教授说:“你们把美国人从朝鲜半岛北面压到了南面,我才感觉中国与过去相比不一样了,看来中国人是真的站起来了。”这位日本教授表达的观点是( )
A.抗美援朝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抗美援朝了朝鲜
C.抗美援朝彻底击败了美帝国主义
D.抗美援朝后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3.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大跃进”的开展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4.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上述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A.人民公社被废除 B.经济改革的进行
C.国民经济的调整 D.“拨乱反正”的开展
5.某陈列馆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图片展。以下四幅图片所反映的生产关系变革中,哪些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1979年4月,时任广东第一的习仲勋在工作会议上发言:“广东邻近港澳,华侨众多,应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这方面,希望给点儿权,让广东先走一步,放手干。”“让广东先走一步”的具体表现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开放珠江三角洲
7.“它是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体,由公有经济、家庭作坊、私人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组成……逐步放开对价格的控制,承认私有财产和私人企业,承认股票市场、外资与合资企业,并重建经济的公共部分。”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公私合营 B.经济特区
C.国有企业改革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8.说:“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国家的情况,走自己的路……如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盟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这是因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能使各少数民族自由选择社会制度
B.使各少数民族有自己的和法律,保证了国家统一
C.使各少数民族完全自治,促进民族团结
D.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9.第十二届全国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强调,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以下对“一国两制”的解读错误的是( )
A.“一国两制”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问题
B.回归后的、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C.“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借鉴
D.回归后的、澳门可以保留
10.下列对“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都享受到了给予的特殊
②符合中国国情,且都体现了创新精神
③诞生的先后顺序是: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
④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1.1960年尼克松说:“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备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1971年他又说:“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尼克松前后两种说法在本质上相一致的地方是( )
A.美国始终坚持采取遏制和孤立中国的
B.美国始终不承认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美国认为中国在国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D.美国始终以自身利益得失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出发点
12.下图是1979—1991年我国对日贸易(单位:百万美元)示意图,导致对日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编制)
①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促进 ②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推动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的贯彻 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13.1970年5月28日,英国《约克郡邮报》在题为《中国的胜利》社论中说:“这个围绕地球旋转的装置的最重要的作用,是它最清楚不过地表明了中国现在是一个强国——一个走在前列的强国。”此社论评论的是( )
A.中程导弹技术研制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载人航天愿望顺利实现
14.从模仿追踪、重点突破到自主创新、引领未来。70多年来,无论是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是在前沿技术探索方面,中国科技界常有“惊人”创举。这些“惊人”创举有( )
①“文化大”期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②一五计划期间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③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两盒点心跑一天”在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1994年,某城从除夕夜7点到初五中午12点,家庭电话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65%左右。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电信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B.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
C.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D.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二、非选择题(16题24分,17题17分,18题14分,共55分)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党立足国情,准确把握时代特点,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为人民造福,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是在走第一步。
——《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材料二 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 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中逐步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完成“第一步”和“第二步”的标志。分析“第二步”的胜利在当时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到的作用。(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阐述)(8分)
(2)据材料二,指出发展“工业化”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国人民的“积极奋斗”对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意义。(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辉的起点”是指党的哪一次重要会议。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严重的挫折”产生的根源。(5分)
(4)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党确立了什么奋斗目标?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的实践进程中获得的启示。(5分)
17.思想是社会进步的先导和精神内驱力,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如果没有实事求是的基本思想,能提出和解决这样的问题吗?能把中国搞成功吗?
——《高举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1978年9月16日)
材料二 以“南方谈话”为先导,十四大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这堪称中国新时期的第二次思想运动。“南方谈话”后,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在地理区域上进一步开放。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0》
材料三 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
——总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提炼材料一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思想将马列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表现。(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南方谈话”被视作“第二次思想运动”的理由。指出材料二中“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这些思想理论的共同作用。(3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原则,为保障本国、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
——摘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材料三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以及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都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亚非国家可以“求同”的基础。(4分)
(3)从材料三中找出美国“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的两点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影响外交、外交关系的因素有哪些。(4分)
答案
一、1.A 点拨:分析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地主在1953年已经消失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B、C、D和地主阶级被消灭无关。
2.A 点拨:由材料“你们把美国人从朝鲜半岛北面压到了南面”“看来中国人是真的站起来了”可知,抗美援朝打击了美国的嚣张气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A正确。
3.B 点拨:由图可知,我国国民收入、商品零售额和工业总产值都是公有经济占主体地位,这符合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的情况。故选B。土地改革完成后,土地归农民私人占有,A不符合题意。“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国民收入和商品零售应是完全的公有经济,C、D不符合题意。
4.C 点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9年至1961年中国经济发生严重困难,1961年,开始调整国民经济,至1965年,国民经济基本得以恢复,C正确;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民公社被废除,A错误;B、D发生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排除。
5.C
6.B 点拨:据材料中的“1979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符合“让广东先走一步”的说法。故B设立深圳经济特区符合题意。A是对内改革的措施,不是对外开放的措施,不符合“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C、D与“1979年”不符合。
7.D 点拨:“公私合营”后,只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排除A;“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结果,不是经济改革,排除B;C与“公有经济、家庭作坊、私人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组成”不符,排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D正确。
8.D
9.D 点拨:根据所学可知,、澳门回归祖国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根据“一国两制”的含义可知,回归后的、澳门不允许保留。
10.A 点拨:依据所学知识,“经济特区”是我国在对外开放中建立的区域,实行特殊的经济和经济管理;“民族自治区”是指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特别行政区”是指、澳门回归祖国后设立的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地方行政区域,三者都享受到了给予的特殊,符合中国国情,且都体现了创新精神,故①②符合题意。民族自治区始于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的设立,经济特区始于1980年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设立,特别行政区始于1997年特别行政区设立,故③符合题意。“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中只有“特别行政区”可保留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故④不符合题意。
11.D 点拨:题干反映了美国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从反对到不反对的态度转变,从中可以看出美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依据是国家利益,D符合题意;A、B说法错在“始终”;材料不能体现C。
12.C 点拨:依据题干图示和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中日贸易变化的直接因素是1978年以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1972年9月29日,周恩来总理和田中角荣在北京签署《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建交,所以导致对日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还包括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推动,②③符合题意。
13.C 点拨:据“1970年5月28日”“这个围绕地球旋转的装置”可知是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C符合题意;A、B、D与时间不符。
14.D 点拨: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当时正值“文化大”时期,①正确;1965年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不是一五计划期间,②错误;19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③正确;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④正确。故选D。
15.D 点拨:从材料可以看出,由于通信网络比较发达,人们的拜年方式发生了改变,体现了通信网络改变了生活方式,D符合题意;拜年方式体现不了生活质量,排除A;材料体现不了B、C。
二、16.(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三大改造的完成。 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工业化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
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十一届三中全会。 我们党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不足,没有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急于求成。
(4)“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制定一定要从本国国情出发。
17.(1)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 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南方谈话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解决了姓“资”姓“社”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等,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进一步了人们的思想。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社会进步,加速了历史发展的进程等。
18.(1)自主的和平外交。
(2)都有遭受殖民压迫的历史命运;都有解除殖民主义所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的现实要求。
(3)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
(4)国家利益,综合国力,意识形态等。(答出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