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浅析西方现代慈善文化与中国本土现代慈善文化的差别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30 21:02:25
文档

浅析西方现代慈善文化与中国本土现代慈善文化的差别

系别:教育管理系班级:11公管姓名:李莉学号:************浅析西方现代慈善文化与中国本土现代慈善文化的差别摘要: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一样,同时存在于世界上的西方现代慈善文化和中国本土现代慈善文化也是不一样的。本文主要从终极价值观(本体论、基本信念、最高价值、对人际关系的看法、对社会的看法、对道德的看法);慈善理念(对人性看法、对善的定义、达到善的途径);行动模式(行善对象、行善方式、帮助内容)等方面来浅析西方现代慈善文化与中国本土现代慈善文化的差别。关键词:慈善文化终极
推荐度:
导读系别:教育管理系班级:11公管姓名:李莉学号:************浅析西方现代慈善文化与中国本土现代慈善文化的差别摘要: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一样,同时存在于世界上的西方现代慈善文化和中国本土现代慈善文化也是不一样的。本文主要从终极价值观(本体论、基本信念、最高价值、对人际关系的看法、对社会的看法、对道德的看法);慈善理念(对人性看法、对善的定义、达到善的途径);行动模式(行善对象、行善方式、帮助内容)等方面来浅析西方现代慈善文化与中国本土现代慈善文化的差别。关键词:慈善文化终极
系别:教育管理系  班级:11公管  姓名:李莉  学号:************

浅析西方现代慈善文化与中国本土现代慈善文化的差别

摘要: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一样,同时存在于世界上的西方现代慈善文化和中国本土现代慈善文化也是不一样的。本文主要从终极价值观(本体论、基本信念、最高价值、对人际关系的看法、对社会的看法、对道德的看法);慈善理念(对人性看法、对善的定义、达到善的途径);行动模式(行善对象、行善方式、帮助内容)等方面来浅析西方现代慈善文化与中国本土现代慈善文化的差别。

关键词:慈善文化  终极价值观  慈善理念  行动模式  差别

从终极价值观来看,中国本土现代慈善文化在“本体论”上是属于“社会本位”,相信社会中的个体生活在一系列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之中。就人际关系而言,强调社会内部个体之间的非性,社会借助人伦关系把个体组合成一个紧密的亲疏有别的“差序格局”。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个体的行为必须依附于这个关系网络中自己对他人所背负的责任及任务,强调在两两相对的社会角色中每个角色的义务而非权利,比如“父”要慈、子要孝等。就对社会的看法而言,中国本土现代慈善文化相信“社会”的整体幸福是“个体”幸福的先决条件和保障。道德不是私事,而是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要遵守的。而西方现代慈善文化在“本体论”上是属于“个人本位”。它把人看作是“原子式的个人”,即无差别的、的、平等的个体。相信个人先于社会而存在,社会、国家是为了保障个人的利益而组成的。个体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和国家只是实现个人目的的手段。否认道德的绝对性,强调道德在本质上属于私人事务。依据这种观念,每个人便成了其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并且每个人都知道如何促进这些利益。赋予每个人以选择其自身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的最大自由和责任。因此,“权利”概念成为了西方现代公益事业的基石。西方现代慈善文化强调社会中的任何个体都应享有一系列的基本权利,这些权利是自然赋予的,由和各种法律制度保障,是天赋的、不可剥夺的、不可转让的。

从公益理念的维度来看,相信“向善”是人性的内在本质,相信“人”在“行善”、“为善”上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中国本土现代慈善文化重要的人性论基础。就对善的定义而言,中国本土现代慈善文化坚持善的观念的绝对性,认为存在着不以个人喜好和意志转移的道德律——“天道”。那么,如何达到这样一种善呢?概括来说就是每个人依据“推己及人”的原则,由近及远践行“忠恕之道”,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终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境界。而西方现代慈善文化则认为行善不是人的内在追求,而是上帝的命令。就对善的定义而言,个人主义的道德观消解了善的绝对性。从而实现人人平等成为善的最高境界。在机会均等的情况下,每个人自我奋斗和自由竞争,依据公民义务依法纳税,按照良知的指引捐赠、做志愿工作等。[1]

从行动模式的维度来看,可以将中国本土现代慈善文化概括为“基于道德实践的善行”。行善是个体自我道德成长和人格完善的需要。就行善对象的选择而言,出于对天然的人际伦理关系的尊重,中国本土现代慈善文化承认父母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朋友故交之间与一般的社会成员之间相比,要更加亲近,因此彼此要承担更多的互助责任,但同时又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互助并不止于此,而是应该进一步包容社会的全体成员。在亲疏原则之外,中国本土现代慈善文化依据“需求原则” 选择受助者,那些不能够依靠自身和家庭力量的特殊群体成为首要关注对象。就帮助内容和行善方式而言,中国本土现代慈善文化注重父爱主义的行善方式,关注资源、技能、责任感。而西方现代慈善文化从行动模式的维度来看,行善既是个体行使其追求自身善的观念的权利,也是利益相关者履行自己的公民义务。西方现代公益理念中的权力观和平等观落实到行善的对象的选择上,集中体现为公平原则——任何人都平等享有基本权利,因此任何人都应受到公平合理的对待。就帮助内容和行善方式而言,西方现代慈善文化强调权利、能力、资源,希望于用平等主义的行善方式来实现慈善文化。

中国与西方先进发达国家基于各自的宗教伦理与历史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西方现代慈善文化与中国本土现代慈善文化。本文通过从终极价值观(本体论、基本信念、最高价值、对人际关系的看法、对社会的看法、对道德的看法);慈善理念(对人性看法、对善的定义、达到善的途径);行动模式(行善对象、行善方式、帮助内容)等方面来阐述西方现代慈善文化与中国本土现代慈善文化的差别。

比较西方现代慈善文化与中国本土现代慈善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站在21世纪全球化发展的历史高度,结合中国的国情、民情和慈善发展,深入比较分析中西慈善发展脉络、路径、管理与运行机制的优点和缺点,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吸纳各自合理内核,借鉴各自先进经验,提炼具有现代特征和符合当代中国人慈善需求的元素,是思考构建中国现代慈善体系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2]

总之,通过分析比较西方现代慈善文化与中国本土现代慈善文化的区别,要在学习借鉴西方慈善事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慈善文化,按照中国的基本国情、民情和慈情,建设国家现代慈善文化体系、国家现代慈善管理体系、现代慈善机构制度和国家慈善基础结构四位一体的国家现代慈善体系,推动我国现代慈善事业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1]《非营利组织管理》康晓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上海管理科学》  2012年01期           

 

文档

浅析西方现代慈善文化与中国本土现代慈善文化的差别

系别:教育管理系班级:11公管姓名:李莉学号:************浅析西方现代慈善文化与中国本土现代慈善文化的差别摘要: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一样,同时存在于世界上的西方现代慈善文化和中国本土现代慈善文化也是不一样的。本文主要从终极价值观(本体论、基本信念、最高价值、对人际关系的看法、对社会的看法、对道德的看法);慈善理念(对人性看法、对善的定义、达到善的途径);行动模式(行善对象、行善方式、帮助内容)等方面来浅析西方现代慈善文化与中国本土现代慈善文化的差别。关键词:慈善文化终极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